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耀,陳作飛
(滁州市實驗中學,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管仲,春秋初期人,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者。從一介平民到建功立業(yè)的一代名相,管仲是功成名就的代表。春秋時代禮雖壞樂雖崩,但重禮視德依然濃厚,所謂其上立德,其次立功,反映在評論歷史人物方面是既羨慕立功成業(yè),又糾結(jié)德行不純??鬃优c弟子評說管仲可謂典型。
孔子認為“才難[1]84”,稱贊武王有九個人才就足以治平天下。儒家倡導在上行德,臣下盡才。管仲能安民撫邦,孔子許其為“人也”[1]148。管仲奪邑不怨,幫助齊桓公稱霸諸侯一匡天下是孔子與弟子都熟知的事情。但如此的大事業(yè)能否稱仁,子路與子貢疑而否之,理由是管仲不死公子糾;孔子以管仲匡正天下民受其賜,稱其大信,許其仁德。這種功德難全輕功重德之論在《孔子家語致思》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子路問于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弊勇吩唬骸拔艄苤僬f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說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糾而不能,不遇時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知權命也;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也;事所射之君,通于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p>
子路和孔子都給出了自己較為充足的理由,比起《論語》所載更為具體。以下的內(nèi)容就從考證這段材料開始。
《孔子家語》的真?zhèn)螝v來爭論不斷,有證其偽者,亦有主其為真者,而隨著考古材料的不斷出土,后者漸有成立之勢。在此基礎上,下面來說明《致思》的這段材料可以采用。
孔子說比干諫而死,為殷商三仁之一,是說辯可以為仁。陽虎批評孔子不仕,失時不為非君子,孔子然之,是智能遇時可以為仁(1).孔子痛批始作俑者,問人不問馬,又言父母唯其疾之憂,是憂色家人可以為仁。管仲雖居檻車,知非已過,奔齊而成福民之業(yè),孔子稱仁,是自裁審明可以為仁??鬃幼再澘梢怨矊W共道共立而無人可與已共權,是通變可以為仁。孔子認為冕純可服,拜上為奢不可做,是輕重之量為可以為仁。孔子稱贊趙盾為良吏,又惜其不出境,是不死束縛而立功名無可厚非。孔子對子路說好仁不好學其蔽為愚,是為仁有不當者?!吨滤肌返倪@段文字雖不見于公信之《論語》,然符合孔子的思想,是可以采用的。
與孔子相比較,子路之說在于理解仁的諸方面表現(xiàn)不同于孔子,其實亦當可信。子路認為為人臣子當死人之事,他率直而難通權變,最后無謂地死于衛(wèi)國。召忽死公子糾,管仲不死在子路看來是不忠,非仁人之所為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討論較多的話題。何為仁,作為道德范疇,孔子把它分解為方方面面來界定。愛人為仁,生死事親以禮為仁,克已復禮為仁,剛毅木訥為仁等等。在《致思》篇更包括說辯為仁,能智為仁,憂慈為仁,死忠為仁,心丑為仁,事貞為仁??鬃与m駁子路關于管仲不辯,不智,不慈,無丑,不貞,不忠是為不仁的觀點,但同時也肯定了凡仁者要辯,要智,要慈,要知丑,要貞,要忠,仁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規(guī)范及其實踐結(jié)果構(gòu)成和體現(xiàn)的,這是孔子與子路理解仁相同的地方。
孔子主張中庸,看問題扣其兩端。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道德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不會同等,但孔子依然追求相對的人格平等與尊嚴。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對方做到的,自己也應該做到自己的??鬃訉蠁柎鹬畬φ叨嘤兴潱蓪R景公之語不予置評,意在批評齊景公有馬四千民卻不稱,是君不象君,卻要求臣要象臣。孔子的弟子們大多強調(diào)道德弱方的責任,把道德看作是單向的義務,把道德的實現(xiàn)視為單向義務的完成。孔子和子路對管仲的評論是深受他們道德觀的影響的[2]。
子路認為管仲不能說服襄公,是其辯才不行。其實說辯既須說者能說,也須聽者能聽。管仲數(shù)言而止齊桓公越禮受賜,若非齊桓公善于接受,管仲焉能成其辯?孔子認為管仲非口才不辯,而是襄公暗不能受,責不在說者一方。登位之事,子糾亦有先機,然漫路不進;公子小白雖受箭射卻日夜兼程,后又知遇管仲,讓其輔助成就霸業(yè),足見人智慧的發(fā)揮也是需要遇時的。子路責難管仲不智是只求謀事在人,而不管成事在天。管仲家殘于齊而無憂色子路以為是不慈,孔子非之,以為仁者愛人,還須知命,所謂無毒未必真丈夫,視管仲所露是真孝慈。管仲身帶桎梏,陷于檻車,鼓勵士卒高歌前行,子路認為管仲這是無羞恥之心,孔子卻認為這是管仲自裁審明。子路認為管仲既事子糾應當不有所變,變則不貞??鬃又鲝垰⑸沓扇?,舍身取義,亦申有道則行無道則止。棄之當棄,雖成一筐也不為。行之當行,雖只一筐也不止,宜在通變。因此管仲事所射之君不能叫做不貞。子路認死理,以為忠者當死人之事如召忽,管仲不死子糾即是不忠??鬃硬灰詾槿?,認為管仲不死子糾既是分不當行,因為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名分不備;又是權量輕重,成功名而不死束縛,是無可厚非的。對道德完成的理解,孔子和弟子的差異真可說涇渭分明[3]。
仁的實現(xiàn)是需要具體方法和路徑的,這就要求不僅重仁,而且也要重學,才能真正地實踐好仁。囿于道德規(guī)范,而不注重學習和探索其踐行舉措與策略,再好的道德也會實踐出弊端,所謂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1]184”。子貢認為子從父命為孝,臣從君命為貞,沒什么疑問,孔子謂其不識;曾子誤毀瓜秧,被父懲罰,但他即死不避,孔子責其不該,當義不受杖??鬃诱f自己賢不如顏回,敏不如子貢,勇不如子路,莊不如子張,而可以為四子之師是因為顏回能信不能反,子貢能 敏不能拙,子由能勇不能怯,子張能莊不能同,即他們都不能很好地適當踐行其德而出問題,而自己卻不會。子路認為召忽死公子糾為忠而頌之,其人也是這樣實踐的,孔子早就預知他會不得其死。孔子鄙視有勇無謀,魯莽冒險的行為,愿與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為伍;也正是因為行仁有道,孔子看來,召忽雖然為公子糾而死,但為了追求仁德做得太過分了,并不值得稱贊。
自古有德者眾多,而能踐行德者少??鬃邮①澆┦┯诿穸軡娬?,認為其不僅實現(xiàn)了仁德,而且是堯舜也未必可及。把道德和事功統(tǒng)一起來,強調(diào)濟民的功效應該是孔子許管仲以仁的真正所在,而子路和子貢認為管仲非仁者,也正是沒有悟到這個層次。
商人敬鬼,周人尚文,商周之際的社會變化雖然激起周人對人事的重視,但并未顛倒神主人從的思想,天命的權威,天子的權威,貴族的權威還濃烈地制約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形成深厚的在下服上的氛圍,輕視在上禮下。及至春秋,禮壞樂崩 ,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君臣無常位,社稷無常俸,原有的權威受到顛覆和挑戰(zhàn)。人不再從神,轉(zhuǎn)為神主,成民成為為政之首要。天子不再有無限權力和尊敬,譬如諸侯,大國迫之,小國輕之。貴族大量的破落,失去先前的世襲榮耀,顯示社會變遷的無情。三代之后于今為庶的變化把社會發(fā)展的辯證特征展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推動人們?nèi)マq證地思考社會問題,提出富有辯證意味的道德思想。
與三代之后于今為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庶民社會地位的上升,庶民不僅展現(xiàn)自己社會群體存在的力量,其中的個體更是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追求名祿,建立功業(yè)。盡管如此,平民由于自身的社會條件,建功立業(yè)往往充滿曲折坎坷,其中不乏道德的沖突。管仲早年與友鮑叔牙合作生意,因家貧就多取金錢,心中自然會有是否為貪的掙扎;雖有老母,然臨陣而走,內(nèi)心自然會生是否為怯的掙扎;借不羞小節(jié)恥功名不顯就不如召忽死子糾而受幽囚,心中自然會發(fā)是否為恥的掙扎。管仲感恩鮑叔牙之知己,管鮑之交昭示春秋時代辯證看待和構(gòu)建社會道德的熱烈愿望。
孔子是構(gòu)建新時代道德體系的代表,其道德體系突出的特點是以舊瓶裝新酒,利用原有的道德范疇,通過改造更新其內(nèi)容展現(xiàn)社會的道德呼喚。以仁為例,孔子之前仁是統(tǒng)治者高高在上的口號,難及百姓??鬃影讶实幕{(diào)放在愛人,不僅仁者可以有平民,受仁者也波及庶人。馬廄失火,孔子問人不問馬正是春秋時代社會變化的反映。仁有一般的表現(xiàn),更多地反映平常的內(nèi)容;也有非常的表現(xiàn),更多地體現(xiàn)特殊情形的要求??鬃幽芨玫亟y(tǒng)一二者,而其弟子如子路等則容易偏向前者。憂色家人是仁的平常表現(xiàn),管仲反是是仁的非常表現(xiàn),子路認為管仲不仁是因為子路束縛于仁的一般概念;孔子認為管仲非不仁是因為孔子關注到仁在彼刻須知權命,是特殊情形的權宜處理。同理,羞慚于桎梏檻車是通常表現(xiàn),管仲反是是非常之舉;事君要貞是通常要求,管仲事所射之君是特殊表現(xiàn);忠君以死是常識,管仲不死是特例,子路以通常視管仲為不仁,基于本本;孔子以非常許管仲為仁,是實事求是??鬃拥娜实掠^才是與春秋時代人本思想漸趨倡盛的社會變化對應的。[4]
管仲多取財利,時人會以為其貪;為人謀事而使之更窮困,時人會以為其愚;三仕三見逐于君,時人會以為其不肖;三戰(zhàn)三走,時人會以為其怯;不死子糾,幽囚受辱,時人會以為其無恥,只有鮑叔牙知管仲,不以為是。管仲以后來卓越的政績不僅報答了好友相知,而且證明了自己逆德選擇的成功。假若管仲沒有成就后來的功業(yè),假若管仲逆德即受到懲處,甚至身亡,子路所言管仲不仁怕也就坐實了。子路好比時人,孔子恰似鮑叔牙。管仲能得到孔子的理解是幸運地得到了后來的知已。孔子能知管仲也正是他高于弟子的歷史見識。
能明白、理解歷史已經(jīng)不易,能以史為鑒更加艱難。孔子以其卓越的見識贊揚管仲,反于其身則未必能行。孔子教育弟子君子不與親身為亂者,然而佛肸以中牟叛,孔子卻以自己可以磨而不磷,湼而不緇應召欲往。與管仲的逆德選擇相比,孔子此舉與之相似,比之更烈。好在孔子終未往。設想孔子真去了,其不成功十有八九,定會背負不智之名。管仲棄小取大,終獲成功;孔子實棄大取小,若真踐行,以其后來之生平量之,必不會有后來之孔子??鬃尤敉叵胂肟忠埠笈掳?。
現(xiàn)實中人們做事總會遇到價值判斷道德衡量,其中會有史鑒的采納。圣如孔子猶有不當,足見鑒史亦須足夠的修養(yǎng)。引管仲孔子為師,重點有兩個。其一鑒往知來,不鑒往無以參照,失于伊始;不知來,無以勇往,誤在迷途。鑒往須熟知歷史,知來當了解大勢。其二策略本事,不講策略,事不得行;沒有本事,無以擔當。具備此二者方可說“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1]151”,方能避免“沒世而名不稱焉[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