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藝霞
摘要:作為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新時期的歷史文化散文秉承其特有的“江南士風”,滿懷著對家鄉(xiāng)高郵濃濃的眷戀。文如其人,汪曾祺的歷史文化散文與他的胸懷一樣,寬廣通俗而不失優(yōu)雅,文人的氣質、哲人的敏銳。散文藝術方面深受晚明小品熏陶,語言呈現(xiàn)出詩意色彩。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汪曾祺新時期的歷史文化散文,探求其散文的歷史淵源與獨特技藝,以今尋史。
關鍵詞:汪曾祺;歷史文化散文;詩意
一、傳統(tǒng)的江南士風
汪曾祺的家鄉(xiāng)位于江蘇省揚州市高郵,高郵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0年建城史。這座遠負盛名的江南水鄉(xiāng),孕育出了獨特而又詩意的江南文化,土生土長的汪曾祺從小受著江南文化的熏陶,散文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水鄉(xiāng)的精神與傳統(tǒng)。
江南士風,有兩個源頭:第一就是早期的江南本土文化,由于江南地處東南,遠離當時的中原文明,并且由于古代的交通運輸能力有限,燦爛輝煌的中原文化很難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彌漫開來,再加上江南地區(qū)地理位置偏僻,多山多河流,阻礙著中原文化的流入;最為重要的是,江南是吳越祖先的發(fā)源之地,對于地處優(yōu)越文化的中原,江南吳越祖先對中原文化有著極大的抗拒心理,這種傳統(tǒng)的文化抗拒心理世代相傳,這在無形中使得江南傳統(tǒng)文化遠遠的落后于主流文化,形成了江南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原始野性與天然質樸性。另外一點,江南士風形成的重要時期乃是魏晉六朝時期,中原的戰(zhàn)亂迫使一部分帶有北方士階級文人文化流入了江南地區(qū),他們將東漢魏晉時期養(yǎng)成的玄風帶入了江南傳統(tǒng)士階層,使得原本重視儒學、質樸的江南士風被“高門放誕之士”所浸染而變得曠達與豪邁。江南山水完全是人文化和生活化的,一個最知名的去處就是‘山陰道上,那是一種‘山無靜樹,川無停流的生機美”,文化與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江南詩文(包括散文在內)呈現(xiàn)出了“清、雅、峻、秀”的婉約風格。江南文化中以下幾個特點與汪曾祺的歷史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水文化”的傳統(tǒng)氣韻
江南地區(qū)處于長江下游,瀕臨大海,《史記·貨殖列傳》稱“吳有三江五湖之利”。域內河流縱橫密布,氣候溫和,降水豐沛?!八背闪私献匀痪坝^中最具特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八辈粌H在江南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歷代文人墨客多鐘情于江南水鄉(xiāng),“水”充實了詩人、作家了創(chuàng)作視野,文人們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水不僅僅影響著人類生活中物質文化形態(tài),它還影響著江南人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水特有的流動性,孕育出了江南人性格的柔和、細膩、靈動,軟糯的語言表達彰顯在文人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別有一番風味。汪曾棋曾經這樣說過他及他的創(chuàng)作與“水”的關系: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水鄉(xiāng),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江南文明的本質歸于“水”:“在長江及其支流的滋養(yǎng)下,江南的文明離不開‘水的色彩和特點,可以說江南的文明本質上就是水的文明。可以說,水滋養(yǎng)了汪曾祺的性格與氣質,表現(xiàn)在歷史文化散文中是閑時與沖淡,讀起來如流水般潺潺不絕,沒有西部散文中的磅礴氣勢、酣暢淋漓,有的是如詩如畫般的輕柔小景。
(二)尚雅求精的審美追求
江南人在“雅”的追求上從未停歇,傳統(tǒng)的文人士大夫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精致而細膩的品格,如在飲食文化方面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觀念。在當代文壇上,作為江南仕家后裔的汪曾祺先生因精于吃與善于吃而文明,善于寫吃聞名。已故學者胡河清曾說過:“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最會寫吃的作家恐怕要屬金庸和汪曾棋了。”汪曾祺的大部分歷史文化散文都寫到吃文化,成為了其散文的一大亮點。
(三)晚明小品的歷史風范
晚明江南士風與小品文對當代江南文人的散文創(chuàng)作影響甚遠,“晚明文學為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它所達到的人性反思的高度成就,是魏晉南北朝、元末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現(xiàn),也與當時以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為基礎的觀念形態(tài)相呼應,而其要求個性解放的意向與中國歷史的近代進程相銜接。晚明文學提供了中國文化自我更新而向前推進的生動范例,對于我們認識民族文化之根的不竭活力和民族性格成形的艱難歷程,以及在此基礎上達到民族自我的心理認同,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笔紫韧砻魃⑽脑趧?chuàng)作方面講究的是:“性靈”“抒情”,崇尚“性靈”以“情”為尊是晚明文人主體的精神內核,追求順應自然、一切都隨天理而生而變,李贄的“童心說”、袁宏道《敘小修詩》云:“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靶造`”指的是一種發(fā)自個人內心的真情實感。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解釋道“所謂‘性靈,是指一個人的真實的情感欲望(喜怒哀樂、嗜好、情欲)。這種情感與欲望是每個人自己獨有的,是每個人的本色。”反映在汪曾祺的歷史文化散文中主要體現(xiàn)在取材的真實、情感抒寫的真實,自然流露是最大的特征。其次在晚明小品格調上的閑適體驗,暢游于山水自然與世俗情趣之中,得到的是一種有感而發(fā)觸景生情的人生樂趣?!澳切┣倨鍟嫞娫~歌賦這些傳統(tǒng)文人的把式,連花卉果木、禽魚蟲獸、器物珍玩、飲食起居等這些尋常的生活事物,皆被導入藝術的殿堂,以之表現(xiàn)雅人高士的澄懷滌慮與物熙和的風流格調”。注重生活中的一些瑣碎與細節(jié),這是晚明文人將生活細化之后的表現(xiàn),他們骨子中細膩的江南文人的品質深深地注入在他們的血脈之中。江南飲食大約有三個總體特征:一是特別重視吃,肯在吃喝上投入巨額資產。白古就有“肆筵設席,吳下向來豐盛”的說法;二是江南人十分會吃,肯在吃喝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腦力;三是最關鍵的是有文化和品味?!拔幕推肺丁贝_實是江南文人最為強調的內涵,藉此可以體現(xiàn)出他們對生活的尚雅求精的風尚。最后就是晚明小品清賞、清玩的審美姿態(tài)在當代散文中始終流傳,“所謂清玩、清賞,“其本質便是把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藝術化,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或尋找一種古雅的文化氣息和氛圍。汪曾祺的歷史文化散文意義深遠,有著深厚文化熏陶與傳承精神的“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其散文價值值得我們去思考與研究。
二、傳承歷史的散文建構
汪曾祺新時期的散文,明顯的一大特征就是游離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外,正如他在80年代所作的題為《回到現(xiàn)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tǒng)》的,他就說過:
“關于主流與非主流的問題。這是我自己提出來的,用的是一般的習慣概念。比如蔣子龍的作品對時代發(fā)生直接的作用,一般的看法,這當然是主流。我反映四十年代生活,不可否認它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也有間接的教育作用?!?/p>
通過對汪曾祺歷史文化散文的分析,來看其對散文江南士風的傳承。首先是“吃”傳統(tǒng)的繼承,在汪曾祺歷史散文中,對飲食文化的癡迷使其用了很大一部分篇章介紹吃食之起源、各地吃食文化之異同、古今吃食文化之對比等等。汪曾祺散文如水般“散漫”“隨性”,他的散文看光看題目是萬萬行不通的,《魚我所欲也》介紹的是魚的烹調手法、《食豆飲水齋閑筆》如此文雅的題目下是對各類豆的吃法、《肉食者不鄙》則是對東坡肉、烤乳豬、霉干菜燒肉的起源與滋味,汪曾祺自稱“喜歡那種如云如水,東一句西一句的,既叫人不好捉摸,又不脫離生活的意識流的散文。生活本是散散漫漫的,文章也該是散散漫漫的?!弊杂膳c無拘無束,做菜就是一種藝術,汪曾祺有著傳統(tǒng)江南文人對美食的極致追求,且精且細,隨手拈來便是一篇美文。散文的日?;c生活化是汪曾祺筆法一大特色,蘿卜、豆腐、薺菜、菠菜、栗子、米線、面茶等等各類小吃在他的散文中娓娓道來,古今之別引發(fā)汪曾祺對現(xiàn)代文明影響下快節(jié)奏生活的擔憂與感嘆,在他的眼中,歷史風俗與文化需要代代相傳,保留傳統(tǒng)文化中最初的本源,也是他一生的夙愿。由古及今,在汪曾祺的生命意識中歷史的文明從來就沒有中斷過,無論現(xiàn)代意識怎樣的發(fā)展變化,汪曾祺的歷史文化散文總是能守護住他自己營造出的精神家園?!巴粼魇潜臼兰o最后一個將民族文化中的雅、俗精神兼容并畜、合二為一的人物,是最后一個‘農業(yè)文化的表述者,這才是汪曾祺的獨特的個性魅力之所在。這樣的評價道盡了汪曾祺歷史文化散文的風格,“出得廳堂下得廚房”表現(xiàn)傳統(tǒng)魅力的同時不失其本真。
這樣親切隨性的寫作手法與新時期文人紛紛追求篇章和體制的結構與內容的宏大可是說是背道而馳。固然其可貴的一方面,但也不免造成了散文結構不完整、內容不具體等缺陷。過于簡單與平鋪直敘使得散文整體松散而沒有支持點。歷史文化散文所表現(xiàn)出的跳躍性比較大,敘述歷史人物與事件總是一筆帶過,有著歷史不明確、不全面等的弊端。往往是攫取作家感興趣的一方面來展開描寫,以偏概全造成了歷史文化散文的無秩序化、無結構化、無主題化等局限?!皳Р荽蛲昧耍詭_”,汪曾祺自己評價其散文的一句話形象的揭示了歷史文化散文的局限性。但我們不能夠以此來否定汪曾祺對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苦心經營,考察明朝飲食的文章,他筆法老道,能把資料爬疏描繪得趣味橫生。還有些記錄民風的短札,從鄉(xiāng)幫文獻中尋找遺物,他的歷史文化散文有別于其他專門從事歷史研究作家筆下的歷史敘述,融入他自身的歷史文化體驗,有著悠久深遠的文化內涵。《城隍·土地·灶王爺》《羅漢》《老學閑抄》《岳陽樓記》等作品,凝聚著作家對文學的傳統(tǒng)態(tài)度,只有對歷史的全面理解與調查,才能成就歷史散文作品的文化價值與人文關懷。正如他在《<蒲橋集>再版后記》中寫到的:“喧囂擾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變得很浮躁,很疲勞,活得很累,他們需要休息,‘民亦勞止,迄可小休,需要安慰,需要一點清涼,一點寧靜,或者像我以前說過的那樣,需要滋潤?!?/p>
三、語言書寫的詩意營造
汪曾祺的歷史文化散文在語言方面很有特色,主要受晚明小品文的影響,平和沖淡、質樸優(yōu)雅,如詩般安靜明快、意境悠遠。這樣的筆法把握并不是任何一位文學家所能駕馭得了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的積累,如做茶般重重工藝,極其復雜,在汪曾祺看來,這樣平淡的敘述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也是他晚年居住京城對家鄉(xiāng)無盡的懷念。
晚年在寫到北京的胡同文化的時候,幽默閑適中滲透著汪曾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留戀。在語言方面,除了北京特有的地方方言與民俗俚語之外,還有著汪曾祺歷史散文中特有的“中國味道”。中國的詩詞歌賦中講究對仗工整,要求聲律和諧一致,這樣才能品讀出中國特色的雅韻。“西風殘照,衰草離坡,滿目荒涼,毫無生氣”,四字句式宛若一首對胡同文化作的小詩,道出了歷史滄桑巨變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傳承歷史在我們現(xiàn)代的身上到底還剩多少。汪曾祺的看法是:“我是主張適當?shù)赜靡稽c四字句的。理由是:一、可以使文章有點中國味兒。二、經過錘煉的四字句往往比自然狀態(tài)的口語更為簡潔更為精神。三、連用四字句,可以把句與句之間的連詞、介詞,甚至主語都省掉,把有轉折,多層次的幾件事情貫在一起,造成一種明快流暢的節(jié)奏?!惫诺漤嵨叮惆l(fā)的是無邊的寂寞與感傷之情。《泰山石刻》序中:“我從泰山歸,攜歸一片云。開匣忽相視,化作雨霖霖。”
泰山,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無不為之傾倒,詩經《魯頌》、杜甫《望岳》、唐玄宗《紀泰山銘》、漢代挽歌《蒿里》、王照《行腳山東記》、車錫倫《泰山女神的神話信仰與宗教》、許安仁《游泰山竹林》等等,豐富的史料記載在汪曾祺的筆下串聯(lián)成線,展開了一副源遠流長的泰山畫卷,精煉的語言凝聚著詩意般的情感,古典與現(xiàn)代融為一體,情感連綿且悠長。語言的節(jié)奏美、音調美增強了散文的審美性,汪曾祺開始正視古文宣揚而為現(xiàn)代漢語所忽視這一問題,并對此有著充分的自信。他寫作《湘行二記》(《桃花源記》、《岳陽樓記》)就有挑戰(zhàn)古代散文經典的隱含意思在里面。“聲音節(jié)奏對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從對傳統(tǒng)古代散文行文的重視,到對古典文化的探尋,汪曾祺先生的歷史文化散文為中國文學傳統(tǒng)繼承打開了新的局面,詩意的追求、傳統(tǒng)的堅守,是其散文的價值所在。
江南士風、晚明小品、傳統(tǒng)詩性,汪曾祺的歷史文化散文意義深遠,人文主義關懷貫穿其晚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歷史文化散文的獨特魅力從來不會因歷史的變遷而改變。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汪曾祺.汪曾祺小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3]陸建華.汪曾祺文集[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4]汪曾棋.蒲橋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5]孫郁.革命時代的士大夫一汪曾棋閑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三聯(lián)書店,2014.
[6]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7]陳劍暉.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陳云花.日常生活的審美觀照[D].南昌大學,2013.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