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圓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征人尚未還。
——題記
長城,猶我民族之血脈,隱于我皮膚之下,激蕩我華夏之魂。在塞北冽風(fēng)中,長城訴說著千年守望。
朋友,可曾去過長城古跡?登城入目的是起伏的廣漠丘壑,是北風(fēng)卷折的茫茫白草。遼野之上,瑰色落日中盡顯寂寥的枯樹,卻以肆意伸展的虬枝向上,撐起極高極遠(yuǎn)的青天。萋萋樹木掩蓋了古時的戰(zhàn)場,沉默的墳頭,百里之內(nèi)不見炊煙。
只一眼,這世間極致的蒼茫就如潮水般涌來,讓我眼睛濕潤。行走在如此曠遠(yuǎn)的天地間,萬物不過一粟;唯有長城,萬里之軀毅然守望,凝聚著多少英魂駐守的血汗,埋葬了多少獨自堅守的遺婦的眼淚。
我是以朝圣者的心態(tài),探尋這長城古跡。廣漠無聲、飛鳥絕,那個兵戈相接廝殺聲陣陣的時代仿佛已離去。但長城就是那遠(yuǎn)古的見證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風(fēng)雨飄渺。同時,長城也是位沉默的智者,風(fēng)塵仆仆踏破芒鞋從歷史中來,一念泯滅,就決定落地于此,只身守護(hù)著黃土上的血脈生生不息。
我虔心揣摩它一磚上的傷痕、一瓦下的青苔。便覺這歲月沉淀的信件,從遙遠(yuǎn)祖先的手中,輾轉(zhuǎn)至我。仿佛召喚,一瞬間讓我的思緒飄散到模糊的天地間。
她,在長城內(nèi)。茅屋草舍,布衣荊杈。她用一雙沾泥捻線的手,操勞著家中瑣事,只為遠(yuǎn)征人不再憂心。月明星稀、一豆燈火,她織繡時的剪影投在瓦白的墻上,定格。她忽而想起,也是一夜夜的挑燈,萬千不舍,終成丈夫身上御寒的新衣。此時此刻,她守望的人,正在何方?眼淚如斷了線的珠,落成點點水花。
他,在長城外。烽火狼煙,黃沙滿天。他堅定地拿起長刀,只為身后守望的家園和守望著他的發(fā)妻。一支帶羽的利箭呼嘯飛來,鮮血濺落在身下的黃土。生命終焉,他用殘缺的手掌撫摸衣邊細(xì)密的針腳,眼中溫泉,以朝南的姿勢轟然倒下。黃沙為被、覆蓋尸骨,他用生命守望故土。
她,在長城內(nèi)。春來秋去,落葉成泥。風(fēng)雪無情,白了她的鬢發(fā),迷了她的清眸。屋前柏樹,去時幼荊,今已亭亭如蓋。她的背影,成為柏樹下不動的雕塑。她在樹下,須臾間,聽見風(fēng)聲乍起,雁過飛檐,驚響誰家銅鈴。于這吹亂銀絲的風(fēng)中,她有一絲不詳預(yù)感,自己守望的丈夫或已是墜落的孤雁,已是不歸人。霎時,渾濁的眼睛閃起淚花……
一道古樸的鐘聲似一聲嘆息,大夢初醒。我觸摸著長城的冷,感知著長城的熱。長城,是一位真正的守望者,它守著中華千百年的傳承,望著美好的未來。即使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它那承受炮火的巍峨身軀仍然未倒下。
中華民族的堅韌、沉默、泥土般的樸素,造就了長城。長城早已不僅僅是一處防御工程,它是一種符號,一種中華民族精神的符號。因為長城,我們忘不掉被歲月逐漸磨滅的歷史。因為長城,我們心中共同升起了民族共鳴感,我們不會拋棄我們腳下的泥土,不會割舍對故土千萬次的呼喊。長城,幻化成了守望最宏大的標(biāo)志,促使離鄉(xiāng)游子回首,凝望深沉的土地;促使血汗男兒奮力,用血肉之軀守護(hù)國家;促使征夫遺婦,隔著萬里相互守望。
它在等下一只觸摸它的手,它在等下一位懷古前來的人,向它訴說千年風(fēng)中仍說不盡的守望。那些千萬亡魂共同的訴說,混在荒野無休止的風(fēng)語中,被土地上的人吟唱至今。
守望,早已融入我們每一次的呼吸,早已刻進(jìn)我們的靈魂。
(作者單位:重慶育才中學(xué) 高19級2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