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 然
圯橋村是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zhèn)的一個村莊,它因圯橋而得名,圯橋是一座名載史冊的橋。這里歷史遺跡星羅棋布,在這片土地上曾經上演過很多感人至深、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如張良圯橋進履與得兵書、曹操白門樓吊殺呂布等。因此該村入圍了全國“最美地名故事”村的行列。
圯橋之所以出名是沾了張良的光,又因司馬遷的《史記》而流傳千古。圯橋看上去是一座普通的橋,但它又是一座非凡的橋。因為這座橋上有黃石公爽朗的笑聲,有三次相約對張良隱忍的考驗,圯橋佐證了一座古城輝煌的歷史,記錄了流傳至今的動人故事,故引得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尋訪并歌詠。有人說,圯橋開啟了一個朝代的命運。
關于圯橋的具體位置,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沂水》中有確定的記載:“沂水于下邳縣北西流,分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經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圯,昔張子房遇黃石公于圯上,即此處也。”很明顯,這橋便在下邳城東小沂水上。因時人稱徐邳為圯,便自然稱此橋為圯橋了。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三國時期的張良,先祖是韓國人,出身貴族家庭,其祖父、父親都曾任丞相。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典型的官三代。后來,秦國滅了韓國。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yè)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并把這種仇恨集中于一點,即推翻秦王朝。青年時代的張良,心中懷著報國復韓的雄心。然而,自己勢單力薄談何容易,于是,花重金招募到一個大力士刺客。前218年,張良得知秦始皇東巡,便安排刺客趁機伏擊秦始皇。結果行刺失敗,張良的作案動機也因此暴露。秦始皇大怒,向全國發(fā)布通緝刺客令。于是,張良作為犯罪嫌疑人潛逃至下邳藏匿起來。
有一天,張良心事重重地走在下邳城東的圯橋上,環(huán)顧四周,碧樹蒼翠,生機盎然的景色讓他郁悶心情明亮了許多。不經意間,迎面邂逅一位穿著粗布衣衫的老人,兩人擦肩而過。剛走了幾步,忽聽老者呼喚張良說:“孺子,速到橋下給吾拾履!”待張良回頭時,看見老者已經坐在橋欄上翹著腳丫,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孺子”之稱自然有羞辱之意,但張良怕暴露身份便收回怒視的目光,彬彬有禮來到跟前道:“老者行動不便,小子代勞便是?!闭f著走下橋去。
張良剛從橋下將那只臟兮兮的臭鞋揀上來。“快點,給吾穿上吧!”老者又說,竟然伸直兩只臭腳丫挪至張良胸前。張良心中又一股受辱的怒氣在起伏。真想給老者一巴掌。理智使他忍了下來,于是雙手捧起老者的臭腳,恭順地為老者穿上鞋子。
當張良起身剛離開,又聽到老者呼喚他到橋下去拾鞋子。無奈,張良從容地再次為老者揀來鞋子并穿上。然后,轉身剛走了兩步,老者又喊:“回來,你未給我穿牢?。÷挠值魳蛳铝?!”這老者分明是在故意捉弄我??!張良心想。但又想到,既然已經忍耐兩次,再拾一次又何妨。于是,再次給老者揀來穿好。
這時,老者舒心的朗聲大笑曰:“天下有大勇者,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臂萆侠先苏J為張良才學有余,又憂其度量不足,所以才出“三進履”之計。通過“三進履”,他認為張良“孺子可教也!”他要找的能改變時局的人物已來到他的身邊,他可以了卻心愿了。
于是起身和顏悅色道:“孺子可教也,五日后在此相會,有要事相托?!睆埩茧S聲應答間,老者已無蹤影。
為挫去張良的少年魯莽和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便有了之后與張良在圯橋上的三次相約。
五日后,張良按照約定時間匆匆來到橋頭,只見老者怒容滿面:“與老者約,緣何不守時?”張良很納悶,正欲辯解。只聽“五日后再來!”老者憤然拂袖而去。
過了五日,雞鳴頭遍張良便急急來到橋頭,可老人又比他先到。“不守時者,何以成大事!”老者竟然怒斥。一句成大事,讓張良猛然醒悟:破國之仇,亡國之恨……張良不及多想,急忙俯身下拜:“與長者約而遲,良之罪也,忘責不貸?!?/p>
“起來吧,過五日再來!”張良起身時,老者已遠去。經過兩次以后,張良很受啟發(fā),干脆不再睡覺,吃過晚飯便來到橋頭。
張良寂寞地望著滿天星斗,心里的憂傷又上心頭,胸懷大志的張良思緒萬千……“后生可畏也!”不知何時,老者已站在張良身后。張良急忙轉身伏地:“小子不知長者已至,未及遠迎,還望恕罪?!崩险叻浅:蜌獾胤銎饛埩迹欢?,從懷中掏出一件黃色錦囊,小心翼翼地打開。原來是竹簡《太公兵法》。張良眼睛一亮,因為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寶典??!正當張良激動不已時,老者又叮囑:“熟讀了它就可以當?shù)弁醯睦蠋熈耍曛缶蜁l(fā)跡。十三年以后,你到濟北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闭f完,老者很快消失在夜幕中。后來,張良苦心誦讀、深入鉆研兵法,終于輔佐劉邦滅強秦、勝楚霸王,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漢王朝。如黃石公所愿,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成為功勛蓋世的帝王之師,后被封為留侯。
十三年后,張良隨從漢高祖過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黃石。其實,這個被稱為“黃石公”的老人真名叫魏轍,是秦時莊襄王的重臣。莊襄王死后,他的兒子嬴政繼位,即秦始皇。秦始皇推行暴政,對老臣的諫言置若罔聞,心寒的魏轍便辭官歸隱。他由咸陽一路向東來到東方名城下邳,見此處山青水秀,便隱居在黃山北麓的黃華洞內。魏轍每天鉆研兵法,寫下《素書》《三略》和許多心得。他自知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推翻秦的政權、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便一直在暗暗尋找一個志向遠大、聰慧機敏的年輕人,好將自己的兵法和智謀一一傳授。事情就是這樣的巧合,結果在圯橋上邂逅了張良。于是便發(fā)生了前面的傳奇故事。
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途經下邳都會登臨圯橋。也許是觸景生情的緣故,于是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大詩人李白途經下邳,作詩《逕下邳圯橋懷張子房》,以記其事。詩云: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該詩飽含深情地寄托了詩人對張良的欽佩和緬懷之情。
唐代的李德裕、李賀、胡曾等人也都有詩記述圯橋。唐代的監(jiān)察御史粱肅,在其寫的《圯橋表銘》中說:“凡志不定則事不成,謀不從則業(yè)不廣。留侯不遭黃石無以定其志,高祖不獲留侯無以廣其業(yè)。”他從立志為事業(yè)的關系上贊頌了張良?!佰萆舷喾昴媳比?,三邀不倦識天真?!笔撬未K轍在題為《下邳黃石公廟》一詩中提到圯橋的兩句詩。明代的楊輔在其編寫的《邳州志》中還記載著梁肅的碑文。清代邳州同知蘇嵋在《圯橋懷古》詩中寫道:“炎劉一劍幾更遷,納履遺蹤尚宛然……為讀殘碑延佇久,荒城薄暮起寒煙?!?/p>
這段故事之所以感動無數(shù)后人,主要是因張良超常的耐性和敬老忍辱的形象為后人樹立了豐碑。他為陌生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不值得,但這正是胸懷寬闊的象征。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是對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的具體體現(xiàn),又是對一個人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也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志,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這與今天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就是泱泱中華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美德。
據《睢寧縣志》記載:睢寧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下邳國到睢寧縣,源遠流長4000余年。1218年,睢寧建縣,當時由下邳和凌縣兩個縣合并而成。1668年,下邳城因地震成了廢墟,繼而黃河在城西十余里處決口,黃水灌城,下邳成了澤國,終年不涸,圯橋也同時沉沒。災民于是聚居在下邳城南高阜處。由于當時集聚人口越來越多且商貿繁榮,當?shù)卣?948年,在此設立了古邳鎮(zhèn)。古邳鎮(zhèn)是中國歷史名鎮(zhèn)之一,因其前身具有4000多年的歷史,自夏朝起,這里曾為邳國、下邳國、下邳郡、臨淮郡、邳州、下邳縣、邳睢縣等。
1679年,古邳東重建文廟。地方人士為保存古跡,又在文廟南百米處建一單孔石橋,寬約5米,橋北立一“漢留侯進履處”大石碑。民國時又兩次重修。1968年,因水利建設的需要,古邳東開挖一道南北引河,因圯橋正處于引河河道中間,故被拆除,石碑也作他用。1981年,古邳鎮(zhèn)東邊的馬邦大溝與古邳引河疏通,溝與河交接處修建節(jié)制閘。此閘離圯橋僅距百米,于是橋欄上題寫了“張良進履處”五個大字,并在閘西立一石碑,記述了張良遇黃石公的歷史故事以及修橋經歷。這便是古邳鎮(zhèn)現(xiàn)存的圯橋。1997年,古邳鎮(zhèn)政府又毗鄰圯橋舊址修建了圯園,內有張良殿和石刻畫廊,接受人們的膜拜和觀覽。近年來,睢寧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突破睢寧”戰(zhàn)略,堅持工業(yè)經濟和精品城市兩手抓,注重小城鎮(zhèn)建設,積極打造旅游產業(yè),加快富民強縣、進位崛起步伐。
2012年,張良殿景區(qū)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AA級景區(qū)。2017年,當?shù)卣职凑誂AA級景區(qū)標準,對張良殿景區(qū)進行提檔升級,并相繼建成了黃石公授書亭、仿古圯橋、休閑廣場和景區(qū)配套設施,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如今的圯橋雖然不是原址原貌,但從圯橋多次被毀而又重建的事實說明,人們對這一歷史遺跡的敬重和珍愛,對張良和黃石公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