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黔中安順屯堡聚落水環(huán)境與水景觀營建研究*

2018-03-22 02:59周政旭許佳琪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屯堡水口村落

周政旭 許佳琪

0 引 言

水利萬物,水是人生存的必須資源,同時也是聚落城鎮(zhèn)選址、規(guī)劃設計、營建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原始聚落往往位于河流兩岸階梯狀臺地[1],國都選址則“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①,各級城鎮(zhèn)空間往往以“城池”相稱,“城”與“池”并列,充分說明城與水兩者不可或缺的關系。鄉(xiāng)村聚落與“水”關系同樣密切,除了生活用水等普遍需求之外,出于農業(yè)生產對于水源的必然需求,鄉(xiāng)村聚落與水的關聯(lián)更有一些特別之處,水在鄉(xiāng)村聚落營建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同時,因為不同的地理與水資源條件,不同地區(qū)的鄉(xiāng)村聚落對水進行適應性的利用改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鄉(xiāng)村聚落水環(huán)境與水景觀。在此方面,學界對江南水鄉(xiāng)[2-4]與皖南村落[5-7]的傳統(tǒng)村落已經有了較多的討論,較為系統(tǒng)地分析了該兩地區(qū)鄉(xiāng)村聚落營建中對于“水”在選址、理水、營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總結了兩地典型的鄉(xiāng)村水環(huán)境與水景觀。

貴州中部安順地區(qū)屯堡聚落的水環(huán)境與水景觀營建也十分有特色。屯堡聚落肇始于明初的朱元璋調集軍士平定西南邊疆元梁王的軍事行動,平定之后于戰(zhàn)略要道沿線遍立衛(wèi)所,屯堡就地屯戍。屯堡聚落營建過程顯著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地喀斯特河谷山地的地形地貌,屯堡本身突出的軍事防御功能要求,以及來源自江南一帶屯駐軍士的營建傳統(tǒng)。這些因素使得屯堡聚落對水的改造利用、對水環(huán)境的整體構建以及對水景觀的營造具有了不同的特色,主要體現在聚落選址布局、屯田安居、水防體系以及特色景觀營建等方面。

1 背 景

安順位于云貴高原東側梯級斜坡地帶中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qū)。該地區(qū)地形南北均是高山深谷,其間的一組呈東北—西南方向的走廊地帶則地勢稍平,孕育著豐富的地表溪流與地下徑流。水流帶來的泥沙沉降形成土質肥沃、地勢平坦的河谷平壩,這為屯堡聚落提供了較為開闊的耕作用地,是屯堡村落產生的必要條件。同時,這一走廊東接貴陽,西連云南,戰(zhàn)略大通道地位十分突出,歷史上被稱為“一線道”,安順也有“黔之腹、滇之喉”之謂。

明之前,該地區(qū)多為大小土司以羈縻制臣服于中央朝廷。明朝初年,在平定占據云南邊陲的元梁王之后,為保證長久扼控,中央政府在云南—貴州一線推行“衛(wèi)所制”,“上諭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廣、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②。”派重兵駐扎實行屯兵戍守,并通過制度規(guī)定屯駐兵士就地屯田,以解決長久駐扎帶來的糧草供應等問題,“洪武、永樂間屯田之例,邊境衛(wèi)所旗軍三分、四分守城,六分、七分下屯。腹里衛(wèi)所一分、二分守城,八分、九分下屯。亦有中半屯守者③?!庇纱?,大量的來自于中原、江南一帶的軍事移民在這一戰(zhàn)略大通道沿線一帶屯戍聚居。隨后數百年間,軍屯后裔生活于此,并不斷吸附內地外遷于此的民眾,逐漸形成了散布于西南群山萬嶺間、尤其是湘黔滇戰(zhàn)略通道沿線的屯堡聚落群。歷經600余年時代變遷,盡管屯堡所承擔的軍事功能以及地位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迄今仍有數百座屯堡聚落保存了很好的傳統(tǒng)風貌、聚落格局與文化習俗,其在選址、營建與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山地聚落水環(huán)境與水景觀仍然保持鮮明特色。

2 山水相生:聚落選址布局的重要考量

“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④,水的因素是聚落選址最為重要的考量之一。安順屯堡位于群山萬壑中稍平坦之地,河流沖積塑造形成的山間壩子,為農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力條件,從而也成為了屯堡人屯田定居之所的理想選址。另一方面,屯堡形成之初的軍事功能也要求其選址需注重防御性。因此,屯堡聚落的選址分布與山水環(huán)境關系緊密,存在規(guī)律性特征。

“依山不居山,傍水不靠岸”,當地民諺是屯堡聚落選址特征的很好概括。依山,可登高遠眺以察敵情,位處“進可攻,退可防”之勢;傍水,尋生活水源之便利,避洪澇侵蝕之危害。可見,屯堡村民有意識到水的利害關系,水源本身有引用、灌溉、洗滌的功能,同時也會有洪澇、浸蝕等危害。所以,生存環(huán)境的建設上,既要尋找水靠近水,易灌溉,又要選擇背靠山且地勢稍高之地,可避水患,亦易于防守。具體的案例如本寨和九溪村,選址均位于背山面河之處(圖1)。

依如上選址原則,多個屯堡聚落往往沿河谷呈一定規(guī)律成組分布,形成聚落組團。如位于平壩縣城南的十余處屯堡村落,沿槎頭河均勻分布,村落各自位于壩子與山體相接之處,面朝河谷壩子,占據較好的耕作條件,每個聚落之間相距約800 m,選址呈現出很強的規(guī)律性(圖2)??梢娡捅と硕ň舆x址對聚落本身發(fā)展的考量:其一,平壩地帶地域開闊而平坦,為聚落的居住建設提供有利的空間;其二,山地之間的平壩和豐富水源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環(huán)境載體,尋求可利自然資源;其三,臨水可改善村落小氣候,水中微生物還具有凈化、吸附泥污等功能??梢?,逐水而居不僅是對客觀自然條件的選擇,更是人類定居發(fā)展的主觀追求。

整體而言,屯堡聚落逐水而居、依山而筑,同時又高度依托與水系共生共榮的稻田水地,而周邊山體的樹林則是涵養(yǎng)調蓄水源的重要保障。聚落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周邊的山、林、水、田等自然資源,最終呈現出“山—水—田—林—村”的整體空間格局。

3 水利萬物:屯田安居的重要保障

水是萬物生存必需,屯堡人的軍事、生產、生活等所有活動都離不開水。合理用水、適度改造,以及先進水利技術的引入,智慧地解決了屯堡聚落生活用水以及生產所必要的屯田灌溉問題。

3.1 飲用水源

圖1 本寨(a)、九溪(b)村落選址與空間格局Fig.1 site and space layout of Benzhai Village(a)and Jiuxi Village(b)

屯堡村民飲水水源一般是通過水井來獲取的。出于安全的需要,村落與自然河流一般會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喀斯特地貌具有遍布地下的水流以及豐富的含水層,四周山體上覆的森林植被也為保水蓄水提供了基礎,這使得村落在合適位置掘井取水成為可能。

又出于營建之初防御性的需要,屯堡聚落飲用水井一般位于屯墻之內的主要公共空間附近。如雷屯村的主要飲用水井位于村大門內,緊靠中央主街,不僅是村莊的最主要的水源,村莊的多項公共活動也都在此附近發(fā)生(圖3)。

絕大部分村子不止一口水井,多水井按區(qū)域使用。如吉昌屯村落范圍內,存在數口水井。其多位于村口、主要路旁等位置,村中按照“上街”、“下街”等部分分別使用其中的某一處水井。此外,水井作為生存的必須,在承擔戰(zhàn)時防御堡壘和臨時避難地也十分重要。位于吉昌屯村外高山之上的“屯軍山”遺址,至今仍能看到保存完整的水井。按遺址占地規(guī)模以及房屋基址數量推斷,屯軍山可容納數百乃至上千人口于此堅守,可知當時堡壘中的這口水井所承載的重要功能。

圖2 槎頭河谷屯堡聚落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Tunpu settlements in Chatou Valley

圖3 雷屯(a)和吉昌屯(b)水井位置Fig.3 well location in Leitun Village(a) and Jichangtun Village(b)

3.2 農田灌溉

如上所述,屯堡在設立之初十分注重“兵農結合”,農業(yè)生產是屯堡民眾的主要生存來源,同時也是維系國家“衛(wèi)所屯堡”制度的基礎。黔中地區(qū)地處山地,地勢高下不平,依山形水勢進行適當的水利工程營建,形成灌溉耕作的“水—田”系統(tǒng),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有“小都江堰”之美譽的鮑屯,是引蓄結合的塘壩式水利工程的典范。鮑屯利用寨前河流,首先在河流流經村莊上游“水倉”處攔腰截水,修筑數多個水壩;然后,通過“魚嘴分流”原理,將河水分為多條支流,蜿蜒于田壩之中;最終,被“分流”的河水繞過小青山,匯于回龍壩(圖4a)。水利建構的巧妙之處在于:其一,綜合利用水資源。利用河水落差,層層筑堰壅水, 使不同高程的耕地均能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共可澆灌數百畝農田,既解決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又為全村人提供了生活用水和水能動力[8];其二,泄洪抗旱。由于貴州氣候導致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性降雨,這種“都江堰”的水利模式,達到了雨季泄洪、旱季引灌的效果,同時保證了良田的旱澇保收、穩(wěn)產高產。

高官堡是泄洪抗旱、開源節(jié)流的又一實例(圖4b)。村民巧妙利用“山—田—村”的位置關系,引山泉水,一部分泉水經山林過濾后,向南匯泉水于塘堰之中,為村民提供優(yōu)質水源飲用;另一部分泉水順勢而下,向北灌溉廣闊良田。當雨季時打開水閘,可以泄洪用于灌溉;旱季是關閉水閘,堰塘蓄水可供村民生產生活??梢?,高官堡的水利工程有效地抗御旱災、排洪,保證旱澇無憂。此外,高官堡水利的又一大優(yōu)勢體現在,山泉水經過山林過濾后匯于村口塘堰之中,優(yōu)質水源經過高官堡村民首次使用后,可作為下游的灌溉農田用水被二次利用。高官堡的水利模式體現出在古代水利工程營建中,已有充分考慮了有效的資源節(jié)約。

3.3 污水收集與排放

圖4 鮑屯(a)和高官堡(b)水利灌溉系統(tǒng)Fig.4 irrigation system in Baotun Village(a) and Gaoguantun Village(b)

屯堡人用水后的污水排放方式多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勢的。先由院落組織排水后再經村落排水后匯集,庭院排水至天井中,雨水再通過地漏下滲,沿主次巷道暗溝排水,最終匯集于地勢最低處后排出村外(圖5)。如講義寨,沿著村寨外墻修筑水渠,除軍事防御功能外,壩渠引入后山阿寶塘泉水,保證了供水和排水的循環(huán)。上游取水洗衣,雨污排入下游,排入附近使?jié)竦厮w自凈??梢?,多數屯堡聚落已形成了“用水—排水—凈水—再用水”的穩(wěn)定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大多數屯堡聚落還在村口低洼處設置村口塘,以作為污水收集沉淀、生物處理的重要設施。村口塘可作為污水沉淀池,接納了大量的村落廢水,再通過池塘中的蘆葦、菖蒲等植物和微生物得到凈化。凈化的水可以再作為村落周邊農田的灌溉用水,避免了對自然水體的污染,水資源得以二次利用,同時也一定程度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具備了污水收集處理功能的村口塘,還往往承擔了一定的成景、以及村民對于“風水”考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村口塘因為常位于入口位置,且與聚落布局存在明顯的軸線關系,往往成為了一個屯堡村寨的標志性空間之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下壩村、大屯村、山京哨等多個屯堡聚落前都有村口塘(圖6)。更為典型的是大屯村,在設立之初是兩個百戶所的屯駐之地,因此在聚落空間的演變中逐漸形成了東西兩個主要出入口旁各設置一個村口塘的空間格局。村落的東西兩個村口塘與村落在空間布局上呈現中軸對稱,軸線與村中最主要的巷道平行。

圖5 天井(a)和排水口(b)Fig.5 patio(a) and drain(b)

4 因水為塹:共同構建聚落防御體系

屯堡聚落與當地其他聚落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營建初期明確的軍事防御屬性。因此,屯堡聚落通常體現出十分突出的防御性,一般具有十分完備的防御系統(tǒng)。除了由石砌的寨墻(初期有可能為木柵或竹柵)、堅固的寨門、嚴整的巷道等構成的防御系統(tǒng),以及后代戰(zhàn)亂時期陸續(xù)興建的碉樓、山坉等防御設施之外,天然河流、人工開鑿的河道等都能夠進一步參與到聚落空間防御體系的構成中來。

4.1 河道作為天然的防御天塹

“山為城,水為池”,聚落選址營建時可充分利用山水大勢加強聚落防御性。尤其是處于有利的自然條件之時,四周山體環(huán)繞,形成層層圍合的空間,而水就是村前的天然溝塹,十分易于固守。例如秀水村,位于西秀區(qū)轎子山鎮(zhèn)北部,背山環(huán)水,地勢險峻(圖7)。秀水村東以山體、西以天然河道明確分割聚落與外界,局部以河橋連接相通。敵人來時,緊鄰的河道可為村民疏散和逃難贏取時間,增強其防御體系構建。天然河道成為了寨子防御體系中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水系防御在屯堡聚落防御體系中占據重要防御地位,也是較山之下對村落選址防御性作用的第二大自然因素。

4.2 人工的壩渠防御工程

利用天然山系河流營建村落外層防御往往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但當先天山水條件不能滿足防御需求時,一部分屯堡聚落會利用其附近水源稍加改造,營建半人工的溝塹以加強聚落防御性。普定縣白巖鎮(zhèn)的講義寨,西臨開敞田壩,東靠山背水。村落以東,高山連綿環(huán)繞,村落隱秘其中,山體是首要的防御屏障(圖8)。由于河流水體背山環(huán)繞,講義寨村民開始引山后阿寶塘之水進入村寨。引水除滿足飲用、用水以及灌溉的基本需求外,最主要的是在寨前修筑了一條人工渠,水渠沿村落界面線性展開,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優(yōu)勢形成一條“護村河”,與寨外修建的寨墻共同構成外圍人工防御體系。

此外,鮑屯水利工程營建中也有一部分為防御功能考慮,村前大壩河里有一條特殊水壩,稱作橫壩?!皺M壩不灌田,不壅水,平時藏于水下半尺深處, 是真正的水中橋”[9]。只有遇匪患躲反時才緊急啟用,作為隱蔽的交通小路。

圖6 下壩(a)、詹觀屯(b)和大屯(c)的村口塘位置Fig.6 location and form of village-entrance pond of Xiaba Village(a), Zhanguan Village(b) and Datun Village(c)

圖7 秀水村(a. 秀水村平面圖;b. 秀水村現狀航拍)Fig.7 Xiushui Village (a. Xiushui Village plan; b. Xiushui Village aerial photo)

圖8 講義寨(a. 講義寨平面;b. 講義寨現狀航拍)Fig.8 Jiangyi Village (a. Jiangyi Village plan; b. Jiangyi Village aerial photo)

4.3 因河挖渠形成水坉(島)

“坉”又稱“營盤”,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防御設施,主要形成于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當時貴州地區(qū)動亂四起,影響頗廣,當地民眾即開始興建用于“躲藏”的“堡障”[10]。“坉”是屯堡人防御自保,躲避戰(zhàn)亂、退而堅守的最后堡壘,類型上主要有山坉、洞坉兩種,多在山頂處或山洞之中,利用巖石圍合而成的小空間,用以躲避敵人或瞭望敵情。而水坉則是憑借河流加以固守的一種不常見的類型。周官屯的水坉是一例典型代表,周官屯村寨前,河道環(huán)繞形成天然水灣,該區(qū)域水滯容易形成大面積濕地,村民人為在濕地中挖掘深溝,形成獨立的島,當敵人來時,村民們可逃離到水坉上進行臨時避難(圖9)。

5 理水成景:營建山地特色水景觀

屯堡民眾在600余年的營建過程中,逐漸適應當地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并結合遷入地中原、江南一帶農業(yè)耕作技術以及文化和審美,適當加以改造,最終形成了特色的山地農耕聚落景觀。其中,水與山、水與田、水與村關系相得益彰,在氣勢雄渾的山水格局基底之上,構建了一幅屯田農耕與村落生趣的豐饒富足之景。山脈之下、田野之上、村口園林之間,屯堡聚落在此生長與繁衍,屯堡山地農耕水景觀也于此彰顯特色。

5.1 稻作農業(yè)濕地景觀

在“山—水—田—林—村”的整體屯堡村落空間格局中,山脈連綿,郁郁青青,沿河形成較為平坦的沖積壩子,溪流密布。經過長時間不間斷的精心經營,河渠縱橫川流于層層屯田之中,由此形成大片的稻田濕地。作為稻耕民族,屯堡人營造了理想的稻作農業(yè)之地,村民在廣闊的水田之中精心耕作,保障了屯堡全村居民的溫飽,使得屯堡聚落世代在這田園之地上得以繁衍延續(xù)。同時,這也形成了典型的山地稻作農業(yè)濕地景觀,兼具實用與美觀,并充分體現了崇尚自然、順應自然、適度改造的生態(tài)精神(圖10)。屯田之上屯堡人民的農耕生活不僅是屯堡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也是人文美與自然美有機和諧的映照。

5.2 水口園林景觀

受軍士主要遷入地江南一帶文化的影響,屯堡聚落也十分注重水口區(qū)域的營建。水口往往是一方水源之出處,傳統(tǒng)上有諸多講究。屯堡村寨往往將水口地區(qū)的水道局部放大并緩滯水流,對水體形狀加以精心設計,同時穿插寺、橋、亭、樹、堤、井、磨房、祠堂等實體要素,將其與周邊山川水體等自然要素巧妙結合,共同構成了水口園林景觀。

如本寨村,水口位于村寨的東南角,水口北岸的寺廟名為“青龍寺”,除大片的農田景觀外,還配建水口亭、水口橋,此景正如水口橋旁題有的詩詞所述:“門前溪水盡回瀾,古木森森后嶺盤。移岸橫欄元氣聚,孤峰挺秀壯圖觀。青龍引影屬云贊,白鶴巍巍對翠蜜。此是吾鄉(xiāng)風景好,被人偷照畫中看”[11],完美詮釋了屯堡聚落水口出的豪邁之景(圖11)。

圖9 周官屯及旁邊的水坉Fig.9 Zhouguantun Village and its water defense facilities

圖10 屯堡聚落稻田濕地景觀Fig.10 landscape of paddy field wetland in Tupun Village

再如山京哨,在村口沿河百米之外營建堤壩,有意擴大水塘面積,四周環(huán)繞綠樹。寨門以及主街正對村口水塘,并在軸線之上水面中部緊要位置營建小島,島與村口以小橋連接,島上設寺廟。主街、寨門(以及旁邊的水井和土地廟)、小橋、寺廟以及水面構成一組各具功用的景觀序列,頗具匠心。水口園林深為當地民眾喜愛,是最為重要的休憩空間與重要儀式舉辦的場所(圖12)。

圖11 本寨水口園林平面圖Fig.11 water garden plan in Benzhai Village

圖12 山京哨水口園林平面圖(a)及航拍照片(b)Fig.12 water garden plan and aerial photo in Shanjingshao Village

6 結 論

山地是民族、資源、地域文化豐富而多樣的典型區(qū)域[12],聚落則不僅承載了生產生活空間,也是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突出表現[13]。在黔中喀斯特地形地貌條件、屯駐戍守的最初職能、江南等地技術與文化引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屯堡民眾在適應、改造大自然過程中,將有利自然因素為人所用,充分重視水在聚落營建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特色的山地水環(huán)境與水景觀,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景。主要體現在聚落選址、屯田安居設施營建、防御體系構建、特色山地水景觀營造四方面。

首先,山水相生的聚落選址。黔中地區(qū)喀斯特山地地形地貌條件使得聚落選址需充分考慮山與水的布局關系。聚落主要選址位于河谷壩子與周邊山體交接之處,“依山不居山,傍水不靠岸”。多個屯堡聚落往往沿河谷呈一定規(guī)律成組分布,形成聚落組團。聚落呈現出“山—水—田—林—村”的整體空間格局。

其次,水利萬物的屯田安居設施營建。水在滿足屯堡民眾的基本生活與生產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屯堡聚落多利用水井等解決飲用水源問題;同時引進水利先進技術,修筑一系列河壩、水閘等水利設施,營造出蓄洪抗旱、資源節(jié)約的利水模式,確保旱澇保收;屯堡聚落還往往統(tǒng)籌考慮村落污水的收集與處理,將其整合入村落水系統(tǒng)之中。

第三,因水為塹的參與防御體系構建。屯堡聚落的軍事特征使其十分注重自身防御性,水是其中可以倚重的一個重要因素。戍守屯田,利山水之勢抵御外侵;同時,還人工修筑河壩、水渠等方式加強水防御性構建。

第四,理水成景的特色山地水景觀營造。屯堡人還在對“水”適應、利用、改造和長時間不間斷的經營過程中,逐漸構建出“因水而美”的山地特色水景觀。稻作農業(yè)濕地景觀、水口園林景觀是典型代表。

注釋:

①《管子·乘馬第五》

②《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三,頁八

③《明宣宗實錄》卷五一,“二月乙未”條

④《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匯考二十五《陽宅十書》

[1] 劉敦楨. 中國古代建筑史[M]. 北京: 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84.

[2] 張松. 小·橋·流·水·人·家——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文化景觀解讀[J]. 時代建筑,2002(04): 42-47.

[3] 陳保建. 江南民居的水空間[J]. 規(guī)劃師,1996(04): 7-12.

[4] 劉浩, 蔣文蓓. 江南水鄉(xiāng)中的水空間[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1): 10-14.

[5] 張縱, 高圣博, 李若南. 徽州古村落與水口園林的文化景觀成因探頤[J]. 中國園林,2007(06): 23-27.

[6] 逯海勇. 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態(tài)設計的審美特色——黟縣宏村水環(huán)境探析[J]. 華中建筑, 2005(04): 144-146.

[7] 秦筑. 徽州古村落理水分析[J]. 華中建筑,2009, 27(08): 209-214.

[8] 祝文明. 安順屯堡聚落空間形態(tài)與保護策略研究[D].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 2010.

[9] 張衛(wèi)東, 龐亞斌. 600年鮑屯水利探考[J].中國水利, 2007(12): 51-55.

[10] 范增如. 史證安順屯堡的兩重性——兼談安順山坉并非屯軍堡子[J]. 安順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03): 66-70.

[11] 耿虹. 安順屯堡建筑環(huán)境景觀研究[D].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2009.

[12] 趙萬民. 論山地城鄉(xiāng)規(guī)劃研究的科學內涵——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山地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術委員會”啟動會學術呈述[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4, 29(04): 4-9.

[13] 周政旭. 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環(huán)境歷史研究的方法論探討——以貴州為例[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6, 31(03): 8-16.

圖片來源:

圖1-6、7(a)、8(a):作者繪制

圖5、7(b)、8(b):作者拍攝

猜你喜歡
屯堡水口村落
水口水電站7號機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網發(fā)電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xiāng)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安順屯堡地戲
水口、水口環(huán)境與風水(下篇)
屯堡人的春節(jié)
千年滄桑話水口
光影視界
屯堡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