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他是旗人,1910年生于北京東城燒酒胡同內的一所大宅院中。曾祖父給皇上當過“衣庫當家”,他4歲時,曾在家中的堂會上看到著名的“后三鼎甲”一一汪桂芬、譚鑫培、孫菊仙,臺上的熱鬧勁兒和大人們的興奮勁兒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后來家道中衰,祖父一輩分了家,父親一輩又分了家。整個家族對于京劇的熱情不減,但又有一條規(guī)矩:只許在家唱著玩兒,當真“下?!笨刹恍?。他秉承家訓認真讀書,課余從師學習駢文、散文和英文。在京兆高中的游藝會上,他偷著登臺彩唱京戲,演的是大花臉,宗黃(潤甫)派。父親知道后發(fā)過脾氣,但很快就平息了,因為他沒有影響功課。高中畢業(yè),適值父親在東北教書,他斗膽給自己的前途做了主:沒有草率去謀一個混飯吃的差使,而是踏踏實實開始了長達10年的個人奮斗。
他每天上午在家寫作,為三四家小報撰寫白話體章回小說,借此維持生活;下午則邁開雙腿,忽而東安市場的“德昌”,忽而西單的“民生”,忽而又是前門外的“第一樓”——每當在這些茶社清唱京劇完畢,提腳又奔赴廟會察看風俗民情;晚間,或為富家子弟補習駢文、詩詞,或混跡梨園人物之中,借堂會大過戲癮。他作為凈行票友漸漸出了名,有三次彩唱使他終身自豪:一為《龍鳳呈祥》,言菊朋前喬玄中劉備后魯肅,新艷秋扮孫尚香,劉宗揚的趙云,臥云居士的吳國太,自己飾張飛;一為全本《連環(huán)套》,周瑞安的黃天霸,自己飾竇爾墩,傅小山來朱光祖;一為《定軍山》帶《陽平關》,劉仲秋的黃忠,尚和玉的趙云,自己的曹操,錢寶森的夏侯淵。與此同時,他又在兩三家報紙開辟了“藕紅談劇”專欄,他用的是文言,篇幅有限,但剖析頗精——或集中談鑼鼓、臉譜、舞美,或探索、揭示譚鑫培、王瑤卿這般名伶的成功奧秘。
1930年,焦菊隱受命籌辦中華戲曲學校,曾宴請他和當時經常撰寫劇評的人士,希望今后能多多獲得幫助。誰知一經傾談,二人心意契合,焦遂邀他在戲校任職授課。次年“九·一八”事件爆發(fā),他在焦的授意下,連續(xù)寫出兩個京劇劇本(刻畫岳飛的《還我河山》與描繪文天祥的《孤忠傳》),自此開始了長達50年的編劇生涯,且成為我國京劇職業(yè)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翁偶虹的名字也就越來越為廣大群眾所熟知。
“翁劇”的誕生
說起京劇劇作家,今人多熟悉襄助“四大名旦”的那一批名士,如齊如山、羅癭公、清逸居士(溥緒)、煉墨香等。其實在他們之前,在清代最后那一兩個(或兩三個)皇帝在位之時,就已經出現(xiàn)了一批“編本子的”。這些人多為小官吏,喜好戲而不“下海”,與伶人來往但不“捧角兒”。有時興之所至,便一口氣寫出新的京劇腳本,熟悉的伶人拿過來就演,并且絲毫不作改動。象光緒年間的刑部小吏史松泉,撰有《大紅袍》(10本)、《德政芳》(10本);又一位自號“江淮散人”的李毓如,撰有《兒女英雄傳》(8本)。當時新戲頗叫座兒,因此名伶競演新戲,并在每場賺的錢中,給“編本子的”也開出一份兒,名為“杠上開花”。但這種戲份兒需要積攢到一定數(shù)目,由伶人送上門去,而絕不興“編本子的”戲畢跑進后臺去索要,那樣做就算是丟人。新戲即使大紅大紫,“編本子的”也不能要求提高“份兒”的數(shù)額,更不能要求獲得署名和版權之類的權益。名伶與“編本子的”之間,純屬“松散聯(lián)盟”一一名伶從不要求劇本對自己揚長避短,從來不和哪一位建立長期關系;同樣,“編本子的”在創(chuàng)作時也是隨心所欲,從不事先和哪位名伶“掛鉤”。
到民國8年前后,梅尚程荀相繼成名,齊如山、羅癭公等人的作法則截然不同,他們認準自己的那位“角兒”的藝術特長,專心致志地因人設戲。他們不再編連臺戲,改為編寫一個晚上能演的“單出”。他們或廣有家產,或另有財路,編劇僅為遣興。他們“捧角兒”,同時兼任“角兒”的“智囊”;與“角兒”在私下平起平坐,但在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角兒”從一開始就要介入,并且一直居于主導地位,初稿完成之后,“角兒”還要指揮編劇者一改再改,直到完全成為其“看家本戲”為止。
翁偶虹與上面兩個時期的劇作家不同。作為中華戲曲學校的老師,在焦菊隱校長的全力支持下,他不用伺候“角兒”,反而可以調動、指揮戲校的學生參加自己新戲的排練,這就使得他的創(chuàng)作個性得以充分發(fā)揮。加之他文學素養(yǎng)甚深,又有豐富的演出經驗,京劇舞臺上各種要素都諳熟、融匯于胸,并得到整個梨園行的公認。1939年北平梨園公會立匾,“凈行”(花臉)欄中,顧問中的第一名是尚和玉,第二名就是翁偶虹,以下才是名噪一時的演員金少山、郝壽臣和侯喜瑞。這就使他既能編戲又能導戲,寫出的戲有較高層次的理想和追求。30年代后期,尤其是北平淪陷以后,京劇舞臺上充斥著《大劈棺》《紡棉花》等庸俗、色情的劇目,翁偶虹卻接連推出了《美人魚》《鴛鴦淚》《風雙飛》《十二塹》《三婦艷》等新戲。這些戲多取材于歷代傳奇或筆記小說,又經過重新提煉,升華了立意,有一個起承轉合富于機趣的故事,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加上戲校學生通力合作,配合默契地演出,使觀眾耳目為之一新,所以,每演必滿。不久,翁又為程硯秋編寫《鎖麟囊》,一舉成功,翁于是聲名大振,社會上有了“翁劇”之稱。
1940年中華戲校解散,翁偶虹開始走向社會,北平名“角兒”金少山、吳素秋、童芷苓、葉盛蘭、李世芳、黃玉華、徐東明等,紛紛請他寫戲。翁從此便以編劇收入維持生活,既成為我國職業(yè)京劇作家中的開先例者,又在清末民初那兩代劇作家之后開辟了第三個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有二:一是“以我為主”,充分發(fā)揮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不肯被“角兒”牽著鼻子走;二是在經濟收益的方式上也有新的突破。翁自行規(guī)定:一俟應約為“角兒”所寫的戲完成,“角兒”必須先付二百大洋;戲上演了,再從每張戲票中提取一角;如果戲沒能付諸排演,翁保留把劇本轉讓他人之權。這些規(guī)定不僅是個人收入多少問題,而是標志著劇作家地位與待遇的提高。
1946年,翁應邀去上海天蟾舞臺長期駐班。他整理舊作《百戰(zhàn)興唐》,由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李玉茹、葉盛章、魏蓮芳等聯(lián)袂主演,在滬上引起狂潮。隨后,他又為唐韻笙寫了頭本《十二金錢鏢》,連滿一個半月。翁由是聲名更著,月包銀高達十條黃金,在劇作家中,也算是“創(chuàng)紀錄”的了。
京劇近200年的歷史,基本上是主要表演者(也即是“角兒”)的歷史。30年代到40年代這20年間——正是諸多新“角兒”競起爭雄之際,卻冒出來翁偶虹這么一位具有獨立人格和廣博學識的職業(yè)劇作家!他和言悅色地與“角兒”的“一攬?zhí)煜隆钡牧暁饪範?,只憑他的劇本和能夠兼作導演的本領,他不但站穩(wěn)了腳跟,而且得到“角兒”們的信任與欽敬,這實在是個極難得的進步現(xiàn)象。它不僅為編劇們吐了一口氣,而且對于京劇從偏執(zhí)地迷戀“角兒”的個人表演的不良傾向中解脫出來,對于京劇得以從大處實現(xiàn)綜合與平衡,都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翁劇”的成熟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等組建了“新中國實驗劇團”,翁偶虹應邀成為團中唯一的編劇。短短兩三年中,他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新戲《夜奔梁山》、《云羅山》和《將相和》(與王頡竹合作)。這一時期的翁劇,在題材上有了變化,思想性進一步提高?!兑贡剂荷健繁憩F(xiàn)了封建時代官逼民反的特定情景;《云羅山》寫農民造反打倒地主;《將相和》則直接促進進城初期各類干部之間的團結合作。這些戲受到了觀眾極其熱烈的歡迎,尤其是《將相和》,成為全國京劇舞臺上的一出“長熱戲”,幾乎當時所有的名老生都挑牌唱了此戲。1951年馬連良自香港回到北京之后,也邀袁世海在東北演出了《將相和》。據(jù)說當時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有生皆將相(和),無旦不鎖麟(囊)?!边@或許有些夸張,但也確實反映了“翁劇”的不凡成就。
1951年翁偶虹到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1955年又調中國京劇院。十余年中,他獨力或與人合作,寫了十余出新戲,其中有《李逵探母》《響馬傳》《桃花村》《大鬧天宮》《赤壁之戰(zhàn)》《摘星樓》《生死牌》《西門豹》以及現(xiàn)代戲《紅燈記》。此時的翁劇已進入成熟階段。選材注意了思想性又避免直露,盡力向史靠攏而又不拘泥于史;寫作方式各式各樣,隨心所欲而又妙筆天成;依然把劇本立意放在首位,同時又高度尊重導演和演員的創(chuàng)見……他發(fā)覺自己的處境和解放前已經產生根本性的區(qū)別:昔日的獨立性,是靠高水平的劇本和孤傲的品格向名“角兒”抗爭出來的,為了抗爭,其中短不了摩擦,也少不了妥協(xié);如今置身國家劇院,編劇不是自己一人,而是很高水平的一個組,彼此之間充滿了和諧的商量氣氛。劇院還設立了導演組,由阿甲、鄭亦秋這樣一批有經驗又有理論的同志,指導排練每一個新戲。這顯然有利于提高藝術質量。使翁倍加感慨的是,一些名“角兒”在解放后對待編劇的態(tài)度,也已產生了“質的飛躍”。他們要求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一一第一層是在編、導、音、美與演員的關系上的,他們真誠尊重編劇的一度創(chuàng)作,服從導演在排戲中統(tǒng)率全盤;第二層是認識到“獨角兒戲”的局限性,只要是內容需要,他們歡迎編劇創(chuàng)作兩人或多人合唱的“群戲”,主演也可以扮演次要人物,贊同把“二路活兒”也寫得有血有肉……在這種大背景下,翁劇昔日那種“一人說了算”的局面,已經變?yōu)椤罢l說得對;誰就說了算”。翁歡迎別人對自己的作品“橫挑鼻子豎挑眼”,同時也直言不諱地對其他人的創(chuàng)作提出異議。正是在這種氣氛下,翁劇走向成熟,亦成為中國京劇院創(chuàng)作主體風格之一。
現(xiàn)代戲一直是京劇藝術表現(xiàn)當代生活的艱難課題。在1964年全國現(xiàn)代戲會演上,翁偶虹與阿甲合作,并由阿甲導演和李少春主演的《紅燈記》,獲得了巨大成功?!拔母铩北l(fā),翁偶虹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江青一方面宣布翁是“封建文人”,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控制使用”他的寫作經驗及功力。翁先后參加了《紅燈記》的修改和《平原作戰(zhàn)》的創(chuàng)作。那情形是尷尬而“奇妙”的——翁平日關在小房間中處理群眾來信及發(fā)售《紅》劇舞美設計圖片的帳目工作,每當江青御用的“革命編劇”們窮竭心思實在寫不下去之時,便一聲令下,召翁進入創(chuàng)作室,由“革命編劇”們把遇到的“關卡”如此這般一說,當時就讓翁出計獻策。一俟“關卡”通過,當即“揮之即去”——翁依然回到小屋,繼續(xù)去處理來信和帳目。及至“文革”后期,翁已能較自由地與“革命編劇”們一道議論創(chuàng)作問題,然而一當政治學習之時,他還是立即被“降格”到食堂組中去。
翁心情很不舒暢,但也無可奈何。京劇是他的命根子,他真誠地愿把《紅燈記》和《平原作戰(zhàn)》搞得更好一些,搞得更象自己心中的理想模式一些,盡管他出的主意常常遭到否定。更使他傷心的是,在《平原作戰(zhàn)》最后定型公演之后,江青之流認為翁不復有利用價值,于是讓嘍羅一聲傳話,翁偶虹便不得不在1974年國慶節(jié)告老退休。
“翁文”的價值不低于“翁劇”
粉碎“四人幫”后不久,京劇又恢復了上演傳統(tǒng)戲及新編劇目。自1977年起,翁偶虹應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京劇團之邀,先后編寫了《小刀會英雄傳》《美人計》《周仁獻嫂》《羅成》四出戲,隨后又為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溫如華編了一出《白面郎君》。演出效果都很不錯,但翁卻決定激流勇退——從此擱下編劇之筆。他心中有一本賬:從1931年首次編寫《還我河山》及《孤忠傳》之時算起,50年來自己編劇已達百出。1940年前后有過一個高溉1960年前后有過一個高溉現(xiàn)在編劇界人才已經大量涌現(xiàn),而自己已是古稀之年,精力遠不及從前。他再三權衡,認為應該閉門索居,著書立說。無論是閱歷還是精力,都要求他爭分奪秒去干那些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寫回憶錄。他覺得做這件事自己有兩方面的優(yōu)勢:其一是具有較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較高的表現(xiàn)能力,會用心去選取角度和經營文字,會因情文并茂來大大增加可讀性;其二是幾十年來與名“角兒”合作,相互研討,彼此吸收,梨園界中許多重要場合大都躬逢其盛,許多有影響的劇目也都有所參與,故而對許多問題具有發(fā)言權。
翁偶虹勤奮寫作了。1980年至1984年間,他大約寫了100多萬字,并結集出版了三本大書——40萬字的《編劇五十年》、40萬字的《翁偶虹戲曲論文集》和12萬字的《北京話舊》。此外,待編出書的還有若干“單項回憶錄”,諸如《我與程硯秋》《我與金少山》《我與李少春》等。這100多萬字的回憶錄,盡管是以一名職業(yè)作家的眼光在橫觀縱覽,但遠遠超出了編劇一行的范疇,它們大量記述并評析了前輩名伶的舞臺藝術,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以楊小樓為例,翁從“念白”“唱工”“做表”“武功”和“塑形及其他”等不同角度,分別做了五篇文章約10萬字,都是很珍貴的資料。由于翁本人是唱花臉的,他不但寫下提綱挈領式的《談京劇花臉流派》,而且分別專文介紹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和裘盛戎的表演藝術,其中有橫斷面式的專題論述,也有對某派某一名劇的記錄式文章;他還用生動的細節(jié)和傳神的文筆,把一些人們熟悉的“名角兒”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使今日讀者“如見其面”“如聞其聲”。另外,翁偶虹還就武戲、臉譜、曲牌等單項問題進行探討,旁證博引,上掛下聯(lián),時出高見,并加發(fā)揮。除京劇外,《北京話舊》以親見親聞記錄了煙畫、煙壺、燒磚藝術、影戲、廟會的歷史,鮮明地勾勒出歷代京劇藝人得以生存和獲得成功的風俗背景。以上種種,都說明了翁的回憶錄沒有在編劇的甘苦生涯中“單打一”,而是在有關京劇的各個系統(tǒng)之間縱橫捭闔。100多萬字的近期“翁文”,無疑就是一部立體的京劇發(fā)展史。這些文章從發(fā)表到結集出版,影響越來越大。凡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興趣的人,都會從各個方面對之產生研究的意念。它遠遠波及到梨園之外。因此,“翁文”的價值絕不在“翁劇”之下。
1994年6月19日,翁偶虹病逝于北京,享年86歲。翁偶虹是位值得研究的文藝人才,“翁劇”和“翁文”的產生以及它們的社會影響,也都是值得研究的文藝現(xiàn)象。他在同時代的文化人中,顯然是位開放性人物,是開放使他取得了多層次和多方位的藝術成果。同時他善于在“開放”過一段之后,又狠狠地“收縮”回自己的主業(yè)上去一一分別在1940年前后和1960年前后,掀起了“翁劇”的兩次高潮;然后又在80年代前期,以清醇而獨特的“翁文”吸引并感動了眾多新文化人。最后,讓筆者引錄翁偶虹日前為自己的一生所做的一篇“銘記”,來結束這篇文章吧一一
也是讀書種子,也是江湖伶?zhèn)?。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為文。甘作花鼴于菊圃,不厭蠹魚于書林。書破萬卷,只青一衿;路行萬里,未薄層云。寧俯首于花鳥,不折腰于縉紳。步漢卿而無珠簾之影,儀笠翁而無玉堂之心??雌茖嵨雌?,作幾番閑中忙叟;未歸反有歸,為一代今之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