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管是負笈求學的學子,還是在家勞作的農(nóng)民,或是浪跡天涯、云游四方的游子,都期待著這“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幸福時刻。就讓我們借助作家的筆,走進這些風俗畫中,去品味那些濃厚的文化積淀……
【美好的回憶】
過 年
二十七夜過年,是個盛典。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年夜飯之后,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shè)“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錫制的香爐蠟臺。桌上供著許多祭品,兩旁圍著年糕。我們這廳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邊是五叔家,左邊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時祭起年菩薩來,屋子里燈火輝煌,香煙繚繞,氣象好不繁華!三家比較起來,我家的供桌最為體面。何況我們還有小年菩薩,即在大桌旁邊設(shè)兩張茶幾,也是接長的,也供一位小菩薩像,用小香爐蠟臺,設(shè)小盆祭品,竟像是小人國里的過年。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畫有好幾個菩薩,佛、觀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內(nèi)。平時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許打開來看,這時候才展覽了。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朝”“平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里頭。我那時只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與美術(shù)有緣。
絕大多數(shù)人家廿七夜過年。所以這晚上商店都開門,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關(guān)門。我們相伴出門散步,買花炮?;ㄅ诜N類繁多,我們所買的,不是兩響頭的炮仗和噼噼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轉(zhuǎn)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萬花筒最好看,然而價貴不易多得。買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過年的喜氣。我把一串鞭炮拆散開,一個一個地放。點著了火,立刻拿一個罐頭來罩住,“咚”的一聲,連罐頭也跳起來。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來經(jīng)樂生哥哥(關(guān)于此人另有專文)教導,竟敢拿在手里放了。兩指輕輕捏住鞭炮的末端,一點上火,立刻把頭旋向后面。漸漸老練了,即行若無事。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yù)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我記得是四角,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吃過年夜飯,還有一出滑稽戲呢。這叫做“毛糙紙揩窪”?!案D”就是屁股。一個人拿一張糙紙,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說:你這嘴巴是屁股,你過去一年中所說的不祥的話,例如“要死”之類,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被揩,盡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調(diào)皮,出其不意,突如其來,哪怕你極小心的人,也總會被揩。有時其人出前門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豈知他繞個圈子,悄悄地從后門進來,終于被揩了去。此時,笑聲、喊聲充滿一堂。過年的歡樂空氣更加濃重了。
(選自《豐子愷文集》)
心香一瓣
民國時期浙北水鄉(xiāng)的過年場景在豐子愷的散文中被原生態(tài)地展現(xiàn)出來。讀他率真、樸素、清新的文字,我們宛若走進了那個時代,回到童年,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均是如此真切。廿七夜過年(祭祀),那些菩薩畫像、祝福剪紙、各色花炮,無不體現(xiàn)著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的祈愿與祝福。
【來年的祈愿】
和家人一起才叫過年
春節(jié),對于中國人來講是這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同時也是每一個人從童年到成年,從家鄉(xiāng)到異地,從父母身邊到組建家庭這一系列人生歷程中留下記憶最多的時刻。
我這四十四年里,所有年三十都沒有離開過父母。起碼除夕夜一定會在家里,而且一定會跟我的父母在一起。比較特別的春節(jié)記憶是在我剛剛工作的時候。那是1997年,我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教書。那一年,我和孫莉還沒結(jié)婚,一到春節(jié),她會回到大連老家跟她的父母一起過年,我則留在北京。那一年,我姐姐已經(jīng)結(jié)婚了,要陪著她老公去她婆家過年。數(shù)來數(shù)去,那一年大年三十是我跟我的父母三個人過的,家里很冷清。
那時候,我住在北京的西邊,而我父母家則在東邊,我開著車去父母家里跟他們一起吃年夜飯。那個時候,春晚還不像現(xiàn)在這么“難看”,我們一起等著看小品,一起孩子般嘎嘎嘎地笑。那時候不讓放鞭炮,很安靜。過了十二點,他們倆也累了,我說你們睡覺吧,就一個人開著車,穿過北京,從東到西。此時天開始下雪,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自己正駛向遠方,在遠離自己的父母——他們變老了,我長大了。
那個初一凌晨的雪夜,是我人生的一個節(jié)點。
而那一頓年夜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做了一個火鍋。在熱騰騰的銅鍋里,有母親包的蛋餃,父親做的肉丸,發(fā)的海參、木耳、香菇,調(diào)的雞湯,還有發(fā)的牛筋、魚肚,炸的肉皮、蝦、鮑魚、干貝、冬筍……很大的火鍋,像廣東人過年時吃的盆菜。這個火鍋沒什么地方特色,就是自己做的,類似全家福。我們?nèi)齻€人,在冷清的大年夜,吃著豐盛的火鍋。
2014年春節(jié)是我做的年夜飯。我之前還列了單子,提前去菜市場買菜。燒了一個干燒黃魚,把它留著第二天才吃,意在年年有魚(余)。我還做了類似于火鍋的全家福,燒了扣肉、素什錦、冬筍烤塔菇菜、辣椒炒雞、豆腐、雞湯……有二十幾個菜,大家其實也不太吃得下去,但是過年總是要弄一桌子菜,熱熱鬧鬧才對。
每一次過年,除了做年夜飯,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采買年貨。過年的時候總要買些雞鴨魚肉、海鮮之類的美食,覺得應(yīng)該花點錢把家里面弄得喜氣洋洋,物資豐富一些。買年貨像是給新的一年存點東西,也帶點新的氣息。
大概是2005年春節(jié),我和孫莉本來商量好去爸媽那邊吃年夜飯、包餃子,結(jié)果又有朋友約我們年夜飯后一起包餃子。約好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沒韭菜。當時已經(jīng)是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們開著車到處找韭菜,最后在一家超市終于買到了一把韭菜。捧著那把綠油油的韭菜,在年三十的黃昏往家趕的時候,突然覺得過年就是這樣。一把綠油油的韭菜,你把它買回家里,想著能跟家人、朋友一起包頓餃子。這是一個中國人最踏實、最幸福的時候。
(作者黃磊,選自《浙江老年報》2016年2月22日)
心香一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