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效益基于效率。課堂的效益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活動的結(jié)果與預期目標的吻合程度,課堂教學的效率則體現(xiàn)在學生用最少的投入(時間、精力等)達成最大的產(chǎn)出?,F(xiàn)在,很多課堂有效益沒效率,雖然達成了“考高分”“上大學”的效益,但這個效益是靠加班加點、死打硬拼、“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得來的,效率極其低下。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是“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這種教學應該有長久深遠的感染力、穿透力,能吸引學生欲罷不能。
互動基于問題。所謂“對學”“群學”,應該聚焦于問題,真正的問題,但現(xiàn)在看來,一些課堂上,并沒有拋出有價值、值得討論的問題,純粹是“為了討論而討論”,作秀。老師說“下面分組討論”,然后坐在前排的同學掉轉(zhuǎn)頭跟后排的同學湊在一起,嘰嘰喳喳一通,無病呻吟,頗為滑稽,實在是自欺欺人。
提問基于邏輯。一些教師問題提了不少,但問題都是孤立的,缺乏邏輯關(guān)聯(lián),有如一堆馬鈴薯,七零八落,無助于學生完整地思考問題,形成知識體系,也無益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實際上,提問可以有即興的,但更多是應該有備而問,這樣才能提高問題的質(zhì)量。富有邏輯性的連續(xù)設(shè)置問題,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建構(gòu)網(wǎng)狀的知識系統(tǒng)。
學習基于對話。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生動地實踐了“教育就是對話”。這種對話模式猶如戲劇,擁有無比的張力。尤其穿插輕松、詼諧的語調(diào),屢屢讓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達到澄清的效果。如果教師一言堂,就不會有深度學習發(fā)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與課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甚至與自我(內(nèi)心)對話。
形式基于實質(zhì)。現(xiàn)在的一些課堂過于追求花哨,特別是公開課,聲光化電,十八般武藝一一用上,學生目不暇接。我們不否認課堂教學的形式有時候也是很重要的,它有助于學生對課堂保持新鮮感,但問題是,形式要適“度”,一些可有可無、花里胡哨的東西還是去掉為好,枝枝葉葉過多會讓人難識主干,因為簡約也是一種美。
感知基于多元。有研究表明,僅通過聽覺學習材料,3小時后保持率為60%,3天后為15%;僅通過視覺學習材料,3小時后保持率為70%,3天后為40%;視覺、聽覺并用,3小時后保持率為90%,3天后為75%。所以,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教學情境,調(diào)動學生聽覺、視覺、觸覺和嗅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感知,這比單一“我講你聽”的聽覺感知效果更好。
習得基于層次。課堂教學應有層次感:關(guān)注知識—關(guān)注思維—關(guān)注意義。不關(guān)注思維,學生會學得很死板;不關(guān)注意義,學生會學得很枯燥。一個老師只關(guān)注知識,就像政府官員只關(guān)注GDP一樣。真正好的課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完整的知識體系呈現(xiàn)給學生,尤其是在網(wǎng)絡(luò)發(fā)達的時代,“能百度到的知識都不是真學問”,訓練學生思維方法當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管理基于舒暢。有效的課堂管理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課堂管理的基本原則是,讓學生坐在你的課堂里能心情放松。學生學不好某門課,多半是從不喜歡或者害怕那個老師開始的。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有利于智力活動,讓學生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想象豐富、記憶力增強、精力旺盛、積極主動。反之,則學生大腦受到抑制,思路狹窄,呆板拘謹,學習效率降低。
競爭基于合作。這樣說看似矛盾,但今天大家越來越接受“競合力”的概念。現(xiàn)在很多課堂營造你死我活的競爭氛圍,“眼睛一睜,開始競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知道,“同室操戈”的班級是走不遠的,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是“抱團發(fā)展,一致對外”。佐藤學說:沒有合作學習,每個人的學習就不能成立;通過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樣的思想碰撞,實現(xiàn)同客體新的相遇與對話,從而產(chǎn)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沖突與挑戰(zhà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