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摘要:作為認知心理學重要分支的構建主義,不僅對當代教學方法、教育思想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對大學改革、人才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文主要就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下的我國大學改革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大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9-0020-02
引言
近些年,構建主義理論備受關注,逐漸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理念。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于注重教師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構建主義具有特殊的知識觀、師生觀與學習觀,它認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理應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梢姡瑯嫿ㄖ髁x理論對我國大學改革有著重要啟示。
一、構建主義概述
構建主義又稱結構主義,最早提出者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他提出,通過和四周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兒童逐步對外部世界產生認知,從而促進自身認知結構的發(fā)展?;谄喗芾碚摶A,著名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對認識結構進行了進一步探究,尤其是其特征和發(fā)展條件;斯騰伯格等人在此基礎上強調了個體主動性,同時用心探索了個體主動性發(fā)揮的方式;維果斯基則提出了“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進一步強調了學生身處社會文化歷史大背景中的意義與作用。毋庸置疑,這些研究進一步優(yōu)化與豐富了構建主義理論,為構建主義理論在教育改革、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應用鋪墊了基礎。
構建主義旨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從構建主義角度來看,學生除了是學習知識、加工信息的主體,還是意義不可或缺的構建者,并非是被動接受者。構建主義教學涉及構建性、主體性與相互作用教學原則,具體來說:構建性原則指的是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灌輸,而是應該注重學生認識結構構建的啟發(fā);主體性原則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以更加主動的態(tài)度進行認知結構構建;相互作用原則是將活動落實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基于這種相互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如何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視域推動我國大學改革
1.轉變教學理念。近年來,我國教育界對構建主義理論越來越重視,究其緣由,構建主義的理論構想可以幫助我國教育界處理阻礙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促使教育理念有效轉變。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九年義務教育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即過于注重升學、成績與考試,對教學目標認識存在偏差,將其與考試目標混為一談。雖然學生進入大學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小,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仍有個別教師過于注重考試內容,甚至依據考試內容制定教學內容,將完整的知識分解成多個獨立知識點,竭盡全力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將講授法視作主要方法,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學評價也較為簡單,將分數視作主要的評價標準,其結果使教師成為了課堂主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僅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所忽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對優(yōu)秀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此種教育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育需求,所以借鑒構建主義理論轉變教學理念至關重要,從而為大學改革的順利進行鋪墊基礎。
2.轉變學生角色。構建主義對學習的理解是,學習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經驗的重要過程,即有效結合原有知識和現有經驗,并通過二者之間的互相作用,進一步改造、補充自身知識經驗,而并非簡單的傳播、轉移知識??梢哉f,學習是一個構建知識的過程,這就表明學習是自主的,并非是對外來知識的被動接受,面對外部信息,學生要以主動的態(tài)度對其進行選取與加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學生進行知識構建的引導者。
3.科學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從構建主義角度來看,學習是學生以主動的態(tài)度實施意義構建的重要過程,學習是否進行取決于學生本身是否學了,而不是教師是否灌輸了,所以構建主義理論視域下的教學應是平等、開放、自由的,將學生視為中心,與其相對立的則是將教師視作中心。構建主義提倡“以學為主”的教學觀,這里所提及的“以學為主”,除了指在具體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視作課堂的主人,其本意是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還要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制定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正確處理“教”和“學”的關系,合理分配“教”和“學”的比重,從而達到完美的平衡點,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4.制定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教學模式。當前,我國大學教育普遍存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即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教師的地位,將教材視作模板,學生視作灌輸對象。從理論上說,這種教學模式雖然發(fā)揮了教師主導作用,尊重了學生主體地位,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不再是簡單的主導,而是變成了“掌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基于此種教學模式,教師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是知識的絕對掌握者,對學生實行灌輸式教育,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為了提升考試成績,學生只能一味死板地背誦書本,進行機械性練習,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新時代就急需這種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了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需要依據實際發(fā)展情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構建主義理論在此方面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所以基于構建主義理論處理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如師生與教材等要素,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服務。
5.設計對話式教學情景。構建主義理論強調情境化教學,這樣才便于知識運用,而案例教學是實施情境化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案例教學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既真實又繁雜的知識背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師講授、學生聆聽的現象,這種獨白式教學較為常見,從本質上來說,教學是一種“交流”和“協(xié)作”的活動,既需要教師獨白,又需要師生、生生間的多向對話,對構建主義者而言學習除了是學生個體的構建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共同體協(xié)作構建的過程。波依爾是美國一位著名學者,他認為學校理應是基于師生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學習共同體”,在這樣一種合作文化氛圍中,各成員間理應具有更多的協(xié)作和關心,通過誠懇交流、人人參與、相互信任促進合作精神的發(fā)展、知識經驗的分享。
為此,大學教育改革要注重教學交互性的提升,師生、生生間溝通和合作的加強。從教師角度來說,教師應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為學生溝通合作的開展提供指導,各學習小組一起分析信息,探究問題,獲取共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交流,友好協(xié)商;同時還應創(chuàng)建愉悅自由的對話情景,在此對話情景中,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增進與教師的感情。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與同齡人的溝通,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構建知識;學會尊重他人,聆聽他人的想法與建議;掌握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方法。
6.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不可否認,構建主義理論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在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思想轉變、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有利于推動大學改革,甚至可以說,它對整個教育界具有持續(xù)而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也要知道任何理論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并非十全十美的,構建主義理論自然也不例外,存在一些局限性。為此,我們應注重現實,認清構建主義理論在我國大學生改革過程中的可行性,在具體改革過程中,除了要明確掌握構建主義的內在涵義,避免出現因認識不足或存在偏差而產生負面效果的現象;更為重要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尤其是在實踐過程中更要遵循這一原則,在充分了解與掌握教學實際的基礎上進行科學運用,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為大學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結論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理論對教育改革、人才培養(yǎng)有著重要啟示,我國大學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引起重視?;跇嫿ㄖ髁x理論視域下的我國大學課堂應是平等、開放、自由的,師生互相尊重,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從教師角度來說,教師的職責不再局限于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發(fā)現真理。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知識建構與教學創(chuàng)新——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08).
[2]余勝泉,楊曉娟,何克抗.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