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波
摘要:甘肅省武威市出土的《儀禮》漢簡是20世紀出土簡牘書法遺存中、文字內(nèi)容和文章體式都比較完整的漢簡,《士相見之禮》簡就是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冊。此簡筆法豐富,藏鋒、露鋒和收放以及“切”筆、“翻”筆、“折”筆等技法的交替使用都真實地反映了其書寫速度和節(jié)奏,橫畫起筆大多逆鋒行筆,豎畫和點畫有漏鋒現(xiàn)象,點畫自然毫無做作之態(tài);其結體平正、隨字賦形、同中有變、曲中有直;其章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其書法有著文意暢達、體式完整、率意淳真、歸于自然的審美價值,對后世書壇有著深遠影響。
關鍵詞:士相見之禮? 技法? 藝術風格
引言:隨著地下考古的興盛,地下文物的不斷被重新發(fā)掘出來,一批又一批的地下文字——簡牘帛書讓人們眼前一亮。時隔幾千年的文字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且是書本墨跡,引起了考古學家、古文學研究者、文字研究學家、書法家等的高度重視,并都想一探究竟,但由于出土簡牘數(shù)量之多,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出土的簡牘風格各異,加上研究者研究精力有限,所以對于一個書法家來說應該先從保存完整;數(shù)量多且風格統(tǒng)一而又能代表某一時期的簡牘帛書入手,了解其書法藝術風格特點和技法,便于做到精一家而通百家。由于筆者在大二考察之時和此簡結下不解奇緣,對此簡甚是癡迷,已臨學兩年,故先從其技法、藝術風格特點入手,淺談一些此簡美學審美價值和對后世書壇的影響,希望能給廣大學書者一些微小啟示,從而逐步打開簡牘帛書這扇神奇的大門……讓書法藝術風格更加豐富而多彩。
一、《士相見之禮》的技法特征
《士相見之禮》簡全文字形較小,用筆果斷肯定,書家為便于臨習把字一般放大到盈寸大小。這時如果過于強調(diào)自然落筆,會導致尖鋒過多,給人一種鋒芒畢露的感覺,使之喪失它本來的樣子。此簡筆法豐富,其藏鋒、露鋒和收放以及“切”筆 、“翻”筆、“折”筆等技法的交替使用都真實地反映了其書寫速度和節(jié)奏。橫畫起筆大多逆鋒行筆,豎畫和點畫有漏鋒現(xiàn)象。所以《士相見之禮》橫畫起筆以圓筆為主,逆入平出、隨意淳真而不失法度,點畫、豎畫以方筆為主,點畫多變,轉(zhuǎn)折由大篆的圓轉(zhuǎn)變?yōu)榉秸?,捺畫和波挑率意而又不夸張,裝飾性很強,從而使線條更加豐富,作品形式更加有節(jié)奏感。提按明顯,每個筆畫開始按筆,邊走邊提筆,輕重方面,橫畫提筆為主。中鋒用筆,細而有力,豎畫和波挑重筆為主,在一個字中多為主筆。這樣一來,每個字內(nèi)筆畫粗細對比明顯,且有主筆突出,從而豐富了技法,也使字形特征明顯?!妒肯嘁娭Y》簡用筆果斷,意到筆止,不做作,率性不失自然。起筆轉(zhuǎn)折處采用方筆圓筆二者結合,筆畫極少有夸張之處, 每一筆收放自然,開合有度,自然又不失法度。
(一)基本筆法和點畫
此簡在起收、轉(zhuǎn)折、輕重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每一個點畫都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就是這些獨特的用筆和點畫豐富了此簡的技法和風格,仔細研讀定會豐富書家審美視野,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筆者為了讀者能清晰透徹了解此簡的點畫特征,故在文末附上了本人總結的點畫特點例字對照表。
1.起收
如圖1所示,“之”字起筆如蜻蜓點水,橫畫用點畫代替,撇畫起筆很重與后面書寫出的粗壯點畫形成強烈對比,也構成了一定的節(jié)奏感。“得”和“眾”“使”等起筆重按,靠筆鋒自然彈出,所成點畫,率真不失自然,厚而有力,凸顯出漢簡得恢宏之勢?!霸佟焙汀安弧弊值绕鸸P橫畫逆鋒細而有力,表現(xiàn)出此簡強健的筆力。“臣”、“主”、“走”等字下方橫畫作為主筆,起筆干凈利落,鋪毫切鋒起筆,行筆漸行漸提,收筆猛而迅速?!耙病弊制鸸P和“臣”字上方橫畫起筆都是此簡起筆時常見的一種寫法,空中行筆藏鋒自然落筆,稍作調(diào)鋒后行筆,快而有力意到筆止。
《士相見之禮》簡收筆亦是形態(tài)各異。如圖2所示“有”字橫畫逆鋒起筆,行筆中有提有按有波勢之姿,收筆漸細?!澳场薄耙姟弊珠L橫畫收筆時提鋒略向上挑,形成三角尖狀,和碑刻漢隸波挑有相似之處,這是急速收筆自然形成的,我們臨習時不必刻意而為之“有”“某”兩字筆畫粗細大致均勻但行筆時有開合起。而圖2中的“父”“大”“人”“退”“久”等字捺畫收筆時先重按后慢慢提筆,雖沒有曹全碑那秀美之姿,但有漢簡率意之態(tài),給人以視覺沖擊力,這也是此簡迷人之處;“天”字收筆時鋪毫行筆,提筆迅速果斷,意到筆止。
2.轉(zhuǎn)折
《士相見之禮》簡在轉(zhuǎn)折時保留有篆書遺意,多用圓轉(zhuǎn)且為十分明顯,也有后世楷書的暗轉(zhuǎn)或頓筆動作。這大概是率意、快速書寫的自然產(chǎn)物。為了便于把握《士相見之禮》簡中極為豐富多變的轉(zhuǎn)折,為了方便了解學習,下面我們將其分成兩類予以介紹:一是暗轉(zhuǎn)或頓筆動作。如圖3中“曰”“某”“由”“者”“如”“見”“固”“為”等字的轉(zhuǎn)折都有明顯的頓筆或暗轉(zhuǎn)的跡象,有點楷書轉(zhuǎn)折的端倪,也由此可見其用筆及其技法的豐富性。二是圓轉(zhuǎn)。如圖4中“當”“壺”“容”“賓”“相”“四”“務”等字,皆為提筆圓轉(zhuǎn),保留有篆書圓轉(zhuǎn)遺意,有的少數(shù)自然形成外圓內(nèi)方,這種圓轉(zhuǎn)的轉(zhuǎn)折在此簡中最為常見。
3.橫
《士相見之禮》簡中橫畫的處理既沒有完全保留隸書的波磔筆意也有別于后世的楷書,漢簡中的橫畫形態(tài)各異,種類較多。不仔細觀察難以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在放大鏡下觀察此簡,就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千差萬別。當一個字中有橫畫時,其書寫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露鋒直接入紙,起筆呈針尖狀,如圖5中的“面”“下”“所”等字;另一種是空中行筆藏鋒逆鋒圓筆入紙,如“請”“告”“君”“卒”等字,尤其是“卒”中段略有提筆,收筆漸重,順勢提筆,形成隸書成熟的波磔;還有一種方筆入紙,開始重后邊輕,如圖5中的“可”“升”等字、當然,也有一些特殊形態(tài),“非”字的兩橫畫皆有挑鋒,收筆上翹,率意自然,“奉”字的橫畫有一處近似的波磔,若按照隸書“燕不雙飛”的法則,這是“病筆”,但此簡中時常能看見,這也是此簡的一大特色。
4.豎
《士相見之禮》簡中豎畫下筆果斷,透出一種自然的美。由于此簡字形扁,沒有長豎畫,這里為了便于分類,從其形態(tài)分成了兩類,一種是垂直豎如圖6中,“也”“忠”“臣”“卒”“見”“相”等;還有一種是帶鉤豎,如圖6中“也“門”“不”“務”“奉”“得”“拜”等字豎畫收筆向左上方輕挑,自然形成勾畫,略有行草筆意。“見”字右部豎畫行筆慢慢提筆,收筆迅速果斷,豎畫較短,字形顯得敦厚別致?!跋唷弊种械牡谝粋€豎畫由重到輕,向左收筆,提按自如,有行草筆意。“也”字中的豎畫收筆都明顯出鉤。這些筆畫形態(tài)都是由于疾速行筆而自然形成的,也是漢簡中獨有的特點。圖6中,“拜”“得”二字較為特殊?!鞍荨弊肿笙仑Q畫變成一個大圓弧,使整個字形向左伸展,“得”字將兩短撇處理成兩點,豎畫向左彎曲成圓弧狀,和右半部分相呼應;“門”字豎畫收筆向左,行成蝎尾狀的翹彎弧。此簡中大多豎畫都呈彎曲狀,短點得大多處理成點畫,基本都是起筆重收筆輕。
5.撇
撇畫是此簡中較有特點的一個筆畫。從書寫形態(tài)來分,可分為短撇、長撇和帶鉤撇三類。此簡中的短撇短而精。圖7中的“使”“儀”等字,按照楷書的寫法來處理,起筆應該是一短撇,但在此簡書中卻被它處理成點畫了?!皠铡弊譃榱耸罐喈嬒蛴曳砰_,長撇處理成短撇,使其字形偏扁;還有一類是帶鉤撇,這類筆畫在此簡中最為常見多,如“依”“非”“於”等字。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漢簡用筆率意急速書寫所致;二可能是由于竹簡窄,且有豎向的紋路,行筆受阻筆鋒驟停導致。筆者認為,后者可能是主要原因?!叭恕薄按蟆钡茸值钠伯?,有的出鉤輕盈,有的出鉤方銳,形態(tài)各異,極為豐富。圖7中,“君”“為”“左”等字撇伸出很長,像象鼻,使字有了橫勢,從而造成此簡字形結體多為扁平。
6.捺
《士相見之禮》簡中有大部分帶捺畫的字,捺畫都是重筆,這也是捺畫在此簡中最為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難以想象當整個字形不到1厘米時,捺畫是如何讓人眼前一亮,這值得我們?nèi)プ屑氂^察和探討。想要準確臨摹,我們應該挑選合適的毛筆,也不能肆意夸張其捺畫。這里我把捺畫大概分為方捺、圓捺和平捺三種。方捺雖短卻有力,藏鋒入紙后中鋒用筆鋪毫,運行后戛然而止意到筆止,所寫捺畫常常形成三角形狀,如圖8中的“大”“人”“夫”等三字;圓捺的收筆方式不像方捺那樣,收筆時速度稍慢略有上提,旋鋒提筆,因此使捺畫末端顯現(xiàn)出圓轉(zhuǎn)的意味,如圖8中的“不”“先”等字,圓捺一般比方捺更長一些,對比也略顯大一點。此簡中的平捺基本都沒有進行特殊處理,提按過渡自然,但形態(tài)各異?!爸薄熬谩薄耙姟薄疤臁弊值霓喈嬜髌睫嗵幚恚展P果斷迅速如刀切。此簡中“之”字和“人”字最多,其捺畫特點鮮明,是此簡中重筆的集中字,為此簡整個章法的點睛之筆。
7.鉤
《士相見之禮》簡從嚴格按照隸書特點意義上來講,此簡中并沒有出現(xiàn)完全類似楷書那樣成熟的鉤畫,但和漢代著名碑刻隸書《曹全碑》《禮器碑》等做對比,又出現(xiàn)很多類似楷書的鉤畫,為了講解方便,這里暫稱之為“鉤”。產(chǎn)生原因和書寫速度大有關系,待進一步考證研究。如圖9中“門”“將”“對”“也”等字雖數(shù)量不是很多,但在此簡中也有所體現(xiàn),也是此簡特色之一,不得不在此簡單提及。
(二)結體
《士相見之禮》簡在結體上由秦篆的修長轉(zhuǎn)變?yōu)殡`書的扁平之勢,且中斂略呈斜勢。和結體扁平勻整、端莊秀美的《曹全碑》相比,其橫畫細長略向上或向下彎曲,直中有曲,增添了橫畫的豐富性。豎畫短而粗,收筆向左彎曲,多用長點畫代替豎畫,點畫多變而不失其勢態(tài);結構左右并不勻稱,重心左移,用重點或者重筆短豎增添字的趣味性,波挑突出,從而突出其扁平之勢。波挑主筆一般向右鋪毫取勢,使之欹側(cè)而又不失平正,左右舒張,盡顯飄逸之姿。字形結體清晰而精整,筆筆精準到位,仔細觀察,才會發(fā)現(xiàn)每筆都有變化,藏鋒、露鋒并用,中鋒、側(cè)鋒兼施,取長補短,隨字書其形,給人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和超前的藝術感染力。
1.點畫成形
如前所述,此簡和其他漢碑隸書《曹全碑》《禮器碑》《張遷碑》等名碑相比,無論在用筆還是結體上都較自由,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漢簡中的字跡皆不同。在《士相見之禮 》簡中,無論是點畫或長或短、或方或圓、或正或斜、或粗或細、或大或小都能隨機而有效地改變或影響字形結構,進而凸顯出其與眾不同的風格。圖10中,“無”“奉”二字,將豎畫處理得很短,“某”“老”等字點畫形態(tài)各異,隨意不失筆法,“奉”豎畫處理成豎點略收斂,體現(xiàn)其橫向之勢,從而改變了字的結體和取勢。還有此簡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之”字把橫畫和撇畫當成點畫處理,而且點畫形態(tài)各異,在其他字體中罕見。以上這些說明,此簡通過大量改變點畫改變形態(tài),從而改變漢字結體,往往能書寫出新穎的字形,形成難以意料的藝術效果。
2.同中有變
此簡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之”和“人”,“之”字在全篇中出現(xiàn)27次之多,但仔細觀察沒有一個是重復的,雖然“之”字筆畫少但出現(xiàn)27次沒有重復的,說明了此簡點畫多變用筆豐富,“人”字也出現(xiàn)頻繁,多達22次之多,盡管其只有撇畫和捺畫兩個筆畫,可見此簡用筆的豐富性,在相同筆畫中追求變化,不雷同、不重復,從而更好體現(xiàn)了此簡的價值所在。
3.曲中有直
此簡大部分結體趨向扁平,以橫勢為主,因此橫畫較多,為了使每個筆畫有變化,每個字耐看,橫畫筆筆不同。不是簡單以平直為主,如圖11中“見”“主”“請”和“非”等字,橫畫較多,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每個橫畫都是動態(tài)的擺動,要么行筆時向上或者向下彎曲,要么起收筆方向不同。橫畫細長略向上或向下彎曲,直中有曲,曲中見直,不僅增添了橫畫的豐富性,而且此簡的用筆技法、結體更加豐富,從而提升了此簡的書法藝術價值。
(三)章法
《士相見之禮》簡是由1厘米左右的竹片串連成冊,如圖12所示。細觀此簡有一排整齊的橫條沒有書寫,類似麻繩纏繞的痕跡,由此可以判斷此簡先編后寫,從而章法布局自然受當時書寫材料影響, 即竹片窄條形狀的限制,在文字布局上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再加上其獨特的用筆和扁平的結體,對此簡也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我們從《士相見之禮》全簡來看, 行與行參差錯落,字與字之間間隔差不多相等,雖無縈帶連綿之勢, 但卻有互為照應的整體協(xié)調(diào)之感,每一條簡就是一個不同的章法布局。后邊把每一條竹簡用麻繩串連成冊,不僅字上下之間有相互協(xié)調(diào)之感,而且左右參差錯落互相呼應從而使整體章法布局有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藝術審美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雖然沒有刻意而為之的章法, 但正是這種自然的書寫格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效果令人感嘆不已。
二、《士相見之禮》的審美價值及對后世影響
東漢簡牘書法藝術基本已達到了簡牘書法的頂峰時期,甘肅武威磨咀子六號漢墓出土的禮儀簡書中《士相見之禮》是前后比較完整的一冊。據(jù)當時考古出土的相關文物可以判斷《士相見之禮》簡書于西漢末宣帝時。由此可以判斷此簡上的書法文字代表了西漢到東漢過渡的分書,為東漢隸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此簡全冊書寫工整,筆法方面,其書結體平直中見險絕之勢,用筆頓挫富于變化,字形精麗秀美,筆畫飄逸飛動而又不失其自然之美,有力地證明了隸書在西漢時已經(jīng)接近成熟,這對這書法界以前認為的隸書西漢晚期說、東漢說給予了重要補正。此外簡牘書法的出現(xiàn)對于后世臨摹研習漢代書法、研究中國書法史提供了珍貴的隸書臨摹范本和考古史料,使我們對漢代書法的學習和認識不僅僅局限于漢碑和銘刻。這正如啟功先生所言:“何必殘磚搜五風,漆書天漢接元康”。
(一)書法審美價值
通過對《士相見之禮》簡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漢簡犢書法不僅具有鮮活的生活民俗風味,還具備完美的形體。在提按、起收筆、頓挫、左右擺動、轉(zhuǎn)折、順遞、藏露等復雜筆法的出現(xiàn)和運用,以及對線條質(zhì)感、彈性、力度的強調(diào)和表現(xiàn)方面,透露出時那種急疾的書寫狀態(tài)和率真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人在強烈的動感中領略簡牘書法的草勢美和氣韻,令人心醉神馳。它不僅進一步給我們這些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和書法藝術的想象空間,同時它的文義和體式為后世考古漢代歷史和民俗文化提供了強有力文獻資料。
1.文意暢達、體式完整
《士相見之禮》簡獨立成篇,文義暢達,體式完整,是兩漢士大夫常用的誦習本子。仔細欣賞或臨摹《士相見之禮》簡,我們可以從中捕捉到當時書寫方式和規(guī)律。仔細品讀其文章內(nèi)容從中可了解兩漢時期士大夫文字使用狀態(tài)和書寫水平,我們也從中可以解讀出那時人們的生活方式。
2.率意淳真、歸于自然
《士相見之禮》是書法墨跡原件, 又是率意之作, 書寫速度之快無不盡顯淳真。仔細觀察品味會發(fā)現(xiàn)其最大的藝術特征就是——自然。此簡不會刻意為了字形秀美、筆法豐富而夸大,無意用力成形, 發(fā)于自然, 歸于自然, 一切點畫都是在自然中隨字形自由變化, 一切筆法都在自然中交替使用,反而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征?!妒肯嘁娭Y》簡在書寫狀態(tài)和書寫方式都順其自然,并不是為了寫字而書寫,其點畫豐富多變,筆法活潑靈動,字形弩張伸展,章法志趣天真,鬼斧神工。全簡點畫、筆法、字形、章法處處透露著自然,涵蓋著自然,詠誦著自然。因此,形成了漢簡書法藝術的靈魂——自然之美。
(二)對后世書法的影響
1.書法史和理論
在書法史和理論上,自20世紀初在敦煌地區(qū)發(fā)現(xiàn)漢簡以來,簡牘書法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力。首先,簡牘書法的出現(xiàn)使中國書法發(fā)展脈絡有了重新的定義,在簡牘沒被發(fā)現(xiàn)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隸書產(chǎn)生于東漢,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云“絕無后漢之隸”“蓋西漢以前無熹平隸體,和帝以前皆有篆意”。后來更有人認為 “隸書發(fā)展到西漢晚期,達到成熟階段”“波勢之隸至東漢才成熟”。《士相見之禮》等大量簡牘書法的出現(xiàn),從而糾正了書法史上一些錯誤的認知,從而還原書法發(fā)展脈絡真相,為后世學習書法、研究書法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jù),同時也影響著當代書壇書法藝術風格的發(fā)展。
2.臨摹學習
在臨摹學習上,通過對《士相見之禮》簡研究,我們仔細比對碑刻隸書和簡牘墨跡,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簡牘書法墨跡中,古人運筆的輕重緩急,墨色的干濕濃淡,筆鋒的中、側(cè)、逆鋒自由轉(zhuǎn)換,方筆和圓筆交替使用皆清晰可見。這些是在碑刻隸書中看不見的。我們學習臨摹時不再局限于碑刻隸書學習,更不用過于強調(diào)“透過刀鋒看筆鋒”,從而開闊了書法學習者眼界,提升了對隸書書法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習書法風格增加了一種選擇方向。
3.創(chuàng)作方向
在創(chuàng)作方面,漢簡犢書法更是當代書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寶藏,其豐富多變的風格樣式對當代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大量簡牘書法的出土問世,使當代書家的藝術視野比古人要開闊得多,審美取向多元化發(fā)展,打破傳統(tǒng)文人書法的局限,將藝術的觸角伸向所有上古書法資料并進行多方融匯和廣泛吸納,從而在書壇獨樹一幟。如當代書壇中劉一聞先生書風透露出簡牘書法自然之美和飄逸之姿,又不失法度,彰顯了兩漢隸書寬宏的氣勢。又有書法博士鄭付忠先生無論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都從簡牘書法得以啟示并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再縱觀近幾年中書協(xié)舉辦的全國書法展覽中,參賽作品中簡牘書風作品不計其數(shù),以簡牘書法風格入展、獲獎的也有很多?!叭羲姴R多,熟古今體變,通源流之分合,盡得于目,盡存于心,盡應于手。如蜂采花,醞釀久之,變化縱橫,自有成效。”漢簡犢書法為今日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推陳出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馳騁空間,也逐漸被廣大書法群體其所喜愛,蘊藏著影響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巨大潛力并逐步在書壇發(fā)揮作用。
結論
正因為漢簡牘書法出土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廣、書法風格豐富多變,每一種都有著非凡的研究意義,所以本文通過對結合現(xiàn)有的考古發(fā)現(xiàn)資料,對漢簡書法的冰山一角——《士相見之禮》簡進行技法和風格研究,以小見大,從而逐步打開漢簡書法研究的藝術大門,希望不僅能使我們重新界定各類書體產(chǎn)生和發(fā)展實踐,而且又能進一步加深我們對簡牘書法風格所蘊含的美學認識,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實踐方向,進而開創(chuàng)書壇書法新風。簡牘書法還還有廣闊的領域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不可否認的是,本文由于資料不足、論述缺乏嚴密、思維不夠縝密,對《士相見之禮》簡技法及其藝術風格的研究還是不夠深入,但筆者還是希望廣大讀者能從此文中探尋到打開簡牘書法大門的鑰匙,從而逐步打開簡牘書法這一神奇寶庫大門,打破我們對傳統(tǒng)書法的固定思維模式,豐富我們的知識層次,提高我們的書法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作水平。所以說,簡牘書法的研究遠遠沒有止境,需要年輕的學者繼續(xù)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6號漢墓[J].考古,1960(5):11-12.
[2]揚之水.兩漢書事[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03):43-60.
[3]李永明.中國古代墓志銘的源流[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3(01):105-108.
[4]趙凱昕.從漢簡《士相見之禮》到漢碑《曹全碑》——論“寫本”隸書和“碑本”隸書[J].藝術探索,2016,30(02):37-40.
[5]康有為.廣藝舟雙楫[C]// 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780.
[6]王靖憲.秦漢的書法藝術 [M].1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78.
[7]郭紹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J].學術月刊,1961(9):14.
[8]孫學峰,戴弦杰.論用筆訓練的基本原理[J].中國書法,2017(16):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