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剪紙是一種廣泛流傳于我國民間的藝術形式,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和豐富樸實的文化內(nèi)涵。為切實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我們秉承“實施快樂教育,培養(yǎng)完整兒童,讓孩子快樂每一天”的理念,經(jīng)過十余年堅持不懈的探索積累,形成了較為科學完整的幼兒快樂剪紙教育體系,讓文化在剪刀下傳承,讓智慧在指尖上飛揚。
為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感受能力,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園所通過創(chuàng)設剪紙藝術環(huán)境,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欣賞氛圍。園內(nèi)開設有名家剪紙作品展示、幼兒剪紙作品展示、教師剪紙作品展示、民間剪紙作品展示等,使幼兒在欣賞中感受剪紙的藝術魅力。如在樓道中布置了伏兆苗的剪紙作品《白發(fā)老娘》,它以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中秋節(jié)拄著拐杖佇立在小路上盼望兒女回家為主要內(nèi)容,運用水滴、葉形、鋸齒、心形等多種紋樣進行表現(xiàn),傳遞出孤獨老人對子女歸家的期盼,一種濃濃的家園親情躍然紙上。這樣的佳作,不僅是對幼兒藝術美的熏陶,更是對孩子情感美的喚醒。在展示名家作品的同時,我們還注重通過對幼兒作品的展示,影響與激勵孩子。如主題板展示的就是5歲幼兒一張題為《人民公園的小橋》的剪紙作品:順義人民公園彎彎的拱形橋上,站著3個小女孩,臺階上還有一個孩子正在向上走,橋洞下面還站著一個小孩,她們都穿著漂亮的裙子,神態(tài)各異,非常開心。此類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作品,無疑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此外,我們還通過組織幼兒參觀藝術展覽,為他們提供感受美、體驗美的空間和環(huán)境,促進其審美能力的提高。我們帶領家長和幼兒參與了“走進炎黃藝術館,尋找家鄉(xiāng)記憶,感悟非遺文化”系列展覽活動。展覽現(xiàn)場,大家興奮地尋找自己的參展作品,分享成功的喜悅。同時,欣賞大師的創(chuàng)作,與傳承人親密互動,親身體驗木板年畫、蠟染畫等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很好地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審美感知。通過參觀,孩子們的剪紙熱情、審美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參觀歸來,幼兒、教師、家長開展了各種深入地探究、實踐活動:教師召開“尋美”活動交流分享會,暢談參觀感受,分享藝術作品觀察欣賞的新視角,積累下更多的指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的有效策略;孩子們交流分享自己喜歡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在剪紙角嘗試創(chuàng)作,掌握了連剪、套色剪等新技能,剪紙水平得以突破性發(fā)展;家長們則紛紛計劃帶孩子繼續(xù)探訪藝術館、博物館……
藝術氛圍的營造和藝術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了孩子一種方向性的引導,使我們的特色教育更易于被孩子接受和理解,有效激發(fā)了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作熱情。
表現(xiàn)能力的獲得不同于感受能力,它不僅要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重視技能技巧的練習。我們立足實踐,引導教師通過剪紙活動指導“九策略”,來持續(xù)提升幼兒剪紙活動的表現(xiàn)能力。
一是通過教育,使幼兒建立剪紙規(guī)則意識,保障幼兒能感知工具并順利使用工具,確保幼兒安全地進行藝術活動。
二是開展主題活動,使幼兒感知認識各種紙張,了解特性,分辨顏色、大小,豐富其知識經(jīng)驗,保障幼兒對紙張進行正確合理的認知、選擇和使用。
三是提供不同的作品供幼兒欣賞,提供各異的裝飾紋樣供幼兒感知運用,支持幼兒更有效表達自己的作品內(nèi)容與意義。
四是教師認真觀察幼兒在剪紙過程中的表現(xiàn),在適宜的時機介入幫助,引導幼兒通過自己思考、同伴互助、對比嘗試等方法解決過程中的問題,逐步掌握直線剪、轉圓剪、掏剪、側剪、單體剪、連剪等方法,以便支持幼兒更順利地表達作品內(nèi)容。
五是教師在剪紙過程中或結束后,積極鼓勵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時積極向同伴、教師講述自己的作品內(nèi)容和方法經(jīng)驗。
六是教師積極鼓勵幼兒將剪紙作品編成有趣的故事,講給家長、同伴聽,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七是教師注意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環(huán)境,鼓勵幼兒大膽表現(xiàn),大膽選擇,大膽講述,肯定、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新,對幼兒作品以多種形式予以展示和積極評價。
八是利用集體教學、小組活動、剪紙角活動、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快樂剪紙教學活動,保障幼兒能有開展剪紙活動的發(fā)展環(huán)境。
九是充分利用家庭環(huán)境和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剪紙活動,為幼兒搭建展示的平臺,并切實增進親子關系。
藝術評價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只有把藝術活動的評價與指導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幼兒獨到觀點的生成,使其形成對藝術、對生活、對事物的評價。因此,我園在剪紙活動開展過程中,注重通過幼兒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以及作品展示、作品故事、作品圖書漂流、大型活動展示、作品參賽等多種形式和方法,展示幼兒作品,對幼兒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立足幼兒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表達需求,使剪紙這種藝術形式成為幼兒熟練掌握與表達內(nèi)心感知和情感的一項藝術表達形式和手段。傾聽和解讀幼兒剪紙作品也成為教師的必備基本功。
藝術審美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幼兒靜觀美、欣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為此,我們通過多種方式,為幼兒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提供全面保障。
園所為孩子們提供安全、豐富、開放、自主的工具、空間和紙張等材料,供幼兒自己選擇。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因此在幼兒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藝術創(chuàng)作無對錯,幼兒藝術作品無好壞”的理念,以寬松的氛圍,通過多種形式的鼓勵與引導,支持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達,讓他們盡情展現(xiàn)童真童趣。
我們注重保護幼兒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兒童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在一次大班幼兒剪紙活動中,一名幼兒用連剪的方式剪了一幅主題為《理發(fā)店》的作品。孩子剪了一個理發(fā)員和一個燙頭客人,長長的鋼絲發(fā)表現(xiàn)得形象而生動。更為有趣的是,孩子在理發(fā)店里設計了許多小動物,如長頸鹿、小兔子、小狗、小鳥等與人做伴,它們的空間位置依照幼兒的想象與表達方式,分布在作品的四周邊緣。這種內(nèi)容組合和空間表達方式是幼兒階段特有的藝術表達方式,這是孩子們的語言和世界。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了解、理解、肯定、鼓勵和支持幼兒的這些藝術表現(xiàn)方式,保護他們可貴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我們還通過集體活動,以主題方式引導幼兒,促進幼兒剪紙活動藝術表達的拓展與延續(xù)。如主題活動“大班新朋友”引導幼兒通過主題生成剪紙作品《過生日》,主題活動“重陽節(jié)”讓幼兒通過主題生成剪紙作品《我給爺爺來讓座》,主題活動“端午節(jié)”讓幼兒通過主題活動創(chuàng)作了剪紙作品《賽龍舟》等。主題活動為幼兒剪紙藝術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內(nèi)容和線索,開辟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師幼參加首博“大手拉小手,非遺傳后人”兒童無稿剪紙展
結語:從“十五”開局之年,我園骨干教師跟隨市名師工作室開展兒童剪紙研究,到2006年《生態(tài)式幼兒脫稿剪紙指導策略的研究》被北京市學前教育研究會批準為“十一五”立項課題,再到“十二五”期間園所把研究內(nèi)容納入園本課程,形成了系統(tǒng)的課程目標體系、課程評價體系和剪紙教學活動設計,為百余名幼兒建立了“快樂剪紙電子檔案”,可以說,我們在幼兒剪紙教育方面的探索正在不斷深入。在這一過程中,師幼都收獲頗豐。教師更加尊重幼兒的天性,關注幼兒的行為,相信幼兒的能力,教育觀念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升華,而孩子們更是增強了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專注力、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等也得到了有效發(fā)展,他們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快樂。我們堅信,只要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積極思考,深入研究,大膽實踐,小剪刀也能辦出大教育,小剪刀亦能傳承大文化,小剪刀更能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