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姝
摘要:在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熏陶下,人們離民間樂器越來越遠,也極少有人會去了解。嗩吶是在中國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青山橋嗩吶具有鮮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在國內對其的介紹和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嗩吶的歷史源流以及青山橋嗩吶的藝術傳承的概述,讓大家更多的了解青山橋嗩吶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青山橋嗩吶? ?歷史回溯? ?藝術傳承
中圖分類號:J632.1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3-0016-03
一、青山橋嗩吶的歷史回溯
嗩吶,一件在中國流行地域很廣且常年流傳在民間的樂器,多被使用于婚喪嫁娶等民俗事件中。
(一)青山橋嗩吶的來歷
青山橋地處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在這里有一種民間獨特的演奏形式,歷經千百年經久不衰,這就是青山橋嗩吶,又稱為石鼓嗩吶,主要流傳在湘潭縣青山橋、石鼓、汾水三鎮(zhèn)及周邊一些地區(qū)。關于青山橋嗩吶的來歷,除了史籍等記載,根據(jù)其傳人口述還有一個很浪漫的傳說故事:據(jù)說堯帝有兩個美麗的女兒名為女英和娥皇,她們能歌善舞,閑暇時間在花園散步時瞧見桂花樹上有鳳凰飛舞,故找來以為很有才能的手藝人從鳳凰棲息過的桂花樹上截取了一截樹枝鑿空磨成圓形的桿子,后取上為“清”音,取下為“濁”音,中間則用“清”“濁”兩音相合取中為中音,再以天之五氣,地之五行為根據(jù)分為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即為如今的1、2、3、5、6音)和變徵(即4音)變宮(7音)二音,至此,人間的第一支嗩吶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而后又過了段時間,大約在周朝時,有位宮廷樂師手持這把桂花樹枝所做成的嗩吶來到了青山橋地區(qū)生活定居,并開始廣納門生,教授其吹奏嗩吶的技藝,就這樣一年年過去,徒弟也一代代傳了下來并把嗩吶吹奏發(fā)揚光大,而青山橋地區(qū)也成為了人間的第一個嗩吶之鄉(xiāng)。這也就是為什么石鼓地區(qū)的人們會用“桂花的芳香”來形容好聽的嗩吶樂曲,而且聽到好聽的嗩吶音色便用猶如鳳鳴之音來贊揚演奏其的嗩吶藝人(民間嗩吶樂曲至今仍有《桂枝香》等這類曲牌流傳)。
據(jù)史籍記載,青山橋嗩吶歷史可追溯到清代以前,可謂歷史長遠。青山橋此地受到周邊的道教圣地南岳山的宗教熏陶,當?shù)亟洺幸恍┓ㄊ潞妥诮袒顒樱瑤恿饲嗌綐騿顓鹊陌l(fā)展以及培育出了一大批藝人。而青山橋距離城鎮(zhèn)有些距離,經濟落后貧困,所以人們會學習一些技藝來補貼家用在他們農耕勞作的閑暇時間里。這樣,青山橋嗩吶不僅在玩龍耍獅、婚喪嫁娶、上梁慶典、祝壽掛匾等民間活動頻頻出現(xiàn),也頗受佛道禮儀、祭祀及法事道場這類宗教活動的青睞。又因這些活動會給當?shù)厝嗣駧聿凰椎念~外收益,所以當?shù)貑顓却底鄬W習很受歡迎,代代相傳。由于閉塞少與外界接觸,青山橋嗩吶不管是從結構還是演奏風格都很古樸,貼合本地人民的審美和習慣,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沒有受到外來音樂的影響。并且在它的發(fā)展中,人們在保留了湘中地區(qū)曲調的地方風格外,更加以發(fā)展和完善,逐漸衍生出可適用于各種場合的曲牌類型,有著異常深厚的社會基礎。
(二)青山橋嗩吶的發(fā)展
青山橋嗩吶的形成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階段:初期衍生期、形成與完善以及發(fā)展成熟期,接下來就加以介紹和說明。
1.初期衍生期
由于距今時間過于長久,關于青山橋嗩吶初期形成的準確時間,至今未能在書籍資料文獻上找到具體的記載,只可知起源很早,而從青山橋嗩吶傳承人口中可得知由明清開始青山橋嗩吶就受到人們的廣泛追捧,大約每四人中就有一位是吹奏嗩吶的藝人。另一方面來說,雖然少有青山橋嗩吶的歷史記載,但是由于元明時期雜劇以及南戲的形成和人們的追捧,各個民間器樂的發(fā)展也蒸蒸日上,而吹打樂中加入嗩吶,使得樂曲感覺歡快熱烈,嗩吶在民間吹打樂的地位也日趨成型。
2.形成與發(fā)展
清朝乾隆二十一年間(1756年)《湘潭縣志》記載:“凡遇頒到詔書,地方官員遵照《會典》縣龍亭彩與輿仗鼓樂,出郊迎接至公庭開讀。”此文可知清朝時期青山橋嗩吶在當時應用廣泛并且頗受喜愛,地方官吏用嗩吶等吹打樂來創(chuàng)造出隆重排場迎接朝廷或慶祝重大場合。而光緒時期,湘潭很多民間藝人在湘中本土的曲調基礎上,又吸取了古典戲曲以及一些民間曲調的風格,鼓吹樂盛行,青山橋嗩吶的吹奏方式日趨穩(wěn)定,形成了固有一派的演奏風格,也為青山橋嗩吶后期種類繁多的曲牌以及獨特的演奏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發(fā)展成熟期
20世紀初期,嗩吶藝人們在不同場合不同種類的演奏中,摸索出了更為獨特的演奏方式——“西工子”和“悶工子”,并且根據(jù)樂曲結構的不同,更為細致的分成了“路鼓牌子”“夜鼓牌子”以及“堂牌子”,是青山橋嗩吶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而在20世紀20-30年代,這些嗩吶藝人們在青山橋以及周邊地區(qū)自發(fā)的組建和成立了各個演奏團體,這些演奏藝人不僅互相交流切磋技藝互幫互助,而且他們更為活躍的參與和組織到周邊的民間各類活動中去,不僅提升了自身水平,更把青山嗩吶的影響范圍擴大,提高知名度。不得不說,這些民間樂班對青山橋嗩吶來說,不管是之后曲牌的豐富還是青山橋嗩吶后續(xù)的發(fā)展和傳承都造成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青山橋嗩吶的藝術傳承
嗩吶是深受中國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間吹管樂器,一般與其他傳統(tǒng)民族樂器共同演奏。在現(xiàn)代,流行曲中也有嗩吶的運用,那么,我們要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山橋嗩吶更好的發(fā)展和傳承下去。
從2006年青山橋民間嗩吶藝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有青山橋嗩吶這個特色民族樂器的存在,但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愿意送孩子去學習鋼琴、小提琴、架子鼓等等那一些比較熱門的樂器,拒絕送孩子去接觸這些冷門一點的民族樂器。有些如《小開門》那類比較難吹奏的曲目,循環(huán)呼吸、“口鼻同吹”等一些特有的演奏技巧,已經很少有人會演奏了。
為了改觀這一現(xiàn)狀,青山橋地區(qū)人民做了很多努力。通過湘潭市泰安投資公司董事長朱永紅的支持和資助,青山橋地區(qū)的歇馬中學辦起了嗩吶培訓班。不僅在學校有正規(guī)的教學,在校外,有的傳承人已經從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開始培養(yǎng)。傳承人不止是言傳身教,還要結合一些理論知識,在教學中運用了現(xiàn)在普遍學習嗩吶的一些方法,同時也保留了青山橋嗩吶獨有的吹奏風格,例如:循環(huán)呼吸、悶工子等。學生們不僅僅要學習民族樂器通用的簡譜,還要學習工尺譜。傳承人主要教的內容是路鼓牌子,因為其曲調是取材于湘潭市本地的一些花鼓和小調,學生們學習起來也更有興趣,且多用于紅白喜事、人生禮儀等民間活動中,大部分由鼓樂班進行演奏的,適宜大家共同表演。學習了嗩吶的同學積極地參加各項活動,例如:2017年在湘潭縣一中舉行的藝術節(jié),同學們很自信的展現(xiàn)了自己,獲得老師及其他同學的一致好評;還參加了石鼓鎮(zhèn)一年一度的旅游節(jié);參與了電視臺節(jié)目—歡樂瀟湘,在電視上也能看到同學們一展風采;在湘潭縣一年一度的鬧新春、元宵晚會上,也能看到同學們的身影。同學們不僅僅有才藝,還很有愛心,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很多學習了嗩吶的學生主動地參加了湘鄉(xiāng)夏令營的愛心活動,多次去到了各個敬老院給老人們表演節(jié)目,關愛老人。
通過這些許許多多的活動,讓學習青山橋嗩吶的孩子們更加愿意去學習,讓家長更加支持孩子們去學習,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青山橋嗩吶的魅力。只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我們要將民族的樂器好好發(fā)展和傳承下去,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湘潭縣文化志編寫組.湘潭縣志文化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90.
[2]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莫柏槐.青山橋嗩吶現(xiàn)象探析[A].2011-2013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全集[C].2013.
[4]方圓.我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山嗩吶藝術探析[J].大眾文藝,2010,(13):182-183.
[5]唐湘岳.青山嗩吶有傳人[N].光明日報,2012-07-05:(005).
[6]李文亮.淺談嗩吶演奏中不同氣息的運用[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3年.
[7]陳家齊.陳家齊講嗩吶第七講常用嗩吶的種類及其表現(xiàn)性能[J].樂器,2010,(04).
[8]宋曉輝.任同祥嗩吶名曲《百鳥朝鳳》演奏藝術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9]楊會青.論嗩吶演奏中音準的構成因素[J].中國音樂季刊,2006,(04):104.
[10]龔怡.任同祥嗩吶藝術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11]張丙娜.論演奏技術對嗩吶音色的影響[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