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澤
作為組工戰(zhàn)線的一名宣傳工作者,我和所有同事一樣,都經(jīng)歷了從初次寫稿的難以著筆到現(xiàn)在的思路清晰。在這個艱難甚至是痛苦的成長過程中,我受益于《實踐》黨的教育版很多,可以說,“黨的教育”是我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個老師,我是在這本黨刊的陪伴下一路成長起來的。
第一次看到“黨的教育”,是我剛到組織科工作時。當時,按照工作分工,我負責基層黨建宣傳。記得主任交待給我的第一項工作,是要在座談會后寫一篇關于大學生村官管理的稿件。因為之前一直從事信息通信類工作,對于咋寫稿子我完全沒有思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了初稿,實際上就是一篇“流水賬”。后來,主任向我推薦了“黨的教育”,刊物的設計很大氣,一下子吸引了我,細細翻來,內(nèi)容十分貼近我們的工作。自此,我和“黨的教育”結下了師生情緣。
最初,我關注比較多的是《黨建短波》欄目,刊登的多是篇幅短小的基層黨建的經(jīng)驗做法。通過不斷的閱讀學習、揣摩,開始嘗試寫一些反映當?shù)鼗鶎狱h建亮點的信息,想不到其中一些被市委組織部內(nèi)部刊物采用了,這對我是極大的鼓勵。在這個基礎上,我開始著手撰寫一些工作交流和人物典型方面的通訊稿,盡管也是在不斷地摸索和實踐,但是有了“黨的教育”這個“啟蒙老師”的指導,我在工作中的表現(xiàn)越來越“對路”,對稿件的把握也更加得心應手。
在不懈努力下,我的稿件被“老師”認可采用了。至今,我仍然記得第一次得知稿件被《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刊登時的喜悅,就像上學時受到老師表揚一般,忍不住到處“炫耀”,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鼓勵和贊許。這第一次的認可,讓我更加堅定了做好宣傳工作的信心和決心,也激發(fā)了我的寫作熱情。后來,我又陸續(xù)發(fā)表了《包頭市固陽縣:“帳篷黨支部”實現(xiàn)服務群眾零距離》《探索抓黨建促脫貧有效途徑》等反映基層黨建工作的稿件。
2012年底,因為工作調(diào)整,我開始專職從事宣傳工作。為了進一步提升個人寫作能力,我開始“涉獵”評論、詩歌、散文等寫作?!包h的教育”再一次幫助了我,我抓住日常工作的熱點問題,從反思工作到尋找主題,再到樹立觀點和闡述看法,一個文章寫下來,不僅扎實了文字功底,也全面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圍繞如何考評干部、如何開好民主生活會、如何引導高校畢業(yè)生服務基層,我陸續(xù)發(fā)表了《實績考評應力戒“花架子”》《干部考察要“遠觀”更要“近看”》《“三個助力”找準黨建服務發(fā)展“著力點”》等評論文章。在這段時間,刊物對我打開工作、提高業(yè)務能力幫助非常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受益于“黨的教育”的另一件事,莫過于結交了一些文學摯友,在修改稿子、核實內(nèi)容的過程中,我有幸認識了一些雜志社的編輯老師,多數(shù)時間是通過電話溝通,有的到現(xiàn)在都未曾謀面。然而編輯老師對我的悉心指導和在關鍵處的點睛之筆,都讓我受益匪淺,每每通電話,都像是多年老友般熟悉、沒有距離。
回憶歷歷在目,十年收獲滿滿。看著辦公桌上整齊的一摞《實踐》黨的教育版,我感慨頗深。從宣傳戰(zhàn)線上的新兵到成長為現(xiàn)在的研究室主任,我感謝在最好的年華遇到了《實踐》黨的教育版,感謝她對我們的幫助和指導。希望“黨的教育”能一直發(fā)揮知心朋友、親密助手、熱情向?qū)?、忠實顧問的作用,我愿與“黨的教育”一直相伴同行。
(作者單位:固陽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呂亞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