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嘉慧, 關熔珍,2
(1.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 南寧 530004; 2.中國-東盟區(qū)域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寧 530004)
壯族戲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何有效保留民族特色,同時又較好地克服中西文化間的障礙,是擺在壯族戲劇英譯面前的首要問題。本文以翻譯時空移動理論為指導,從時空移動的角度,以《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以下簡稱《北路壯劇》)的英譯本為語料來探討時空移動給英譯帶來的干擾與影響,分析譯者為應對時空移動造成的障礙所采取的策略,以期為壯族戲劇英譯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如著名壯學專家梁庭望所言:“《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英漢對照)的可貴之處,在于保存了古壯字原文,使讀者能夠看到壯族民間戲劇的原汁原味?!辈⑶覍Υ藭鞒龈叨仍u價:“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品甚眾,但過去都窩在山弄里?,F(xiàn)在有了《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壯漢英對照)譯注本,它們便可以向國內甚至國外輻射了,使這一民族珍品成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套餐,何其爽快!”[1]1《北路壯劇》收錄了《太平春》《農家寶鐵》《儂智高招兵》《蝶姹》《朱買臣》《七女與龍子》等六個具有代表性的劇目,采用壯漢英三語對照模式。壯漢英三語翻譯使得讀者可以全面清晰地理解原文,與此同時,還可以使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壯語語言特色與漢語語言特色的差異。如何解釋與傳遞壯語本身特色及民族特色,如何把漢語文本所描繪的場景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如何使英譯做到保留不可缺少的壯族特色與克服中西文化障礙兩項兼顧,這些問題都對該書的英譯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翻譯中的時空關系最早由傅仲選教授在《實用翻譯美學》一書中提出。他認為:“把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由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不僅存在著空間的移動,也存在著時間的移動。就空間移動而言,一部原文可能只有一個譯者的譯本,也可能有幾種譯本,譯者可能是操同一語言的不同地區(qū)的人。就時間移動而言,一部原文可能有幾種譯本,它極可能是由同時代的不同譯者翻譯,也可能是由不同時代的譯者翻譯。此外,同一譯者也可能翻譯某種語言的不同時代的作品[2]154。”
就時間移動而言,傅仲選認為在翻譯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原文的時代風格和譯文語言的時代風格問題。翻譯同代人的作品,語言的時代風格比較容易處理,因此問題不大。翻譯前人的作品,就存在著保留原文的時代風格的問題。另一方面,一部作品由不同時代的人翻譯,譯文的語言也會打上時代的烙印”[2]171?!侗甭穳褎 返挠⒆g首先面臨的是古代壯語到現(xiàn)代漢語的時間移動,然后在現(xiàn)代又遭遇漢語到英語的轉換。這樣的雙重時間移動究竟會對翻譯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例1】原文:失禮又獻丑,無顏見大家。
英譯:Thanks for your coming, enjoying songs and plays.[1]4
例1出自《太平春》中的“喜事歌”,一般用于家有喜事、迎賓送客時作的吟唱。這是壯族自古以來的山歌傳統(tǒng)。例1中采用了“失禮”“獻丑”和“無顏”這樣的自謙表達,這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待客之辭,即出于禮貌而自謙,以示對他人的尊重。這種傳統(tǒng)的自謙表達在壯族文化中同樣存在。例1就很好地保持了這一傳統(tǒng)自謙禮貌體。
在追求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更推崇自由平等的交流,追求平等、隨意、輕松、自在的相處之道。自謙禮貌體這樣過于正式的言說方式往往不會拉近對話雙方的距離,反而會給人造成一種由于過于禮貌而衍生出來的疏離感。這就要求在翻譯例1的時候,要考慮時間上面的移動,注意現(xiàn)代的語言表達習慣,同時還要注意東西方社交禮儀用辭之間的差異。因此,不能僅僅忠實原文的自謙禮貌體表達而簡單地字面翻譯:It is really a shame that we behave out of place and offer poor service. 也不能僅僅關注東西方社交禮儀的差異而簡單地采用西方現(xiàn)代禮儀對應:It’s really our great honor being able to invite you to attend the wedding. 相反,譯者需要考慮時間的移動,考慮原文禮貌體對話中隱含的謝意,根據(jù)現(xiàn)代交際中表達感謝的簡潔禮貌體進行翻譯處理,以消除時間隔閡,滿足當下閱讀習慣。故《北路壯劇》中直接對應的英文是:Thanks for your coming, enjoying songs and plays.
顯然,原文和譯文的語言風格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生搬硬套原文的禮貌體到譯文中來是不可行的。相反,翻譯需要解決時間移動問題。這樣,譯文更加符合當代讀者的語言環(huán)境,增強譯文認同感,減少閱讀障礙,提高譯文的流暢度。
【例2】原文:阿平小姨,請你下轎!
英譯:Ah Ping, dear sister-in-law, please get off the bride sedan[1]120.
例2原文中的“轎”指的是迎親時所抬的花轎。古時中國新人結婚,采用新郎騎馬、花轎迎親的方式。而現(xiàn)今社會,新郎迎親常采用婚車、花車等。作者在處理此處譯文時,并沒有將具有古代特色的“轎”一詞翻譯成具有現(xiàn)代特色的 “car” ,而是將原文的色彩保留,翻譯成 “bride sedan”。
這里譯文保持了原文的語言時代特點,無視了時間的移動問題,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時代風格和特點。因為“轎”雖然極具古代色彩,卻依然是當今社會很多新人在舉辦中式婚禮時備受青睞的迎親形式,因此現(xiàn)代人對此并不陌生,保留原文用辭特色的翻譯并不會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 “bride sedan” 這樣的英譯處理不僅保留了原文的時代特色,還原了壯族婚嫁習俗特點,而且避免了讀者產(chǎn)生閱讀障礙,增強了譯文的可接受性。
可見,并不是所有的時間移動都可以簡單地統(tǒng)一處理,譯者需要結合所處時代的語言特色以及讀者的語言習慣等多方面語境,充分考慮時間移動的翻譯應對策略,從而提高譯文的可讀性,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
就空間移動而言,傅仲選指出:“把原著變成譯著,這是空間的大移動。這一大移動不僅改變了原著的語言形式,而且還改變了審美主體,使其原語的讀者變?yōu)樽g語的讀者。在這里,譯者面臨著保持原著的民族風格和使譯語讀者能理解接受異域風情等問題?!盵2]154《北路壯劇》從壯語版轉換到漢語版,再從漢語版轉換到英語版,無疑是經(jīng)歷了巨大的空間移動。在這樣的空間大移動之下,《北路壯劇》英譯在審美主體的改變中能否做到在保持壯族風格的同時又滿足譯文讀者的閱讀期待呢?
【例3】原文:半夜正子時,我們唱觀音。
英語:It’s just at midnight, let’s sing for Guanyin, the Mother Buddha[1]11.
例3中提到的“觀音”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之一,是具有中國色彩的文化負載詞。廖七一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3]232-246。文化負載詞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通俗易懂,對西方讀者來說則為陌生詞匯。對“觀音”一詞的英譯,可以簡單地進行中文拼音處理,但是這樣的英譯處理顯然忽視了翻譯空間的極大移動。詞匯的對應中沒有關注西方文化中“Guanyin”的缺失,只關注了詞匯的移動。這樣必然會帶來閱讀上的障礙,從而減少讀者的閱讀興趣。那么,這就需要在翻譯空間的移動中補充文化的缺失。《北路壯劇》中對“Guanyin”一詞加入了補語“the Mother Buddha”,在文化的缺失空間中補充了西方神譜文化,解決了空間移動造成了閱讀障礙,實現(xiàn)了閱讀的聯(lián)想,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在《北路壯劇》的英譯中,對空間移動的翻譯處理,譯者根據(jù)審美主體的變化,關注空間移動中的文化缺失,采用了有效的增譯策略,滿足審美需求,從而實現(xiàn)了英譯的空間移動。
【例4】原文:只因姑娘太可愛,上街去把媒公找。
英譯:The pretty girl in mind I cannot repose, I’d find a matchmaker to propose[1]22.
例4中的“媒公”即古時所說的“媒人”,負責替求親的一方去當說客,為促成美好姻緣牽線搭橋?!懊焦币辉~背后蘊含的是古代壯族人民的婚俗文化。有趣的是,世界各國文化的婚喪嫁娶禮儀總是大同小異。“媒人”對應英文的“matchmaker”,在英譯的處理中可以直譯,不需要關注空間的移動,因為并不存在空間移動造成文化缺失的問題。無論是在壯族文化中、漢語文化中還是在英文文化中,在當今時代背景之下,崇尚自由戀愛的年輕人事實上極少觸及“媒人”或“matchmaker”。因此沒有空間移動的直譯策略“find a matchmaker to propose” 恰恰能夠激發(fā)年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可見,翻譯中的空間移動要關注原文與譯文迥異的民族風格以及審美主體的轉換,關注民族風格在空間移動中的缺失與否,從而決定翻譯的具體有效策略,而不能一概論之。
綜上實例分析可見,《北路壯劇》這類民族典籍的英譯處理必然會遭遇時空的移動。時間移動的產(chǎn)生促使譯者關注原文與譯文之間語言的時代變化,包括語言的體例、風格、時代性,等等,關注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采用有效的翻譯策略,從而避免造成讀者的閱讀障礙。而空間移動的產(chǎn)生則促使譯者考慮原文與譯文之間審美主體的變化所造成的閱讀期待的變化,要求譯者關注翻譯過程中文化的缺失與否,從而采用靈活有效的翻譯策略,避免翻譯的僵化,實現(xiàn)有效的文化交流,滿足不同文本讀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