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
2018年的10月,我搬家了。
好像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在搬家,一到秋天就開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丟棄舊家具,買來新的書桌零件敲敲打打。
塵埃落定之時,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席卷了我。
我想我知道那是為什么。
第一次搬家是搬進了城市的高樓,我也被迫丟棄了一些舍不得的東西,我辛苦收集的彈珠、糖紙、各式各樣的戒指全被丟進了垃圾桶,臟臟的小熊也沒能跟著我們。那晚的新家空空蕩蕩,什么都沒有。
那年每家每戶都還有座機,新家還沒安裝好座機,我借了父親的手機,悄悄地給別人打電話。
12樓的臥室窗邊,我看得到這座小城最高的山,那里燈火通明,歌聲通宵達旦,看起來熱鬧極了。
我記得有人想說“我想你”,卻只換來冰冷的忙音。
那之后我在這里住了很長一段日子,長到我以為離開會有些不舍,如同當初我丟掉糖紙時那樣心痛。然而旅游時短暫離開如釋重負的是我;幾年后負氣提著行李一走了之住進學校的是我;坐上了去長沙的火車,從此回家都屈指可數(shù)的人,也是我。
后來我回憶起來的時候,總記得我悄悄從房間溜出來睡在客廳地板上的樣子。晴天的時候,光斑會從窗紗落下,一直垂到我的手邊;陰天沒有太陽,但是地板傳來的涼意,能夠透過貼著后背的襯衫;如果下雨,12層的高度看不到烏云,卻能聽到滴滴答答的雨聲。
我躺在地板上,覺得自己渾身濕透,每一個白日都流淌地很慢,我從頭至尾都躺在雨里,根本沒有能夠躲雨的屋檐。
有一天這一切突然都消散了,隨著我的離開,這個家也不再存在了。
朋友總說我很奇怪,只因我每回提到“家”的時候,她會分辨不清楚我是在指我的老家,還是我在長沙的住處。在外奔波,每個人都像漂泊著沒有家的人,租房可不能算是一個“家”。
我卻不這樣覺得。
好多個夜晚,我從公司離開,勉強站在公交人群的縫隙里,透過窗看著著滿目的霓虹,我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在找尋那個縹緲抽象的“歸屬感”。
我來這座城市已經太久了,久到我已經習慣自己是這座城的一份子。又或許,我從未覺得自己屬于過任何地方,可我需要一個證明來說服自己。
我搬過許多次家,許多次。仍舊沒能掙得一個屬于我自己的房子。但是有天,當朋友問起我將什么稱為“家”的時候,我沉默了很久。
——在度過了完美旅程,疲憊地一路趕著回程,即便是深夜也能隨時打開房門進去,放松地撲進床鋪。
那就是家啊。
2018年的10月,我們搬了家。
在經歷了交了定金仍舊被房東放鴿子、臨時找房又遇上棘手的事情、長達一周的整理行李時間等等令人崩潰的事件之后,搬家前一天,決定通宵整理行李的我們,笑著笑著突然大哭起來。
那天的我們太狼狽了,這種狼狽一直延續(xù)到第二天搬家。那天陰雨綿綿,驟然降溫,我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頂著重重的黑眼圈無所適從。我們叫來的貨車司機也驚訝我們的行李之多,來幫忙搬家的朋友們一上午都沒休息,一趟趟地在雨中穿梭。
直到朋友們離開,我們坐在堆滿家具的客廳里,要度過第一個在新家的夜晚。真疲憊啊,白天沒有空隙回味的苦澀都在一瞬間涌上心頭,我捂著臉癱在沙發(fā)上,害怕自己的軟弱會在這一瞬傾巢而出。
我又像回到了那一年,回到了那個面對電話忙音的晚上,那個陌生又空蕩的新家,記錄我所有成長的地方。我曾經多想看一次星星啊,可是即便我住在12層,可是窗外除了高樓和山巒,什么也看不到。
夏沅突然叫我的名字,我拖著疲憊的身軀走進她的房間,她說看了這個你或許就不會再難過了。
我走過去坐在她身邊,只看見高架橋上車水馬龍,車燈與路燈連成一線,就像我曾見過的星空。
我問夏沅,你說這條路的盡頭是哪里,我們將會涌向怎樣的河流?還是最后就像歌里唱的那樣,被推著走,跟著生活流。
后來她回了我什么,我也忘了。只記得我們在窗前看了很久,很久,久到我們真的不再心傷。
這條路的盡頭究竟是哪里,我不知道;那光亮是痛苦還是圓滿,我不知道。
但是這一夜絕不再是那個沒有星星的夜晚。
那個盡頭,我仍將一路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