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傳輝 于泉蛟
(大連醫(y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44)
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文化自負、文化自卑交織,文化觀念和文化精神劇變與批判反思的歷史演進;同時,西方殖民侵略帶來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消解,形成了外源性與內源性文化危機并存的局面;加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造成了文化危機的歷史慣性延續(xù)與現實挑戰(zhàn)。因此,文化危機的歷史惰性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挑戰(zhàn),是我們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需要與必然。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非理性繼承,造成了文化自負、自滿、驕傲的產生。中國歷經五千年文明的發(fā)展,有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宗教、精神思想,生成以儒道釋合一的精神底蘊、以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為主的傳統(tǒng)哲學等等。應當說,傳統(tǒng)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培育和發(fā)展了當時人們自在自發(fā)的對社會的認同與自信,特別是在對外的交往中,凸顯了這種自信與信念。但是,隨著封建社會衰落的歷史必然性顯現,中國近現代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認同,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簡單地說,對傳統(tǒng)文化非理性的繼承,出現了信任與認同異化的文化危機,文化自負、文化自滿等文化觀念與思想認識仍舊殘存,文化自卑、文化不自信心理卻突然激增。
出現文化自負、自滿的思想困境,與封建農耕文明密切相關,更與“閉關鎖國”的政策直接關聯。幾千年以來,農耕文明的內在結構穩(wěn)定性與封閉性,造成了區(qū)域間、商業(yè)經濟、人口等的交流與溝通困難,民,終生被封閉在家庭、村莊、山溝、河畔等天然共同體中……不必沉思、沒有困惑與不解,家風家教、父輩的言傳身教、周圍人的示范等等,把傳統(tǒng)、風俗、習慣、經驗、天然情感等自在的文化因素潛移默化地熔鑄到一代代日常生活主體的血脈之中?!盵1]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清末期產生文化自負與自滿、驕傲的思想意識,形成“天朝上國”意識和“中央之國”情結,對待自身文化態(tài)度上的自負驕傲和妄自尊大的心理就不足為奇。并且,明清末期統(tǒng)治者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從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中國人民與世界間的交流、限制了世界與中國的溝通,加劇了文化自負、自滿的產生。
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精神與文化觀念的批判、反思,以及封建時代末期各種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又加劇了文化自卑心理的彌散?!爸袊嗽趯以忸D挫中產生了對自身文化認知上的自卑,甚至產生了對民族文化的罪惡感和‘贖罪’意識。在中國這個歷來以血緣為根本的宗法道德社會中,國人在潛意識中居然已經發(fā)展到對自身血統(tǒng)的鄙視,足見文化自卑程度之深了?!盵2]這種激烈沖突和文化批判,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達到頂峰,試圖用“民主”與“科學”解救中國的文化危機。文化自卑心理的產生,加深了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懷疑、否定,甚至造成部分人丟棄了對民族文化的信仰,滑向了崇洋媚外的迷途。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已經過去,但文化自負與自卑繼續(xù)影響著人們,隨之衍生了崇洋媚外、盲從外國文化等思想。以西方之是為是、西方之潮流為潮流,甚至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耋耋老矣、腐朽不堪,西方的文明才最為先進。相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則持一種觀望、不信任的態(tài)度。這些,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卑與自負,或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懷疑,根本上就是文化危機背景下一種歷史惰性的表現。因此,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果不加以預判、商討,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文化危機問題,對文化自信的建構是十分嚴峻的挑戰(zhàn),甚至將危及社會主義。
對文化自信內涵、基礎、核心等的認識誤區(qū),阻礙了文化自信的順利構建。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人們對它的認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出現一些認識誤區(qū)不可避免。主要表現在缺乏對文化自信系統(tǒng)科學的認識,誤認其特指對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把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束之高閣;或者將文化自信誤視為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政治需要,忽視其對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抑或將文化自信當成人對自身精神與行為方式的自信,偏離理性的科學的自信構建路徑;甚至有的人荒唐地認為文化自信沒有存在根據與現實基礎,社會主義文化是不足以自信的。出現這些問題,從根源性上來說是部分人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停留在感性的、直觀的、盲目的初始階段,沒有形成系統(tǒng)而科學的理論。原始的、初步的對社會主義文化的錯誤認識,將阻礙文化自信在人們心理認知與文化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順利構建。
思想多元化,造成對主流思想、文化的沖擊,影響文化自信的建設。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出現思想多元化趨勢是可以預見的,也可以說思想多元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但必須警醒思想文化的多元性,造成對主導、主流文化的沖擊與消解。見之于對社會主義文化產生懷疑與否定、提出思想完全自由化、全盤西化的說法與強調“傳統(tǒng)文化國粹論”等等方面,更為嚴重的是懷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反對一黨執(zhí)政,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試圖動搖社會主義根基。在此語境下,建構起文化自信所要面臨與解決的問題就具有嚴峻性、挑戰(zhàn)性。如何將文化自信廣泛推介并促進人們認同與自覺樹立,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流思想建構,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因為,文化自信的現實生成與發(fā)展,離不開對其本質屬性和科學內涵的把握,離不開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流文化的支撐,更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改變與深化,對文化自信的建設提出新要求。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生產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物質生活也在不斷提高。馬克思指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后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并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于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盵3]在既有的物質生產力的基礎上,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社會的主要矛盾也隨之轉化,進一步發(fā)展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梢钥吹?,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現實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表現為:人民群眾的需求結構產生變化,文化主體精神需求凸顯出來,但是,社會主義文化在現階段未能滿足這種需求,造成了美好生活與現實狀況的差距。文化自信建設能否確立并保持發(fā)展活力,究其根本,就是對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狀況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現代史上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侵襲,是帝國主義侵略與殖民的產物。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將中國視為原材料與消費的市場,屢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此后,帝國主義國家見其武力難以完全統(tǒng)治中國,從1858年《天津條約》取得了自由傳教的權利開始便明目張膽地進行文化侵略,試圖從思想上控制中國人以達到殖民整個中國的目的。應當說,帝國主義的文化殖民,造成當時的中國人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批判、懷疑乃至否定,阻撓著他們尋找民族與國家的出路。賀麟先生說道:“中國近代百年來的危機,根本上是一個文化的危機?!盵4]這種文化危機,雖然因為新中國的建立有所消弭,但是西方文化試圖“和平演變”“顏色革命”,分裂社會主義中國的幻想仍陰魂不散。
當代,西方文化的殖民與侵蝕更加具有隱匿性、誘導性,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文化?;诂F代信息和大眾傳媒技術,西方國家通過網絡、電影、論壇等形式,兜售他們的價值觀念、政治思想,試圖操縱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與心理。人們這種“脆弱而盲目的自我文化認知很容易被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所干擾進而被歷史虛無主義所利用,最終使我們消極地否定自身的歷史、文化和價值,從而步入西方顏色革命的圈套?!盵5]換言之,西方采取更加具有隱匿性、誘導性的形式、策略,從“歷史終結論”到“文明沖突論”、“普世價值論”到“價值觀外交”、“亞洲繁榮之弧”到“C形包圍圈”,通過文化殖民和價值觀圍剿制約中國,[6]干擾和影響中國人民原有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追求,造成對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懷疑,嚴重影響著黨的執(zhí)政根基、社會與國家的穩(wěn)定。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入一個關鍵期,預防西方文化的侵略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包括意識形態(tài)的生成與發(fā)展;文化自信的確立,便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和踐行,最終從根本層面影響社會主義的深化改革與發(fā)展。因此,防范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應對西方文化的侵蝕與破壞,文化自信自身面臨著理論考驗與實踐檢驗。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本身便是應對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唯有人民群眾都構建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方能自覺自為地抵制西方文化的惡意侵蝕;而逐漸形成到最終確立文化自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蹴而就是不科學、不現實的??傊?,西方文化殖民的歷史原因與顛覆現實的意圖,都充分表明其妄想破壞社會主義中國的決心未曾改變,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文化自信帶來最為緊急與嚴峻的挑戰(zhàn)。
實現由文化自負、文化自大到文化自信的歷史轉變,需要建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科學的歷史定位。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顯著標志,在于自身歷史文化底蘊下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民族個性。這種民族個性是區(qū)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顯而易見,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過度批判與懷疑或過度相信與一成不變堅守,是非理性的態(tài)度。進一步說,必須轉變封建農耕文明模式下以自然主義與經驗主義為特征,著重倫理道德關系等形成的歷史文化惰性。雖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存在封建的落后因素,但一定要否認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相反,拋開傳統(tǒng)文化消極落后的因素,便可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自信建設的歷史基礎。在此境遇下,傳統(tǒng)文化或者說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應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構筑著中國人民鮮明的民族個性。這就要求我們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批判與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實現從文化危機到文化自信的關鍵舉措。既然傳統(tǒng)文化中消極落后的因素造成文化自卑心理,而積極輝煌的文化底蘊又容易走偏到文化自負、文化自滿等文化危機之中,那么,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基于理性認識基礎上的批判與傳承的態(tài)度。一方面,我們應當懷疑、批判、否定傳統(tǒng)文化所包含的封建農耕文明模式下的消極落后的文化因素,防止這些陰暗、腐朽的文化因素影響人們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失落、失望而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繼承與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馬克斯·韋伯認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并不會因為數千年光輝歷史的重負就變得蒼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氣保持對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歷來具有的偉大本能,這個民族就能永遠年輕?!盵7]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我們保持發(fā)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我們社會主義煥發(fā)生命力的內在驅動力。因此,為消弭文化自卑、文化自負等帶來的文化危機,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對傳統(tǒng)文化既懷疑、批判又繼承、弘揚的理性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實現文化危機的解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意識建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文化自負、文化自卑等造成的文化危機,很大部分源自于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換言之,當封建倫理綱常關系與道德失去社會基礎的支撐后,雖引進資本主義思想,但思想文化仿佛失去了核心理論、根本思想。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變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盵8]馬克思主義成為解決中國革命與文化問題的根本指導思想。應當說,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式,結合實際工作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成為解決文化危機問題、培育和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方向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戰(zhàn)略舉措。進一步說,社會主義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必須由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來把握,唯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確保社會主義與文化建設的健康長遠發(fā)展,才能建構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并消除文化危機問題。
實現文化危機的解決,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踐生成,歸根結底來說,還是要回到生產力、經濟基礎上面來。文化自負、文化自卑等心理,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生成,也必定要在現實社會生產實踐中解決。從一般意義上說,文化危機心理源于對歷史文化的焦慮、失望,根本來說是對現實生活境遇的不滿或者對未來的迷茫。因此,生產力的解放與發(fā)展、經濟基礎的進一步拓展,成為解決這種文化危機的根本途徑。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實現生產力的發(fā)展與提升,經濟進一步繁榮,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充分的物質生活基礎,才是消除文化自卑、自滿、自負的根本途徑。同樣,形成這種文化心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足與亟待完善。這就要求,破除阻礙文化發(fā)展的體制性障礙,推動社會主義文化與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發(fā)展,建構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導文化模式,將文化自負、自卑等心理,在實踐中檢驗、消弭。這是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生成過程中的問題與挑戰(zhàn),破解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精神需求的可行方法。
辯證地批判西方文化,是我們抵制侵蝕與破壞的前提。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大工業(yè)首次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tài)?!盵9]資本主義文明亦不是一蹴而就,是強烈批判與反思社會現實與文化的結果。文藝復興批判神性對人性的專制,開啟了高揚人性的時代,宗教改革把“上帝”拉回世俗人間,法國啟蒙思想家則通過理性、社會契約等的建構把理性主義原則運用到社會運行機制之中,最終確立了技術理性與人本精神在西方的統(tǒng)治,開啟了工業(yè)文明時代。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資本主義及其文化,對推動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曾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有必要借鑒和汲取資本主義有益文明的,但又不可以盲目照單全收,犯全盤西化的“西方文化中心論”的錯誤。應當說,我們應該堅持辯證的方法論態(tài)度,一方面,肯定西方文化的巨大成就,特別是西方從文藝復興到思想啟蒙運動之間,確立起西方的技術理性與人本主義精神,對于我們批判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尋求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觀念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另一方面,需要批判與否定西方文化中具有剝削、壓迫、欺瞞人民的文化糟粕。所以,確立起一個基于理性認識和科學對待西方文化的辯證方法論,是我們抵制其文化侵蝕與殖民的前提。
我們應當對西方文化批判地汲取,增強文化自信的世界格局。毛澤東指出:“我們決不可拒絕借鑒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10]可見,汲取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首先要借鑒資本主義確立其技術理性和人本主義精神的歷史經驗,逐漸摸索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性與民本精神,從思想領域內在地驅動文化生成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次,借鑒資本主義物質的、制度的建設成就,從中不斷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政治改革與經濟發(fā)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批判、反思、辯證對待,是我們汲取西方文化成就的重要方法。批判、否定西方文化中消極落后的部分,揭示資本主義文化殖民的現實目的,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其剝削的本質。另外,面對挑戰(zhàn),我們應當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培育與弘揚、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完善黨的領導,建立自覺自為的文化自信,增強抵制誘惑與侵襲的能力。因此,對西方文化應辯證批判對待與吸收借鑒,“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應對文化侵襲與破壞,以它的文明成就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生成與建構文化自信的世界性視野與格局。
總之,來自歷史文化殘留的文化自負、文化自卑造成的主導文化模式的認同危機,以及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侵襲、文化殖民,對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化自信建構造成巨大挑戰(zhàn)。因此,我們應當準確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地位,批判、反思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根本地位,促進文化自信在實踐中的生成與發(fā)展。同時,辯證批判與吸收借鑒西方文化是抵制其侵襲與破壞的重要前提,亦是建設開放包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具有世界視野和格局的文化自信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