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依安縣新興鎮(zhèn)鎮(zhèn)直小學 彭玉蓮
課改經過幾年的發(fā)展,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逐漸轉化為行動,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我實際接觸到的課堂教學來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tǒng)教學生視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fā)展。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已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因為學生不是一個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因此他的學習過程是掌握知識、陶冶情操、開發(fā)智力和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
現(xiàn)代社會人必須接受終生教育,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教師只有盡可能多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才能終生掌握開啟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鑰匙,踏上真正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征途,教師既是知識的給予者,又是學習方法的給予者,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知識結構,掌握學習方法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適用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揭示規(guī)律,點破思路和提示方向,點擊學生可能接觸到大量觸類旁通的關鍵點,使學生具備進一步探索的能力。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個特點、學習類型、學習風格和學習進度等“對癥下藥”,促進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特點、類型和風格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和自由的時間,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各種新課程資源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結合起來進行“以我為主”的二次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正視學生的獨特性,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理解“魚”與“漁”的辯證關系,把探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交往,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集體榮譽感、責任感、主人翁意識;促進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教師應該放下權威的架子,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需求;幫助學生審視和反思自我,并明白自己想要學什么和已獲得了什么;幫助學生尋找、搜索和利用學習資源,告訴學生適合學什么,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探索;引導學生與教師共同探索問題,促使他們既多角度、全方位,又非常專注、集中去挖掘新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解決問題,教師不能越俎代庖;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傾聽別人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正確“用”這個例子,而不是“教”這個例子,這需要教師付出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沒有對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創(chuàng)造”,就不能給學生量體裁衣,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樊籠。教師要重視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分析,重視研究教材內容間的內在聯(lián)系,重視清教材承擔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思路,重視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層次的分析。簡單說,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有所取舍,為我所用。在教學中,教師把一些時間和精力花在研究學生上,花在研究教材與學生之間的結合點上,對教材的彩拋棄“一視同仁“的心態(tài),應主動對教材(“例子”)進行分析、重組、修正、轉接,以適應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揮本地資源的優(yōu)勢,挖掘切合學生生活的“例子”。例如,在農村中學可以針對農村的生活特點,打開農村生活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廣闊的農村生活中體驗知識與實踐相事例的觀欣,像農村中學的德育基地、勞動基地應該是教材的延伸和補充。在這里和各學科都可以找到適合本學科的切入點?;钌慕滩男枰覀兘處熑ヌ剿?、研究、開發(fā)。提高教師對新教材的開發(fā)能力,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水平,就像拿了一把打開高效課堂的鑰匙,教學的道路就會鋪滿碩果。
歷來評價學生存在著片面化、單一化,總是以成績思想來作為衡量的尺度。這種評價缺乏理性的分析,不適合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用理性的發(fā)展眼光看待學生,教師要激勵、保護學生的個性,由學生的評判者轉為欣賞者。
提出教師轉為欣賞者,其目的在于給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同等的待遇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潛能,即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種氛圍的形成需要教師積極營造,努力呵護。如:我們習慣按分數(shù)給學生排隊,這種做法優(yōu)生當然高興,誰都想展現(xiàn)自己,可是對后進生又怎樣呢?記得看過一篇介紹國外評價學生方法的文章,教師在分發(fā)試卷時,只讓學生個體知道,有時學生本人也不知道分數(shù),只知道自己哪個地方錯了,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學生的學習交往離不開適宜的“土壤”和“氣候”,它就是一種氛圍。也可以說是一種適宜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精神環(huán)境。歐·亨利筆下的老畫家,用他那支神筆讓一個喪失生活信心的女孩重新點燃生命之火,這就是畫家在營造良好氛圍的佳作。初中生心理敏感而脆弱,甚至會又紅又專教師、對學習產生逆反情緒。因此,“新課改”要求教師要能包容不同的觀點、興趣、習慣、生活方式,要求以欣賞者的眼光看待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尊重獨創(chuàng)性,鼓勵多樣性,要求認真地、正確地對待學生的失敗。也就是教師要營造適合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良好氛圍??梢哉f,學生一置身于良好的氛圍 ,就會有一種如魚得水快感。
教師角色的轉換是時代提出的要求,是現(xiàn)行“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碰撞、抵觸的結果,處于“新課改”中的教師理應在這平等的發(fā)展平臺上走新的步伐,否則我們該捫心自問:學生,你們畢業(yè)了,我讓你們學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