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竟然真有個詞語,叫“獨食難肥”,還上升到了百度百科有專門的詞語解釋。就是字面意思,一個人獨吃,長不胖,因為一個人吃飯不知其味,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覺得香。引申為一個人做事沒有競爭,沒有合作,出不了高效率,難以出成效,強調人們要團結互助,與人分享。
這樣的解釋在現實中聽著真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一人食或者吃定食,哪有吃不下飯的,只會吃更多,“易肥”才對吧。
不過一個詞語,卻透露出一種視角,一個人就是孤獨的。且不管他孤不孤獨,只是孤獨的人多了,攢成一盤,就成“市”了。
難道是因為我們大部分時候都過著群體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心理上的依賴,一定要有人一起。一個人單獨就會覺得怪怪的,看到別人一個人也覺得怪怪的,孤獨的人就是可“恥”的?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有“個人時間”。對現代人來說,“孤獨”與“獨立”難以分清界限。因為單純害怕孤獨,害怕別人認為自己孤獨,從而拒絕獨立,也會浪費大量時間。
一個人要順暢地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安排,就不能害怕孤獨。如果一個人走路、吃飯、學習、工作都一定要找人聊天,結伴,反而一段時間無人陪伴更加難以忍耐這樣的寂寞。
出門旅行,一定要呼朋喚友,經過一系列湊假期、辦證件、綜合各自吃住行上的喜好,東等西等,七拼八湊,最后又往往會因為突發(fā)事件而取消,屆時更加沮喪崩潰。
跟團游,花費大量時間在“跟團”,而不是“游”。早上集合,有人遲到或有事逗留很久,有次途中因為有人身體不適,整個大巴等在當地衛(wèi)生院門口。從學生時代就期盼依舊的景點,看了20分鐘,就因為要趕下一個行程,簡直是匆匆一瞥。為了到某個餐廳用團餐舟車勞頓,再花費一個小時車程回到“荒無人煙”的酒店。晚餐后,因為地處偏僻,常被導游規(guī)勸待還是待在酒店比較安全。這就是參團的結果,有很多人陪。同樣長的時間里,可以完成、打卡的事情少一半,該玩的該看的都沒仔細。
事事有人陪,會放棄很多人人生樂趣。等別人有空了,想看的電影也下檔了,你的繁忙期來臨了。有些事,大家一起協作做得更好,更有趣,有些事,自己做會更干脆利落些。
但大眾眼中,一個人是孤獨。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易于接收周遭人異樣的眼光,但當越來越多類似的情景成為社會文化現象時,尷尬也逐漸化解。
《孤獨的美食家》走紅好幾年。主人公五郎總喜歡出差工作之余一個人尋找美食,細細品嘗,感受食材質感,順便展現自己在食物之上的精道學問。單論他那份何時何地都對美食充滿興致,表現出的對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令人贊嘆不已,反省自己原來活得這么粗糙,這么不認真啊。
一個人旅行,安安靜靜地尋找自己旅行的意義和心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本來就渴望在旅行中印證自己那些曾經學過的,聽說過的,遇見更多奇妙、美好的人、事、物。旅行真正實現增長見識,擴充人生的幾率才會大很多。
一個人的時候,這場旅行大部分由你掌控。不必在旅途中因為個性、興趣、想法上的差異,不斷妥協、忍讓、將就,最后失去這次旅行的目的和意義,留下遺憾,可惜了自己逝去的時間、金錢和準備的心血。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線路,更安靜地思考,回歸真實的自己。甚至一個人旅行,會看到人性的更多面,也收到更多關懷,有機會認識更多朋友。脫離了早已駕輕就熟的生活軌道,旅行中反而能夠更好地再發(fā)現自己,再挑戰(zhàn)自己,重新挖掘出隱藏已久的能力,被自己的機智嚇到,回去時能夠更加自信、開朗,滿血復活。
“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旅行”之類的話題、案例越來越多,大多數人并不覺得自己孤獨,反而很享受這種一個人的感覺。現代社會,有時候迫于頻繁社交,游走在各種群體、關系之間,即便看上去游刃有余,適時還是希望自己有時能夠享受做個單細胞生物。類似社會文化的流行走紅,也鼓勵著人們,何必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個人尷尬,應該追求你在乎的東西,人少更要靜靜地享受。
當消費還是個問題時,很多時候一人行的最大尷尬,在于固定成本無法分攤,導致總成本的增加;需求量的有限,使得想要多樣化、個性化的體驗卻無法得到滿足,比如住宿時的酒店房間使用、餐廳用餐等,1/2的用量>1/2的費用,可能2/3甚至1的費用。娛樂場館或設施也常常打出“兩人同行更優(yōu)惠”的招貼。
超市里同一種商品數種包裝,大多數時候數量越多,平均成本越低一些,數量越少平均成本略高一些。但當這樣的消費已經不是問題的時候,人們就不再單純考慮單件成本而選擇價格更低的那種。人們會綜合考慮使用頻率、消費品狀態(tài)、儲存空間、包裝美觀度等,導向于更綜合、更理性的選擇。一言以蔽之,大家有了更成熟的消費觀念,市場上價格更貴的未必不好賣。消費取向就是向著更多樣化、個性化、少量化。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KTV包廂,小包間或迷你包間走俏,大小包間在數量格局發(fā)生了變化。當年成群結隊去KTV狂歡,如今三三兩兩想去就去,為了獨自練習,為了減少尷尬,一個人狂飆的也不在少數。這或許也是街頭迷你KTV走俏的原因,。
尤其當消費愈加獨立、多樣,單身個體越來越多時,一人經濟幾乎確定成為市場的下一個突破口。
2011年,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出版了《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一書,提出“一個人的經濟”概念,“這是個年輕人想要一個人生活,中年人愛上一個人生活,老年人必須一個人生活的時代?!?年過去了,單身青年越來越多。
再往前推,2001年《經濟學人》提出“單身女性經濟”概念,“她們是廣告業(yè)、出版業(yè)、娛樂業(yè)和媒體業(yè)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菲,她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沖動,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p>
《2017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經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波“單身潮”:目前中國單身人口數量已近2億,獨居人口從10年前的6%上升到了16%,35歲以上依然單身的人群比10年前上漲了4倍多,達到21%。36%的單身女性表示,不結婚也很幸福;而高達80%的人表示,寧愿單身也不愿倉促結婚。全球范圍內,獨居人口也大幅度增長。
“一人經濟”代表的是一個人所產生的消費和體驗。這么多單身個體,就代表有這么多消費個體。相比以家庭為單位的決策,一人消費決策更加情緒化、感性化,對價格的敏感度不高?!安唤浛紤]就購買奢侈品的比例占28.6%?!笔谴饲搬槍紊砣耸康囊豁椪{查顯示。
有名的料理店中,單人體驗套餐為“獨自一人吃飯”開發(fā)的菜單:店中的招牌菜式都會包含其中,每種菜式的數量淺嘗輒止,整份套餐的量剛好夠一人享用;單人體驗套餐也分ABC數種,滿足不同口味需求的單人使用。這樣,一人行也可以享用店里的招牌美食,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一人經濟”概念相當寬泛,除了狹義的個體消費,包括一個人獨立消費的行為,已婚人士在沒有配偶陪伴的情況下享受個人空間、獨立消費決策也屬于“一人經濟”?!耙蝗私洕钡暮诵脑谟?,“即使不便宜,也買自己喜歡的?!?/p>
除了通常的消費選項,“一人經濟”對寵物市場的增長也有很大貢獻,擼狗和吸貓成為重要的精神慰藉,單身個體更強的消費能力及個性化選擇傾向也推動寵物市場的快速增長。
從被動單身到選擇單身,反映出個人價值的追求與探索日漸成為主導。“無論是身份上還是心態(tài)上的單身,單身族這一客群都推崇方便至上、輕量消費、注重玩樂享受與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消費方式。”
當人們對“孤獨式”的消費越來越無感,享受“一個人”的過程時,不管有意于個人深入探索個體價值,或是無意間單純的單身個體數量增加,“一人經濟”都會成為市場上的一個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