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鵬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一直以來,民商事案件當中存在比較突出的虛假訴訟的現(xiàn)象,嚴重侵害利害相關案外人利益的同時,也是對法治公信力和法治權威的一種破壞,正常的訴訟秩序也因此遭到破壞?!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8條規(guī)定了民事訴訟自認的認定標準,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主張的事實表示明示或默示認可, 即無需進行舉證,人民法院也必須依照該自認的事實進行裁判。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部分當事人惡意串通,利用自認規(guī)則進行虛假訴訟,從而使虛假的事實獲得法律的承認,以實現(xiàn)損害他人利益的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九十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同時2015年通過并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規(guī)定了“虛假訴訟罪”,對該行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這兩項立法、釋法舉措從實體和程序上對虛假訴訟的行為予以比較嚴厲的打擊,但實際實施情況如何尚待考證。筆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2016年12月16日登陸)對虛假訴訟進行檢索,在法院認定為虛假訴訟的案件并不多。本文要討論的是在被告自認原告虛假陳述事實基礎上的虛假訴訟,這種情況下法院能夠認定為虛假訴訟的可能性則會更低。
虛假訴訟中的自認,也有學者稱之為虛假自認,我國學界對其研究并不多,要厘清這個概念,需要對自認和虛假訴訟結合起來研究。
自認的概念,在學界研究的已經比較成熟,通說是指一方當事人做出的,通過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表達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于己不利的事實主張是真實的表示行為。[1]其構成要件可以分解為“對方提出+己方認可+不利于己”。我國《民事證據規(guī)定》第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此條從舉證的角度闡釋了我國的自認制度,只要求了己方對對方陳述的案件事實表示承認,并無“于己不利”或“主要事實”的要求。
民事虛假訴訟是指訴訟雙方當事人事先惡意串通,虛構實際并未發(fā)生的民事糾紛,通過提起訴訟、申請仲裁和調解等方式,企圖借助法院的司法權力,侵害第三人合法權益或者逃避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行為。[2]當事人提起民事虛假訴訟,通常是為了損害第三人的利益或者逃避執(zhí)行法律文書,因此對其進行法律規(guī)制尤為重要。
以我國《證據規(guī)定》對自認的表述為基礎,虛假訴訟中的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一方當事人以損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為目的,對對方主張的虛假事實予以承認的訴訟行為。虛假訴訟中當事人的自認具有以下特征:
1.3.1 虛假性
虛假訴訟中的自認的基礎是對一個虛構的事實進行承認,此事實為不存在的事實。例如甲為在與乙離婚訴訟中分得更多的財產,串通第三人丙虛構債權債務關系,由丙起訴甲歸還欠款,在訴訟中甲對該事實予以自認,從而達到非法目的。
1.3.2 涉他性
對虛假訴訟中的事實進行自認,通常的后果會是損害案外第三方的合法權益,可能是他人利益、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例如某A為了避免其已被查封的房屋被執(zhí)行,與某B虛構一個房屋買賣合同,由某B向法院起訴要求某A履行合同,從而達到規(guī)避查封房屋被執(zhí)行的目的。
1.3.3 欺騙性
產生虛假自認的原因之一就是當事人通過精心策劃,編造虛假的事實,欺騙法官,以騙取法院的裁判文書,達到損害第三人利益、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等非法目的,從具體行為和表現(xiàn)形式上都具有欺騙性,法院和第三人正常情況下很難知曉虛假訴訟自認的存在。
1.3.4 隱蔽性
通過自認實現(xiàn)虛假訴訟目的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在原被告雙方串通一致的情況下,法院很難去發(fā)現(xiàn)當事人自認的事實是偽造的。當事人利用自認規(guī)則,對虛構的事實進行自認,偽造虛假的證據,法院通常情況下難以迅速查明,使得其訴訟過程具有表面上的正當性、合法性,掩蓋了隱藏的非法目的。
從目前立法來看,對于虛假訴訟的發(fā)現(xiàn)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遭到虛假訴訟生效裁判侵害的第三人向法院、檢察院或相關部門申訴,通過啟動再審糾錯程序發(fā)現(xiàn)并糾正虛假訴訟;二是檢察機關在辦理詐騙罪、偽證罪等相關刑事案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存在虛假訴訟的嫌疑,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3];三是由受侵害第三人向法院提出執(zhí)行異議或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三種方式都是事后的救濟途徑,即在法院針對虛假訴訟案件作出了生效裁判之后,對當事人的虛假訴訟行為進行的懲罰。而事前對于虛假訴訟、虛假自認的規(guī)制并沒有產生應有作用。
在司法實踐中,大量的虛假訴訟都是在發(fā)生的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情形下,因第三人的異議而暴露進而在程序上得到糾正的,所以虛假訴訟的監(jiān)督具有事后監(jiān)督糾正的特點,在合法程序的形式掩蓋下,民事訴訟的法官難以判斷一個訴訟是否屬于沒有訴的利益的爭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九十六條規(guī)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賦予了法院在四種情況之下主動調取證據的權力,其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使得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掌握主動權,保障裁判結果的實體正義此條規(guī)定是對上述三種情況下,訴訟當事人自認的否定。從條文上看,兩條在“涉及他人合法權益”這一問題上是有出入的,第九十六條中規(guī)定了法院在涉及他人合法利益上擁有主動調查取證的權力,但是涉及他人合法權益的自認法院則沒有否定當事人自認的效力。
當事人通過自認虛構了法律關系和案件事實,受制于自認規(guī)則,基于辯論主義的原則,法官一般偏向于采信該事實。當事人出于快速、穩(wěn)妥地取得預期訴訟結果的目的,以及為避免在復雜的訴訟程序中法院識別出虛假訴訟的行為,會利用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制度和自認規(guī)則避免法院過多的審查事實情況,盡量簡化并加快程序。因此,當事人多選擇督促程序、簡易程序和速裁程多,或者選擇以調解方式結案,一般不存在反訴或上訴等情況。因為訴訟當事人兩方在訴訟之前就已經達成虛假訴訟的共識,受侵害的第三人往往并不知曉案件的訴訟,而法官對訴訟虛假性也難以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和確定。通常情況下,虛假訴訟與正常的民事訴訟形式要件在外觀上趨同。在法院作出裁判之前,很難對虛假訴訟進行識別。
以自認作為進行虛假訴訟總是在事后因受侵害第三人的申訴舉報或檢察院的民事監(jiān)督而被發(fā)現(xiàn),作為事前的監(jiān)督手段幾乎很少能夠起到應有作用,對此應當重新對此問題進行有效的制度設計,以防止因此而使司法公信力遭到質疑?,F(xiàn)有的法律制度在事后對虛假訴訟的救濟措施已有許多,通過法院自身審查,對發(fā)現(xiàn)的存在虛假訴訟的錯案進行再審;通過檢察院的民事檢察監(jiān)督,對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提起抗訴或發(fā)送檢察建議;受侵害的第三人向法院申請再審或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提出執(zhí)行異議或者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虛假訴訟的更嚴重的危害在于浪費司法資源,降低司法公信力,事后的救濟能夠有效的對受侵害的第三人予以救濟,但是對已經浪費的司法資源來說無疑是“覆水難收”。措施因此,本文主要對事前的防治提出建議:
虛假訴訟行為人為使虛假訴訟能能夠順利進行,往往會在起訴時隱瞞案件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涉及到第三人權益的時候,這讓法官無法在第一時間識別并確認虛假訴訟的存在。針對實踐中通過自認達到虛假訴訟目的的主要案件類型,應該有以下要求:(1)應當要求特別授權的委托代理人當面簽署委托書或公證委托書;(2)要求原告或其特別授權的委托代理人簽署《訴訟正當性承諾書》,要求當事人為訴訟糾紛的真實性進行承諾;(3)要求當事人或特別授權的委托代理人在立案之時就簽署《案件關聯(lián)信息披露承諾書》。
一般來說,法官通常采用向當事人發(fā)問或告知等方式運用釋明權,主要目的是督促當事人了解到具體訴訟行為的法律后果或者要求其對特定的案件事實予以說明、澄清,從而當事人了解到訴訟行為的法律后果或進一步澄清案件事實。因此,為避免虛假訴訟中當事人作出虛假自認,防止法院在當事人的蒙蔽下作出錯誤判決,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如果發(fā)現(xiàn)當事人自認的事實存在虛假或可疑的情況,可以運用釋明權,向當事人發(fā)問或者要求雙方當事人就該事實進一步舉證說明。
人民法院應當將整合經利害相關人申訴成功或提起撤銷之訴勝訴的案件中,總結原案件中當事人進行虛假訴訟的典型訴訟行為,為法官提供可供參考的指導性意見。
當事人通過自認的方式進行虛假訴訟,目的是為了損害第三人的正當利益,在訴訟進行過程中,如法官發(fā)現(xiàn)裁判結果可能會對案外的第三人的利益產生消極影響,應當通知第三人參加訴訟,并將案件情況進行告知,避免受侵害第三人事后才了解到權益被侵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