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麗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一
自兩千多年前成書以來,《莊子》以其豐富深邃的思想觀念和汪洋恣肆的美學風格,成了我國古代乃至今天眾多文學創(chuàng)作者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美感源泉??梢哉f,自莊周之后,歷代體裁各異的文學作品當中多多少少都烙有《莊子》思想的印記。成書于清代的《聊齋志異》(以下簡稱《聊齋》)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部一流的文言小說作品集,其作者蒲松齡的思想淵源一直頗受學界重視。身為一介寒儒,蒲松齡思想中的儒家成分牢牢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這在《聊齋》中有著十分鮮明的體現(xiàn),無須贅述。但在儒學之外,蒲松齡也深受道家思想,尤其是莊子思想的熏陶。這種影響突出表現(xiàn)在《聊齋》與《莊子》行文中對于“夢”這一題材的一致偏愛,以及《莊子》中“莊周夢蝶”這一故事對《聊齋》創(chuàng)作的巨大影響。
翻開《莊子》這本書不難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夢”的描寫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jù)統(tǒng)計,《莊子》中“夢”字出現(xiàn)多達30次(姑且將內(nèi)篇、外篇、雜篇都包含在內(nèi)),其中《齊物論》《大宗師》《人間世》《至樂》等篇中尤為集中和明顯??梢钥隙ǖ氖?,這絕不是創(chuàng)作時的心血來潮,而是莊子借以表達自己思想的重要手段。那么,莊子為何對“夢”這一主題格外關(guān)注呢?這與夢這一現(xiàn)象的特點有關(guān)。何謂“夢”?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說,夢是人類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現(xiàn)象,“凡是睡覺時留下印象的經(jīng)歷,醒來時還能夠回憶的、講述當下生活情感狀況的、刺激認知和感情發(fā)生各種聯(lián)系的,以及促使發(fā)生變化的經(jīng)歷的都是夢”[1]23。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人們無法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只能夸大其所體現(xiàn)出的神秘主義色彩。當我們翻閱古籍時,會見到很多關(guān)于夢的記載。殷墟卜辭中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夢兆的記錄;《詩經(jīng)·小雅·無羊》云:“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占之。”[2]表明了夢與占卜之間的關(guān)系;《左傳》中也有多處關(guān)于夢境的描寫,主要起預(yù)言作用??偠灾?,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早期,夢或者被認為是一種現(xiàn)實的征兆,或者被看作是人神溝通的手段,迷信色彩十分濃重,尚不具備真正的文學審美價值。
當莊周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時,“夢”這種理性無法解釋的神秘現(xiàn)象引起了其濃厚的興趣。他運用強大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文學天賦,借助寓言的手段,使夢這一現(xiàn)象一掃原始粗糙的面貌,呈現(xiàn)出絢麗多彩的嶄新姿態(tài)。在《莊子》構(gòu)建的夢幻世界中,現(xiàn)實世界的有限性被顛覆了,心靈可以追求無限的自由。夢既可以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也可以發(fā)生在人與鬼之間,甚至可以存在于植物和人之間、動物與人之間。無獨有偶,當我們翻開《聊齋》時就會發(fā)現(xiàn),盡管與《莊子》相隔了幾千年的時空,蒲松齡所構(gòu)建的夢幻世界與莊周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從《莊子》到《聊齋》,這些恢詭譎怪的夢幻世界以虛幻經(jīng)驗的形式宣泄著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表達著他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超越及在現(xiàn)實中難以滿足的愿望。
二
從結(jié)構(gòu)層面上來說,《聊齋》對《莊子》夢幻思想的繼承,首先體現(xiàn)在故事模式的借鑒上。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人與鬼、人與動物、人與植物是不可能溝通和交流的。然而在《莊子》構(gòu)建的夢幻世界中,人類可以突破一切束縛,跨越生死,甚至跨越種族與天地萬物直接對話,這就使作品的內(nèi)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例如,在《至樂》篇中:“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wù)咚妻q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3]接下來便是莊子與骷髏之間關(guān)于生死的一大段對話。顯然,在這個故事里,骷髏作為“死”的代表進入了莊子的夢境之中,夢成了溝通“生”與“死”陰陽兩界的一個精神通道。這種打破生死界限的想象模式,對后世志怪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除了生死之外,《莊子》構(gòu)建的夢境還常常打破人與物之間的界限,使人與植物、動物皆可以進行直接的交流,從而使《莊子》一書呈現(xiàn)出強烈的夢幻色彩。在《人間世》中,莊子創(chuàng)建了一個匠石與櫟社“神木”交流的夢境?!敖呈R,至于曲轅,見櫟社樹……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借助夢的虛幻性,使櫟社樹擺脫了身為“物”的局限,進入匠石的夢中直接表明其對于“大用”的觀點。與人類短暫的生命相比,某些植物往往生存的時間更為長久,因此,以植物的視角來觀照人類,往往會獲得奇特的審美感受和思想突破。同樣是人與物之間以夢為媒介進行交流,在《外物》篇中神龜入夢宋元君的故事則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fā)窺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X,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魅眨嗲页?。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wǎng)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唬骸I若之龜?!斨?,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鉆而無遺策?!毕鄬瞪鐦涞闹钦咧L,這則故事里的神龜則完全是一個可笑的負面形象。在落入打漁人的網(wǎng)罟之后,它憑借自己的神性夜半給宋元君托夢,訴說自己的遭遇。原以為可以擺脫網(wǎng)罟之苦,殊不知這種“神”性不僅沒有使自己擺脫不幸的遭遇,反而給自己招致刳腸之患。同樣是以異物的身份入夢,同樣是與人類進行跨種族的交流,樹和龜卻得到了不同的結(jié)局。
值得注意的是,莊子之所以以夢為媒介來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其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更主要的是借此闡述自己隱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哲學思想。也就是說,莊周之夢,并不僅僅只是“夢”,而是用來通向“大道”的一種表述方式。但無可否認,這種充滿幻想、饒有趣味的故事模式,對后世志怪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自先秦至清代幾千年來,夢這一主題在志怪小說中不斷得以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作技巧也不斷成熟。作為清代最杰出的志怪作品,《聊齋》在這一方面格外突出。在《聊齋》將近500篇作品中,以夢為主題的故事時有出現(xiàn),除了繼承《莊子》異類入夢以說理的傳統(tǒng)之外,蒲松齡以其橫飛天外的想象能力擴大了夢的表達范疇,創(chuàng)造了更為瑰麗多彩的夢幻世界。
《聊齋》開篇之作《考城隍》,便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莊子》“夢入生死”的故事模式。文章的主人公宋公在病中入夢,借助夢境到達了陰間,在與陰間諸神進行一番對話之后,又順利回到了陽間。“及抵里,豁若夢寤。時卒已三日。母聞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語。”[4]在這一故事里,主人公可以說是“以夢入死”,同時又“以夢回生”,夢承擔了溝通陰陽兩界的作用,實現(xiàn)了人與鬼魂之間的奇妙交流。《珠兒》中的詹氏,其自幼被妖僧迷殺,“驅(qū)使如倀鬼,冤閉窮泉,不得脫化”,顯然是一個可憐的鬼魂形象。后妖僧因迷殺珠兒被官府所斃,詹氏為報恩附魂于珠兒,使珠兒得以“起死回生”。此時詹氏作為一個有肉體可以依附的鬼魂,其形象更加奇幻迷離。“夜間僵臥,毫無氣息,冥然若死……天將明始若夢醒?!闭彩弦詨魹槊浇椋陉幩九c陽間自由穿梭,甚至可以為父母打探家中已故之人的去向。更為絕妙的是,在他的穿針引線之下,死去多年的珠兒之姐——小惠同樣以夢為媒介,附身東鄰趙氏女肉身之上,得以回到陽間與父母短暫共聚天倫。這種用夢境來溝通陰陽的故事模式在《聊齋》中還有很多,顯然都離不開《莊子》的深刻影響。進一步來看,《聊齋》中還經(jīng)常將“夢—醒”與“死—生”進行類比,例如在《嬌娜》中孔生復(fù)活時“恍如夢寤”;《畫皮》中王生復(fù)蘇之后曰:“恍惚若夢,但覺心隱痛耳。”顯然,在面對“生死”這一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時,蒲松齡與莊周一樣,喜歡用“夢”作為媒介來進行闡釋。
在異類與人類的交流上,蒲松齡也借鑒了《莊子》的故事模式。作為一部志怪小說,《聊齋》中的異類可謂種類繁多:有面目各異的鬼魂,多姿多彩的花妖,當然最多的還是形形色色的狐魅。無論這些異類以何種面目出現(xiàn),他們身上多少都帶有《莊子》中那些骷髏、大樹、神龜?shù)挠白?,只是在蒲松齡的生花妙筆之下,他們的形象被塑造得更為飽滿,夢幻的色彩更為濃厚。《莊子》中的骷髏、大樹入夢,是為了和人類探討“生死”“大用”等神秘話題,顯示其遠高于人類的智慧水平?!读凝S》中也有著類似的故事模式。《柳秀才》記述明季沂縣將受蝗災(zāi),沂令無計可施之際,夢到一個“峨冠綠衣”的秀才前來為其謀劃,指點其于西南道上祭祀蝗神。沂令依計而行,沂縣的莊稼得以保全,只是境內(nèi)柳葉全被蝗蟲嚙盡。由此才知夢中所見秀才乃當?shù)亓?,因泄露機密被蝗神報復(fù)。顯然,在這個故事里,柳神是以沂縣救世主的身份出現(xiàn)的,他不但在智慧上高于人類,而且能夠指點迷津化解苦難,并且極具自我犧牲精神。在同一故事模式下,柳神對櫟社樹的形象既有所繼承,同時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霸趬艋玫乃囆g(shù)外殼下,蒲松齡展開藝術(shù)想象力,突破生死界限,超越時空,自由馳騁于幽冥、人間、仙境三界,將萬物種種隨意納入夢幻,建構(gòu)了一個個深遠的意境”[5],可以說是對《聊齋》夢幻藝術(shù)的精確評價。
三
以上僅僅是從夢這一主題的故事模式方面闡釋了《聊齋》對于《莊子》的繼承和發(fā)展。作為一部杰出的志怪小說作品,《聊齋》的魅力絕不僅僅在于故事的精彩絕倫和形象塑造的豐富多彩;自然,其從《莊子》那里繼承的也絕不僅僅是異類入夢的故事模式,而是更深層次的精神內(nèi)涵。正如前文所說,莊周借助“夢”來通向他心目中的“大道”,而他的這種“大道”也在《聊齋》的“夢”中得到了繼承。
歷來談到《莊子》之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拔粽咔f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边@一故事雖然在篇幅上遠遠不如前文所述骷髏、大樹、神龜之夢,但在思想層面上卻體現(xiàn)了《莊子》論夢的最高水準。同樣,它也成了對后世影響最深的一個夢,在文學、思想、文化多個層面上都無可取代。故事所蘊含的“人生如夢”這一重要思想最先作用于道家,而后隨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碰撞與雜糅,其逐漸超越了學理的范圍,滲透到了文化的血脈里,成為文人身體里的一條隱性基因。蒲松齡自然也不例外,在其進行《聊齋》的創(chuàng)作時,這種基因在“夢”的主題下時隱時現(xiàn),與幾千年前的《莊子》遙相呼應(yīng)。
從最淺顯的表層意義來看,在“莊周夢蝶”這個小小的故事之中,莊周作為一個具有感性生命存在的個人,在夢中與蝴蝶進行了混化,并且完全忘記了自己。這種借助夢境實現(xiàn)物我轉(zhuǎn)化的概念對《聊齋》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读凝S》中有著不少變形之夢,最典型的莫過于《促織》《阿寶》《竹青》等幾篇?!洞倏棥分谐擅訅糁谢頌轶埃p捷善斗,“每聞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而舞”,從而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阿寶》中的孫子楚因愛慕富家千金阿寶,居然夢中離魂,化身為鸚鵡依偎于阿寶身邊,最終獲得了美滿的愛情;《竹青》中魚容落第回家途中在吳王廟中休息,夢見自己化身為烏鴉,并與雌鴉竹青相配。由于夢境本身具有的虛幻性,這些人物在夢中可以完全擺脫現(xiàn)實的束縛,如同莊周所化之蝶一般怡然自得,栩栩然也。這種淺層意義上的物我轉(zhuǎn)化雖不是“莊周夢蝶”這一故事的思想核心,但其中隱含著的物我合一觀念對《聊齋》的創(chuàng)作有著很大的影響。《聊齋》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花妖狐魅,對人類來說,它們皆為異類,但讀者在進行閱讀時卻并沒有太強烈的異類感。雖“偶見鶻突,知復(fù)非人”[6],但更多時候還是感覺“和易可親,忘為異類”[4]167,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莊子》所帶來的萬物一體的思想。
進一步來看“莊周夢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故事中,《莊子》提出了“夢”與“醒”這一重大命題。莊周在夢中化為蝴蝶,醒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莊周。然而,這到底是莊周真正地清醒了,還是莊周仍在蝴蝶的夢中呢?按照一般觀點,“夢”的對立面為“醒”,夢為虛幻,醒即為現(xiàn)實。然而夢與醒之間,真的能做到如此界限分明嗎?莊子在《齊物論》中假借長梧子之口說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現(xiàn)實之中夢、醒似乎分明,比如夢中飲酒與醒后哭泣、夢中哭泣與醒后田獵,從“醒”的角度看是確定的。但問題是,這種“醒”本身又是難以確定的,會隨著人的感覺而變化??瓷先ヅc夢相對的醒,其實也不過是夢之一種而已。這樣一來,夢與醒之間的界限消失了,人生就是一場虛幻迷離的夢境,而夢境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這樣,在“莊周夢蝶”這個故事中,莊周與蝴蝶、夢與醒的區(qū)別被消解了,莊周與蝴蝶、夢與醒合二為一,精神上進入了一種體認大道、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狀態(tài)。這種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觀點,正是“莊周夢蝶”這一故事最為精彩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對后世文化影響最大的一部分。通過后世道教學者的注解和演繹,這一思想不但構(gòu)成了道教的基礎(chǔ)理論,而且被廣大文人士子所接受,成為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尤其是在他們身世零落、遭逢坎坷或精神孤寂之時,這種感覺便格外突出?!读凝S》的作者蒲松齡恰好就是這樣一位文人,因此其必然會對這一命題進行更多思考。
《聊齋》中有不少故事打破了夢和醒的界限,夢境與現(xiàn)實相互交融,難以區(qū)分。如在《白于玉》一篇中,吳青庵與仙人白于玉交好,思念之下“設(shè)席即寢”,果然于夢中得以相見,并被帶入天宮巡游。在與一紫衣女子一夕歡好之后,吳青庵發(fā)現(xiàn)自己在家中醒了過來,且窗外“昭暾已紅”,顯然昨夜種種皆是夢境。然而接下來他卻于枕席間發(fā)現(xiàn)了紫衣女子于夢中贈給自己的金腕釧,表明夢境已脫離了虛幻而進入了現(xiàn)實。幾個月過后,當他入睡時再次于夢中見到了紫衣女子,并看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醒來時果然嬰兒在側(cè),于是取名為“夢仙”。在這個故事里,夢與現(xiàn)實之間的門檻被徹底打破了,人物可以隨意穿梭于夢境與現(xiàn)實之間,由現(xiàn)實的源頭進入夢境,而夢境則是虛化了的現(xiàn)實。這與《莊子》消解夢與醒之間差異的思想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最能體現(xiàn)蒲松齡對“莊周夢蝶”思想繼承性的,莫過于《成仙》這篇作品。這是一個道家度人成仙的夢幻故事,文章的主人公周生與成生為莫逆之交,周生因與人爭執(zhí)無辜下獄,性命危在旦夕。成生為之多方奔走,終于將其營救出獄。經(jīng)此事之后,成生“世情皆灰”,遂舍棄紅塵而去。得道之后,成生致力于點化周生,其方法就是借助夢中之夢,讓周生在無法區(qū)分夢境與現(xiàn)實的情況下自行悟道。周生與成生飲酒后昏昏睡去,夢中發(fā)現(xiàn)妻子不貞于自己,于是怒而殺妻。忽然醒來,則身在床榻之上,于是認為殺妻只是夢中虛幻之事。而成生笑曰:“夢者,兄以為真;真者,乃以為夢?!憋@然預(yù)示著周生尚未能分清夢境與現(xiàn)實。周生返家之后,發(fā)現(xiàn)妻子被殺,方知此前自己以為夢者,其實為真實發(fā)生之事;而自己自以為已經(jīng)醒來,但其實仍在“夢中之夢”中。此刻“周如夢醒”,這才真正徹底地從這一場大夢中醒了過來。但明倫在此批語云:“一生癡夢,到此才是真醒?!盵7]可以說是對周生這場大夢的最好注解。在這個故事里,夢不但在結(jié)構(gòu)上承擔了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制造了似夢非夢、夢中有夢的迷離情境,與“莊周夢蝶”有著一脈相承的思想內(nèi)核。
四
在對夢這一題材的創(chuàng)作上,《聊齋》繼承了《莊子》迷離奇幻的作品形式和物我合一的精神內(nèi)核。當然,由于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距離莊周已相隔幾千年,因此他對于莊周之夢除了借鑒之外,必然還要加以改造。蒲松齡在創(chuàng)作中結(jié)合了自己的思想和經(jīng)驗,運用深厚的文學功力,使《聊齋》中的記夢作品內(nèi)容更加廣闊,內(nèi)涵更加深厚,既有對社會黑暗的揭示,又有對美好感情的歌頌。相比《莊子》之夢的輕靈飄渺不食人間煙火,《聊齋》之夢顯然已經(jīng)帶有濃烈的生活氣息,世俗化特征非常明顯。
《聊齋》中涉及到夢的作品大約有70多篇,這些作品篇幅不一、形式多變,但仔細觀察這些夢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夢的主體,還是夢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都與其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反映的大多是人物本身的愿望和追求。例如《狐夢》一篇中雖有大量的夢境描寫,但夢里并沒有發(fā)生離奇的上天遁地的幻想,有的只是和凡塵俗世一般的閨閣談笑?!皩㈤|閣細事寫入夢境,《狐夢》堪稱首創(chuàng)。”[8]62-66這個夢境生活化氣息濃厚,讀之令人難辨真幻,幾欲迷失。又如《公孫夏》中的某生,其在現(xiàn)實中打算入京買官,結(jié)果在夢中得償所愿,花錢做了陰間太守,大擺官威之余,頭等大事居然是將小妾接來。人物在夢境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與現(xiàn)實竟無一絲一毫差別,充滿了濃烈的市儈氣息。
《聊齋》之夢世俗化特征最為明顯的,莫過于《續(xù)黃梁》這部作品。從篇名上來看,《續(xù)黃梁》是對以往“焦湖廟?!?、《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故事的延續(xù)。黃粱夢故事是道家傳教的重要載體,其思想源頭直接來自于《莊子》中的“人生如夢”?!独m(xù)黃梁》的故事在結(jié)構(gòu)上與前人之夢并無太大的差別,一樣是寫書生入夢,在夢中經(jīng)歷種種富貴,夢醒之后看透一切,“入山不知所終”。但在進行閱讀時,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蒲松齡強加在這個故事上的勸誡之意。誠如朱光潛所言:“材料盡管相同,每個作家有他不同的選擇與安排,這就是說,有他的獨特的藝術(shù)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藝術(shù)成就?!盵9]以往黃粱故事中的主人公多為正面形象,他們以自己的能力在夢中獲得了功名富貴,但轉(zhuǎn)瞬之間又化為泡影。當他們醒來之后,不免慨嘆世事虛幻,人生無常,因而得以真正悟道?!独m(xù)黃梁》中的曾孝廉則顛覆了這一形象設(shè)定,其在夢中放縱欲望,無惡不作,并因自己的惡行受到了兩世報應(yīng)。夢中報應(yīng)之慘烈,使其醒后仍心有余悸,出于懼怕放棄了“臺閣之想”。這一故事雖披有黃粱夢的外衣,但其內(nèi)在旨趣已基本脫離了道家,呈現(xiàn)出強烈的世俗色彩。這與道教在明清兩代的衰落有關(guān)。道教在明代被卷入了整個社會欲望的橫流之中,先秦原始道家那種仙氣幾乎消失殆盡。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之下,《聊齋》之夢沾染上世俗氣息自然無可避免。
《莊子》與《聊齋》皆為我國文學史上極具研究價值的一流作品,對其進行比對研究,進而找出行文和思想上的關(guān)聯(lián),以便更好地理解這兩部作品。與《莊子》的輕靈飄渺,不食人間煙火相比,《聊齋》之夢雖在形式上更加奇幻迷離,但明顯已經(jīng)開始向現(xiàn)實靠近,這恰好是先秦到清代幾千年來思想、文化乃至文明變遷的證明。
參考文獻:
[1]維蕾娜·卡斯特.夢:潛意識的神秘語言[M].王燕青,俞丹,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23.
[2] 阮元.毛詩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438.
[3]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
[4]蒲松齡.聊齋志異[M].張友鶴,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王聿發(fā),劉艷玲.管窺《聊齋志異》夢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功效[J].安康學院學報,2009(5):62-64.
[6]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濟南:齊魯書社,2004:167.
[7]蒲松齡.但明倫批評聊齋志異[M].袁健,弦聲,校點.濟南:齊魯書社,1997:345.
[8]詹頌.淺談《聊齋志異》中的夢境(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0(1):62-66.
[9]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