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一清
離我們最近的,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比如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著漢字,卻很少去想一想,這每一個漢字背后,到底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的《身邊漢字·花草字傳》就是一套從漢字里尋找傳統(tǒng)文化之美的書。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點評嘉賓、《百家講壇》主講人張一清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主考官、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梁艷讀,是國內首套可以隨時聽讀的“說文解字”類圖書。每篇文章配以二維碼,可以在翻閱圖書的同時掃描聽讀相關文章,使讀者能夠立體感受漢字的音韻之美。
“蘭”字的繁體字寫作“蘭”,上邊的“艸”表示它的意思與花草有關,下邊的“闌”表示它的讀音,上下合在一起最初表示一種氣味芬芳的香草。例如《周易》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志同道合的言論,就像香草的氣味一樣令人愉悅;還有《楚辭》中“紉秋蘭以為佩兮”,說的則是把香草編織在一起做成配飾。
后來,“蘭”也指供人觀賞的植物“蘭花”,如劍蘭、鶴頂蘭、君子蘭等。
“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種十分重要的標志物,屬于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追蜃訉λ脑u價是:“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jié)?!彼€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很顯然,孔子對這種植物是青眼有加的,他把蘭花的盛開并不受環(huán)境和獨處的影響,并且還能營造環(huán)境同化他物的特性概括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他借“蘭”喻人,更是把“蘭”提升到了“君子”和“善人”的高度。
由于“蘭”具有這么美好的含義,所以許多包含它的詞語意義也都非常美,如“蘭客”指的便是人品上佳的好友,例如唐代浩虛舟《陶母截發(fā)賦》:“原夫蘭客方來,蕙心斯至?!倍稗ベ|蘭心”表示的則是女子心地純凈、本性善良、品行高雅,例如宋代柳永《離別難·花謝水流倏忽》:“有天然,蕙質蘭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雖然寓意美好,但是在日常使用中,“蘭”卻是很容易用錯的一個字,有些人常常用它代替表示顏色的“藍”。誠然,“藍”在最初也表示一種稱作“蓼藍”的植物,但是,它后來由于那種植物具有染色作用而發(fā)展出來的“藍色”意思反而更常用,例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相比之下,“蘭”卻從來沒有從植物的本源再發(fā)展出表示顏色的含義。因此,“蘭”并不具備代替“藍”的基礎和條件。
另外,在字詞的日常應用中還有一些容易讓人誤解的問題,表面上也與“蘭”相關。比如我們常常把手和手指的某種姿勢稱作“蘭花指”,而這種手勢主要來源于佛門廟宇中俯視眾生的菩薩等。
佛教中有一個很常見的說法——蘭若。遇到這個詞的時候,或許大多數(shù)人都會讀錯,因為其中的“若”由于是梵文的音譯,所以要讀作r ě。
“蘭若”是“阿蘭若”的簡稱,在梵文中的意思是“空寂之處、閑靜之處、森林”等。由于佛門弟子常常要在遠離塵世的地方修行,所以這個詞在佛教中就有了“寺院、廟宇”等含義。此外,佛教中還將“極其客觀地了解萬般事物的那種智慧”稱作“般若”,這種說法由于也是音譯,所以要讀作b ā r ě。
“蘭若”在我國古代也指“石蘭”和“杜若”這兩種香草,例如唐代詩人陳子昂就曾用“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吟誦它們。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若”還是要讀作r u ò。
“杜若”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更是大名鼎鼎,屈原在《楚辭》中就曾經(jīng)多次提到這種寓意清雅、高潔的芳草,例如“采芳洲兮杜若”“山中人兮芳杜若”等。
后來,雖然從植物學意義上的確也出現(xiàn)了一種稱作“杜若”的植物,其名稱又作“地藕、竹葉蓮”等,但是,這種植物據(jù)一些人研究,卻并不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能夠散發(fā)出芳香氣味的“杜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