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肖壇
【摘要】時事新聞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具有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等重要意義,并且可操作性很強,值得《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關注。筆者通過列舉教學過程中運用時事新聞的例子,從《道德與法治》課上運用時事新聞的形式及運用時應注意事項談談個人的見解。
【關鍵詞】時事新聞 《道德與法治》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057-02
時事新聞是指關于國家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根據(jù)《道德與法治》學科對時效性的要求,時事新聞經(jīng)常作為該學科授課、試題考查的素材,同時也作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課外補充資料,更重要的是學生透過時事新聞可以從書本了解世界。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運用時事新聞顯得十分重要。筆者將從《道德與法治》課運用時事新聞的意義、形式及注意事項談談個人的見解。
一、《道德與法治》課運用時事新聞的意義
1.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將時事新聞運用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輔助教學,它既可以放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學習與課本相關知識的時事背景,也可以放在課堂上作為導入或作為情景創(chuàng)設的材料,它還可以作為作業(yè)題目、考試題目的材料等等,還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補充知識,如以時事小冊子、報紙、網(wǎng)絡信息等形式存在,無論是哪種形式,它都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而將時事新聞用于輔助教學是有原因的,我們知道,《道德與法治》是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本身學習起來比較枯燥,它必須借助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材料的選擇很關鍵,但畢竟教材的編寫具有滯后性,課本中的許多材料都跟不上現(xiàn)實的發(fā)展,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jù)教學實踐經(jīng)驗,時事新聞由于具有真實、新近發(fā)生等特點能給《道德與法治》課堂增添新鮮感和時代感,很好地彌補《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滯后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首先,引入時事新聞能將《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這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一個體現(xiàn)。另外,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停留在掌握教材上的理論,而是借助學到的理論提升自己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將時事新聞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通過讓學生判斷、分析各種各樣的時事案例,將課本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一方面更好地理解課本的知識,另一方面提升了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時事新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
3.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道德與法治》學科設置的目的是德育,特別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由于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不足,對社會上的很多事物缺乏理性的分析,再加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很容易被不良思想誤導,產生片面、偏激的思想,因此,將時事新聞及時地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引導學生理性分析身邊發(fā)生過的事情,提升辨別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達到德育的目的。
二、《道德與法治》課運用時事新聞的形式
時事新聞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運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
1.課前時事播報
由于時事新聞的重要意義,許多《道德與法治》教師會在課堂的前5-10分鐘讓學生進行時事播報,這么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多了解時事,關注時事,甚至還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評論時事。如:我的課堂就是如此操作的:
時事播報要求:
(1)課前準備:以小組為單位,選取近一個月發(fā)生的時事(內容不能涉及娛樂、八卦、體育類)制作成PPT,輔之以文字、圖片或簡短視頻。
(2)課上演講:針對選取的時事,提出一個問題,并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知識進行自問自答
(3)時間:每節(jié)課前5分鐘
2.課上把時事新聞作為教學材料
(1)用于導入新課
用時事新聞作為一節(jié)課的導入,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如視頻、圖片、文字等。例如,在講七年級下冊《法不可違》時,我運用了新聞材料“廣州3月15日電 (程景偉)15日上午8時30分許,廣州天河區(qū)沙河大街發(fā)生一起大量人群逃散事件,警方到場處理調查后發(fā)現(xiàn),該事件是由一名被抓小偷造謠“有人砍人”所引發(fā)。廣州警方重申,對于故意制造或散布、傳播謠言、擾亂社會治安秩序、制造社會恐慌的行為,將堅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警方呼吁民眾在加強自身安全防范的同時,不要恐慌和過于敏感,也不要輕信謠傳,更不要傳謠。并巧妙地設置了問題“從法律的角度,為什么造謠人員要被追究法律責任?”引導學生體會“法不可違”的觀點,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
(2)用于輔助知識的講解
《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知識理論性很強,如果單純地說理,學生會覺得很枯燥,如果采用一些編造的故事,很難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因此,我們的課堂經(jīng)??梢圆迦霑r事新聞,利用時事來講解知識點,如在七年級下冊《預防犯罪》中,我利用李天一的事件,挖掘李天一從不良行為到嚴重不良行為到一般違法到犯罪的路徑,通過設置一連串的問題,一案到底講解“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避免沾染不良習氣,防患于未然”的觀點。也可以利用時事新聞為課本的理論知識提供佐證,例如講到訴訟類別,我用了許多個違法犯罪的真實案例,如具有社會重大反響的許霆案中的訴訟屬于刑事訴訟中的公訴案件等。
將時事新聞用于輔助知識的講解,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例如最簡單的討論式,比如針對網(wǎng)上熱議的“遇見老人摔倒扶與不扶”的問題;還有辯論式,如“讀書有用還是無用”的問題等。 (3)作為考查學生的材料
現(xiàn)在的中考題都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因此,將時事新聞作為考題的背景材料隨處可見,這種方式以時事為切入口來考察學生,能夠考試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也能夠檢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3.用于拓展課堂知識
時事新聞用于拓展課堂知識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如學生訂閱的《廣州市中學生時事小冊子》、報紙等,還有通過黑板板、手抄報制作重大時事新聞專題等,都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走出課堂,了解天下事。
三、《道德與法治》課運用時事新聞的注意事項
時事新聞運用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意義很大并且可操作性強,然而它也僅僅是一些材料,運用得好才能提高課堂有效性。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在運用時事新聞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取的時事新聞要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
真實性是時事新聞本身應該具有的特點,但由于當今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繁雜,很多信息存在著虛假的情況。因此在選取時事新聞時要十分謹慎,另外,輔助教學的時事新聞必須具有典型性,要具有說服力,因為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時事新聞是為教材而服務的,不能把課堂變成時事新聞的堆積地,變成故事會,導致宣兵奪主。
2.選取的時事新聞要貼近學生的實際。
教學強調“以生為本”,選取的時事新聞貼近學生的實際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所以要找到時事新聞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
3.要充分挖掘時事新聞中的可利用之處。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時事新聞,而不能簡單地介紹時事,否則跟學生自己看報紙,看新聞沒有多大的區(qū)別,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正確看待事物的的能力。另外,在對時事新聞進行點評時,教師不應一味地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和感悟。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上如何運用時事新聞,以上的觀點是我在實際的教學中總結出來的,肯定還存在不夠詳盡之處,但讓時事新聞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服務的觀點是值得重視的,因為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學生的視野,而且能鍛煉學生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關心身邊和國家大事的責任意識,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應該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1]汪濤.運用時事新聞激活《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網(wǎng)址:http://www.jxteacher.com/xhy/column23581/33cab5fd-6f29-428f-a669-cd90b884e41c.html
[2]葉云燕.淺談時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的運用,政史地教學教學,2009.11(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