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剛
作家賈平凹辛勤耕耘40余年,是當代中國文壇有名的“勞?!?。《山本》是賈平凹的第16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最新的長篇力作。甫一面世,就受到專家、學者和讀者的好評。
《山本》寫的是秦嶺里的故事。用作者在“后記”中的話來說,他本來是想寫一本有關“秦嶺的草木記、動物記”,但沒能夠完成,卻意外地“收集到秦嶺二三十年代的許許多多傳奇”。賈平凹謙虛地稱,“去種麥子,麥子沒結(jié)穗,割回來了一大堆麥草”。這使他改變了初衷,對那個年代的各種傳說——從人事到人事的發(fā)生地——有了興趣。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秦嶺“往事”
《山本》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背景,從童養(yǎng)媳陸菊人和她家一塊被“趕龍脈”的風水先生相為“能出官人”的風水寶地寫起。陸菊人帶著這三分地當嫁妝嫁到渦鎮(zhèn),原指望它帶給自己好運,但卻被公公陰差陽錯地送給了家庭遭遇橫禍的井宗秀用作安葬父親的墳地。陸菊人絕望之余發(fā)現(xiàn)井宗秀竟是個既知恩圖報又聰慧俊逸的青年,便把初始的美好期望都寄托在了井宗秀身上。井宗秀竟也不負所望真的成了富貴官人,成了渦鎮(zhèn)保護神一樣的統(tǒng)領,渦鎮(zhèn)一時繁榮昌盛令八方羨慕。然而渦鎮(zhèn)畢竟不是世外桃源,外面有土匪山賊,有秦嶺游擊隊,有政府的軍隊和保安隊,井宗秀也有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亂世里處處以暴制暴,人如草芥,渦鎮(zhèn)看似固若金湯,而終究不保,陸菊人三分風水寶地帶給井宗秀的好運,卻讓他和渦鎮(zhèn)都灰飛煙滅了。是命運的捉弄還是時代大勢之下的悲劇結(jié)局?
一部煌煌五十萬言的《山本》讀下來,讓人有一種“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感覺,更有一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慨嘆。驀然想起小說中唱戲人的幾句戲文:“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人一生的勞碌,就是日光下的勞碌。萬物令人困乏,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作,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對于太陽底下并無新事的感嘆,不只西方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因里,同樣也有。閱讀中國歷史,這種感覺甚至會更強烈。正因此,似乎可以說,《山本》講的是過去的傳奇、秦嶺的“往事”,其實也是今人的事。近一百年前,渦鎮(zhèn)人為生活所做的種種奮斗、掙扎,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影子。那個格外戰(zhàn)亂、視人命為草菅的時代,更讓我們珍惜今日的和平與安泰。
山中“秘辛”
賈平凹在《山本》中,以虛構(gòu)的故事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敘事。小說寫的是底層人,包括底層的土匪、刀客、保安團、預備旅。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溫情,有相互的幫扶,也有心胸的狹促乃至人性的丑陋,更有使強用狠、霸蠻耍橫的殘忍。這些敘事,讓我們看到歷史褶皺里的細節(jié),滿山青翠深處的灰色。
《山本》講述的故事,不難讓人想起已故作家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在《白鹿原》的扉頁里,寫有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雖然《白鹿原》講的是秦嶺外塬上的事,《山本》講的是秦嶺山里的事,兩者卻有一種內(nèi)在的呼應或?qū)υ捫再|(zhì)。它們聚焦的,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復雜得有些分崩的歷史,都以文學的方式,再現(xiàn)了那段歲月的詭譎與多變、正大與隱微、光明與不堪。
正如賈平凹與陳忠實的不同,《山本》與《白鹿原》的氣質(zhì)也不同。《山本》更有山中的霧氣、濕氣,甚至巫氣。其中不僅有大量人事的詭譎,更有諸種動物乃至植物的詭譎。比如,可算是民間風習的公雞叫魂,貓走過剛?cè)ナ赖娜嗣媲暗脑p尸,也包括人能聽懂動物的話、狗說人話等怪異之事,更有飛鼠等罕見的動物,還有老皂角樹在不一般的人路過時才會掉下皂角等奇事。小說中的特異之人如周一山等,則都有不一般的本領。此外,《山本》花費不少筆墨,記下了一些民間的偏方、秘辛,以及秦嶺一帶的一些吃食,從熱豆腐、饦饦饃、韭菜合子……到黑茶的制作方法。又借小說人物麻縣長的興趣,記述了大量秦嶺草木與鳥獸。這些,都使《山本》在記述秦嶺“往事”的同時,有了秦嶺志、地方志的特點。
在寫作方式上,《山本》也別具特色。整部小說500余頁,沒有分章節(jié),也沒有標序號,只以若干相對完整又前后關聯(lián)的片段組成,片段(也即實質(zhì)上的“節(jié)”)之間以星號(※)隔開,更有散文漫筆寫法的特征。每一片段的起承轉(zhuǎn)合,既推進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也有自身文體上的獨立性。尤其是起筆與結(jié)尾,比較講究,意味悠長,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中國式記述文章的寫法之美。
文學的超越感
文學表現(xiàn)審美,也承載思想。它需要在審美上和思想上為讀者提供新的經(jīng)驗與啟發(fā)。小說《山本》的故事主要發(fā)生在渦鎮(zhèn)。之所以叫渦鎮(zhèn),是因為從秦嶺中流出的兩條河——黑河與白河交匯于此,在鎮(zhèn)子南邊形成了渦潭。從小說的敘述來看,這個叫渦鎮(zhèn)之“渦”,似乎也隱喻著社會歷史的大漩渦。在那樣一個歷史變革和動蕩的時期,無論手握刀槍的各路人馬,還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都深陷這個漩渦中,無從躲避、逃離,經(jīng)受著其中的糾葛與苦難。
小說中主人公井宗秀,看似占盡先機,無意中將父親埋在紙坊溝一條龍脈上,在歷史的渦流中成為“官人”,可是最后卻死于非命。渦鎮(zhèn)上的醫(yī)生陳先生,是個盲人,卻將世上的事看得最明白、最透徹,也最能開解人心,仿佛一個民間的智者,和身處漩渦中的人們形成鮮明對照。陸菊人每每心慌,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都會去找他。聽陳先生說話,她的心里會感到踏實。鎮(zhèn)上廟里的女師父寬展,是個啞巴,但耳聰。鎮(zhèn)上誰家里死了人,她就吹奏尺八,為亡人超度。寬展師父那里,是陸菊人經(jīng)常去拜訪的另一個去處。這兩個人一盲一啞,看似缺陷,實則意味深長——他們與渦鎮(zhèn)一起經(jīng)歷浩劫,難以幸免,卻又總是超然世外,對渦鎮(zhèn)上發(fā)生的一切,持一種天地無言的靜觀態(tài)度,同時,以自己的行動做著有限的補救和改善。
相比之下,小說女主人公陸菊人要入世得多,雖然在具體方式的表現(xiàn)上,她很謹慎,也很節(jié)制。正如“她沒有想著到了楊家要改變楊家的日子,就像黑河白河從秦嶺深山里擇川道留下來一樣,流過了,清洗著,滋養(yǎng)著,該改變的都改變了和正在改變著”。陸菊人不僅以這種靜默和緩慢的方式改變著自己家,也以同樣的方式改變著井宗秀和渦鎮(zhèn)。她幫助井宗秀坐穩(wěn)預備旅旅長的位子,在許多地方都給井宗秀出主意、想辦法,更在井宗秀做事過分時會想辦法予以阻止。她通過縣長阻止了井宗秀殺害鎮(zhèn)上的阮姓人家,她對井宗秀扒叛徒的皮這件事心存保留,她不希望井宗秀大手大腳地花錢,搞一些看似排場,實際上不必要的建設……通過一件件的事情,陸菊人從一個弱女子和年輕寡婦,逐漸顯露出她為人善良、能干、不讓須眉的一面。陸菊人心地善良,在待人接物上也多寬諒。小說有好幾處都暗示她像救苦救難的菩薩,從她的形象和行動來看,也是一個有擔當、有心讓鎮(zhèn)上變好的人。不過,陸菊人雖然一片好心幫助井宗秀,但是,后者能在鎮(zhèn)上站住腳,對于渦鎮(zhèn)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似乎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小說的最后,越走越遠的井宗秀死了,他手下的幾個核心成員也死了。無論怎樣,倒是印證了小說開頭的那句話:“陸菊人怎么能想得到啊,13年前,就是她帶來的那三分胭脂地,竟然使渦鎮(zhèn)的世事全變了?!?/p>
《山本》講述的故事,既暴露了人性之惡,也顯示了人性之善,更以超越性的眼光觀照人們在怎樣活著,同時拷問人應當怎樣活。用小說中深具悲憫意味的話來說:“是沒有打仗了……人們都在一起生活著,是鄰居,是同族,是親戚朋友,可誰又顧及了誰呢,沙握起來是一把,手松開了沙從指縫里全流走,都氣勢洶洶,都貧薄脆弱,都自以為是,卻啥也不是啊?!边@種“都自以為是,卻啥也不是”的感慨,從一個寫作了40余年的老作家筆下寫出來,似乎格外具有分量。評論家李星說,《山本》是一部“意蘊深廣的百年之憂”的作品,誠哉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