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
摘 要:音樂伴隨了人類關于審美的發(fā)展歷史,是現如今生活品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音樂的教育也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體系有了彌足長進,特別是針對音樂人基本技能有了更加專業(yè)和針對性的教學,但相關于音樂的審美卻遲遲得不到重視。所以進行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改革,依仗專業(yè)學科的教育信息現代化,將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基礎進一步加強,成為現如今音樂教育改革經久不衰的核心論題。本文以介紹審美對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與意義相對做出分析,而后著重對現存薄弱的地方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音樂教育改革指出一個大方向。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改革
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向來以陶冶情操為代名詞,甚至其文化特色絲毫不亞于其他傳統(tǒng)的文化沉淀,而如今隨著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深化的同時,雖然音樂技能的水準在穩(wěn)步提升,但相對于音樂的審美與理解卻在走下坡路,甚至于神曲層出不窮,將音樂從業(yè)者的審美拉入下限,所以加強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成了體系深化的重中之重。
1 音樂與審美的關聯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相比較其他傳統(tǒng)藝術,其本身針對聽眾感受有更加直觀的體驗。與此同時相較于其他藝術,因其具有一定非模仿、非特殊、非語義和非概念性,相對于歷史地位則更加特殊,對于音樂教育也更具深遠意義。故而音樂審美的體驗是整個體系中的核心,相對于注重音樂的市場理性,更需要引領學生清楚音樂中深刻的意義。
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勢必會傾覆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同時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針對提高德智體美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對于音樂的教育理念更加能夠貫徹全過程,通過針對于教育持續(xù)學習而言,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使其人格不斷健全也奠定了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
2 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音樂教育歷經過一段非常曲折的歷史,即便現如今我國提倡全面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相對于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卻仍舊不夠樂觀。例如現如今的音樂課程仍舊是講師個人理解為主,將針對某件或某曲音樂的個人觀點強行灌輸入學生的思維邏輯中,以此來理解詮釋音樂概念的同時,卻限制了學生自由的思維發(fā)展,轉而變成了傳統(tǒng)模塊化的產物。以此來看,一方面大大消磨了音樂人才的積極性,更可怕將其本身針對于音樂的理解方式扭曲,導致音樂教育遲遲無法出現進步,更無從提起學生相對于音樂中審美的感受。
3 針對將審美運用于音樂教育的理解與提議
3.1 音樂教育方式的改革
音樂教育是引導學生與藝術接觸的主要途徑,但因為每個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都具備差異點,所以因材施教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一直都是重要命題。而討論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獲得自主的審美體驗,首先在音樂教育中便要考慮兩個問題。
3.1.1 學生是否具有審美的欲望
每個人針對音樂審美的需求不同,但針對當下教育體制主要以教材為主擬定進度的方式而言,會大大消磨學生對于非興趣音樂的審美欲望。
3.1.2 學生針對音樂作品的傾向
根據音樂課程與學生的喜好傾向擬定音樂內容,這是能否讓個人針對音樂審美有發(fā)展的前提,所以根據每個人針對音樂的傾向效果進行研究教育,其相對于審美的發(fā)展自然也能得到更深遠的意義。
3.1.3 學生的音樂審美資源的欠缺
積極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概念,擴充音樂審美的資源塑造,以不同的音樂方式,多方面體察學生對于音樂審美意義的理解,拉近學生與音樂審美這一陌生名詞的距離。
3.1.4 教師自身音樂素質加強
只有提高自身針對于音樂素養(yǎng)和理解,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需求,與此同時以多種相關領域的技術手段加強審美教學,針對提高學生音樂水平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當然,音樂教育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制約性,在考慮如何處理學生審美能力與需求的同時,也不能完全聽從學生單方面的選擇,否則針對教學任務和目標會出現不同程度阻礙,導致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開展而牽引出更多的教學難題,因此如何有選擇的引導,在相對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學生選擇的機會同時提高相應范圍內審美體驗,仍舊需要更加科學的教育體系。
3.2 音樂審美內容的選擇
學校在進行音樂教育時,首先要為學生提供豐富而健康的音樂資源,這些音樂內容要符合教育規(guī)范要求,同時又具有多元化特點。例如,可以在原有的音樂作品中添加現代通俗音樂和民族傳統(tǒng)音樂等,豐富音樂內容和形式。尤其是在信息時代,要充分運用資源共享優(yōu)勢,豐富音樂教育資源,在多范圍內選擇適合學校音樂教學的內容,必將會給音樂教育帶來無限生機。
在音樂內容的選擇上,既要考慮音樂的特性,也要尊重學生的審美需求。例如流行音樂一直沒有進入課堂,而事實上,流行音樂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一味地禁止,只會讓他們更好奇,更喜歡。流行音樂也有較多類型,其中有一些也適合于學校的音樂教育,因此,可以有選擇地吸收那些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流行歌曲,同時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特點,引導他們提升審美欣賞能力。
3.3 如何將理論實踐與審美結合
音樂教育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是審美的感悟與體驗。如何使學生與音樂完美地融合起來,是音樂教育的難題所在。審美是學生感覺的體現。流行音樂之所以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它與學生的內心很近,那些歌詞是他們心中所想,那種音樂方式是他們喜愛的方式,因此,他們與流行音樂之間更親近。相反,民族音樂則離學生很遠,而將民族音樂引入音樂課堂就需要解二者之間的距離問題,如果僅從書本上了解民族音樂的歷史文化顯然是不夠的,學校和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深入民間體驗的條件,組織民間音樂活動,拉近學生與民間音樂的距離,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此外,音樂審美還需要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音樂教學不能夠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審美世界,親身體驗和感受審美。學生在最初接觸音樂作品時可能不會有太多的感受,但是經過自己動手嘗試創(chuàng)作,就會從中發(fā)現許多可取之處,加強對音樂作品的體驗。由此,音樂理論實踐與審美相結合,不僅可以學習理論實踐知識,而且能夠增強審美體驗,使音樂教學更加豐富直觀。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審美的培養(yǎng)仍舊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相對于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發(fā)展有著彌足輕重的地位,如何將培養(yǎng)音樂審美真正運用到音樂教育中去,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仍舊需要面對的問題,只有結合科學合理的方式與體系,才能夠促進音樂審美教育的發(fā)展;只有了解學生的切身需求與傾向,才能改變對于音樂審美教育的距離;只有教師強化自身素養(yǎng),才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貫徹思想,從而進一步提升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影響力和審美度。
參考文獻
[1]陳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12).
[2]張曉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8):54-54.
[3]曹云南.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北方音樂,2016,36(11):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