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漱 鐘文鎮(zhèn)
【摘要】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存在較大的區(qū)別,在課堂授課前,教師向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視頻或者是課件,讓學生對自己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消化,針對一些重點問題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學生相互探討,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將原有課堂順序徹底顛倒,一切以學生為主體,在我國的一些高校之中,也逐步開始流行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幫助。
【關鍵詞】翻轉課程 計算機 基礎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130-01
前言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板書、投影等方式,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并布置相應的作業(yè)讓學生完成。這種教學模式的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代教學需求。每個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翻轉課堂的教學思路將學生放在了主要位置,教師在課前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提前學習,清楚自身的不足和難點問題,在實際的課堂中再由教師重點講解,充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現(xiàn)狀
(一)教學內容缺乏,理論性太強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校為了積極響應教育部門的教學要求,在學校中開設了計算機相關的基礎課程,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尤其是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學內容不僅簡單,而且相對匱乏老套,與實際的教學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時高校中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安排的課時較少,很多知識學生都沒有時間進行學習,教學質量也無法保證。
(二)計算機課程中學生參與度低
目前為止,我國很多學校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面,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這種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計算機課程中學生不認真聽講,教學效率低下,并且教師在一節(jié)課時內,很難將更多的知識傳達給學生,造成學生不能完全理解計算機概念,進而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低。
(三)教學中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由于學生之間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不同,個體差異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教師仍然按照既定的教學內容,以相同的方式來開展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而降低課程的實效性。
二、翻轉課程在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中的實踐策略
(一)教學內容可視化
翻轉課程的教學應用有效的解決了課程中存在的問題,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可視化是課前的準備階段,具體是指,教師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可視化教學課件,讓學生在課前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教師在制作視頻課件的過程中,要依據(jù)學生的特征精心設計視頻課件的知識點,適當?shù)难由旖虒W內容,并合理編排視頻長度,防止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教師在視頻課件播放結束后,還要設計相應的課題,以檢驗學生對課件知識的理解程度,加強學生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學內容模塊化
教學內容模塊化,可以很好的改變計算機課程的時限問題。課程中教師要建立完整的模塊化體系,并應用翻轉課堂教學,對教學模塊進行處理,將教學模塊內容分成簡單模塊、圖像模塊、繪制模塊等多種應用模塊,讓學生依據(jù)自身對計算機的理解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模塊內容,以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
(三)教學內容開放化
教學內容開放化,是翻轉課堂的重要教學內容。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因此,在計算機教學課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環(huán)境相融合,促進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應用翻轉課堂時,要建立一個高效的教學平臺,促進師生之間的問題交流,讓學生的提問可以獲取很好的解答,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的數(shù)據(jù)分析,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將虛擬化教學與現(xiàn)實教學方法緊密的結合起來。
三、結語
總結全文,本文主要論述的是在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中,翻轉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與研究,現(xiàn)代教育教學都不斷更新與完善,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面臨重要的改革,以學生為主的翻轉課程教學模式提高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率,增強了整個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為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大的助力。
參考文獻:
[1]金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職教論壇,2015(23):55-58.
[2]徐輝.翻轉課堂模式在《計算機基礎》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12):160-161.
作者簡介:
李漱(1984.01-),女,山東濟南人,碩士,濟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秘書,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鐘文鎮(zhèn)(1981.02-),男,山東濟南人,博士,任職于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