邵嶺
回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電影發(fā)展,謝晉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為中國電影樹立了航標。也許,正因如此,在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的文藝界代表中,謝晉是唯一一位電影導演。
對于電影,謝晉懷有深深的愛。直到生命最后幾年,他仍每天一副匆匆忙忙整裝待發(fā)的模樣,“沒時間了,我要去拍戲了”常掛嘴邊。因為謝晉而走上電影之路的演員陳沖還記得,謝晉去世前幾個月,八旬高齡的他還在籌拍一部兒童片,為片中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四處選角。
而謝晉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憑的不僅僅是對電影的愛。他的目光始終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他的鏡頭始終貼近中國的土壤、貼近人民的命運。他用膠片銘刻時代,既為當時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發(fā)揮了作用,更記錄下改革開放以來風云激蕩的歷程。
1980年,謝晉執(zhí)導電影《天云山傳奇》。影片聚焦宋薇和馮晴嵐兩名女性的不同命運,折射出一代知識分子在大時代風云下的心路,也為新時期的中國電影拉開了反思的序幕。影片上映后,劇組收到了幾萬封觀眾來信,片中宋薇的扮演者王馥荔回憶這是自己從影以來收到觀眾來信最多的一次。
為什么要拍電影?因為藝術家要對社會話題發(fā)言。這是謝晉的電影觀。1981年,他拍攝電影《牧馬人》,最初的沖動就來自于目睹當時社會上興起的出國潮,他有話要說。影片中,當原先在美國的父親從天而降時,曾經(jīng)飽受磨難的主人公許靈均有過動搖,但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曾經(jīng)飽受磨難,但不改赤子之心。
“他對時代有呼應、有表達,與觀眾的情感息息相通?!敝袊娪霸u論學會會長饒曙光這樣評價。電影《芙蓉鎮(zhèn)》通過小人物在時代風雨中的悲歡離合,塑造出普通百姓的堅韌和頑強,成為中國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巔峰之作。
思想性與藝術性并重,是謝晉電影的鮮明特色。他講究表演、講究細節(jié),所以那些人性與人情才能發(fā)出光來,打動觀眾。在拍《牧馬人》時,他派給牛犇一個任務:教其他演員趕馬、養(yǎng)雞、打土坯,要求演員最終在鏡頭前表演時做到“下意識”?!短煸粕絺髌妗防镉幸粓鰬颍T晴嵐在大雪地里拉著板車,板車上是病重的羅群。謝晉專門在那一年的春節(jié)后把劇組“趕”到東北,趁著大雪天拍了這場戲。影片上映后,這一段也成了全片最大的淚點。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這樣評價:謝晉是用人性的方式去照亮人,這使得他的作品在反思的同時帶給觀眾一種期盼、一種光明。因此,盡管謝晉離開我們已經(jīng)十年,當我們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時驀然回首,他留下的光影故事,仍然光鮮如昨,有力地回應著當下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大命題:如何從高原走向高峰?如何與人民血肉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