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摘 要:通過高中生的從眾現(xiàn)象,剖析了從眾心理給高中生在對外交流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接著提出了把握其積極性,以帶動學生群體營造良性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從眾心理;高中生;對外交流
我國的學生對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不僅中國的孩子常有機會走出國門,外國學生也越來越多地來到中國校園。一方面,中外學生一起上課、活動,在真實的課堂討論中運用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感受不同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另一方面,高考體制下的高中英語課堂追逐效率,教師的一言堂與學生的鴉雀無聲默契配合,長期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且普遍持有從眾心理。
當學校苦心搭建了沉浸式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辨,積極交流互動的初衷,與學生的消極與從眾心理相抵消,作為教師,該如何正確引導?
一、正視從眾效應給學生的負面影響
從眾效應(conformity),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隨大流”。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從眾行為是由于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一種試圖接觸自身與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這種群體一致性的壓力會促使個人產生符合社會或團體要求的行為或態(tài)度。
基斯勒(1969)把個體的從眾行為表述為四個需求或愿望:
(1)與群體中成員保持一致以實現(xiàn)團體目標;
(2)為取得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好感;
(3)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現(xiàn)狀;
(4)不愿意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壓力。[1]
作為高中英語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高中生已經(jīng)適應了長期的封閉式、灌輸式的英語課堂教學,習慣于埋頭寫題,抬頭聽課。對于課堂的互動活動,學生常表現(xiàn)排斥、反應消極,容易厭倦。學生淪為答題機器,又無法為自己的個性化想法找到合適出口,久而久之,思想僵化,教學效果始終不理想。在這個背景下,筆者思考如何抓住高中生的從眾心理,找尋合適的方法和策略,嘗試化消極為積極。同時利用好沉浸式雙語課堂這一核心優(yōu)勢,以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實踐分析,導致高中英語課堂從眾現(xiàn)象的產生,大致由于以下幾個心理因素:(1)群體壓力,一般人群中,贊成某個觀點的人越多,給剩下部分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就越大,對于社會閱歷尚淺的未成年人來說,從眾是最直觀的選擇。當一位中國學生試圖大膽與外國語言伙伴交流探討問題時,發(fā)現(xiàn)其他同學都一言不發(fā),那么同伴們投射過來的奇異眼光就足以澆滅嘗試的火苗。(2)榜樣壓力,從眾心理常牽引出“羊群效應”,根據(jù)學生在班集體中學習的經(jīng)驗,成績最好、最受老師肯定的學生,往往是班級里的意見領袖、風向標,是“正確答案”的代名詞。這一發(fā)現(xiàn)呼應了貝瑞(1967)等人采用阿希模式的實驗來研究跨文化情境下的獨立性與從眾情況的實驗結果——在較為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兒童早期得到了獨立自信的訓練,在阿希實驗中表現(xiàn)出了相對較高的獨立性。相反的,在較為嚴格的社會環(huán)境中,則表現(xiàn)出更大程度的從眾現(xiàn)象。[2]
二、把握從眾心理對英語互動課堂的建設作用
1.遵循好奇心理,引出領頭羊
中外學生同在一間教室上課這件事情本身足夠讓學生激動。由于外貌上的差異,不同的語言和舉止習慣,學生會彼此關注,但也因此產生羞澀感,導致課堂氣氛沉悶。作為教師,此時應當因勢利導,拋出破冰的話題,讓學生們聊聊自己的家鄉(xiāng),聊聊自己眼中的兩國文化差異。學生有機會把自己熟悉的生活介紹給陌生的聽眾,既有話可講,又有述說的樂趣。
例如筆者曾經(jīng)使用過的破冰問——你家用什么美食招待客人?這時學生個個臉色由僵硬轉為微笑,嘴角默默細數(shù),躍躍欲試。教師立刻抓住時機,邀請最有講述意愿的同學展開話題的討論,并允許其他同學隨時補充。一個簡單問題的拋出,既測出了班級里的領頭羊,更為后續(xù)學習任務的執(zhí)行暖了場。
2.順應好動心理,規(guī)劃任務型教學
“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育才十字訣》中這樣描述動手的意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動手操作是啟發(fā)學生自主思維的課堂實踐活動之一。它的優(yōu)點在于形象、容易提高興趣、有利于知識的理解、便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課堂規(guī)劃任務型教學,它要求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動腦思考、開口表達,更加不可或缺的是學生獨立自主利用知識,解決真實語境下的問題。
例如,利用商業(yè)模式畫布進行案例分析“如何幫助學校烘焙社團售賣自制餅干”。其中包括多個子任務:從資料庫中尋找適合的商業(yè)模式畫布圖、分析該項目的核心資源、成本結構、價值主張、渠道通路和目標客戶,進而提出實施方案,落實所需材料和人員分配。
3.迎合從眾心理,開展小組合作
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fā)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但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兒童健康的認知發(fā)展和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fā)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xiàn)的基本關系。[3]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的同時,設置環(huán)節(jié)要求彼此互通見解,展示個性化的思維方法并講述過程,在真實語境的相互探討分析中,實現(xiàn)語言的習得。
教師在課堂具體操作學生分組時,應當為后續(xù)的小組之間公平競爭的實現(xiàn)鋪設條件,努力實現(xiàn)“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每個小組都應是全班的縮影或截面”[4]。在分配組員時,遵守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依據(jù)能力層次的不同,每一位組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定位,營造出小組給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例如,教師以聆聽者的角色走進小組內部,建議思辨能力強的同學承擔商業(yè)模式畫布圖的建構,中等能力的同學對畫布圖中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填充,能力較弱的同學負責收集餅干的配方制作方法。
4.利用好勝心理,激發(fā)探究能力
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獲得他人認可的需求。駛向成功是學生發(fā)起探究的動力和續(xù)航的燃料。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因個別答案的不正確就脫口而出“錯”字,而應改變思路,捕捉其內在的思維積極性,給予合理評價,同時激勵學生優(yōu)化方案。
例如,各小組展示方案階段,教師設置擂臺賽作為評價方法。一方面,對于各小組方案進行整體評價,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教學細節(jié)的把握,教師以項目的每一個步驟為一個評價單元,橫向比較出各小組分別擅長的方面,打破以往一錘定音的評價模式,用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學生呈現(xiàn)的作品,讓每一位學生都從任務的實現(xiàn)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目前各地都很推崇學生的對外文化交流體驗活動,但最終落到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時,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體現(xiàn)交流課與常規(guī)的教材講授課的不同之處,扎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值得我們深思。因此,我們要更好地研究教育科學,了解教育心理,從而探索更多的教學手段,真正用好交流機會。
參考文獻:
[1]時蓉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282-296.
[2]柳毅,張璐.跨文化心理學中從眾心理研究評析[J].文教資料,2007(6):138-139.
[3]Johnson,D. W.,Johnson,R.J.,& Hulubec,E.J.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1990:5.
[4]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