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慧,丁吉善
(南陽理工學院,河南省張仲景方藥與免疫調節(jié)重點實驗室,河南 南陽 473004)
小青龍湯是著名經方,因其散中有收、開中有合、祛邪而不傷正的配伍優(yōu)勢,廣泛用于臨床各科外寒里飲證的治療。因小兒與成人在生理病理上的差異,同一方劑在兒科的應用特點可能與成人不同,故本文以小青龍湯為切入點,通過對137例現代醫(yī)案的統(tǒng)計分析,挖掘兒科應用小青龍湯的證治規(guī)律。
從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中選取以小青龍湯為主方獲效的驗案。檢索方法選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學科領域為“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檢索條件為“全文檢索”,發(fā)表時間為“197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檢索詞為“小青龍”。檢索結果:共檢索出12318篇文獻,根據篇名先排除動物實驗類、綜述類文章,其余進行全文閱讀后篩選出只用中藥湯劑治療、方名中明確提到用小青龍湯且臨床療效明顯、臨床資料完整的文章599篇。將從中獲得的786例醫(yī)案初診資料錄入EXCEL表格,建立小青龍湯現代醫(yī)案數據庫,篩選出患者年齡在12歲以下的137例醫(yī)案作為研究對象。
1.2.1 病名 根據《中醫(yī)內科學》[1]《中醫(yī)兒科學》[2]《內科學》[3]《兒科學》[4],對中西醫(yī)病名進行規(guī)范。
1.2.2 癥狀 根據《中醫(yī)診斷學》[5]《中醫(yī)臨床常見癥狀術語規(guī)范》[6]對癥狀名稱進行規(guī)范,對復合癥狀、舌象、脈象進行拆分。
1.2.3 藥物 根據《中藥學》[7]《中藥大辭典》[8]進行藥物名稱的規(guī)范,取材部位不同而功效相近、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相近者均統(tǒng)一為一個名稱,合寫藥名進行拆分。
1.2.4 藥物劑量 因所選醫(yī)案均為1979以后的現代醫(yī)案,故根據1兩=50 g,1錢=5 g,1分=0.5 g的標準[9],將藥物劑量統(tǒng)一為“g”。
1.2.5 患者基本信息 將就診時間劃分為春(公歷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四季;將就診地區(qū)劃分為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華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江西、福建)、華南(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臺灣)、華中(河南、湖北、湖南)、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等7大區(qū)域。
采用Excel2007建立數據庫,統(tǒng)計病名、癥狀、藥物、患者基本信息的頻次。采用SPSS20.0軟件中的頻數分析計算高頻癥狀、藥物,進而對高頻癥狀和藥物進行聚類分析,以尋求方劑的證治規(guī)律;根據“黃金分割法”[10],以61.8%、38.2%作為分割點,將頻率在61.8%以上的癥狀視為核心癥狀,38.2%以上的癥狀視為主要癥狀,為方劑的臨床應用提供辨證依據;劑量研究選擇頻數分析中均值、眾數、極小值、極大值、百分位數等指標。
137例醫(yī)案中有性別記錄者135例,有就診地區(qū)記錄者137例,有就診時間記錄者92例。表1顯示,男性患者98例(71.53%),女性37例(27.01%),男女比例為2.6∶1;華東地區(qū)應用小青龍湯的頻率最高(29.20%),其次是華中地區(qū)(18.98%),東北地區(qū)最低(5.11%);冬季應用本方頻率最高(26.28%),其次是秋季(18.98%)和春季(14.60%),夏季最低(5.84%)。
表1 患者基本信息統(tǒng)計表
表2顯示,137例醫(yī)案中有西醫(yī)診斷者73例,對應病種18種;有中醫(yī)診斷者76例,對應病種16種。小青龍湯在兒科主要治療肺系疾病,尤以哮喘應用頻率最高(27.01%),其他非肺系疾病運用極少,多為單一案例。
表2 病種頻次表(前4位)
表3、4顯示,137例醫(yī)案均有癥狀和藥物記錄,對應癥狀113個,藥物132味。頻率≥5%的高頻癥狀共36個,高頻藥物35味;根據“黃金分割法”,頻率在61.8%以上的核心癥狀有咳嗽、氣喘,38.2%以上的主要癥狀有咯痰、痰鳴;小青龍湯8味組成藥物頻率皆在61.8%以上。剔除小青龍湯的8味組成藥物,其余27味高頻藥物按照功效可歸為8類,頻次最高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藥(183次)。
表3 高頻癥狀、藥物頻次表(前20位)
表5顯示,137例醫(yī)案中有舌質記錄者112例,有舌苔記錄者124例,有脈象記錄者110例,對應舌質19種,舌苔17種,脈象27種。頻率≥5%的舌質4種,舌苔6種,脈象7種,其中61.8%以上的核心舌象為苔白(78.10%)。
表4 27味高頻加味藥物分類
表5 高頻舌象、脈象頻次
表6顯示,對頻率38.2%以上的3個主癥咳嗽、氣喘、咯痰進行癥狀描述統(tǒng)計,以更好地把握小青龍湯在兒科的應用指征。頻率≥5%的主癥描述癥狀共13個。
表6 主癥的描述癥狀頻次
表7顯示,采用層次聚類法共得到13組有意義的聚類組。
表7 高頻癥狀、舌脈聚類分析
表8顯示,均值代表平均劑量;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頻次最多的數據,可代表常用劑量;百分位數設定為P10-90,表示有80%的數據分布在此范圍內,代表常用劑量范圍。
表8 小青龍湯劑量統(tǒng)計表(g)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提示本方證的基本病機是外寒里飲,主癥是干嘔、發(fā)熱、咳。而本研究顯示,小青龍湯所治證候的主癥是咳嗽、氣喘、苔白、咯痰、痰鳴??却欠问档谋憩F,苔白主表證、寒證,咯痰、痰鳴說明痰飲偏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與肺脾二臟關系密切。從對主癥的描述看,咳、喘、痰的癥狀常較重,咳嗽多劇烈且呈陣發(fā)性,每于夜間及晨起加重;氣喘多于夜間加重,發(fā)作時常不能平臥,伴有鼻扇;咯痰多痰白而清稀、量多夾有泡沫。聚類分析表明,組1與里熱傷陰相關,組2、3、8、9、11與氣虛或陽虛有關,組4、6、12與寒凝氣滯相關,組5、6、10、13與痰飲有關,組4、7與外邪相關。以上結果提示,小青龍湯的主治證為寒飲阻肺,常兼表證、氣虛、陽虛、氣滯、里熱等證。與《傷寒論》原文相比,兒科中的小青龍湯證病機偏于里飲,表寒并不突出。由于小兒肺常不足、腠理疏松易被邪傷;脾胃薄弱、運化不足易生痰濕,故外邪引動內飲,傳變較快,癥狀較重。
在用藥方面,應用小青龍湯時多8味藥物合用。加味藥中常用杏仁、蘇子、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平喘藥加強對咳、喘、痰等主癥的治療作用;用白術、黨參、黃芪等補虛藥益氣健脾,以絕生痰之源;用生姜、辛夷、白芷等解表藥以發(fā)散表邪;用利水滲濕藥茯苓健脾滲濕,理氣藥陳皮燥濕理氣,多途徑、多方法祛除痰濕。結果表明,小青龍湯加味藥雖種類多樣,但多針對痰飲而設,同時兼顧各種兼癥。以藥測證,亦反映了本方證寒飲阻肺的基本病機。
在劑量方面,《傷寒論》中小青龍湯的用量為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11]。根據柯雪帆等[12]研究,折合現代劑量為麻黃47 g,白芍47 g,細辛47 g,干姜47 g,甘草47 g,桂枝47 g,五味子38 g,半夏42 g。麻黃、桂枝、白芍和干姜、細辛、五味子是方中散寒化飲的2組基本配伍,原方的用量比例分別為1∶1∶1和1∶1∶0.8。而現代兒科臨床2組藥對平均劑量的比例分別為1∶1.1∶1.6和1.6∶1∶2。與《傷寒論》比較,麻黃與桂枝的比例基本相當,干姜的比例有所增大,約為細辛的1.5倍,而白芍和五味子這2味收斂藥物的比例明顯增大。此種比例的變化應與小兒“臟腑柔弱,血氣未實”“易虛易實,易寒易熱”[13]的生理病理特點有關,通過增加干姜用量比例來增強溫肺化飲之功,通過增加白芍、五味子用量比例防止肺氣耗損,并能增強斂肺止咳之力。
綜上,本研究通過建立現代兒科小青龍湯醫(yī)案數據庫,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小青龍湯的證候、用藥、劑量等方面的應用規(guī)律進行挖掘分析,并與《傷寒論》原文證治進行比較,為小青龍湯這一經方在現代兒科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參考。
[1] 王勉華,王新月.中醫(yī)內科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472.
[2] 汪受傳,虞堅爾.中醫(yī)兒科學[M].9版.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314.
[3]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944.
[4] 王衛(wèi)平.兒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437.
[5] 李燦東,吳承玉.中醫(yī)診斷學[M].9版.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33.
[6] 黎敬波,馬力.中醫(yī)臨床常見癥狀術語規(guī)范[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187.
[7] 鐘贛生.中藥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482.
[8]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875.
[9] 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392.
[10] 裴雪重,唐韶華,夏一天.黃金分割律在中醫(yī)學理論中有重要表現[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6,4(2):13-14.
[11] 熊曼琪.傷寒學[M].7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65.
[12] 柯雪帆,趙章忠,張玉萍,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藥物劑量問題[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3,28(12):36-38.
[13]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