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欽士 (美國南加州大學醫(yī)學院)
(上接2018年第5 期第13 頁)
人的淀粉樣變性病早就為醫(yī)生所知。1639年,Nicolaus Fontanus 醫(yī)生在解剖一位有黃疸和腹水的年輕人的尸體時,發(fā)現(xiàn)其脾臟內有許多“白色的石頭”,這也許是對淀粉變性病中淀粉樣脾臟最早的描述。隨后,淀粉樣的白色物質在人體的多個組織中都有發(fā)現(xiàn),包括脾臟、肝臟、腎臟、動脈壁、腸壁和腦組織。1854年,德國病理學家Rudolph Virchow 用碘對含有淀粉樣物質的腦組織進行染色,錯誤地認為這些物質是淀粉性質的,因而使用“淀粉樣”(amyloid)形容這類物質。盡管其他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類物質含有4%~13%的氮,所以很可能是蛋白質,但由于Rudolph Virchow 的名聲,amyloid 這個詞一直被沿用至今,由它們引起的疾病仍然被稱為“淀粉樣變性病”(amyloidosis),即使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這類物質其實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在本文中,也沿用此名稱,因為它一直被科學文獻所普遍使用,只要記得其實際意義是由傳染性蛋白引起的“蛋白變性病”即可。
雖然這些疾病僅限于患者本人,并不傳染,但其致病機制卻與瘋牛病和癢羊病一樣,都是由動物體內“正常”的蛋白改變折疊形式造成的。這些引起疾病的蛋白都增加β-折疊的結構,能自我復制,形成小纖維樣聚合物,能被剛果紅(Congo red)染色并在被偏振光照射時發(fā)生雙折射,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呈蘋果綠色,都能被硫黃素T(Thioflavin T,ThT)染色而導致熒光增加和發(fā)射峰值紅移(見本文第1 部分)。這些共同點說明致病的蛋白質雖然各種各樣,但都形成類似的橫向β-折疊,由此復制并聚合成小纖維,且都以聚合狀態(tài)的形式發(fā)生作用。
雖然有這些共同點,這些蛋白形成的β-折疊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即使是同一個蛋白,在不同的情況下也可以有不同的β-折疊形式,引起的疾病癥狀也有所區(qū)別。有的是全身性的,有的只影響某個組織,疾病的潛伏期也不盡相同。
下面具體介紹人類的淀粉樣變性病,先介紹大家較為熟悉的疾病,例如阿茨海默癥和帕金森氏癥,再介紹那些比較不為人知曉的淀粉樣變性病。
2.1 阿茨海默癥 阿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AD)是德國病理學家Alois Alzheimer 于1936年最早報告的。與克-雅氏病類似,阿茨海默癥也是一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病?;颊哂洃洶l(fā)生問題,容易迷路,語言障礙,情緒不穩(wěn),生活不能自理,在中國俗稱“老年癡呆癥”。2015年,全世界約有3000 萬阿茨海默癥患者,主要為65 歲以上的老人。
在顯微鏡下檢查患者的腦組織,發(fā)現(xiàn)細胞外有淀粉樣的沉積斑塊。這些斑塊由蛋白質組成,主要含有由36~43 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蛋白質,稱為淀粉樣β(Amyloid beta,Aβ)。Aβ 蛋白質是前體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的 一部分。APP 是神經(jīng)細胞表面的一個跨膜蛋白,有一個很大的細胞外部分,包括其氨基端。大部分的細胞外部分先被β-分泌酶(β-secretase)除去,膜內的γ-分泌酶再從膜內將肽鏈切斷,就會產(chǎn)生淀粉樣β 片段Aβ。該片段可以改變折疊方式,形成β-折疊,即Prion 型的結構,并將其他的Aβ 片段也轉變?yōu)檫@種結構。Prion 形式的Aβ 能聚合成為小纖維,其內β-折疊的方向,也與引起瘋牛病的Prion 蛋白形成的小纖維中的一樣,垂直于小纖維的長軸,且能被剛果紅染色,在偏振光下呈現(xiàn)蘋果綠的雙折射現(xiàn)象。這說明Aβ 小纖維的結構與PrPsc的結構非常相似,也像PrPsc那樣能引起神經(jīng)細胞的病變。
除了神經(jīng)細胞外的Aβ 淀粉樣沉積,神經(jīng)細胞內還有另一類淀粉樣沉積,即由Tau 蛋白改變結構引起的。Tau 表示希臘字母τ,功能是在細胞中與“細胞骨架”之一的“微管”(microtubule)結合,穩(wěn)定微管結構,所以其基因稱為“與微管相連的蛋白tau 基因”(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 gene,MAPT gene)?!罢!钡腡au 蛋白是高度溶于水的,但Tau 蛋白也能改變結構,形成橫向β-折疊,像Prion 蛋白那樣形成小纖維,且能被剛果紅染色,在偏振光下呈現(xiàn)蘋果綠的雙折射現(xiàn)象,說明細胞內的Tau 蛋白沉積和細胞外的Aβ 沉積具有相似的淀粉樣結構。所以阿茨海默癥也許是神經(jīng)細胞被這2 種蛋白“雙重攻擊”的結果。
以上事實說明,阿茨海默癥是由傳染性蛋白引起的,且其形成機制與瘋牛病極為相似,盡管Aβ 和Tau 蛋白與PrPsc是不同的蛋白質。這說明Prion 型結構,而不是氨基酸序列,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2.2 帕金森氏癥 帕金森氏癥 (Parkinson′s disease,PD)也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病,于1817年由英國醫(yī)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描述。這種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所以又被稱為“運動神經(jīng)元病”?;颊咧心X黑質(substantia nigra)分泌多巴胺的細胞死亡,使患者相關腦區(qū)的多巴胺分泌不足?;颊弑憩F(xiàn)為身體顫抖、僵硬,行動遲緩,行走困難,情緒抑郁焦慮,認知能力受到影響,嚴重的會失智即癡呆。帕金森氏癥主要影響60 歲以上的老人。2015年,全球有620 萬人發(fā)病,其中11 萬多人死亡,所以這也是一個嚴重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在顯微鏡下檢查患者的腦組織,發(fā)現(xiàn)與阿茨海默癥的情形相似,也有蛋白聚合物。但與阿茨海默癥不同的是,這些蛋白聚合物不是在細胞外,而是在細胞內,稱為“路易氏體”(Lewy body)。路易氏體的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即“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路易氏體可被剛果紅染色,并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呈現(xiàn)蘋果綠色的雙折射現(xiàn)象,說明它與癢羊病中的PrPsc和阿茨海默癥中的Aβ 具有類似的β-折疊結構。Aβ 還能“誘導”α-突觸核蛋白改變折疊方式,形成聚合物,因此,帕金森氏癥也是由傳染性蛋白引起的疾病。
路易氏體不是纖維狀的,而是球形的,周圍連有纖維狀的細絲。這可能是由于路易氏體還含有其他蛋白(例如泛素)的緣故。路易氏體并不是殺死神經(jīng)細胞的結構,而是變?yōu)镻rion 形式的β-突觸核蛋白在低度聚集狀態(tài)時對細胞產(chǎn)生傷害。
2.3 杭廷頓氏癥 杭廷頓氏癥(Huntington′s disease)也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病變,為美國醫(yī)生George Huntington 在1872年詳細描述。其癥狀有些類似帕金森氏癥,也表現(xiàn)為行動困難,最后發(fā)展為癡呆,但發(fā)病年齡要早于帕金森氏癥,30~50 歲即可發(fā)病?;颊咴缙诘陌Y狀為無目的和突然的劇烈動作,扮鬼臉,聳肩,所以又稱為“杭廷頓舞蹈病”(Huntington′s Chorea)。
杭廷頓氏癥是遺傳性的,起因是因為一個被稱為杭廷頓蛋白的基因(Huntingtin,HTT)序列發(fā)生改變,其中為連續(xù)多個谷氨酰胺殘基編碼的CAG 重復序列被擴充。正常人的HTT 基因含有6~35 個CAG 重復序列,而在引起疾病的HTT 基因中,這個數(shù)量擴展為36 個或以上,最多可達250 個。這樣,細胞生產(chǎn)的杭廷頓蛋白(Huntingtin protein)就有36 個或更多的谷氨酰胺連續(xù)序列。這種谷氨酰胺重復序列的擴展會使蛋白折疊的情形容易發(fā)生改變,形成Prion 型的β-折疊,進而形成聚合物,在神經(jīng)細胞內形成內含體(inclusion bodies)。這些內含物能被剛果紅染色,并在偏振光顯微鏡上呈現(xiàn)蘋果綠色的雙折射現(xiàn)象,說明它與Prion 類型的蛋白質一樣,具有橫向β-折疊結構,因此其致病原理與上面提到的疾病是類似的,只是引起細胞傷害的沉積物(內含體),與帕金森氏癥中神經(jīng)細胞中的路易氏體一樣,也是位于細胞內的,與多數(shù)位于細胞外的淀粉樣沉積不同。
迄今為止,本文介紹的淀粉樣變性病,包括阿茨海默癥、帕金森氏癥、杭廷頓氏癥,以及前文所述瘋牛病、癢羊病、人類的克-雅氏病、庫魯病,影響的都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但這并不意味著淀粉樣變性病只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這些疾病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因為致病的蛋白,Prion 蛋白、淀粉樣β 蛋白(Aβ),以及杭廷頓蛋白,都主要表達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它們的結構改變自然會“就近”影響它們所在的神經(jīng)細胞。如果傳染性蛋白不是表達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它們引起的病變也就會發(fā)生在身體的其他組織和器官中。下面介紹的就是影響身體其他組織和器官的淀粉樣變性病。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變異引起的外周神經(jīng)疾病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是身體對抗超氧離子(O2-)破壞作用的酶。它能將超氧離子變?yōu)檠鹾瓦^氧化氫。人體內含有過氧化氫酶(Catalase),能將過氧化氫變?yōu)檠鹾退?,由此,超氧離子的毒性就被完全去除。人體含有3 種SOD:SOD1 存在于細胞質中,SOD2 存在于線粒體中,SOD3 存在于細胞外。它們都含有金屬離子作為輔基,其中SOD1 和SOD3 都含有銅和鋅,而SOD2 含有錳。SOD1 和SOD2 以同質二聚體的形式存在,而SOD3 以同質四聚體的形式存在。這些SOD 的分子形狀都類似球形,都含有β-折疊。
SOD1 和SOD3 的一些基因突變都能改變蛋白中肽鏈的折疊方式,轉變?yōu)镻rion 型的β-折疊結構,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從而引起周圍神經(jīng)的疾病。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是一種漸進性的運動神經(jīng)病變,運動神經(jīng)元退化死亡,肌肉萎縮,最后大腦完全失去主動控制運動的能力。大部分病例的發(fā)病原因不明,少部分是遺傳性的。由SOD1 蛋白第90 位的氨基酸殘基從天冬氨酸變?yōu)楸彼幔ˋsp90Ala)引起的ALS 約占遺傳性ALS 病例的20%。神經(jīng)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內出現(xiàn)沉積物,其中含有突變形式的SOD1 蛋白,是引起這些細胞受損的原因。
SOD3 蛋白第213 位的精氨酸殘基變?yōu)楦拾彼釟埢ˋrg213Gly)會導致家族性淀粉樣多發(fā)神經(jīng)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xiàn)AP)。一名患者在25 歲時發(fā)生周圍神經(jīng)病變,然后心臟、腎臟和自主神經(jīng)受到損害,最后死亡。變異的SOD3 蛋白在這些組織和器官內都有沉積,尸檢還發(fā)現(xiàn)血管周圍和小腸上也有淀粉樣沉積。
2.5 抗體輕鏈型淀粉樣變性病 抗體輕鏈型淀粉樣變性?。ˋmyloid light-chain amyloidosis,AL)是抗體輕鏈不正常產(chǎn)生而后變性引起的疾病。抗體是由漿細胞(plasma cell)產(chǎn)生的,用于結合外來分子的蛋白質,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成分??贵w由重鏈和輕鏈組成,這就要求重鏈和輕鏈在細胞中形成的數(shù)量必須匹配,如果其中一種產(chǎn)生的量超過另一種,就會使一些分子找不到“結合對象”,而這樣的狀態(tài)是不穩(wěn)定的,容易改變折疊方式并聚合,在身體各處沉積下來,從而引起病癥。這些沉積能被剛果紅染色,并在偏振光下呈現(xiàn)蘋果綠的雙折射現(xiàn)象,說明這些沉積是Prion 型的。
由于多余的輕鏈存在于血液中,其聚合物隨著血液循環(huán)到達身體各處,所以可沉積在身體的許多組織和器官上,包括外周神經(jīng)、骨骼、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腎上腺、脾臟、甲狀腺、胃腸道和皮膚等,引起淋巴結和肝脾腫大、骨痛、骨折、心律不齊、呼吸困難、皮膚顏色改變等。其中腎臟是最常見受影響的器官,半數(shù)以上患者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伴有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當腎臟的功能被破壞到一定程度時,輕鏈蛋白會通過腎小管進入尿中。這個現(xiàn)象為英國醫(yī)生Henry Bence Jones 于1848年報告,因此,尿中的輕鏈蛋白也稱為Bence Jones 蛋白。
沉積物中的抗體輕鏈是由單克隆的漿細胞所產(chǎn)生的,即所有的輕鏈分子都具有同樣的氨基酸序列。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能引起AL 淀粉樣變性病的抗體輕鏈都含有可變部分,即在正常情況下用于結合外來物質的部分。這部分序列是由抗體產(chǎn)生時通過所謂的VJ 重組(VJ recombination)所產(chǎn)生的。輕鏈中的可變段是由多個DNA 片段編碼的,這些片段隨機地組合在一起,可形成多種不同的可變段氨基酸序列。輕鏈的可變部分再與重鏈的可變部分結合,就可產(chǎn)生數(shù)量龐大的對外來物質的結合面,這正是抗體分子產(chǎn)生機制的巧妙之處。然而這個巧妙的機制也有其缺點,即偶爾會產(chǎn)生能形成Prion 結構的輕鏈。
2.6 抗體重鏈淀粉樣變性病 抗體重鏈淀粉樣變性?。ˋmyloid heavy-chain amyloidosis)遠比輕鏈淀粉樣變性病少見,但也有確實的病例報告,說明抗體的重鏈也可以改變折疊方式,形成Prion 型的結構。例如1990年,美國就報告了這樣一個病例。一位65 歲的婦女就診時有黃疸,腹痛,持續(xù)性消瘦,腎功能也有問題,不久后死于肝、腎衰竭。對這位婦女的組織檢查發(fā)現(xiàn),其肝臟、心臟、腎臟和脾臟中都有淀粉樣沉積。這些沉積能被剛果紅染色,并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呈現(xiàn)蘋果綠的雙折射現(xiàn)象,說明她患的是全身性的淀粉樣變性病?;颊叩牡矸蹣映练e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一種抗體的重鏈,其中可變部分完全保留,而不變部分有缺失。這說明與輕鏈淀粉樣變性病類似,也是肽鏈的可變部分發(fā)生了折疊方式的變化,形成了Prion 結構的聚合物。這種重鏈也是單克隆的,由此說明這也是只由一種抗體的重鏈變性而導致的疾病。
2.7 血清蛋白A 引起的淀粉樣變性病 血清蛋白A 由肝臟合成,由于可引起淀粉樣變性病又被稱為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protein A,SAA),當身體有炎癥時其在血液中的濃度可增加1 000 倍以上,但其生理功能尚不完全清楚。當身體有慢性炎癥時,例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胃 腸道炎癥(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慢性感染例如肺結核、由艾滋病引起的感染等,血清淀粉樣蛋白A 的濃度持續(xù)升高,就有可能誘發(fā)全身淀粉樣變性病。
血清蛋白A 引起的淀粉樣變性?。⊿erum protein A Amyloidosis,AA) 是一種全身性的淀粉樣病變,癥狀包括腎臟功能受損引起的蛋白尿,胃腸道功能受損引起的腹瀉和吸收不良,肝臟、脾臟和甲狀腺腫大,以及多發(fā)性神經(jīng)病變等。這些沉積物能被剛果紅染色,并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呈現(xiàn)蘋果綠色雙折射現(xiàn)象,說明這些沉積物也具有Prion 蛋白小纖維那樣的橫向β-折疊結構。
血清淀粉樣蛋白A 由104 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其中氨基端的66~76 個氨基酸殘基長的片段有形成Prion 型β-折疊的能力,但是在完整的血清蛋白A 中這種折疊不會發(fā)生,而是主要形成α-螺旋。當分子的羧基端被除去后,余下的氨基端就會改變折疊方式,形成淀粉樣沉積。此過程可能是在巨噬細胞中開始的。血清蛋白A 通常是由巨噬細胞降解的,如果降解過程不完全,沒有將它完全分解為氨基酸,而只進行了部分水解,就會形成致病的氨基端。
有趣的是,同樣的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在小鼠身上。如果讓小鼠處于持續(xù)發(fā)炎的狀態(tài)3~4 周,小鼠的脾臟中就會出現(xiàn)淀粉樣沉淀。如果將此沉淀注射給剛開始患炎癥的小鼠,則其脾臟中出現(xiàn)淀粉樣沉淀的時間就縮短為3 d。不僅如此,患有輕鏈型淀粉樣變性?。ˋL)小鼠的單核細胞(mononuclear cells)也有類似的效果,甚至患輕鏈型淀粉樣變性病的人的單核細胞,也能縮短炎癥小鼠淀粉樣沉積出現(xiàn)的時間。這說明輕鏈型淀粉樣變性病的沉積(無論是人的還是小鼠的)與小鼠的血清蛋白A 沉積有類似的β-折疊結構,以致前者可以作為后者形成的“種子”。這說明有些傳染性蛋白不僅能改變同種蛋白的結構,也能改變其他傳染性蛋白的結構,即一種傳染性蛋白還能“傳染”另一種傳染性蛋白。
2.8 長期腎透析引起的β-微球蛋白腕管綜合征
腎透析是用人工生產(chǎn)的半透膜去除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和小分子廢物。“半透膜”的意思是這種膜只允許比較小的分子和離子通過,而紅血球和大的蛋白分子不能通過。腎透析是維持腎功能受損患者生命的一種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但長期腎透析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其中包括一些蛋白質不能通過半透膜而在血液中積累,繼而改變折疊方式,引起疾病,例如腕管綜合征。
人的Ⅰ型組織相容性抗原(class Ⅰ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Ⅰ,MHCⅠ)是細胞表面向身體報告細胞中是否有病毒入侵的重要蛋白復合物。MHC Ⅰ由2 個蛋白質亞基組成,一個是α-蛋白,另一個是β-微球蛋白(β-microglobulin)。在正常情況下,β-微球蛋白在腎臟中被代謝掉。血液中的β-微球蛋白先在腎小球中被過濾出去,再在腎小管中被重吸收并就地降解。
但是在透析過程中,β-微球蛋白卻無法通過透析膜。該蛋白的分子量為11.8 kDa,對于透析膜上的孔來說太大了。長期透析(例如5年以上)會造成滯留在血液中的β-微球蛋白改變折疊方式,變成Prion 型的β-折疊,在身體各處形成沉積物,引起癥狀,特別是沉積在關節(jié)處,引起關節(jié)痛,以及在腕管滑液(Carpal tunnel synovia)中和筋腱上。由于腕神經(jīng)是通過腕管進入手掌的,淀粉樣沉積會壓迫腕神經(jīng),造成麻木和針刺的感覺,稱為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腕管綜合癥的發(fā)病率與透析時間成正相關,透析超過10年的患者約有10%會出現(xiàn)腕管綜合征。
這些沉積物能被剛果紅染色,并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呈現(xiàn)蘋果綠色雙折射現(xiàn)象,說明β-微球蛋白形成的淀粉樣沉淀與Prion 蛋白的結構相似,它所引起的疾病也是淀粉樣變性病。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