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利
(泰州市姜堰中醫(yī)院急診科,江蘇 泰州 225500)
心搏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中斷,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這種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臨床中稱之為猝死[1]。筆者將對本院收治的行心肺復蘇患者3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給予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并在復蘇后給予急性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對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行心肺復蘇患者3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男17例,女13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為(67.26±4.37)歲,其中心搏驟停的因素有電擊傷2例,溺水3例,農(nóng)藥中毒3例,心血管疾病20例,其他2例。
所有患者在搶救前進行心搏驟停狀態(tài)評估,之后開始心肺復蘇,包括:胸外按壓、建立靜脈通路、開放呼吸道、氣管插管等,遵醫(yī)囑給予腎上腺素以及電除顫,等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和心率后,立刻轉運至急癥重癥監(jiān)護室,給予進一步的高級生命支持,具體流程包括:(1)環(huán)境護理,對行心肺復蘇后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將其移置病房,并提供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住院環(huán)境,保持病房溫濕度適宜,并經(jīng)常開窗通風等,同時嚴格限制探訪的人數(shù),使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時間。(2)體位護理,心肺復蘇后的患者,護理人員需指導其取平臥位,并在患者頸部、腘窩處以及腰骶部放置軟墊,指導患者家屬定時給予患者翻身,經(jīng)常清洗和更換床單,保持皮膚的干燥,從而避免壓瘡的發(fā)生[2]。(3)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疾病的影響,往往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甚至抑郁而放棄治療,因此護理人員需及時給予心理安慰,告知治療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關心和關愛,從而緩解期負面情緒,建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使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4)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疾病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勸誡戒煙戒酒,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加強巡視,護理人員應增加心肺復蘇患者的巡視次數(shù),并在每次巡視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其的意識以及瞳孔的大小進行查看。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在行心肺復蘇后恢復自主循環(huán)功能2例,復蘇率為13.33%,之后入住急癥重癥病房,1~4 d內一例恢復循環(huán)轉上級醫(yī)院,1例恢復循環(huán)轉重癥監(jiān)護室,存活率為6.67%。
治療組患者的有效率為93.33%,對比對照組73.33%有明顯的提升。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對比(n,%)
心臟驟停又稱心臟新猝死,是指患者急性癥狀發(fā)作后1 h內發(fā)生的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征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無論既往是否有明顯心臟病,死亡的時間和形式都無法預料,目前臨床上導致心臟驟停的病理生理機制多見與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其次為緩慢性心率失?;蛐氖彝2灿幸恍〔糠譃闊o脈性電活動[3]。心肺復蘇是指對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采取緊急搶救措施,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壓、快速除顫等方式進行,使患者的循環(huán)功能、呼吸以及大腦功能得到控制和部分恢復。在初期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可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同時在心肺復蘇后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通過實施腦復蘇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康復護理等方式,可顯著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健康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心搏驟停患者給予及時的心肺復蘇和復蘇后急診護理干預,可提高其搶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張艷梅.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7,26(01):173-174.
[2] 黃美娟,陳智萍.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6,27(11):1457-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