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這個問題,它是一種反人類、私欲極度膨脹的社會問題。我們中國古代歷史反腐力度最大的時期,我認為有三個:一個是唐王朝武則天時期,一個是明朝的朱元璋時期,另外一個是清代的雍正時期。
武則天當時反腐采用的是告密制度,允許老百姓投訴,政府去捉拿,任用酷吏去整治腐敗。當時到什么程度呢?每當有新進士從宮門里邊出來,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公務員考試,公務員們從考場上退下來,宮里邊的太監(jiān)就會指著這一群新進士說:“你看你看,又一批死鬼來了?!碑敃r殺人如割草,但還是腐敗。我說這個的意思是反腐要靠制度,不能光靠壓力。
第二個說到朱元璋,朱元璋他自己是平民出身,對腐敗分子、貪官污吏是格外地憎恨。貪污超過二百一十兩銀子,就不是殺頭而是剝皮了。各地都有專業(yè)的剝皮手,有專設的剝皮亭,把貪官的皮活剝,剝了以后用稻草將其楦起來,放在剝皮亭里邊風干,用來警示后來的官員。但是朱元璋在臨終的時候長嘆一聲,說:“朕早晨殺掉一批,晚上又來一批,如之奈何!”
還有一位是雍正,雍正采取的是密折制度,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是允許官員之間互相告密。用誰,不告訴人。從一品大員到七品官員里邊用了大批量這樣的人,每人發(fā)一個盒子,盒子上面有一把鎖,這個鑰匙一把是在雍正的手里邊,一把是在有密折權的人手里邊,就是我們看到《雍正王朝》里講到了十個侍衛(wèi)有密折權,告了年羹堯。年羹堯說,我們這一群人里誰沒有呢?都有。
為什么這三個時期盡管反腐力度大,但還是腐???這反腐的力度不能光從刑罰的輕重、殺人的多少來判定,而要看它動員人民群眾有多少,動員的決心和意志有多大。如果反腐不徹底,比如說,腐敗反彈,那后果是什么呢?我用四個字說:不寒而栗!
安史之亂,大唐王朝整個像受了潮的糖塔一樣,軟癱下來,再也沒有崛起過;乾隆年間,我們還擁有比美國高出50%的GDP;到了道光年間,就發(fā)生了鴉片戰(zhàn)爭,接著1856年,又發(fā)生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么一個黑暗的舊中國。從我們中國歷史經(jīng)驗去總結,反腐反得好,我們整個政權就會進一步鞏固、進一步地穩(wěn)定。不反腐一定會滅亡,腐敗任其蔓延下去,雖然它不會導致迅速地死亡,但是會導致必亡。
腐敗的根源是文化上的問題。這也是我在黨代會上反復強調、反復提出來的,要講究文化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為什么要這樣說呢?腐敗本身就是一種沒有文化的野蠻行為,是一種掠奪別人的成果、偷竊別人的成果來據(jù)為己有的一種社會惡行。這種惡行背后所隱藏的是沒有文化。
有一種腐敗是從教育開始的。小到幼兒園小孩子,見了阿姨就會說:“阿姨,我爸爸在煤建公司工作,你要是缺煤的話,你跟我說一聲。”這不是腐敗嗎?小學生競爭班干部,目的是什么呢?那不是為全班同學服務,而是當了班長以后,可以免交作業(yè),為了這么一點便宜,小學生就去競爭班干部。所以我們要提高整個民族素質,加強我們的思想鍛煉,加強我們的思想修養(yǎng),使我們脫離產生腐敗的根源,鏟除腐敗的土壤,我們整個民族才會避免腐敗。
我們黨從十八大以來掀起的反腐浪潮,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讀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反腐力度。我可以用十六個字來說——“蛟龍憤怒,魚鱉驚慌,春雷一擊,震撼四野”。這是因為過去的反腐盡管從來也沒有停止過,但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變成了我們全黨的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決心、共同的行動,變成了全民共同關心、共同舉發(fā)的一件事情。因此我認為反腐的前景是光明的。
我們的文明一直在經(jīng)受摔打,經(jīng)受其他國家和民族所不曾經(jīng)受過的苦難。我們的文明在這種考驗下一步一步地又挺身而起,我們今天不是又崛起了嗎?我們文明的發(fā)展還在后面,我們決心,要讓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尊重我們的文明,尊重我們的文化!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著名作家,著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小說。)
(裴金超薦自“開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