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李靜
內容提要 族群文化形態(tài)上的客家社會表現出了綜合性、雜糅性的特點,但以贛閩粵地區(qū)而界定的客家生活文化圈又表現出了地域文化的認同性色彩,這樣的認同性因素在白鷺社會流行的諸多《元宵歌》本中可見一斑?!对琛繁颈旧硎强图业貐^(qū)民間文化藝術的一種重要資源,本文在對《元宵歌》本進行整理的基礎上,論述了國圖光緒本的傳統(tǒng)性、經典性文化特質,并在歌本的類型叢之間與其余諸本確立了“母本”與“子本”的關系。此外,諸本之間依據由傳統(tǒng)向現代過渡的特點,依次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三種類型呈逐漸遞變的關系,從村落地域文化的形態(tài)來看,國圖光緒本的經典性地位是由仙鵝山的信仰中心來確立的,而類型的劃分,則是信仰中心向外逐漸擴散導致的形態(tài)區(qū)隔。
關鍵詞 唱元宵 《元宵歌》本 國圖光緒本 母本 子本
〔中圖分類號〕I1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7)09-0080-08
引言
早在20世紀20年代,祖籍廣東汕尾的民間文藝學家鐘敬文先生已經在客家地區(qū)開始了民歌搜集工作,他先后搜集到民歌若干篇,命名為《疍歌集》《客音情歌集》。鐘敬文先生本身處在客家文化圈之內,搜集客家民歌出于家鄉(xiāng)之情與民間文藝之愛兩種情感的疊加,這些寶貴的資料記載著客家人的歌曲、故事和生活,為客家民間文學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筆者在2014-2016年之間先后多次對贛南客家地區(qū)的白鷺古村及其周邊村落進行了田野調查,逐漸調查清理出了白鷺地區(qū)流傳的一種“唱元宵”的文化傳統(tǒng),在多種文本語境的搜集整理下,意識到了在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存在一個古代-現代的文化轉型與文化的失范-重建實踐模式。本文在文本搜集、語境生成、文化傳統(tǒng)的比較下,試圖闡釋不同的“唱元宵”文本在歷史語境下的傳統(tǒng)范式、新興樣式及傳統(tǒng)文本如何進入新興文本,并形成新的文體形態(tài)。
神廟、祠堂內的“唱元宵”儀式演唱時間集中在過年期間,從初一到十六的晚上7-12點之間,儀式參與的活動者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兒,濟濟一堂,傳承并完成一個年的符號。筆者先后在2014、2015年春節(jié)期間見到了茶石、龍頭村內的“唱元宵”儀式,并在2015年9月期間進入了白鷺鄉(xiāng)下富竹村內的神廟,在看
廟人的帶領下見到了廟內原存的《元宵歌》本及殘存的、文字畫面漫漶不清的元宵圖,2017年春節(jié)期間先后多次到訪了社背村的三福主廟、豪溪村、龍溪村、洞彭村的神廟和宗姓祠堂,由此生發(fā)出了對鷺溪河這一帶聚落社會的“唱元宵”儀式活動的研究興趣。構成其間困惑的在于所見的《元宵歌》本子及其相關活動似乎并不是一個足夠完善的文本呈現過程,這樣帶來的問題在于對“唱元宵”的儀式活動不能夠有足夠深度的闡釋,會影響到對“唱元宵”儀式活動的淵源性、整體性及民間性的合理認識。尤其是從茶石、龍頭、上富竹、龍溪等幾個村子的調查情況來看,《元宵歌》的書寫本內容存在較大差異,但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聯系,諸如用七字句,每節(jié)的開頭及結尾有相似的結構構成;從內容來看,與祭祀儀式相關的接神、迎神、與神對話、祈請福佑、送神等部分,基本構成了一個對“唱元宵”儀式活動認識的重要維度。但在生活化的日漸遞變中,這一過程可能發(fā)生了轉變,由神性逐漸向人性靠攏,歌本內容有了通俗化生活的描述,與此相關的文本開始進入了“唱元宵”的儀式活動中。
面對村落社會重要節(jié)點的“唱元宵”儀式及《元宵歌》本,如何將儀式及儀式中的文本內容準確地與村落社會生活相互連接,使其呈現出區(qū)域內的時間歷史變化形態(tài)與當下空間內的儀式傳唱、語境表演及對“唱元宵”研究對象的本體性認識是一個難點,當下空間內的對研究對象的本體化認識過程隱藏在歷時性的變化過程中,構成了本體研究的起點與原點,在訴諸于研究對象的外界觸角中,結構起了歷時性的變化動因,而動因的構成不僅涵蓋了物,也涵蓋了物的生成關系圈范圍內的相關物類。筆者在此強調了“唱元宵”作為一種村落社會儀式的原初性存在的特點,并以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內查閱到的光緒四年本《元宵歌》為原本,與田野調查相結合,闡釋“唱元宵”這一儀式。
一、光緒四年(1878)《元宵歌》本及其他諸本
國圖古籍館內所藏《元宵歌》本,抄本,線裝。紅色封面,左上角題“元宵歌”三字,封面中下有“邱秀景記”字樣,封面末尾內題“皇清光緒四年首夏月上浣之吉敬書”,后有“邱士珠”的人名。無目錄,體例如下:先是祈請語“伏文”,然后是不同的歌體文本,由《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上元歌》《□□□》(推測為元宵夜之類)及《送神歌》等幾部分組成,為下富竹村流傳的歌本,筆者以國圖光緒本歸類之。
除去國圖光緒本外,另搜集到的《元宵歌》本情況如下:
茶石村:2015年2月24日(正月初六)晚,筆者于興國縣永豐鄉(xiāng)茶石村太原堂內王氏祠堂內觀看了“唱元宵”的儀式,并記錄了《元宵歌》本內容,體例如下:《元宵歌》《第一天村中劃船贊語》《第二天劃船贊語》《第三天劃船贊語》及《十六日神廟內劃船贊語》。祠堂墻上懸掛元宵畫,畫前有神案,案上樹楊伯太公神像。此處以茶石本歸類之。
龍頭村:2015年2月28日(正月初十)晚,筆者于白鷺鄉(xiāng)龍頭村金龍廟內觀看了當地“唱元宵”的儀式活動。村內同樣會在金龍廟內懸掛元宵畫,畫前擺放神案,神臺上中央擺放一條金色的紙船,紙船中間有紅色的船艙,艙前后各站立一人?!俺钡膬x式之前另有陽兵問神的儀式,《元宵歌》本情況如下:黃色封皮,封面中央豎體題寫“元宵歌”,內封一為“目錄”,其下所及內容為:一 《元宵歌》、二《參拜》、三 《保當》、四 《木根源》、五 《十勸君》、六 《成功路》、七 《二十四孝》、八 《文龍》、九 《祝英臺》、十 《葵花記》、十一 《贊語》。其中七到十一記錄在封二,封二下方豎體書寫“2002年,龍頭金龍廟理事會”字樣。此處以龍頭本歸類之。
上富竹村:2016年7月上旬,筆者在白鷺鄉(xiāng)的上富竹村,采集到另外一個《元宵歌》本,黃色封面,封面左上角題寫“元宵歌”,中間豎體題寫“上富竹坊便用”。封尾題寫“中華民國三十二年歲(后損毀)”內中無目錄,內容依次為:《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送神歌》《仙鵝山參神歌》及《參社歌》。 此處以上富竹本歸類之。endprint
田崗芫村:2007年張嗣介在調查贛南章貢區(qū)的田崗芫村時,見到了村內鄭氏祠堂內進行的“唱元宵”儀式活動,并提示“時至今日,大部分元宵歌已經消亡”等等,張嗣介:《贛南民間〈元宵歌〉的調查與研究》,《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期。文章保存了珍貴的《元宵歌》本的內容,記錄了歌本內容所包含的《木根源》《劉文龍》《贊語》《又贊》及《保當歌》的內容,筆者以田崗芫本歸類之。
豪溪村:2016年冬至節(jié)田野期間,筆者在永豐鄉(xiāng)的豪溪村見到了另一種珍貴的光緒年間的《元宵歌》本,這個本子末頁記載為光緒十一年劉朝紅錄,由一位村人負責保管,歌本題名被白色封皮包住,正文由兩部分組成,一為《唱神歌》,另一為《十五晚送帝王開水路》。在《唱神歌》的文本內按照時間次序記載了一年12個月份內的節(jié)日、農事及生活內容,有部分內容出現了祝英臺、梁山伯的故事。該本與國圖所藏下富竹光緒本時間相差不大,前后有7年左右時間,從地理空間來看,又同處于鷺溪河流域,但歌本卻存在了較大的差異。
社背村:社背村處在白鷺鄉(xiāng)與永豐鄉(xiāng)之間,現有13個姓氏,“唱元宵”儀式主要在村落水口的三福主神廟內進行。有的同一個姓氏分別處于兩個支系,會選擇不同的時間來唱歌。有人丁弱小的姓氏則會幾個姓氏聯合起來唱歌。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晚上,神廟內排列了各個姓氏的人丁情況,各個姓氏會按照自己的時間序列進入神廟內進行唱神的儀式。2017年2月的2日、4日、6日晚間,筆者先后參加了高姓、劉姓、巫姓三個姓氏的“唱元宵”活動。
豬婆前村:白鷺鄉(xiāng)境內的豬婆前、上富竹、大坪、下富竹幾個自然村圩,同屬于龍富村。筆者所參加的儀式活動在豬婆前村彭城堂劉姓祠堂內進行。歌本與圖畫合一,歌本的內容包含《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送神歌》《仙鵝山參神歌》《參社歌》等若干個部分。與筆者之前在村落守廟內查閱的歌本內容基本是一致的。在上富竹村云錦堂內蘇氏所進行的“唱元宵”儀式也采用了與豬婆前村同一的歌本和圖畫。
洞彭村:洞彭村供奉神主像為黃飛虎,這一處坊神管轄范圍涉及到周邊的若干個村落。2017年的正月十五晚間,筆者在神廟內見到了“唱元宵”儀式。儀式所用歌本題名為《元宵歌書》,從歌本內容來看,融合了《參拜歌》《木根源》及《保當歌》的內容。
龍溪村:筆者對龍溪村“唱元宵”儀式的調查是在田野人鐘益永的帶領下進入的,第一次是在龍溪村的廟內見到了保存的諸多歌本及元宵畫。所藏的歌本有若干種,分別是《參拜歌》,另有幾種題名為“元宵歌”但內容不同的歌本,筆者將之分為三類,即《元宵歌》A,歌本內容包括:《葵花記孟日紅上下卷》《元宵歌》《二十四孝歌》《張孟娥》《劉文龍》《成功路》;《元宵歌》B,歌本內容包括《參拜歌》《拾勸君》《朱買臣》《木根源》《保當歌》;《元宵歌》C,歌本內容主要講述的是《葵花記》孟日紅、高彥真的內容;《元宵歌》D,這一部分的內容為贊歌的合集,包括《七組贊語》《六組贊語》《白石沅贊歌》《蘭陵堂贊語》《西海堂贊歌》《十五夜西海堂贊語》《黃境贊語》等內容。各本之間的詳細情況,請查閱文末所屬《元宵歌》本調查表。
以上諸《元宵歌》本的搜集及“唱元宵”儀式的觀察是在前后三個春節(jié)期間的田野調查及圖書館資料查閱過程中實現的,在面對愈加多樣化的文本時,問題也越來越集中地呈現在眼前:這些豐富的《元宵歌》本是否有一個能夠體現傳統(tǒng)村落生活秩序的母本?由此母本與其他版本的歌本能否建立聯系?這樣確立的聯系性又如何體現?在新的大量文本形成的過程中,是否形成了新的文體形式?新形成的文體形式又是如何通過母本來形成并加以體現的?這些問題意識的提出圍繞著《元宵歌》本的文本與表演語境的關系,也只有解決了文本之間的聯系問題,才能確立相互之間的關系,并且在真實的村落社會語境中還原多樣化的生活形態(tài)以及歷史事件對民間文學體裁的影響。
二、“母本”的確立及其傳統(tǒng)性
在處理各種《元宵歌》本之間的關系時,筆者嘗試提出“母本”的概念。所謂“母本”是指在具有類型叢類型叢的概念在朝戈金《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一書中已經提出,并有所運用。參見該書第一章節(jié)《國內外〈江格爾〉研究概觀》,作者引述了德國蒙古學研究者海希西“母題結構類型”理論觀點(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頁)??蝶愒谘芯壳膳适聲r,提出了“故事類型叢”的概念,詳見康麗:《民間故事類型叢及其叢構規(guī)則——以中國巧女故事的類型組編形式為例》,《民族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本文參考了類型叢概念的提出及運用狀況,在田野調查的實際情況與文本之間的關系考量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母本”與“子本”的概念。關系的諸多文本之間,有一種文本能夠找到體現出較為早期的規(guī)范性文本特點,這些特點在后來衍生的多文本中仍舊有所體現,從而表現出了繼承“母本”某些方面特質的特點,這些后有的、與“母本”有淵源關系的文本,筆者將之命名為“子本”。
“母本”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文本之間關系的進一步確立,確立“母本”的同時,也在文本之間確立了一種淵源性的認知關系。從對《元宵歌》本的搜集整理來看,歷時性的時間因素是極為重要的。在時間性的因素考量下,很容易確立國圖所藏的光緒四年本(下富竹本)為較早的本子。假設以此本為“母本”,則需要看一下此本與其他文本之間是否存在依從關系。
從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來看,國圖光緒本以《元宵歌》來命名整首歌本,歌本的內容包含《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上元歌》《□□□》及《送神歌》五部分。國圖本對《元宵歌》文體形式的認識是有內在邏輯性的,作為一種民間節(jié)日儀式,《元宵歌》與“唱元宵”“鬧元宵”是相互聯系的,是作為其下五個組成部分的上層結構而出現的。在以后的《元宵歌》本中,這種認識傾向是逐漸消失的,在結構的上下層歸屬關系消失后,《元宵歌》成為與其原有組成部分《參拜歌》《木根源》相似的結構體系,重新構成了新的歌本形式。如龍頭本和龍溪《元宵歌》A本。兩種文本中,《元宵歌》本身構成了一個內容的組成部分,進入內容部分的《元宵歌》,選擇了兩種方法來組織文章的結構,一種是按照12個月的順序來依次疊放時令、農事、生活,另一種則是將原有的《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等內容進行縮減,其中較多采用的內容為《保當歌》,而《參拜歌》《木根源》則多汲取開篇部分的文字來結構文章,形成了新的體式。兩種形式都是將原有的歌本題名《元宵歌》內化為組成部分的《元宵歌》。在新的文體結構中,仍舊保存了《元宵歌》的名稱。而此時作為內容部分出現的《元宵歌》已經與國圖光緒本有了極大的差別。endprint
從國圖光緒本《元宵歌》的內容來看,歌本內容的五個部分除去《上元歌》《□□□》之外,在其他各本中均有所見。其中《保當歌》是出現頻率較高的內容,除去豪溪村光緒本,龍溪村《元宵歌》C本、D本外,別的歌本中都直接出現了《保當歌》的題名。而豪溪村光緒本的《唱神歌》部分,雖然沒有采用《保當歌》的題名,但在結構中卻借助歌郎之口依次敘述了十個要求神靈保佑之事,在保佑的主題之后,緊接著出現了“十愿”,“十愿”的主題與保佑并無多大差別,借著參拜謝龍?zhí)斓臋C會,又將具體化的保佑主題提升到了國家、人民、社稷的高度。龍溪村與《元宵歌》有關的五個本子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動,編者處理文本的方法是將原有的歌本內容部分直接提取出來,成為一個新的歌體形式,如《參拜歌》,《參拜歌》參拜的對象是東人、神靈,兩者之間的對話并不是直接展開的,而是借助了歌郎,歌郎成為人神之間身份的過渡者,代表人去向神靈匯報人間的索求,代表神靈的化身來向人傳遞神的旨意。歌郎兼有了人性與神性。其余的四種《元宵歌》本則保持了光緒本原有的《元宵歌》題名,在歌本的各部分內容之間,仍舊保存了原有歌本的內容。
從《元宵歌》本與元宵畫之間的關系來看,歌本與畫本是合一的。對于傳統(tǒng)社會而言,元宵畫的重要性可能尤在歌本之上,歌本是供給掌握文化語言的歌郎來宣講神靈故事的,對于村落社會未掌握文字語言能力的普通人來講,圖畫與宣講的聲音已經構成了一對可以進入心靈世界的文化工具。歌本的敘述與圖畫的講述是合一的,對于不能閱讀歌本的人來說,卻可以借助于元宵畫來掌握村落特殊的節(jié)日文化意義。懸掛于神廟、祠堂內的元宵畫成為儀式活動中的信仰中心,借助于元宵畫的描述,村落社會形成了集體性的記憶。
歌本之間雖然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在不同神廟內元宵畫的敘述中卻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的秩序。元宵畫的宣解是按照神靈的顯現、迎接神靈、神靈乘坐木船、祈求保佑、神人歡娛、洛陽橋送神的結構來展開的,與元宵畫相互合一的敘述只有在國圖光緒本的敘述中得到呈現。在歌本不斷被改編的過程中,元宵畫卻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的敘述結構。也正是在相對穩(wěn)定的畫面敘述中,可以準確地推求出國圖光緒本是與元宵畫相互符合的歌本,從而具有傳統(tǒng)性、經典性、權威性歌本的特質。
作為“母本”的國圖光緒本與其他“子本”之間表現出了前后的繼承性關系,“母本”在時間性、結構的完整性、內容的一致性及與神靈交流的對話性上表現出了經典文本的特點。雖然并不能確定國圖光緒本作為“母本”的惟一性,但國圖光緒本至少表現出了經典性“母本”的某些特質,而成為在特定時間、特定區(qū)域較為通行的歌本。
三、《元宵歌》本的類型差異與隱藏的秩序
在確定國圖光緒本與其他諸本之間所存在的“母本”與“子本”關系后,再看一下各“子本”之間是否有類型性的差異,也就是說在歌本發(fā)生變異的過程中,是否體現出了某種規(guī)律性的現象。
從歌本之間的相似性關系上,依次可以得到三種類型的劃分,第一類是以國圖光緒本所在的下富竹村為中心,在周圍的上富竹村、豬婆前村等地流傳了相似的《元宵歌》本。通過比較可以看到,國圖本的《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上元歌》《□□□》《送神歌》等五部分,被整齊地替換為上富竹本、豬婆前本的《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送神歌》《仙鵝山參神歌》及《參社歌》等內容。國圖本原本缺失的“《□□□》”的題名,在后者的歌本中消失,歌本的最后補充了兩部分新的內容。
第二類是以茶石本、洞彭本、社背本為一個相近的系統(tǒng)所體現出來的文本特征。這一類型的歌本特點是保留了《參拜歌》《木根源》的部分文字,原有的《保當歌》成為一種重要的歌體結構在歌本中大范圍地建構文本,另一種勸說性質的文體《十勸君》在文中大量呈現。
第三種類型則是龍頭本、龍溪本。這一類性的歌本特點在于保留原有國圖光緒本部分內容的同時,又引入了大量的戲文故事。龍頭本所出現的內容包括:《元宵歌》《參拜》《保當》《木根源》《十勸君》《成功路》《二十四孝》《文龍》《祝英臺》《葵花記》。這些內容在龍溪本中也有體現。龍頭本在增刪內容的同時,仍舊保持了原有歌本《元宵歌》的題名,而龍溪本則將《參拜歌》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歌的題名。另外一種方法是仍舊采用《元宵歌》的題名,但將原有的部分內容提純?yōu)橐环N唯一的歌體形式。如龍溪村《元宵歌》D本的處理方法,所搜錄的《贊語》為唯一的體式。贊語的形式打破了之前正月里按天計算來編寫贊語的方法,而是以組、堂的形式來編寫贊歌。在三種類型中,龍頭本、龍溪本對原有歌本的改編程度是最為劇烈的。
在進行相似的歌本類型劃分之后,我們發(fā)現圖2展示出來的村落關系與《元宵歌》本的類型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呼應關系。從村落圖可以看到,類型一的村落下富竹(國圖光緒本)、上富竹、豬婆前處于相鄰的地理位置,這一線是由贛縣通往萬安方向去的。類型二中的茶石、洞彭村、社背處于一個相鄰的村落圈,三個村落的方向是經由白鷺通往興國縣城方向的。類型三的中龍頭、龍溪接近于白鷺古村,由龍頭、龍溪可以去往贛縣方向。如果在三種類型之間進行傳統(tǒng)、經典文本與現代、改編文本的比較,可以看到由類型一、類型二到類型三是逐漸由傳統(tǒng)文本向現代改編文本過渡的,那么傳統(tǒng)文本為何是在下富竹這一帶出現,在時間的歷史變化中又與國圖光緒本保持了較高程度的一致呢?筆者以為關鍵的因素在于仙鵝古寺的存在。由于仙鵝古寺的存在,使仙鵝山及其附近地區(qū)成為一個逐漸被疊加的神圣區(qū)域,成為周圍村落信仰的中心。上富竹本、豬婆前本所出現的《仙鵝山參神歌》,其實是對仙鵝山神靈信仰的復現。仙鵝山下的龍眠山古廟即是附近村落的神廟,神廟內藏有《元宵歌》本與元宵畫。筆者在田野過程中所接觸的龍溪村的馬腳鐘益永講述,龍頭、龍溪一帶流傳的歌本是從仙鵝山、龍眠山廟內取出,后來又經由幾個人改編的。由此可以明晰地見到,仙鵝山地區(qū)的歌本是作為龍頭本、龍溪本的上源歌本形態(tài)而出現的。而龍頭本、龍溪本所以在歌本出現大范圍的戲曲文本,又可能受到了白鷺村的影響,白鷺村在清代中晚期實現了家族的復興,崇字輩的鐘崇伊與其子鐘谷等在外做官的人經由浙江杭州、湖州等地帶回來了新興的東河戲。參見筆者《民間敘事視角下的東河戲研究——基于贛縣白鷺村田野調查之整理》一文,《嘉應學院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4期?,F在的白鷺古村還有東河戲班,每月會進行固定時間的排練、演出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經常出入于白鷺村的馬腳是很容易將所接受到的新的戲文內容改編進入《元宵歌》本中的。而茶石、洞彭與社背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在《元宵歌》本的改編中,并沒有進入戲文故事,而只有勸善類型的《十勸君》這樣的文體形式。endprint
圖2 《元宵歌》本在白鷺地區(qū)的流傳分布圖
在現行的村落行政區(qū)劃中,仙鵝山一帶的上富竹、豬婆前屬于龍富大隊,歸屬于贛縣白鷺鄉(xiāng)白鷺村。仙鵝山以下的地區(qū),澗田、良口等地則屬于萬安縣境內。茶石、洞彭、社背一線則屬于興國縣境內的永豐鄉(xiāng)。當地流傳的“一腳踏三縣”的說法,即是以這一帶的山區(qū)為依據的。這三個地區(qū)各有自己的行政區(qū)劃與行政中心,但從《元宵歌》本的流傳擴散途徑來看,還存在一個信仰的中心,這個中心即是以仙鵝山為中心,不斷向外擴散出去的。在傳統(tǒng)的《元宵歌》本褪變過程中,在信仰中心的村落地區(qū)仍舊保持了較強的對傳統(tǒng)信仰的固守,在歌本的褪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了仙鵝山的參神歌,說明了隱藏在白鷺地區(qū)民間社會的一種信仰秩序是以仙鵝山為中心,向外擴散出去的。
結語
元宵歌是流傳于客家地區(qū)的一種民間文學藝術形式。在每年的正月期間,圍繞著仙鵝山的各個村落,或在神廟內、或在祠堂內,懸掛元宵畫、請出楊伯太公,設好神臺、紙船紙人,明燭如炬,各個姓氏按照先定的順序依次傳唱著屬于自己的元宵歌。這一帶的山區(qū)從初一到十六,每個夜晚,都有人在唱著元宵歌,講述著自己故事、信仰與傳統(tǒng)文化。故事圈背后的生活圈,折射出了歷史感、鄉(xiāng)土感,在活態(tài)的儀式中年復一年地得到傳承,不管是否有外界注意到此在的生活?!对琛繁舅鶎崿F的也只是認識地方文化的一種工具,也正是在歌本的不斷調查收獲中,作為田野工作者意識到了民間文化展現出來的經典文本及經典文本的嬗變后,所形成的豐富繁雜的《元宵歌》本類型叢。歌本的存在是以歷史、民間生活為維度的,也必然存在一個可以探尋的源頭及裂變過程。筆者在《元宵歌》本類型叢的基礎上,提出“母本”與“子本”的概念是對歌本類型內部關系的進一步區(qū)分,這樣的區(qū)分無疑是以田野調查為基點的,也是將歷史感、生活感放入田野過程中而實現的田野體驗和理論提升。
作為儀式的“唱元宵”已經將生活不斷地進行提煉,建構起了人與神的關系,在元宵圖中通過一幅幅神船故事的展演,建立了一個個不同的文體類型。國圖光緒本《元宵歌》在文體類型上,體現出了神的色彩、語言與功能,神性的存在并不脫離于人性,而是在神人生活的反復建構中凝練出來的神靈的話語體系與力量,在這個體系上,國圖光緒本存在的意義是經典性的。龍頭本、龍溪本的改編則在文化大形勢的作用下,試圖用真實的生活去改寫原有的傳統(tǒng)文本,并且民間社會也不斷將新鮮的生活血液資源注入到歌本中去,而逐漸地抽離出原有元宵神的文本內容。在此過程中,《元宵歌》本是不穩(wěn)定的、揉雜的,關鍵的原因在于歌本打破了原有的體例、語境,表演語境的歷史訴說一直在強調歌本發(fā)生的場所是在神廟、祠堂內的,歌本與畫是一體的,歌本敘事的核心符號建立在人與神的關系上,是作為歌手的歌郎在代表神靈參拜東人,代表東人祈求神靈的護佑。也正是由于核心符號的穩(wěn)定,所以作為經典性的國土光緒本《元宵歌》本是穩(wěn)定的,而核心符號的散落,諸多敘事情節(jié)、流行文體的進入,必將使得這一歌體開始踏上漫漫尋找之路。
表1 白鷺地區(qū)所搜集的《元宵歌》本匯總表
版本歌本時間儀式時間、地點、形式歌本題名 伏文正文內容贊語其他
國圖光緒本(下富竹本)光緒四年(1878) 只見《元宵歌》本,未見到圖畫。元宵歌有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上元歌、“□□□”及送神歌。有若干條贊語
豪溪村光緒本光緒十一年(1885),劉朝紅錄本只見《元宵歌》本,未見到圖畫。未見無唱神歌、十五晚送帝王開水路,另夾雜了祝英臺、梁山伯故事。
茶石本2014年2015年2月24日(正月初六)晚,茶石村太原堂王氏祠堂內。歌本、圖畫一體元宵歌無參拜歌部分文字,保當歌多數文字。第一天村中劃船贊語、第二天劃船贊語、第三天劃船贊語及十六日神廟內劃船贊語。
2014年2017年2月3日,筆者在河間堂凌姓祠堂內看到了用相同的歌本、圖畫進行的儀式。元宵歌無參拜歌部分文字,保當歌多數文字。第一天村中劃船贊語、第二天劃船贊語、第三天劃船贊語及十六日神廟內劃船贊語。當晚見到了2003年的《元宵歌》抄本。另有一本形式為《元宵神歌》《送神打歌贊》《移神打歌贊》的合本。
龍頭本2002年2015年2月28日(正月初十)晚,龍頭村金龍廟內。歌本、圖畫一體。元宵歌無元宵歌、參拜、保當、木根源、十勸君、成功路、二十四孝、文龍、祝英臺、葵花記。贊語
上富竹本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4 )歌本、圖畫一體。元宵歌無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送神歌、仙鵝山參神歌及參社歌。文末附24條贊語筆者在2017年2月7日晚,在云錦堂蘇氏祠堂內見到了此儀式。
田崗芫本2007年左右的元宵節(jié)晚,回龍閣神廟內。歌本、圖畫一體。元宵歌無木根源、劉文龍、贊語、保當歌。2條贊語
社背本高志美存,2011年版,打印本 2017年2月2日晚,社背村三福主廟內。歌本、圖畫一體。高姓族人參加。元宵書無 參拜歌、木根源的部分文字,十勸君、保當歌、十愿。在當晚見到高先亮抄本,1989年版。
1951年版,打印本2017年2月4日晚,社背村三福主廟內。歌本、圖畫一體。劉姓族人參加。元宵書無大地元宵神歌、十勸君、保當歌。4條贊語
沒有時間,打印本2017年2月6日晚,社背村三福主廟內。歌本、圖畫一體。巫姓族人參加。元宵歌無元宵歌、十勸君、保當歌、十愿歌、贊雜歌、贊船。
豬婆前本沒有時間,打印本2017年2月5日晚,豬婆前村,歌本、圖畫一體。彭城堂劉姓祠堂內進行。元宵歌無參拜歌、木根源、保當歌、送神歌、仙鵝山參神歌、參社歌。文末附26條贊語
洞彭本2012年,盧方福打印贈閱2017年正月十五期間,在神廟內進行。歌本、圖畫一體。元宵歌書,又名洞彭村元宵會無融合了參拜歌、木根源及保當歌內容。文末附14條贊語
龍溪本2000年冬,鐘益永復印本歌本、元宵畫一體保存。參拜歌無參拜歌、保當歌。
2004年仲夏,歐陽今渭改編,張聲祥、張繼祥抄寫,鐘益永整理。歌本、元宵畫一體保存。元宵歌A無葵花記孟日紅上下卷、元宵歌、二十四孝歌、張孟娥、劉文龍、成功路
2004年仲夏,歐陽今渭改編,張聲祥、張繼祥抄寫,鐘益永整理。歌本、元宵畫一體保存。元宵歌B無參拜歌、拾勸君、朱買臣、木根源、保當歌
歐今謂改編,張聲祥摘抄,鐘益永復印。歌本、元宵畫一體保存。元宵歌C:葵花記、孟日紅、高彥真無葵花記孟日紅、高彥真內容
2004年仲夏,歐陽今渭改編,鐘益永整理。歌本、元宵畫一體保存。元宵歌D:贊語無七組贊語、六組贊語、白石沅贊歌、蘭陵堂贊語、西海堂贊歌、十五夜西海堂贊語、黃境贊語
作者單位:張麗,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李靜,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魏策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