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俊
摘 要:世人大多數(shù)為“中”人的人性論思想是王充教育思想的起點,中人是可以通過教育完善人格、增長知識的,這也是教育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此基礎上王充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學習方法: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這種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不謀而合,是我們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其次,敢于沖破唯書唯實的禁錮,實事求是,具有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又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王充培養(yǎng)文人和鴻儒這一目標,為我們當今培養(yǎng)人才提供了借鑒。
關(guān)鍵詞:王充;《論衡》;中人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150-02
王充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論衡》一書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比如唯物主義認識論,不唯書、不唯上,以培養(yǎng)鴻儒為教育目標的思想,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局限性,甚至在當代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王充的“中人”思想
(一)世人大多為“中人”
王充在《本性篇》中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告子的“人性無善無惡論”及楊雄的“人性善惡兼有論”,認為以上思想家關(guān)于人性觀的結(jié)論有其正確合理的一面,也有夸大的一面或中庸的一面。他根據(jù)孔子的“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思想,以人智力高低為劃分標準指出:孟子的“性善論”的對象指的是中等及以上智力的人;荀子“性惡論”的對象指的是有中等及其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楊雄的觀點指的是普通智力的人。王充進一步指出,天生極惡極善的人是很少的,世間大多數(shù)人都是智力普通的中等人,是中性人。人的人性是受自然、社會的影響而形成的,后天的環(huán)境、教育對一個人人性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由此王充認為教育對完善一個人的人性是有極大作用的。王充的人性論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首要依據(jù),這也是他如此重視教育的原因。
(二)后天教育對人的成長成才有重要的作用
王充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作用,認為教育可以改變?nèi)?,能完善人?!罢撊酥裕ㄓ猩朴袗?。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盵1]68人出生有善有惡,通過教育可也讓性善的人保持性善,性惡的人改變惡的本性。王充認為“故夫?qū)W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也?!盵1]546學習就是為了改變學生的性情,使其成才?!笆逯悠洫q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1]70孩子十五歲時教育好了,就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教育不好就會染上惡習。
教育可以豐富人的知識,提高人的智慧?!暗褡量滔?,乃成為器用。況人含天地之性,最為貴者乎!”[1]511石頭和竹子這樣的東西為了好用都會經(jīng)過打磨,更何況是“人”,人是有學習能力的,只要加以適當?shù)囊龑?,良好的教育,人就會成材成器?!胺蛉迳^文吏者,學問日多,簡練其性,雕琢其才也。故夫?qū)W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也。”[1]546儒生通過不斷學習知識,就成就了他們的才能,使他們成為棟梁之材。在知識、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需要學習,需要不斷學習,不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
二、先進的學習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王充十分重視選擇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否認先驗論,學習要從感性認識出發(fā)
1.從觀察和實踐中獲得知識
“儒者論圣人,以為前知千歲,后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故稱圣則神矣。”[1]1069儒家弟子認為圣人就是神人,神人前知千年,后知萬年,不學自知。王充反對儒家的先驗主義思想,主張知識是通過后天的學習逐漸積累的。
梨子甜不甜,吃了才知道。王充在《案書篇》中寫道,“遠不如近,聞不如見”,告訴我們?nèi)藳]有先見之明,要想知道是什么就必須與之相接觸,要想得到一手的材料,必須深入實踐,通過感官器官與研究對象的接觸才能得出較為正確的結(jié)論。由此可見王充是十分重視感性活動的。
2.邏輯分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感官直接作用于研究對象是認識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認識沒有經(jīng)過思維的加工,還不完善,通過邏輯分析能幫人們分析感性認識的正確與否,通過篩選能幫助人得到較為正確的結(jié)論。“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后,效驗自列,自列,則是非之實有所定矣。”[1]334王充十分重視邏輯分析,幾乎《論衡》的每篇著作都有邏輯的分析,通過分析,一步步推翻前人結(jié)論,得出新的結(jié)論。比如《奇怪篇》中,“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母吞燕卵而生,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跡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盵1]156禹的母親吞食了薏苡就懷上了禹,所以夏朝天子姓姒;后稷的母親踩了巨人的腳印就有了后稷,所以周天子姓姬……可是細細想來,薏苡的莖最長不過數(shù)尺,與人結(jié)合怎么能形成七尺長的身體呢?天神的腳印如此的大,后稷的母親如此的小,她的小身體怎能完全接受天神的精氣呢?又如《論死篇》中,王充用火滅不能復燃推出人死不能為鬼。這樣推斷的例子在《論衡》中比比皆是,王充是思想十分嚴密的人。
3.學以致用,以實際為準繩
王充十分重視將推理的結(jié)論用于人的認識過程中。他認為一切結(jié)論都應該通過檢驗,這樣才有事實根據(jù),才是正確的。在《談天篇》中記載,《禹本紀》是當時的重要的地理書籍,但是這本書也是有錯誤的?!啊队肀炯o》言河出昆侖,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於辟隱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華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到了《禹本紀》所記載的黃河源頭昆侖山的地方,然而并沒有昆侖山,因此證明《禹本紀》有錯誤。
(二)批判唯書唯實,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
人總是迷戀權(quán)威、迷戀書本,做了它們的奴隸。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人、具有懷疑精神的人正是這個時代所缺少的人。
1.有懷疑精神,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敢于批判經(jīng)典
王充認為漢朝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已經(jīng)漸漸地習慣了聽從老師的觀點,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老師說的永遠是對的。王充批判了這種現(xiàn)象,認為圣人也是人,“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1]395是人就會有犯錯的時候,老師也不總是對的,要正確看待老師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對的要學習,錯誤的要改正。
漢朝的唯書的現(xiàn)象嚴重,學生以典籍為衡量事情對否的標準,一切不符合典籍的說法都是錯誤的,教條主義嚴重。王充在《道墟篇》《語增篇》《藝增篇》《刺孟篇》《非韓篇》中指出經(jīng)典不是完全對的,有夸大其詞的現(xiàn)象。如《道墟篇》中,道家和儒家宣揚的不死言論,“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群臣、后宮從上七十余人,龍乃上去。”[1]313有龍來接皇帝,皇帝乘龍成仙。這是迷信的說法,是不實的記載。又如《語增篇》“圣人憂世,深思事勤,愁擾精神,感動形體,故稱堯若臘,舜若,桀、紂之君垂腴尺余”[1]339。賢能的君王為政事操勞,殫精竭慮,勞心費神所以各個是瘦的像干肉,像桀、紂這樣的暴君,不務正事,吃喝玩樂,整日淫樂所以他們腹部就胖的垂下一尺。試問世上哪有這樣的人?因此王充認為學生不應該只唯書,應該與實際相聯(lián)系,尊重事實,尊重文化。
2.勇于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否則社會就會停滯不前,落后挨打。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批判先驗論,強調(diào)觀察和實踐的重要性,反對對書本和教師權(quán)威的迷信,不唯書不唯上。在培養(yǎng)人才上,王充重視對文人好鴻儒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知識為社會服務,用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做貢獻,而不是學為學。王充反對讖緯神學,提倡唯物主義價值觀,批判人神感應,批判有鬼論等。這一切先進的思想理論體現(xiàn)了他沖破思想束縛,實事求是,創(chuàng)新的一面。
三、以培養(yǎng)文人與鴻儒為目標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王充認為培養(yǎng)文人與鴻儒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一)王充的人才觀
王充十分重視人才,他在《超奇篇》中表達了自己的人才觀。他把儒生分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鴻儒。“故夫能說一經(jīng)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jié)篇章者為鴻儒。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故夫鴻儒,所謂超而又超者也?!盵1]607可以看出王充希望培養(yǎng)的是文人和鴻儒,鴻儒最甚。其中,儒生是會讀儒家經(jīng)典的人,學習的知識局限于儒家經(jīng)典,知識面窄,是學習的最初級的階段,是學問較低下的人;通人比儒生進步了一些,通人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典籍,文化豐富但是缺乏思維能力;文人相較于通人就更進一步,知識淵博,能撰寫文書,上書奏記;最優(yōu)秀的是鴻儒,他有敏銳的判斷力,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有優(yōu)秀的表達能力,能針砭時事,對國家急需解決的問題建言獻策。
(二)教育重在培養(yǎng)文人與鴻儒
王充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養(yǎng)文人和鴻儒。自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shù)”后,儒家學說成為官學,世人接受的教育只有儒家學說一種,使得學生思想禁錮,目光短淺,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王充看到了“獨尊儒術(shù)”的弊端,提倡古文經(jīng)學,提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shù)氣氛。一家之言會禁錮一個人的思想,百家之言會激發(fā)一個人的思考能力、辨別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文人和鴻儒的培養(yǎng)不能只局限于用儒家文化,應廣泛涉獵各家學說主張,他能博古通今,能為國家發(fā)展進言獻策,能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當代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死學習,缺乏變通能力,缺乏創(chuàng)造力,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是當今各個國家、政府、教育教界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四、結(jié)語
王充是一個超時代的人,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對我們當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充的培養(yǎng)目標——文人、鴻儒為我們當今教育出現(xiàn)學科孤立的現(xiàn)象提供了轉(zhuǎn)變方向。沒有一定的通識知識是不能有很大研究成就的。其次是王充所提到的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教育要著重思考的問題,當今學生思想逐漸被課本學習所僵化,批判精神、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都比較弱,國家必須改變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因材施教,培養(yǎng)更有個性、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周逸仙.簡論王充《論衡》的科學教育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15(11).
[2]黃存良.淺析王充的教師道德思想[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6,24(2).
[3]龐橋.王充的教師道德思想淺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25(7).
[4]魏平.王充教育思想淺析[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5).
[5]李海威.以《論衡》體會王充的教育思想[J].蘭臺世界,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