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璀璨的詩歌文化,作為一份文化瑰寶,憑借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內(nèi)涵而源遠流長。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改下形式下的詩歌教學更注重學生對詩歌中古代文化精髓的傳承,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提高詩歌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的同時又能提升語文素養(yǎng)成了當務之急。
【關(guān)鍵詞】詩詞 朗讀 意象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23-0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從《詩經(jīng)》開始,詩歌就被人們所傳唱,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以抒情為主,運用豐富的想象、韻律優(yōu)美的節(jié)奏和凝練傳神的語言來表達詩人的千思萬緒。新課標中明確要求中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睂W習古典詩詞,使學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熱情。因此怎樣上好一堂詩歌教學課,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體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重視誦讀,體會詩情
宋代大儒朱熹提倡讀詩要:“心到、眼到、口到”,然而現(xiàn)在課堂上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大抵上是教師忽略了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分詩,七分讀”,古典詩歌詞韻優(yōu)美、形式整齊、平仄相間,讀起來悅耳動聽。新課標注重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應用范讀、齊讀、默讀、輕吟等多種朗讀方式,能使學生獲得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情感。在富有感情的反復誦讀中品味詩詞韻味。初讀的時候重在字音的準確把握,掌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速度和語氣。古人寫詩寄托情感,準確的停頓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把握詩詞的情感,為下面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定下基礎(chǔ)。再次誦讀的時候要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讀出對詩歌再創(chuàng)造后獲得的情感體驗。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讀出詩人所感,讀出自己情感體驗是提高詩歌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寫于詞人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夫死的一系列打擊之后的悲苦晚年。梁啟超先生評論《聲聲慢》時曾說:“那種煢獨棲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lǐng)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币虼耍瑧笇W生用低沉的音調(diào),緩慢的語速來誦讀,不同的句子做好語調(diào)輕重的處理。
二、品味意象,注重感悟
古典詩詞凝練含蓄,情感的表達通常不是直抒胸臆式,而是借助外在景物來委婉地傳遞情感,王國維先生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古代詩詞這一特點的體現(xiàn)。這里提到的“景語”指我們詩歌教學中提到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是詩人主觀情感映射的物象。詩歌教學中我們離不開意象這個工具,因為它濃縮了詩人的主觀情感,通過對意象的解讀,可以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luò),有助于學生對詩歌主題的把握。
古典詩歌經(jīng)過幾千年的積淀,在我們心理上已形成了一定的暗示,進而形成了民族的集體意識,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義。具有這些特征的意象就是固定意象。如“杜鵑”這個意象在古代詩詞就被廣泛的運用?!倍霹N,又名子規(guī)、杜宇、子鵑。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稱王于蜀國,名叫杜宇。后來禪位于鱉靈,處西山而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時節(jié)夜夜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令聽者動容,名為杜鵑。所以杜鵑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常常作為悲苦的象征。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卑拙右住杜眯胁⑿颉罚骸岸霹N啼血猿哀鳴?!?,杜鵑成為詩人悲情的寫照。通過對意象特定含義的積累,以達到快速進入詩歌的目的。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發(fā)揮想象
我國情境教學的倡導者李吉林老師認為:“情境教學是將情境作為一個心理場,用于學生的意識,它運用于直觀教學,……它是課文描述的情境再現(xiàn)?!?情境美是古詩詞的突出特點,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shè),有益于發(fā)揮語文人文性的感染作用,是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王之夫在《姜齋詩話》中所說的“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毕胱寣W生進入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師教學過程要積極創(chuàng)設(shè)典型情境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展開豐富想象,憑借聯(lián)想、想象進行詩歌的再創(chuàng)造。
例如必修3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描寫音樂的名篇,在進行這樣詩歌教學的時候,多媒體的手段的運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圖片、音樂是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的兩個重要因素,進行教課時,在教學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播放了憂傷凄涼的琵琶彈奏曲,營造濃郁的氛圍,隨著音樂的播放,用幻燈片將課文中提到的場景一一展示出來,蕭瑟的潯陽江頭,一輪凄清的明月下,岸邊的楓葉荻花緩緩飄落,江心的小船愈發(fā)孤寂。撲面而來的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讓學生漸漸地進入詩歌的意境。詩歌本文的內(nèi)容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中變得立體可感,拉近了時空的阻隔更好的讓學生融入詩歌中來。
四、結(jié)語
詩歌中蘊含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zhì),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或只注重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層次的解讀,忽視了古詩詞的韻味,使詩詞變得僵硬死板,學生無從體會詩詞的魅力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變得活躍生動,使詩詞的文化內(nèi)涵融入學生的內(nèi)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吳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J].考試周刊 2012,(90):24
[2]董阜蘭.提高中學生古詩詞欣賞能力策略初探[J].語文教學研究 2010.12(8):123-124
[3]王通才.淺談如何進行古代詩歌鑒賞 [J].語文天地 2015(1)
作者簡介:
陳秀麗,女,羅源人,大學本科學歷,職稱:中學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