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葉丹陽是北京電視臺的編導,在患病之前,她和所有健康的女性一樣,不知道什么是癌,也從沒想過自己可能和癌有什么瓜葛,直到被確診患乳腺癌。
某一天,葉丹陽的左乳外側于一夜間鼓起一個乒乓球大小的無痛腫塊,因為工作很忙,家中事多,她便沒有太過關注。等到工作稍微清閑,她去找專家看,專家說必須立刻做手術,即便是良性,時間久了也有可能轉成惡性,還是切掉保險。所謂惡性,就乳腺癌。
那些令人恐懼的可能幾乎嚇倒了丈夫,他瞞著妻子拿著核磁片子到北京各大醫(yī)院四處求醫(yī),并對所有知名不知名醫(yī)生的診斷一律采取不信任態(tài)度,因為他們告訴他的都是他不愿聽到的消息。他小心翼翼地告訴妻子那些可怕的可能,擔心妻子同他一樣被嚇倒。
對于一向自認為小病不斷、大病難犯、能熬夜、經(jīng)折騰的葉丹陽來說,這一切來得非常不真實且戲劇化。一個慘不忍睹的事實,打亂了她五彩斑斕的生活。她不愿意死,她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她希望兒子在父母雙全的環(huán)境里成長。
癌,并沒有嚇倒葉丹陽,但她也并非就有英勇赴死的勇氣,她最怕的是失去乳房。葉丹陽是一位追求完美的女性,她要奮力保住它。
當與主治醫(yī)生做術前商談時,葉丹陽選擇了切掉全乳的1/4,加腋下淋巴清掃,加化療。她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身體得不得病,但是此時她還有權選擇盡可能保全自己身體的治療方案。
她第一次偷偷問醫(yī)生,如果得了乳腺癌能活多長時間,醫(yī)生說一般情況下,能活10年。
震驚的同時,她心中在默默計算,10年后,兒子18歲,他可以獨立生活了。有了這樣的底線,葉丹陽安心了。
葉丹陽有生以來第一次住院,第一次上手術臺。術后她3天沒有下床。全身上下披披掛掛,身上插著導尿管、引流管、止痛泵,監(jiān)測儀顯示的所有指征都在說明一個情形,那就是:一切正常。
術后第三天是撤管子的日子,葉丹陽終于可以稍得解放。站在床腳邊的丈夫高興地說:“丹陽,你的乳房一點沒變,真的,好極了。”她心想,丈夫說話一向夸張,加上此時他一定是想安慰她,所以她并沒有多么興奮。看她沒有反應,丈夫拿來一面小鏡子,她看到了,受傷的乳房依然飽滿。
一場短兵相接的乳房保衛(wèi)戰(zhàn),雖有損失,但是葉丹陽勝利了,盡管這只是第一步。她認為自己是幸運的,雖然得了癌,但是它是癌中最輕的一種,而且癌變的位置非常靠外,尚未擴散。
盡管癌并沒有在葉丹陽身體里擴散,但保險起見,醫(yī)院堅持對她進行化療。對于她這樣一個未實施全切手術的病例不能掉以輕心。雖知有危險,但葉丹陽不能說不。
化療后的第三天,丹陽回家了,新的考驗撲面而來,化療反應開始了。全身關節(jié)疼痛難忍,人蜷縮在床上不停地發(fā)抖??诟?、惡心、胃痛、夜里不斷地上廁所,一夜間體重掉了4斤。她連完整吃一頓飯的力氣都沒有了,中間要趴在桌上緩上半天。
在丈夫湯湯水水的滋養(yǎng)中,在兒子一顰一笑的撫慰里,葉丹陽一天天恢復著元氣。術后的她頓悟:愛是如此重要,只要有愛,無論生死,心都是暖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對的。
葉丹陽在被確診為乳腺癌的前半年,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左乳有一個腫塊,但是因為她對乳腺疾病的基礎知識一竅不通,而且不愿意向醫(yī)生敞開乳房,所以沒有在發(fā)現(xiàn)情況的第一時間去醫(yī)院診治。而那半年的時間,那個腫塊有可能由良性轉成惡性。現(xiàn)在想來,她真覺得自己太愚蠢了,為什么在此之前,沒有認識到應該珍愛乳房,重視乳房的健康。
康復后的葉丹陽一直在尋找機會做點什么,為中國乳腺癌的預防宣傳,改善中國乳腺癌患者的預后生存。她知道了致力于乳腺癌防治的“粉紅絲帶”項目,此項公益活動由來已久。同時也了解到,很多偉大女性為此正在做著各種努力。于是,她開始走近這些乳腺癌患者的生活和內(nèi)心,在單位領導和家人的支持下,她用兩年時間完成了一部以珍愛乳房為主題的紀實片的創(chuàng)作。在一次百名乳腺癌患者聯(lián)誼會上,葉丹陽將這部傾注兩年心血完成的10集大型紀實系列片《珍愛乳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養(yǎng)生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