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湖
①
上海在外國人眼中,就是中國大都市的象征,而在國人目艮中,上海也是中國過去的代名詞。到上海旅行,一定要去走走上海灘、南京路,感受一下“十里洋場”的味道。不過上海夕卜灘走得多了,也就乏味了,于是想尋找一些有著大上海市井文化的地方,于是就去了黃埔區(qū)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在這個亞州角落,試圖尋找十里洋場的舊時光。
田子坊,是上海打浦橋地區(qū)的一條小街,最早的時候,還是法租界,1998年前,這里也只不過是一個馬路集市。后來進行了商業(yè)化改造,著名畫家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文化名人入駐,這個上海曾經(jīng)的街道工廠區(qū)和廢棄的倉庫,抹上了S0H0的色彩。石庫門里弄的平常人家,也被藝術(shù)氣息熏染,后來畫家黃永玉給這片舊弄堂起了一個雅號,因為“田子方”是中國古代的畫家,取其諧音,便有了“田子坊”,而如今田子坊成為游客們?nèi)ド虾雅f的好地方。
穿梭在田子坊狹小的里弄,混跡于上海本地人、中國游客和外國游客混雜的人群中,看到的都是商業(yè)化的小店鋪、酒吧、小攤販、餐館,這些東西未必是過去舊上海所有的,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能代表過去年代的東西都被毀壞了,于是乎只有通過這像是主題公園的地方,去感受上海的過去。
②
原來的居民區(qū),現(xiàn)在成為大大小小店鋪的門面,人們充分發(fā)揮空間的魅力,處處貼上舊上海的標(biāo)簽,賣紀(jì)念品的、絲綢的、服裝的,應(yīng)有盡有。
_家店鋪的門前,放著一個過去的梳妝臺,碎裂的鏡子用膠布纏著,上面貼著過去的照片,引來游客的圍觀。大家都想看看這個過去的鏡子,想從中看出自己的想象。
來這里的人中,韓國和日本的游客最多,國內(nèi)游客也不少,大都數(shù)都是跟我一樣,屬于走馬觀花的人,花兩三個小時,四處逛逛,拍拍照便走了。只有周末的時候,一些上海本地人和外國游客來這里,才會在這里的小酒吧、小餐館門前坐下來,吃點東西,喝點咖啡,在熙熙攘攘的氛圍中,慢慢體會田子坊的魅力。
當(dāng)然,不管你是匆匆忙忙而過,還是慢慢去品味,田子坊者是做足了“上海的味道”,讓你能輕而易舉地感受到那種氛圍。
不管是多大的店鋪,不管是賣吃的還是賣東西,都突出一個主題——舊上海。
我覺得田子坊的商家最擅長挖掘舊上海的題材,他們可以從許許多多的上海歷史中,找出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在田子坊加以展示。在路上,看到一家鼻煙壺的商店,正在準(zhǔn)備裝修,店面都還未做好,不過那個很清代的招牌,確實讓不少游客心動。
在石庫門,有兩間攝影店,深受外國游客的喜歡,作為一名攝影發(fā)燒友,忍不住進去逛了一圈。店里不讓拍照,于是慢慢欣賞了一下。主要是一位中國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批量印刷之后,進行銷售。雖然攝影作品似乎有些擺拍的痕跡,不過作品攝影技術(shù)很髙,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且作品非常具中國特色,每一張都有非常有張力的中國符號,讓外國游客十分喜愛,我想這應(yīng)該是中國攝影師走向商業(yè)化比較成功的典范。
一個賣剪紙的小攤子,偶爾也有人關(guān)注,這個對于國人來說并不陌生的東西,有不少外國游客比較喜歡,他們往往買上幾張回去,作為中國的藝術(shù)紀(jì)念品帶回國。
那些賣小商品的小店,就算只是賣日常的服裝,店員的骨子里面還有很有藝術(shù)感的,一個普通運動裝商店門前,模特的頭上卻是一個馬頭,還戴著紅領(lǐng)巾,于是將這個非常普通的商品,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符號,不少外國游客雖然不買什么,也會在這里停留,拍上幾張照片。
③
田子坊有不少小吃,有些不貴,有些比其他上海街頭的小吃店貴很多,我在巷子口,看到一家賣狗爪的小攤子,過去常口乞。我們家鄉(xiāng)的“狗腳”其實是一種面食,做得跟小狗的爪子一樣,忍不住買一個嘗嘗,想找回兒時的感覺,可惜做得很不好,沒有那種很脆又香的感覺。
田子坊有很多酒吧,許多在上海工作的老外最喜歡這里,他們來這里要點簡單的東西,喝上一小杯,消磨整個白天和晚上。上海本地居民已經(jīng)對此見慣不怪了,拎著菜和水果,穿過眾多的酒吧,返回自己的家里,反而是我們這些拿著相機到處亂竄的游客,在此景此處便顯得有些突兀。
有些酒吧和餐館十分會營造氛圍,店里各種裝飾元素結(jié)合得十分完美,似乎商家除了選擇好的地段之外,大家比拼的就是感覺,不管是來吃喝的,還是來拍照的,有感覺的地方總是人滿為患。
大多數(shù)的游客是沒有時間坐下來的,不停地走遍田子坊的每一個角落,無法慢慢品嘗田子坊的小餐館和酒吧的特色,看著那些坐在門口桌子旁的“悠閑客”,只有羨慕的眼光。也許有一天,社會發(fā)展到了一定的地步,人們才會更多地將精力花在體驗一處文化上,而不是遠遠地觀望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