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紅
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建設是所有員工參與的工作,不只是骨干教師和園長,幼兒園所有工作人員都是課程建設的參與者。我在多年的幼兒園管理實踐中亦發(fā)現,教師、保育員、保健醫(yī)生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員等都可以是課程建設者。所以,對每一個人,無論其崗位屬性如何,我都會采用適宜的方式發(fā)揮他們各自的作用,讓他們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下面是幾個我和他們的故事。
●你好,機器人
有一天,中一班的圓圓將爸爸送他的機器人帶到了幼兒園,孩子們對機器人的興趣異常濃厚,尤其對機器人說話、走路等本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班主任李老師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她首先了解了班上孩子對機器人的已有經驗,然后請家長在周末帶孩子去周圍環(huán)境中尋找機器人或去商場購買機器人玩具。周一,孩子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玩具,他們還決定開一個展覽會,自己設計邀請函邀請其他班的孩子來參觀……于是,“你好,機器人”的班本課程自然生成了。
在觀察各種機器人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們產生了“十萬個為什么”:為什么我的機器人不會說話,而電視廣告里的機器人會說話?是不是體積越大的機器人功能越多?機器人為什么會做這么多的事情……孩子們的問題五花八門,如何根據孩子的眾多興趣和需要來建構課程內容呢?李老師主動來找我探討。我召集教科室成員一起從脈絡梳理、資源挖掘兩個方面給李老師提了建議。在脈絡梳理方面,我們建議她在架構“機器人”課程時要避免成人思維、知識導向,應跟隨孩子的興趣與問題和他們一起探究,比如,什么是機器人?機器人有哪些本領?我們可以怎么跟機器人玩?等等,做到在追隨孩子興趣的同時發(fā)揮課程的最大價值。在資源挖掘方面,既然孩子們對“說話的機器人”“多功能的機器人”等特別感興趣,我們建議李老師利用家長資源,聯系寧波科技館開展“科技館一日游”“科學家叔叔進課堂”等活動。
在隨后的課程實施中,李老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幸福感油然而生,干勁十足,他們班的“機器人”課程開展得熱火朝天。看到這一切,我鼓勵李老師把“機器人”課程的故事梳理成文,并在幼兒園微信公眾號中推送。很快,這個課程故事被競相傳閱,區(qū)教研員看后也贊賞不已。這對李老師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她對課程建設、實施的信心再次提升。
借著李老師這把“火”,幼兒園開展了“遇見未來”科技周活動,讓孩子們感受科技、探究科技。北侖區(qū)的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為孩子們提供了相關的現代教育資源。比如,夜幕下,博地影秀城那流光溢彩、光怪陸離的燈光秀讓孩子們目不暇接,一場“北侖斷橋,詩畫端午”的視覺盛宴讓孩子不僅感受到了絢麗迷人的夜景,更是對光和影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孩子們在與智伴機器人的親密接觸中了解人工智能的多種功能;3D打印筆更是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奇妙的體驗,一筆一畫下,孩子們如同神筆馬良,一件件立體的作品呈現在他們眼前。孩子們被這些現代科技的神奇魔力所感染,探索欲望被進一步激發(fā)。
學期末,幼兒園剛好有一次面向全區(qū)近百位教師的展示活動,我隨即想到這是一次為李老師搭建展示平臺的好時機。在團隊的合作支持下,李老師的展示又一次贏得了來園觀摩教師的一致好評。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主體與核心力量。他們帶著“我是課程建設者”的思考,積極參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在這一過程中,管理者應充分利用自媒體展示、分享交流等途徑為教師搭建一個能讓他們體驗成功、獲得自信與滿足的平臺,使他們在一次次的鍛煉、被肯定與激勵中,課程理念趨于科學,課程設計與實踐能力趨于成熟。
●我來照顧鸚鵡
三樓平臺上來了兩只漂亮的鸚鵡,孩子們循聲而來,歡喜得不得了。其實,這兩只鸚鵡是我?guī)淼?,忽然駕到的兩個“小客人”引發(fā)了孩子們的討論:這么漂亮的鸚鵡取什么名字好呢?這兩只鸚鵡會說話嗎?它們吃什么?我們該怎么照顧它們呢……看到孩子們這么喜歡,我建議全園9個班級輪流照料這兩只鸚鵡,并寫好照料日記。
從孩子們的照料日記中,我發(fā)現每個班的孩子對這兩只鸚鵡的關注點不太相同。中一班的孩子關注的是鸚鵡喜歡吃什么,他們通過觀察,了解了鸚鵡的飲食習性并嘗試運用各種工具將食物送進鳥籠;中三班的孩子提出“為什么籠子是不銹鋼做的而不是木頭做的”,從而開始探究鸚鵡嘴巴的特點;大二班的孩子熱衷于用各種方法區(qū)分兩只鸚鵡的雌雄;大三班的孩子發(fā)現鸚鵡白天隨時會打盹,想知道它晚上還睡不睡覺,睡覺時是怎么做到不摔下來的……
等到第二輪飼養(yǎng)時,孩子們越來越關注鸚鵡的生活習性了,探究也越來越深入。比如,有的班級的孩子發(fā)現鸚鵡喜歡啃咬,便考慮提供給它們啃咬的樹枝、堅果等,進而探究它的喙;有的班級的孩子發(fā)現這兩只鸚鵡會說“早上好”“你好”,就輪番給鸚鵡“上課”,教它們學說更多的話,從中感受到教鸚鵡說話需要很大的耐心;有的班級的孩子聯想到鸚鵡是否像他們一樣喜歡游戲,所以決定在籠子里添置健身球、牽拉玩具等,看看鸚鵡的反應……
隨著與鸚鵡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孩子們和鸚鵡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了。中三班的孩子在天氣好的時候會把它們帶到櫻花樹下,給它們唱動聽的歌,還陪伴它們聊天,耐心地教它們說話;大一班的孩子為了照顧它們,還自告奮勇寫信給我,要求雙休日將鸚鵡帶回家,讓它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大二班的孩子結伴去花鳥市場請教專業(yè)人士關于鸚鵡的雌雄問題,并根據性別給它們取名字……
如果教師能將兒童的需求、興趣與課程資源及相應的活動相融合,并不斷系統(tǒng)化,就能深化兒童的學習,豐富兒童的經驗,促進兒童的發(fā)展。看到全園的孩子和教師都沉浸在對鸚鵡的探究中,我很欣慰。我發(fā)現每個班的課程故事都有分享交流的價值,于是請教科室組織了一場分享會。在分享過程中,教師們驚喜地發(fā)現由兩只鸚鵡生發(fā)了這么多活動,同一課程資源形成了不同的實施路徑,課程其實就在孩子的生活中,就在孩子的行動里,就在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接著,我和教科室老師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和幼兒關鍵經驗,引導教師開展關于鸚鵡課程框架構建的研討,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tǒng)梳理,厘清課程脈絡,推進課程的進一步開展。在研討中,教師明確了前期已經做了什么,后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還能如何挖掘課程的價值,如何實施課程。
教師團隊的專業(yè)性是決定課程建設是否有效的關鍵點。但是在追隨孩子們的興趣設計、實施課程時,教師往往會面臨巨大挑戰(zhàn)。作為管理者,我不僅是班本課程的引領者、支持者,更是園本課程的審議者、助推者,要引導和帶領教師對孩子的興趣進行價值判斷,在教師遇到問題時給予支架式的幫助,讓教師既有獨自建設課程的體驗,又能獲得對課程的新認識,從而提高建構、實施課程的能力。
●廚王爭霸賽
“幼兒園的每一個人都是課程建設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應有課程意識”。這是我經常對大家說的一句話。保健醫(yī)生賀老師為此經常思索如何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有所作為,她經常和教科室老師討論怎樣將常規(guī)的保健活動融入課程。比如,她經常受邀到班級為孩子們講解護牙保健常識、日常飲食營養(yǎng)知識等,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有一次,一個孩子問:“賀老師,我們每天吃的菜單都是您定的,那我們想吃什么菜是不是也可以告訴您呢?”從此以后,賀老師與孩子們有了個約定:想要吃什么菜,可以寫信告訴她。在保證營養(yǎng)均衡的前提下,她會盡量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一年一度的“廚王爭霸賽”又要開始了,賀老師向我和教科室主任求助:“幼兒園又要開展‘廚王爭霸賽了,我在考慮如何讓孩子們也能參與其中。以往都是由教師做評委,沒有讓孩子們參與,而孩子們正是幼兒園食堂工作最重要的評價者,怎樣讓他們參與進來呢?”基于兒童本位,我們建議賀老師把問題拋給孩子們,讓孩子們來解決。于是,在賀老師的策劃、組織下,孩子們紛紛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信送到賀老師手中。最后,孩子們通過投票選出了廚師伯伯們要比拼的菜色,一致決定讓班里的“光盤小達人”來當評委,并親手為最終選出的廚王頒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更加了解了廚師伯伯的日常工作,知道要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也明白了平日里進餐時要注意葷素搭配,才能健康成長。
此次活動后,備受鼓舞的賀老師還鼓勵她所帶領的保育員團隊積極配合班級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增強課程意識,努力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幼兒園的保健醫(yī)生、保育員也是課程建設中的重要資源,他們在本職工作中盡心盡力,當他們的課程主體意識覺醒時,我們就要鼓勵、支持他們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讓他們感悟到自己日常的工作也能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參與不僅是課程實施力量的重要補充,也是課程多元化的有力保障。
●蹺蹺板變身
幼兒園有一些閑置的大輪胎,孩子們除了滾動、搬運、壘高,還可以怎么玩呢?于是,我找到園里的巧手大王——維修工人黃師傅,簡單地向他描述了我的設想,希望將輪胎變身為孩子們喜歡的玩具。沒過兩天,我驚喜地發(fā)現黃師傅將幾個大小不同的汽車輪胎對半切開,成半圓形,再將木板作為坐板固定在上面,輪胎就成了蹺蹺板。大家紛紛為黃師傅點贊,“蹺蹺板”成了孩子們的新寵。
有一天,小班教師發(fā)現孩子在光禿禿的木板前猶豫著不敢坐上去,原來孩子是擔心沒有抓握點會從蹺蹺板上掉下來。于是,我和教師們又一次與黃師傅溝通,思考如何讓蹺蹺板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和需要。沒過幾天,黃師傅就想出了好辦法:有的蹺蹺板沒有手柄,有的有一個手柄,有的有兩個手柄。他解釋說小年齡孩子需要用兩只手抓住兩個手柄,這樣比較安全;大年齡孩子可以用一只手抓,運動能力強的孩子不用抓就可以直接玩了。我不禁為黃師傅的智慧點贊,夸贊這些蹺蹺板經濟又環(huán)保、安全又實用。黃師傅得到表揚后更有成就感了,工作熱情高漲,奇思妙想層出不窮。
黃師傅常常在空閑時間里細心觀察,用心琢磨,如果周圍環(huán)境中有不適宜的地方就二話不說修改調整。比如,幼兒園公共區(qū)域矗立著一個高達2米的書架,上面放滿了各種有趣的繪本,遠遠看去非常氣派,可是孩子們根本夠不到這么高的書架,上面的圖書日久積灰、無人問津……黃師傅發(fā)現這個問題后打算進行改造,在征得園長室的同意后,他和后勤人員一起取下上面的圖書,再用大鋸子把柜子一分為二,并排放在區(qū)域里。真是獨具匠心!黃師傅現在不僅眼里有孩子,還能隨時和教師、其他后勤人員合作打造屬于孩子們的成長空間,成為了孩子們心中的“大本領爺爺”。
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優(yōu)勢,在幼兒園工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態(tài)位”。作為管理者,我需要把握契機,通過任務驅動喚醒每個員工的課程意識,讓他們在成事與被肯定中挖掘自己的潛力,成為課程建設的重要力量。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組織的目的是讓平凡的人能夠做出不平凡的事?!庇變簣@這個大家庭里的所有人都是課程建設與實施中的一員,管理者要相信每個人都是可用之才,幫助每個人樹立信念:第一,課程建設中的每個人都很重要,大家要擁有共同的信仰,一個也不掉隊,朝著一個目標不斷前進;第二,相信自己可以在課程建設中有所作為,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能夠發(fā)揮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工作,在課程建設之路上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