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憑 姜 霄
應澳門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國強博士的邀約,筆者于2016年10月30日前往澳門大學伍宜孫圖書館觀摩了該館庋置的古籍,得見一套清朝同治八年(1869)至光緒四年(1878)五省官書局合刻本二十四史,以下簡稱局刻本。該叢書為足本二十四史,共計626冊,依序線裝,每冊封面及封底內(nèi)均襯有黃蘗紙,書根印有書名、冊數(shù)和篇目,行款為每半頁12行,每行25字,小字雙行37字,品相完好無損,卷冊完備。令筆者驚喜不已,久久不忍釋手。筆者考察了海上絲綢之路上沐浴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五個主要城市,對局刻本的收藏情況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歷朝正史的集合,是紀傳體史書的代表。對于它的形成,《四庫全書總目·正史類》有下列評述:“正史之名,見于《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監(jiān)版,合宋、遼、金、元四史為二十有一。皇上欽定《明史》,又詔增《舊唐書》,為二十有三。近搜羅四庫,薛居正《舊五代史》得裒集成編。欽稟睿裁,與歐陽修書并列,共為二十有四。今并從官本校錄。凡未經(jīng)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jīng)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與稗官野記異也?!盿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45史部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97頁。不過這段話只是部分地表述了二十四史形成的脈絡,十七史之前的情況未予說明。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由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成書于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是我國第一部通史,記載了自黃帝時期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共3000多年的史事。東漢時期,班固等人沿用《史記》的體例,編纂了《漢書》。它的記事上續(xù)《史記》,成為記載西漢歷史的斷代史。此后朝廷又于東觀設館編修國史,記載東漢光武帝至靈帝時期的歷史,所修的史書稱為《東觀漢記》。由于上述三部史書的內(nèi)容是連貫相續(xù)的,因此有了三史之說,a錢大昕指出:“三史謂《史記》、《漢書》及《東觀(漢)記》也?!度龂尽蚊蓚鳌纷⒁督韨鳌罚簷嘀^蒙曰:孤統(tǒng)軍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大有益。又《孫峻傳》注引《吳書留贊》:好讀兵書及三史。《晉書·傅休弈志》:撰《三史故事》,評斷得失?!端鍟そ?jīng)籍志》有《三史略》二十九卷,吳太子太傅張溫撰。皆指此。自唐以來,《東觀(漢)記》失傳,乃以范蔚宗書當三史之一?!薄妒{齋養(yǎng)新錄》卷6,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第119頁。這套叢書的形成便發(fā)軔于此。唐朝時《東觀漢記》失傳,范曄《后漢書》所述為東漢一朝史事,便以《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
東漢以后,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批各自反映某一時段的正史,因此,在唐代就有了十史的說法。這十史包括陳壽《三國志》、房玄齡《晉書》、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姚思廉《梁書》、姚思廉《陳書》、魏收《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魏征《隋書》。同時,人們又將三史和十史合稱為十三史,于是,列朝正史形成為連續(xù)而系統(tǒng)的規(guī)模。b錢大昕指出:“《宋史·藝文志》文史類有吳武陵《十三代史駁議》十二卷、目錄類有宗諫《注十三代史目》十卷、商仲茂《十三代史目》一卷(晁氏《讀書志》作殷仲茂,蓋《宋史》避諱,改殷為商)、類事類有《十三代史選》三十卷。吳武陵,唐人,蓋唐時以《史記》、前后《漢書》、《三國志》、《晉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為十三代史也。又類事類有《十史事語》十卷、《十史事類》十二卷、李安上《十史類要》十卷。自三國至隋,十代之史,馬、班、范不在其數(shù)。”《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6,第119頁。
降至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李延壽的《南史》與《北史》、歐陽修的《新唐書》與《新五代史》,形成為十七史。c錢大昕指出:“宋人于十三史之外,加以南、北史及唐、五代,于是有十七史之名。《宋史·藝文志》史抄類有《十七史贊》、《名賢十七史確論》一百四卷。類事類有王先生《十七史蒙求》十六卷?!薄妒{齋養(yǎng)新錄》卷6,第119-120頁。宋元時期朝廷與民間曾多次對十七史進行校刻,可見這套正史不僅為官方所提倡,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d主要有北宋淳化五年(994)至嘉祐七年(1062)由國子監(jiān)校刻的宋監(jiān)本十七史、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四川轉運使井憲孟命人在眉山??痰摹懊忌狡呤贰薄⒃蟮履觊g九路儒學??痰脑蟮卤九c元末集慶路儒學??痰募瘧c路本等。
明朝建立后,將宋元所刻的十七史舊板修補重印,又增加《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四部正史,合計形成為二十一史。e錢大昕指出:“《日知錄》:嘉靖初,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張邦奇等,請??淌窌S罟儋徦髅耖g古本,部議恐煩滋煩擾,上命將監(jiān)中十七史舊板考對修補。仍取廣東《宋史》板付監(jiān)。遼、金二史無板者,購求善本翻刻。十一年七月成?!寥f歷中,北監(jiān)又刻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其版視南稍工,然??辈痪?,訛舛彌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ヒ皇穭t開雕于萬歷廿四年,至卅四年竣事?!薄妒{齋養(yǎng)新錄》卷6,第120頁。明代主要的正史版本除官刻的南京國子監(jiān)本與北京國子監(jiān)本二十一史外,還有明末藏書家毛晉組織??痰募彻砰w本十七史。汲古閣本選擇宋元諸本為底本,校勘精心,版式美觀,質量較監(jiān)本更優(yōu)。
清朝入關之初便下令纂修明史,但直到雍正元年(1723)才完成《明史稿》。f清朝于順治初設立明史館,但并未正式開展修纂工作,后于康熙初重開史館,以徐元文為監(jiān)修,于康熙中完成初稿。隨后又詔令續(xù)修,張玉書、王鴻緒等先后為總裁官。雍正元年由王鴻緒晉呈《明史稿》。次年張廷玉受詔為總裁,在《明史稿》的基礎上加以修訂改編,于雍正十三年最終定稿,修成《明史》。乾隆四年(1739),《明史》由武英殿鏤版刊行。至此,二十四部正史全部問世。g除前文已經(jīng)介紹的二十二部正史外,還有后晉劉昫的《舊唐書》和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
隨后,武英殿于乾隆四年至乾隆十二年間陸續(xù)刊行二十一史,與此前刻成的《明史》合為二十二史,接著又增刻《舊唐書》,成為第二十三部正史。乾隆三十八年,朝廷開設四庫全書館,委任紀昀等百余名學者編纂四庫全書。館臣除了修訂殿本《明史》與二十一史外,又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出了《舊五代史》,經(jīng)乾隆欽定,將以上二十四部史著明確定名為二十四史,歸入四庫全書史部的正史類。隨著文淵閣四庫全書于乾隆四十六年成書,二十四史之名終于見著于最權威的史冊。
武英殿還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成《舊五代史》,后世將此書與之前陸續(xù)刊行的二十三史并稱為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簡稱為殿本。a關于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和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的成書過程,可參見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9-160頁;王盈甫:《〈二十四史〉匯刊本述略》,《文史知識》1988年第5期;李偉國、尹小林:《重審〈文淵閣四庫全書〉中“二十四史”之價值》,《學術月刊》2013年第1期。殿本二十四史刊刻工整,印制精美,且由皇帝欽定,因此成為流傳較廣的版本。但由于殿本二十四史原系各部正史陸續(xù)刊刻,并非統(tǒng)一規(guī)劃,因此版本并不一致,此后諸家書坊翻印版本難免參差不齊,b如清末嶺南陳氏葄古堂翻刻本、圖書集成局的活字排印本、同文書局和武林竹簡齋的石印本等版本。此外還存在??贝质琛⒂灻搰乐氐葐栴},使它受到了許多批評。c張元濟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便指出殿本有檢稽之略、修訂之歧、纂輯之疏、刪竄之誤等缺點。參見張元濟:《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序》,《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2頁。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由于對殿本質量不滿意,加之太平天國運動后“各省書板自經(jīng)兵燹,殘毀者十之八九……各處藏書蕩焉無存”,d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10》,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7502頁。遂由五省官書局合作刊刻了一部二十四史,世稱五省官書局合刻本,簡稱局刻本。關于局刻本的緣起,李鴻章在同治八年五月二十日(1869年6月29日)的奏折中稱:
現(xiàn)在浙江、江寧、蘇州、湖北四省公議,合刻二十四史,照汲古閣十七史板式、行數(shù)、字數(shù),較各家所刻者為精密。擬即分認???,選派樸學員紳,悉心核對,添募工匠,陸續(xù)付梓。一切經(jīng)費,酌提本省閑款動用,勿使稍有糜費。俟各書刻成之日,頒發(fā)各學、書院,并準窮鄉(xiāng)寒儒、書肆賈人,隨時刷印,以廣流傳。e李鴻章:《設局刊書折》,《李鴻章全集3》,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50頁。
江寧書局即金陵書局,前身為曾國藩于同治二年在安慶設立的書局,次年九月書局遷往金陵后改稱金陵書局,這是我國第一所官書局,此后各省督撫紛紛效仿,興建官辦書局,大量刻印儒家經(jīng)典。各書局成立之初并無統(tǒng)一規(guī)劃,直到??潭氖凡砰_始合作。
除李鴻章奏折中所說的浙江、江寧(金陵)、蘇州(江蘇)、湖北四書局外,后來又加入淮南(揚州)書局,五局合刻此部二十四史,具體分工為:江蘇書局校刻遼、金、元三史,浙江書局??绦?、舊《唐書》和《宋史》,湖北崇文書局??绦隆⑴f《五代史》和《明史》,淮南書局??獭端鍟?,剩余《史記》等十四史則由金陵書局校刻。局本二十四史大部分采用汲古閣本十七史為底本,其余七史則據(jù)其他版本,其中《舊唐書》以江都岑氏懼盈齋本為底本;《舊五代史》、《宋史》、《明史》以武英殿本為底本;《遼史》、《金史》、《元史》以道光年間武英殿重修本為底本。除了擇優(yōu)選取底本外,各大書局還聘請了一批知名的學者從事編校工作,如金陵書局的張文虎、戴望、唐仁壽,浙江書局的譚獻、黃以周等,皆為當時著名的經(jīng)史學家,因此局刻本二十四史??本敚|量勝過殿本,一經(jīng)出版便受到各階層的歡迎,不僅如李鴻章預期的“俟各書刻成之日,頒發(fā)各學、書院,并準窮鄉(xiāng)寒儒、書肆賈人,隨時刷印”,而且“一時京朝大官,索局刊史者紛起,蓋以其??贿^殿本也”。f柳詒徵:《國學書局本末》,《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第三年刊》1930年11月,第5頁。
局刻本二十四史是繼四庫本和殿本之后的又一重要版本系統(tǒng),它由五家地方官書局通力合作、統(tǒng)籌規(guī)劃版式和卷冊規(guī)模而獨立印制,首次以成套叢書的形式面向廣大社會,并配有相應書柜(圖1),g黃永年、賈二強撰集:《清代版本圖錄》(五),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頁??胺Q印刷史上前所未有之壯舉,代表著清朝雕版印刷的最高水平。正是在五局合刻本的基礎上,民國時期有了張元濟百衲本、建國以后有了中華書局校點本。
從《史記》到《明史》,二十四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約前2550),下迄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它反映的是整個中國古代史的悠久歷程,與此相應,它的形成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1800余年,無疑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編纂過程最久的一套叢書,成為中華文明毫不間斷的文字見證。局刻本二十四史在二十四史發(fā)展的歷程上,發(fā)揮了繼往開來的關鍵作用,它具有無與倫比的學術價值,至今值得珍視。
雖然局刻本二十四史為圖書館界所熟知,但完備無缺的刻本卻乏見。筆者走訪了在文化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澳門、香港、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等地的多所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對局刻本二十四史的收藏情況做了實地考察和網(wǎng)絡檢索,具體情況列表如下(見表1)。
筆者還對與澳門臨近的廣州做了調查,因其在嶺南地區(qū)具有代表意義。調查范圍包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圖書館、廣東省科技圖書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和學術機構圖書館,以及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其中只有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和暨南大學圖書館庋置局刻本二十四史。
圖1 二十四史書笥之圖
通過核對各圖書館的藏書發(fā)現(xiàn):中山圖書館雖然藏有一套局刻本二十四史,但其中《史記》和《三國志》兩部均以其他版本補配而成。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有兩套局刻本二十四史,但均有殘缺現(xiàn)象,其中一套僅有6部,且多為殘本;另一套較完整,但其中《魏書》、《金史》、《元史》、《明史》均有少量缺卷。暨南大學收藏的局刻本數(shù)量最多,共計4套,但均非足本。其中最全的一套缺《元史》;第二套缺《史記》、《五代史》、《元史》和《明史》等4部;第三套缺《史記》、《宋書》、《北齊書》、《周書》、《五代史》、《舊五代史》、《遼史》、《元史》、《明史》等9部;剩余一套僅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魏書》、《北史》、《唐書》、《舊唐書》等8部。此外還有殘卷若干和一部足本《北史》。相比而言,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的收藏情況良好,共有兩套局刻本二十四史,其中一套缺少《后漢書》及《遼史》,另一套為足本,而且是宣紙所印的初印本,開本宏闊,印制精美,尤為珍貴。a局刻本二十四史初印本為宣紙本,此后又有連史紙本、官堆紙本、毛邊紙本、南扣紙本等,詳情可參見黃永年、賈二強撰集:《清代版本圖錄》(五),第33頁;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01-402頁。上述庋置情況可參見表2、表3,因暨南大學收藏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單獨列表。
表1 澳港新吉庋置局刻本情況表
表2 中山、中大、華師三家圖書館庋置局刻本情況表
由此可見,華南師范大學藏本和澳門大學藏本應該是嶺南地區(qū)的熠熠雙星,二者相映成輝。
進一步對比各家圖書館的藏書可知,局刻本二十四史有多種不同的分冊裝幀方式,以《漢書》為例,中山圖書館和中山大學的藏本均為22冊,華南師范大學的藏本有16冊和18冊的區(qū)別,暨南大學所藏的四部足本均為16冊。由于每部書的冊數(shù)不同,導致局刻本二十四史的總冊數(shù)各不相同,國家圖書館就有540冊、548冊和592冊等三種藏本。a數(shù)據(jù)來自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其中548冊本有殘缺及摻配。在網(wǎng)絡上對局刻本二十四史進行檢索,還可以查到495冊、536冊、570冊、600冊、638冊、662冊等組合方式?,F(xiàn)將東京大學法學部藏本、北京德寶國際拍賣公司2011年拍賣本和天津國際拍賣公司于2013年1月拍賣的黨晴梵藏本的具體冊數(shù)列表如下(見表4),以與澳門大學庋置局刻本做對比研究。
表3 暨南大學圖書館庋置局刻本情況表
此外,結合表1、表2、表3中的數(shù)據(jù)與網(wǎng)絡檢索的結果,還可以見到《漢書》有18冊本、22冊本、26冊本;《后漢書》有14冊本、18冊本;《三國志》有6冊本、10冊本、12冊本;《晉書》有16冊本、24冊本、28冊本;《宋書》有20冊本、32冊本;《梁書》有7冊本、8冊本;《陳書》有2冊本、5冊本、8冊本;《魏書》有10冊本、16冊本、26冊本;《北齊書》有6冊本、12冊本;《周書》有5冊本、6冊本、8冊本;《隋書》有14冊本、21冊本;《南史》有14冊本;《北史》有16冊本、22冊本;《舊唐書》有50冊本;《唐書》有25冊本、39冊本、41冊本、48冊本;《舊五代史》有20冊本;《五代史》有10冊本;《宋書》有99冊本;《遼史》有16冊本;《金史》有16冊本;《元史》有48冊本;《明史》有78冊本,等等。b網(wǎng)絡檢索數(shù)據(jù)來自上海鴻海商品拍賣有限公司2009年春季拍賣會拍品信息《黃山毛氏藏書一百二十四種》,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22915-114571981.shtml;孔夫子舊書網(wǎng),http://www.kongfz.cn/;華夏收藏網(wǎng),http://jd.cang.com/291732.html。
表4 四種局刻本冊數(shù)對比一覽表
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橫向比對可以發(fā)現(xiàn),澳門大學收藏的這部局刻本二十四史中《漢書》、《后漢書》、《魏書》、《遼史》、《元史》等五部史書的冊數(shù)均與上述版本不同,分別為24冊、20冊、24冊、14冊、52冊,這就使得澳門大學庋置局刻本與其他現(xiàn)存足本在總冊數(shù)上都不相同,可見它是現(xiàn)存的足本二十四史中一種獨特的分冊裝幀。因此,澳門大學庋置的這部文獻無疑正是這一類分冊裝幀的樣板,在文獻學和版本學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值得進行深入考察。為此,特將這套局刻本二十四史的詳細信息列表,以備對比研究。
從表5不難看出,澳門大學庋置的這套局刻本二十四史是一套版式考究、裝幀完善的叢書。然而,由于這套叢書系不同書局分別刊出,且前后歷時十年,所以版式雖然大同,也頗有小異。因此,這份表格可以作為進一步探究這套叢書形成過程的原始資料和相應出版技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參考樣本。
更加令人驚喜的是,除了版本上的獨特性外,在這套二十四史中還發(fā)現(xiàn)了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鄧芬的墨寶23處和鈐印6枚14處,以及圈點30余頁,這就更加凸顯了這套書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對此,筆者將在《澳門大學庋置局刻本二十四史考察(下)》中詳細闡述。
表5 澳門大學庋置局刻本版式信息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