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顯春
(黑龍江省湯原縣畜牧獸醫(yī)局,黑龍江 湯原 154700)
本文介紹了鴨、鵝因食入因含有黃曲霉毒素或肉毒梭菌毒素的飼料而導致其發(fā)生中毒癥的病因、癥狀、病理和防治措施。
黃曲霉毒素主要由黃曲霉、寄生曲霉產生的,對人、畜和禽類都有很強的毒性。黃曲霉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玉米、花生、水稻、小麥等農作物都很容易滋生;豆餅、棉籽餅和麩皮等飼料原料也可以被黃曲霉菌污染,發(fā)生霉變。鴨鵝中毒就是由于采食了大量含有黃曲霉毒素的飼料和農副產品而導致的。
臨床癥狀:中毒后的臨床癥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鴨、鵝的年齡及攝入的毒素量。雛鴨對黃曲霉毒素最敏感,中毒多呈急性經過。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廢絕,排白色稀便,生長不良,衰弱,步態(tài)不穩(wěn),共濟失調,腿麻痹或跛行。嚴重的腿部皮膚呈紫黑色,死前角弓反張,死亡率較高。成年禽發(fā)病呈慢性經過,臨床癥狀不明顯,主要是食欲減少,消瘦,貧血,產蛋量下降,蛋小,孵化率降低。
病理變化:本病的特征性病變在肝臟。急性中毒者肝臟腫大,顏色變淡,彌漫性出血和壞死;膽囊擴張,腎臟蒼白、出血;十二指腸出現(xiàn)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腿肌條紋狀出血,胸部皮下和肌肉有時出血。腺胃出血,肌胃呈褐色糜爛。亞急性和慢性中毒者,肝臟縮小,顏色變黃,質地堅硬,常有白色點狀或結節(jié)狀增生病灶。病程>1年,其肝臟中可能出現(xiàn)肝癌結節(jié)。
診斷要點:首先調查病史,檢查飼料品質與霉變情況,然后結合癥狀和病理變化等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黃曲霉毒素的測定。
預防措施:防止飼料發(fā)霉是預防本病的最根本性措施。收獲谷物時要充分曬干,放置通風干燥處,切勿放置陰暗潮濕處。為防止飼料在儲存過程中發(fā)生霉變,可用化學熏蒸法,如選用環(huán)氧乙烷、二氯乙烷等熏蒸劑;或在飼料中添加防霉劑,如在飼料中加入0.3% 丙酸鈉或丙酸鈣;也可用制霉菌素等防霉制劑。若場地已被污染,可用福爾馬林熏蒸-高錳酸鉀進行消毒或環(huán)氧乙烷噴灑消毒。
治療方法:目前本病尚無特效解毒藥物,鴨、鵝一經發(fā)現(xiàn)中毒要立即更換新鮮飼料,飲用5% 的葡萄糖水,可在飲水中加入00.1% 維生素C。也可給患禽服用輕瀉劑,促進腸道毒素盡快排出。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是人和畜禽的一種食物中毒病,是由于攝入了肉毒梭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神經麻痹和迅速死亡。家禽常發(fā)生,尤其是鴨、鵝、雞等。
病因分析:本病的病原是肉毒梭菌產生的外毒素,具有很強的毒性,對人和畜禽均具有高度的致病性,是已知的細菌毒素中毒力最強的一種。動物攝入后,胃液24 h內不能將其毒力破壞,該毒素可以被胃腸吸收發(fā)揮其毒性作用。肉毒梭菌毒素具有較強的耐熱性,80℃ 30 min或100℃ 10 min才能將其毒性完全破壞。根據毒素抗原性的不同,該毒素可分為A、B、Cα、Cβ、D、E、F、G型,與家禽致病有關的主要是A型和C型,其中C型毒力最強、分布最廠,A型更多見于西北美洲和南美的山區(qū)。肉毒梭菌是一種厭氰的革蘭陽性芽孢桿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細菌本身不引起家禽發(fā)病,但在厭氧條件下,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產生毒素后才能使其致病。
臨床癥狀:本病潛伏期的長短取決于攝入毒素的量。一般情況下,鴨攝入含毒飼料后幾小時至1~2 d內發(fā)病,癥狀的出現(xiàn)一般經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病禽精神萎靡、嗜睡;兩腿無力,站立不穩(wěn)、行動困難,并逐漸發(fā)展為不能站立。如果強迫下水,則只能漂浮。病鴨張口伸頸呼吸;隨著病清的發(fā)展,頸、翅神經麻痹,頭頸向前伸直,無力地貼在地面上,故該病又稱為“軟頸病”。第二階段,病鴨全身癱瘓;羽毛松亂,呼吸饅而深;下痢,排出綠色稀糞,泄殖腔常常外翻。重癥病例一般幾小時內死亡。若吞食少量肉毒梭菌毒素,可耐過,如果給予良好護理,通常2~3 d內可恢復健康。鵝的臨床癥狀與鴨相似。
病理變化:該病缺乏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引起腸道充血、出血,尤其是十二指腸較為嚴重,有些病例胃黏膜脫落。其他器官的病變無特征性。
診斷要點:可根據臨床癥狀并結合采食情況進行綜合判斷。同時調查禽群是否接觸腐敗的植物、死亡動物、被污染的水源等,若有必要時可進行毒素檢驗。
預防措施: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避免飼喂腐敗的食物及與腐敗動物接觸過的飼料。
治療方法:可應用C型肉毒梭菌抗毒素,進行肌內或腹腔注射,每只成年禽注射2~4 mL;也可用輕瀉劑,如10% 硫酸鎂,進行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