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居延漢簡關(guān)于僵落的記載,證明《漢書·匈奴傳》記載的“木柴僵落”并不是顏師古所注解樹木枯死墜落之意。僵落是用薪材修治的一種漢塞形式。漢簡記載的僵落,底部寬近三米,頂部寬近二米,高近三米,長度可達數(shù)千米,是連接烽燧之間的塞防建筑形式。僵落并不是史書記載的天田,與虎落、羊馬墻也有所不同。僵落的修治與《墨子》記載的“薄”有相似之處,但僵落已經(jīng)演變?yōu)檫B接烽燧的塞墻。今日居延邊塞應該還有僵落的遺存。
關(guān)鍵詞:漢塞;僵落;虎落;薄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8)01-0125-06
Discussing“Jiangluo”
MA Zhiquan
(Gansu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Museum,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ound in Juyan prove that the term jiangluo as recordedin The Book of Han does not mean the death and falling of trees, as commented by Yan Shigu, but was rather a kind of barrier built by logs in the Han dynasty. As a form of frontier barrier connecting lit beacons, the jiangluo recorded by these wooden slips is described as being about 3 meters wide at the bottom and 2 meters wide at the top with a height of approximately 3 meters; the total length varied greatly, sometimes reaching as long as several thousand meters.This form of barrier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iantian, huluo, and yangmaqiang (near barrier walls), but simil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o” recorded in Mo-Tse, and only gradually became frontier barrier walls connecting beacons. Sites of jiangluo construction can today be found in the Juyan region.
Keywords:Han dynasty frontier barrier; jiangluo; huluo; bo
《漢書·匈奴傳》記載的漢塞修治方式中,有僵落這一獨特形式。關(guān)于僵落的含義,顏師古的注解并不準確。20世紀以來河西漢塞簡牘文書的發(fā)現(xiàn),以及近年來對長城保護研究工作的重視,“僵落”一詞又引起了學者關(guān)注。吳礽驤先生《河西漢塞調(diào)查與研究[1]、侯丕勛先生《“天田”義源及具體制度——簡牘研究的初步想法》[2]、安忠義先生《漢簡〈守御器簿〉》詞匯釋例五則[3]、黃永美先生《西漢長城若干問題研究》[4]等論作都有討論。總體來看,目前的研究已經(jīng)指出了以往史籍訓解的錯誤,但是對于僵落的具體形制,仍沒有準確的說明。上述研究者均將僵落與虎落看作同一形制的防御設施,也是值得商榷的問題。居延漢簡中有數(shù)枚簡牘記載了僵落的具體形制、修治方法以及所用人工的情況,使我們能夠?qū)┞溥@一漢塞修筑方式作出清晰準確的說明。
一 僵落的文獻詮釋
“僵落”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匈奴傳》中。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耶單于鑒于郅支單于被誅,向元帝上書愿意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請求罷邊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元帝下有司議,熟悉邊事的郎中侯應以為不可許,上書十事,說明塞不可罷的道理。其中第九事說:“起塞以來,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蛞蛏綆r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臣恐議者不深慮其終始,欲以壹切省繇戍,十年之外,百歲之內(nèi),卒有它變,障塞破壞,亭隧滅絕,當更發(fā)屯繕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復。”[5]在侯應的這段著名論諫中,出現(xiàn)了“僵落”一詞,反映出它是漢塞修筑的一種獨特形式。
僵落的含義,顏師古注解說:“僵落,謂山上樹木摧折或立死枯僵墮落者?!鳖亷煿诺淖⒔夂啙嵜靼?,將僵落解釋為樹木摧折或枯死墜落,漢代邊地因而以此為塞。這是僵落最早最有代表性的解釋。“僵落”一詞,《詞源》未見收錄?!稘h語大詞典》收錄并解釋:“僵落,枯死墜落?!盵6]并征引《匈奴傳》侯應的諫言和顏師古注解為證,可見與顏師古的理解是一致的。
顏師古的解釋還是得到了后世的響應。王先謙《漢書補注》引顧炎武說:“《昌平山水記》‘潮河川至牛蘭山與白河合,其寬處可一二里。昔人斫大樹倒著川中,狹處僅二三丈,以巨木為柵,其外縱橫布石,以限戎馬。此漢郞中侯應所謂‘木柴僵落,溪谷水門者。然水性湍急,大雨則諸崖之水奔騰而下,漂木走石,當歲歲修治,又所云‘功費久遠,不可勝計也?!盵7]顧炎武一方面以“斫大樹倒著川中”解釋“木柴僵落”,又以河水“以巨木為柵”解釋“溪谷水門”,以求字面語義契合。但顧炎武也感覺到了這一解釋的不合理處,因為用倒落的樹木作水門,遇到大雨洪水則會被沖走,每年都需要修治,不勝其煩。于是他又用侯應所說的“功費久遠,不可勝計”來曲加說明。
二 漢簡記載的僵落
僵落的含義真如顏師古解釋為樹木枯死墜落嗎?長期以來因為缺乏必要的語義環(huán)境,因此沒有引起過多的關(guān)注。但是,20世紀70年代居延邊塞出土的漢簡資料中,卻有“橿格”“彊落”的記載,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僵落”一詞的含義。
簡1:
·右堠南隧南到常固隧廿里百六十四步 (第一欄)
其百一十五步沙,不可作橿格墼
十三里百六十步可作橿格,用積徒萬一千五百七十人,去薪塞外三里
六里百八十九步可作墼,用積徒三千七十五人 (第二欄)
堠南隧 千秋隧 沮上隧
故北隧 益北隧 勝胡隧
故南隧 益地隧 (第三欄)
(E.P.T57:77)[8]
這枚漢簡出自甲渠候官遺址探方57,1994年中華書局刊布的圖版頗為模糊,釋文也有問題。新近整理的《居延新簡集釋》刊布了更為清晰的紅外圖版,釋文也作了校正,特別是將第二欄第一行原釋“垣松”改釋為“橿格”,第二行原釋“ ”改釋為“橿格”,簡文語義更加明確。釋文修改后,發(fā)現(xiàn)這是記載漢代塞防修筑方式十分重要的一枚漢簡,特別是簡文記載的 “橿格”,可與文獻記載的“僵落”相印證。
該簡記載了從居延漢塞堠南隧到常固隧塞防修筑的情況。首先,這段塞防的總長度為“廿里百六十四步”,漢代一里為三百步,一步六尺,一尺為今23.1厘米,則此段塞防長度為8543.304米。在這樣長度的烽燧之間,塞防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其百一十五步沙,不可作橿格墼”,就是說有159.39米的距離是沙地,既不能治作橿格,也不能治墼。第二種是“十三里百六十步可作橿格”,是說5627.16米可以治作僵落。第三種是“六里百八十九步可作墼”,是說2756.754米可以治作墼。這樣就把從堠南隧到常固隧的塞防修筑分為了三種情況,一種為沙地,不能作塞墻,一種是作僵落,一種是作墼。從該簡可以明確看出,5627.16米的距離可以治僵落,說明僵落與治墼作墻垣一樣,是漢塞修治的一種形式。
其次,此簡還記載了修治僵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去薪塞外三里”,就是說在塞墻外三里有薪材可以治作僵落,因此僵落的修治要考慮“薪”的情況?!墩f文·艸部》:“薪,蕘也?!薄队衿てH部》:“薪,柴也?!薄抖Y記·月令》:“(季冬之月)乃命四監(jiān)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立薪燎。”鄭玄注:“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薪施炊爨,柴以給燎。”[9]薪較大而可析,因此可以作為治作僵落的材料。簡文所說的薪,也就是侯應所說“木柴僵落”的“木柴”。既然“薪”距離塞墻有三里,就說明了“僵落”絕不是顏師古注所言“山上樹木摧折或立死枯僵墮落者”,而是要將塞外三里的薪運來作塞防設施,“薪”就是制作橿格的材料。
再次,此簡說“十三里百六十步可作橿格,用積徒萬一千五百七十人”,說明僵落修治所用總?cè)斯?shù)達到了一萬多人次,可見僵落修治是規(guī)模很大的活動。平均計算,每人每天可以修治0.486米,說明修治僵落的速度并不快,是頗為耗費人工勞作的,與顏師古理解“樹木枯死墜落”更是全不相干的事。
因此,從此簡可以看出,僵落應是漢塞修筑的一種形式,僵落的長度可以達到五六千米。僵落修治需要用“薪”來制作。修治僵落是規(guī)模很大的勞作活動,每人每天制作的數(shù)量只有半米左右。僵落的含義,并非顏師古所理解的“樹木枯死墜落”。
簡2:
二里五十步,可作橿格,下廣丈二尺,上廣八尺,高丈二尺,積卌六萬八千尺,人功百五十六尺,用積徒三千人,人受袤尺三寸 (E.P.T58:36)[8]127
該簡出自甲渠候官遺址探方58,《中國簡牘集成》第12冊附一《〈居延新簡〉書簿輯集表》認為 E.P.T58:36、37、39、40,E.P.T59:15、83為冊書“作治鄣隧書”[10]。該簡也是對漢塞修治橿格即僵落的記載,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首先,該簡記載了“二里五十步,可作橿格”,可見這段僵落的距離并不短,達到了900.90米。近千米的距離,反映出這是漢代塞防修治的狀況。
其次,本簡準確地記載了僵落的形制特點。僵落下廣丈二尺,合2.772米,上廣八尺,合1.848米,高丈二尺,合2.772米,可見此段僵落總體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寬,形制寬厚。近三米高的堅實塞防,完全可以起到阻擋胡騎入侵的目的。
再次,本簡記載了該段僵落的總體量為468000立方尺,積用人工3000人次,每人勞作156立方尺。僅以長度而計,所謂“袤”,每人平均勞作長度為1.3尺,合0.3003米,也反映出僵落的修筑是頗為耗費人工勞作的,每人每天平均修筑僵落的長度與簡1記載相差不大。
這枚漢簡具體記載了漢塞修治僵落的上寬、底寬、高度、長度等數(shù)據(jù),以及修治的總體量、使用人工總數(shù)和每人平均承擔的體量和長度,是漢塞僵落修治的典型記載。
簡3:
四百廿人代運薪,上轉(zhuǎn)薪,立彊落,上蒙涂輜車,袤二百六十一丈,率人日涂六尺二寸奇六尺 (E.P.T59:15)[11]
該簡出自甲渠候官遺址探方59,簡文記載了“立彊落”,可見也是修治僵落的文書。該簡的獨特價值在于說明了僵落修治的具體過程。包括“代運薪”“上轉(zhuǎn)薪”“立彊落”“上蒙涂”四個環(huán)節(jié)。“代運薪”應指將薪柴運輸?shù)叫拗谓┞涞牡胤?。如前所述,僵落用薪作治而成,依?jù)簡1“去薪塞外三里”的記載,可知薪材距離塞墻是有一定距離的,因此需要運薪。“上轉(zhuǎn)薪”當是薪材運至修筑彊落的地方后,進行薪材的運轉(zhuǎn)工作。僵落作為獨特的塞防工事,具有一定的規(guī)程,“上轉(zhuǎn)”反映出僵落修治過程中的一個程序。“立彊落”為正式修筑僵落,指將薪材樹立的勞作過程,達到塞防要求的標準。最后是“上蒙涂”,是指在僵落上蒙涂白灰或泥漿,以防止僵落散裂或被火燒。以上四個步驟前后相承,正是僵落修治具體過程的記載。
此外,該枚漢簡還記載了修筑僵落的人工情況,這段彊落長261丈,合60.291米,總體長度不是很長。累積勞作人數(shù)為420人,平均每人勞作量為“率人日涂六尺二寸奇六尺”,約為1.43米。當然,這是指涂僵落的數(shù)量,與上兩簡作治僵落的數(shù)量相比要稍多一些,但也可以看出僵落的修筑需要大量的人工,每個人每天制作彊落的長度并不是很長。
簡4:
·右前候長□□都隧七所
其三所有彊洛四所毋彊洛(第一欄)
見慈其千束
其五百束已□(第二欄)
率亭作四百五十丈(第三欄)
(73EJT30:18){1}
簡5:
十一月辛巳 (第一欄)
肩水卒卌七人 五人病·
橐他卒六十五人 一人作長·
凡卒百一十二人 一人木工·
其十人養(yǎng)· (第二、三欄)
·定作九十五人
·取薪增落廣六尺,槫兩行馬善并高四尺五寸,袤廿丈,率人二尺一寸有奇
六十九人取薪二百七石,率人三石,薪去□□□往來卌八里 (第四欄)
(73EJT24:297)
簡6:
人凡卒百廿七
七十七人見乘亭隧當勞
四人為卒漕
作彊落□□(第一欄)
·候長廣主卒卅人
其十二人作彊落□
二人為卒漕
定見乘亭□□(第二欄)
(73EJT7:80A)
簡7:
五鳳三年四月甲戌橐他候博移肩水候官遣隧長勝
館里冀巷等四人,詣僵落作所,因迎罷省卒四人,檄到往來,愿令史
(73EJT37:1535AB)
簡8:
□五月壬辰,乘隧戍卒許朔望見隧北彊落上有不知何(73EJC:613)
以上5簡,是新刊肩水金關(guān)漢簡中的資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肩水地區(qū)僵落作治的情況。簡4記載了右前候部下屬七所烽燧僵落作治情況,其中三所烽燧間有僵落,四所烽燧間無僵落,可以與簡1互相參看。簡5是肩水候部與橐他候部戍卒作治僵落的記載,總勞作人數(shù)為112人,除去炊養(yǎng)、生病、作長、作木工的人員外,實際勞作人數(shù)是95人,具體勞作內(nèi)容是“取薪增落”,即運用薪材增補僵落,“廣六尺”,是僵落的寬度,為1.386米,“高四尺五寸”,即高為1.0395米,“袤廿丈”,長度為46.20米,每人治作長度為“率人二尺一寸有奇”,為0.4851米,與前述簡1、簡2作治長度大體一致,本簡還記載了為作僵落取薪的情況,總69人取薪207石,平均每人取薪3石。取薪的地方距作治僵落的地方也有一定的距離。簡6也是邊塞勞作事務的記載,其中有“作彊落”的事務。簡7是移書,記載橐他候官派遣人員到作治僵落的地方迎取罷歸省卒,反映出作僵落是省作活動的一種。簡8記載烽燧戍卒發(fā)現(xiàn)燧北面僵落上有不明人員活動的情況。這五簡也從不同角度反映出邊塞僵落的設置、修作與巡察情況,說明僵落的修治活動是邊塞勞作的重要事務。
綜合以上簡文記載可以看出,漢簡記載的“橿格”“彊落”“彊洛”“僵落”“落”,正是傳世文獻記載的“僵落”。僵落是漢塞修治的一種獨特形式,它用薪材作治而成,因此僵落的制作要充分考慮取薪的遠近。簡文記載的僵落是橫截面呈梯形的一種塞防形式,上窄下寬,上部寬度近二米,下部寬度近三米,高度近三米,長度可達數(shù)千米。僵落的制作,需要運薪、轉(zhuǎn)薪、樹立、蒙涂四個過程,是需用人工頗大的勞動,往往用省作的形式集中完成。
三 僵落非虎落辨
在近年來的考古發(fā)掘調(diào)查相關(guān)研究中,不少學者認為漢簡記載的僵落,即是傳世文獻中的虎落。虎落究竟為何物,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虎落是尖木樁,如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說:“塢四周3米以內(nèi)的地面,埋設四排尖木樁,完整者高33、間距70厘米左右,三角形排列,此即史書和漢簡所謂的‘虎落、‘強落?!盵12]吳礽驤先生《河西漢塞調(diào)查與研究》說:“懸泉漢簡中有‘鹿角候長之名。所謂‘鹿角,應即‘虎落或郎中侯應所說的‘木柴強落,其實物在肩水金關(guān)和地灣遺址發(fā)掘中均有出土,是豎埋于土中的尖木樁或多枝杈的樹枝,然后以繩索連椄構(gòu)成柵欄,以防敵人跨越。”[1]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虎落是籬笆墻。初師賓先生《漢邊塞守御器備考略》說:“我們前曾認為,居延遺址建筑四周發(fā)現(xiàn)的尖木刺應是虎落。從上述記載來看,顯然是搞錯了……虎落實例,即金關(guān)遺址塢堠西北、北側(cè)的柳枝編籬笆墻。先于地面挖出窄溝槽,內(nèi)植兩排較粗的柳棒,再用細柳枝橫向加以編纂。遺存現(xiàn)露出地面10厘米不等,外表原可能涂泥。以防火焚?!盵13]安忠義先生《漢簡〈守御器簿〉詞匯釋例五則》贊成此說,也認為“強落實物即今居延金關(guān)塢堠西北、北側(cè)的柳編籬笆墻”。
傳統(tǒng)文獻關(guān)于虎落的記載,《漢書·晁錯傳》:“要害之處,通川之都,調(diào)立城邑,毋下千家,為中周虎落?!鳖亷煿抛⒁嵤显唬骸盎⒙湔撸廪玻艚駮r竹虎也?!碧K林曰:“作虎落于要塞下,以沙布其表,旦視其跡,以知匈奴來入,一名天田。”師古曰:“蘇說非也?;⒙湔?,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蓖跸戎t補注說:“于內(nèi)城、小城之中間,以虎落周繞之,故曰中周虎落也?!盵7]3732蘇林的觀點已被顏師古所否定,漢簡材料也證明天田與虎落互不相干?!蛾隋e傳》的記載以及鄭注、顏注、王先謙補注都賦予虎落兩點基本語義:第一,虎落位于城障四周,第二,虎落是用竹蔑相連。上述尖木樁說與籬笆墻說都符合第一條標準,但是在第二條標準上,籬笆墻說要勝于尖木樁說,因此初師賓、安忠義先生都否定了尖木樁說而肯定虎落就是塢堠外側(cè)的籬笆墻。
虎落的含義隨著討論而明晰,但是上述學者所共同認同的僵落即虎落卻成了一個問題。因為依據(jù)漢簡資料的記載,僵落與確立虎落的兩條標準相比,卻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首先,虎落要圍繞于城障四周,即“于內(nèi)城、小城之中間,以虎落周繞之,故曰中周虎落”。但是前述漢簡記載的僵落卻是綿延于烽燧之間長達數(shù)千米,是連接烽燧的一種漢塞形式,并不是所謂的“中周虎落”。其次,虎落的形制,文獻記載為竹篾,西北漢塞發(fā)現(xiàn)者為柳枝編的籬笆墻,材質(zhì)的不同可以理解,因為虎落修筑可以就地取材。但問題是漢簡記載的僵落體量頗大,簡文記載僵落寬近二三米,高近三米,長度可達數(shù)千米,而目前發(fā)現(xiàn)的虎落只是“先于地面挖出溝槽,內(nèi)植兩排較粗的柳棒,再用細柳枝加以編纂”,虎落的形制與僵落的形制相差甚遠。又現(xiàn)存的虎落露出地面10厘米不等,這與僵落的形制相比也是無法相提并論的。虎落圍繞在塢堠外側(cè),長度也不可能達到數(shù)千米,這與簡文記載僵落長度也不相符。更主要的區(qū)別是在功能上,虎落圍繞于塢堠外側(cè),是營衛(wèi)性的設施,而僵落是與土墼做成的塞墻一樣,是漢塞的一種形式,二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正是基于以上看法,我們認為,漢簡記載的僵落,與目前所理解的虎落是并不相同的塞防形式。
還有一些研究者將僵落理解為羊馬墻。初師賓先生《漢邊塞守御器備考略》說:“所謂虎落、強落,乃言其堅固有力,可阻攔臨近攻城,是城防外圍一道簡易工事障礙物,后世發(fā)展為‘羊馬墻”[13]。《中國簡牘集成》第11冊在解釋上引簡2記載的“橿格”時說:“橿格,城郭外圍的防御設置,見《墨子·備城門篇》。類似羊馬墻,以泥土、樹枝、木欄為之。”[14]羊馬墻是修筑在城郭外圍的營衛(wèi)性設施,又稱羊馬垣?!端问贰㈣焸鳌罚骸拌煾党侵蝰R垣,穴垣為門。”[15]《明史·高名衡傳》:“周王恭枵募民筑羊馬墻,堅厚如高岸。”[16]羊馬墻為墻垣形制,多以泥土修筑而成,并非一定用薪柴修治。而僵落的材質(zhì)特征就是用薪材修筑,因此僵落與羊馬墻也有區(qū)別。
四 僵落與《墨子》記載的“薄”
僵落以薪作為修治材料與《墨子》所載的“薄”有相似之處。《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備蛾傅》:“凡殺蛾傅而攻者之法,置薄城外,去城十尺,薄厚十尺。伐薄之法,大小盡本斷之,以十尺為斷,離而深貍堅筑之,毋使可拔?!盵17]這是說在防止敵人象蟻附一樣的攻城時,可以在城的外面設置“薄”,“薄”指草木密集的設施?!墩f文·艸部》:“薄,林薄也?!倍斡癫米ⅲ骸傲帜鞠嗥炔豢扇朐槐??!痹诔峭饷嫠O的“簿”,應是指林木砍伐堆積而成的設施?!氨 钡男沃?,厚度要達到十尺,為2.31米,前述簡2所載僵落的厚度是下廣2.772米,上廣1.848米,總體上是比較接近的。又“薄”也需要伐取工作,砍伐“薄”的標準,是從根部砍斷,以十尺為準,也就是要有2.31米長。將這些柴木深埋堅筑,不能被輕易拔取。這段文獻記載的“置薄”的規(guī)格與“伐簿”的尺寸,都與簡文記載僵落的形制有相似之處,說明在先秦時就有運用薪材防備敵人進攻的方法。
此外,《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備城門》:“疏束樹木,令足以為柴搏,毌前面;樹長丈七尺一,以為外面。以柴搏縱橫施之,外面以強涂,毋令土漏,令其廣厚能任三丈五尺之城以上,以柴、木、土稍杜之,以急為故。前面之長短,豫蚤接之,令能任涂,足以為堞,善涂其外,令毋可燒拔也?!盵17]26這也是柴薄治作防御工事的記載,可與前述簡3所載僵落修治方法相對照。僵落修治要“代運薪”、“上轉(zhuǎn)薪”,也就是這段文獻記載的“疏束樹木,令足以為柴搏”,即準備好治作“薄”的薪材。僵落修治要“立僵落”,即這段文獻所載“以柴搏縱橫施之”,將薪材縱橫交錯放置,是治作“薄”的具體方法。僵落修治要“上蒙涂”,這段文獻記載“外面以強涂,毋令土漏”“前面之長短,豫蚤接之,令能任涂,足以為堞,善涂其外,令毋可燒拔也”,可見對“薄”也要進行涂治,以防止漏土或者被敵方焚燒拔取?!赌印匪d治“薄”的方法與漢簡“僵落”作治方法頗為相似。
當然,《墨子》記載的“薄”還是“備蛾傅”“備城門”的防御設施,與漢簡記載的漢塞形式僵落是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而且由于時代不同,地理環(huán)境有別,在具體作治細節(jié)上也有諸多不同。但是這種對比使我們認識到漢代的僵落與先秦的“薄”在修治方法與防御目的上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那么今日邊塞地區(qū)有沒有僵落的遺存呢?吳礽驤先生在論述虎落即“木柴僵落”時說:“這種結(jié)構(gòu)在河西塞防中,尚未發(fā)現(xiàn)實物?;蛟S今日河西漢塞的某些地段無任何遺跡,正是這種柵欄被毀的結(jié)果?!盵1]僵落這種漢塞因為用薪柴修治而成,易于腐朽及遭人為破壞,保存下來的可能性的確比較小。不過在今日居延漢簡出土的居延遺址,應該還有僵落的遺存。李國民先生編著的圖錄《走進三城一關(guān)》[18],收錄了居延漢塞的各種形式,其中第58—67頁展示的一種塞墻,是用層層累積的胡楊木作治而成。塞墻整體呈梯形,上窄下寬,現(xiàn)存頂部寬度有一兩米,高度也有兩米多。圖錄展示塞墻長度蜿蜒數(shù)十米,宛如蛟龍般延伸在大漠中。李國民先生將種塞墻稱之為“漢長城”,這自然是正確的,不過這種形式獨特的漢長城在漢代有它專屬的名稱——僵落。
總結(jié)以上討論,我們認為侯應所說的“木柴僵落”應是指漢塞修筑的一種形式,而不是顏師古注及后來《漢語大詞典》所解釋的樹木枯死墜落之意。僵落是用薪柴修筑的一種漢塞形式。漢簡記載的僵落橫截面呈梯形,底部寬近3米,頂部寬近2米,高度近3米,長度可達數(shù)千米。僵落修治要經(jīng)過伐取薪材、運輸薪材、樹立僵落、上加蒙涂的過程。邊塞修治僵落是重要的省作活動,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僵落不是史書記載的天田,與虎落、羊馬墻也有鮮明的區(qū)別。僵落與《墨子》記載“薄”的作治方法有相似之處,但僵落已經(jīng)演變?yōu)檫吶B接烽燧的塞墻,與守城的“薄”也有本質(zhì)不同。今日居延邊塞地區(qū),應該還有僵落的遺存。
參考文獻:
[1]吳礽驤.河西漢塞調(diào)查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86.
[2]侯丕勛.“天田”義源及具體制度:簡牘研究的初步想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76-80.
[3]安忠義.漢簡《守御器簿》詞匯釋例五則[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2):160-164.
[4]黃永美.西漢長城若干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3.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804.
[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一)[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1689.
[7]王先謙.漢書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682.
[8]馬智全.居延新簡集釋(肆)[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252.
[9]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84.
[10]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第12冊[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
[11]肖從禮,居延新簡集釋(伍)[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6.
[12]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J].文物,1978(1).
[13]初師賓.漢邊塞守御器備考略[G]//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198.
[14]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第11冊 [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103.
[15]脫脫,等.宋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77:11401.
[16]張廷玉,等.明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74:6885.
[17]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81-82.
[18]李國民.走進三城一關(guān)[M].廣州:中國藝術(shù)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