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王子侯表》載:“于是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自是支庶畢侯矣?!薄稘h書·武帝紀(jì)》載:“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贬槍Α爸吅睢?、“子弟畢侯”,齊召南《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至主父偃之策行,則王子無不封侯,而諸侯王益弱矣”。徐克范于《讀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補》載:“至是始令諸侯各得推私恩分子弟,恩自下推,上特臨定之耳。所以藩國悉分,支庶畢侯,不削而自弱也?!睆埦S華在《西漢一代的諸侯王國》中認(rèn)為:“諸侯王子弟親屬,無不得襲土封侯?!绷悍凇肚貪h封國食邑賜爵制》中亦說:“武帝推恩策實行之后。諸侯王的子弟‘支庶畢侯,并且也成為定制?!碑厺h斯在《劍橋中國史》中認(rèn)為“從公元前127年起,凡是王的兒子,不管他們是皇帝的幾代孫,沒能世襲王國的都封為侯?!?/p>
但岳慶平在《主父偃獻(xiàn)策推恩后“王子畢侯”質(zhì)疑》中認(rèn)為:“武帝元朔二年主父偃獻(xiàn)策推恩后,諸侯王子封侯者甚多,僅元朔二年至元朔四年的三年中,即封王子侯一百零四人,這約等于高、惠、呂、文、景五朝所封王子侯總數(shù)的四倍。但這只能說元朔二年后王子侯數(shù)量猛增,不能說‘王子畢侯?!倍骄凇冻鐾燎芈伞h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指出:“推恩令頒布后,王子并沒有全部襲土封侯?!?/p>
筆者認(rèn)為史家過分拘泥于“支庶畢侯”、“子弟畢侯”的字面意義?!稘h書》一書,是以班固之父班彪撰寫的六十五篇《史記后傳》為基礎(chǔ),班固完成了《漢書》主體,班固因黨于竇憲,死于獄中,《漢書》八表與《天文志》沒有完成,和帝命班固妹妹班昭補作,馬續(xù)協(xié)助班昭作《天文志》。《漢書·王子侯表》為班昭所作。西漢大量的圖書、典籍、檔案、圖冊為東漢所繼承,《后漢書·儒林傳上》:“初,光武遷還洛陽,其經(jīng)牒秘書載之二千余兩,自此以后,參倍于前?!卑喙瘫幻鞯廴蚊鼮樘m臺令史,“蘭臺”,漢代朝廷典籍、檔案庫,收藏了大量的圖書、地圖、戶籍等檔案文書。而后又于“永平中為郎,典校秘書”。其死后,班昭奉和帝詔到東觀續(xù)成其兄沒有完成的《漢書》。東觀位于洛陽南宮,和帝以后,為宮廷修撰史書及收藏檔案圖籍的主要場所。二人受皇帝之命修撰史書,在資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宣帝時,為穩(wěn)固統(tǒng)治,于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詔令復(fù)除高后、文景及武帝時代已因各種原因失去列侯爵位的功臣貴族后代,《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訖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遺,耗矣。罔亦少密焉。故孝宣皇帝愍而錄之,乃開廟臧,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復(fù)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興之德。
上文已經(jīng)提到,冊封列侯時大量的丹書鐵劵藏在宗廟石室,西漢政府有《列侯功籍》,記載功臣宗族成員的狀況,它有正籍和副籍兩種,正籍存于宗廟,副籍存于政府。宣帝正是依據(jù)《列侯功籍》來尋找絕國列侯之后代,加以復(fù)除、賞賜。外戚事務(wù)與皇族一樣,也由宗正兼管,宗正設(shè)有屬籍管理皇族與外戚。以上眾多重要的史料必然引起班固、班昭兄妹的重視,并成為班昭撰寫諸列侯表之史料來源。有了這些文書檔案,諸王子侯之封授、傳襲情況必然一目了然。通過這些資料,就會很輕易地得出在“推恩令”頒布后,并非所有諸侯王子均能裂國土封侯的結(jié)論。但是為什么班固、班昭提出“子弟畢侯”“支庶畢侯”一說?筆者以為這與古人的表達(dá)方式有很大關(guān)系,古人喜歡用表示程度很深的副詞來修飾動詞,以夸大效果,引起人們的注意,“畢”字的運用就是一例?!逗鬂h書·皇甫嵩傳》:“(張)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zhuǎn)相誑惑。十余年間,眾徒數(shù)十萬,連結(jié)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yīng)?!薄逗鬂h書·張禹傳》:“(張禹)歷行郡邑,深幽之處莫不畢到,親錄囚徒,多所明舉,吏民希見使者,民懷喜悅,怨德美惡,莫不自歸焉。”《后漢書·第五倫傳》:“竊聞衛(wèi)尉廖以布三千匹,城門校尉防以錢三百萬,私贍三輔衣冠,知與不知,莫不畢給?!薄稘h書·董仲舒?zhèn)鳌贰叭荷投f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nèi)聞盛德而皆徠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彼园喙?、班昭“子弟畢侯”、“支庶畢侯”的說法就能夠理解了,它是對分封王子侯真實情況的夸張表達(dá),我們不能直接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他們的真正觀點。
作者簡介:秦鐵柱(1985—),男,山東濰坊人,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講師,歷史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為秦漢史。
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17CZS008),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15DLSJ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