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婉華
摘要:學(xué)界對于慧骃是否是人類效仿的榜樣長期存在爭議,本文擬從倫理學(xué)角度入手,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文中末尾慧骃主人和栗色小馬對待格列佛的兩處異常倫理細節(jié)進行分析,認為斯威夫特通過刻意制造的敘述不一致性而對慧骃社會倫理秩序進行了置疑和否定,從而對文中的核心問題得出回答:慧骃的社會不是斯威夫特所認定的完美榜樣。
關(guān)鍵詞:慧骃;倫理社會;不一致性
《慧骃國游記》是《格列佛游記》的第四卷,是本書最為重要,也是學(xué)者們爭議最大的一卷。在本卷中,具有非凡智慧的馬——慧骃,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式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慧骃們一切以理性為準繩,崇尚友誼和仁慈,整個國家平和安寧,慧骃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格列佛對慧骃的極度推崇,導(dǎo)致其在回家后拒絕融入人類社會,成為一名“恨世者”。格列佛的態(tài)度引起了諸多評論家的探討:慧骃是否是值得人類效仿的榜樣?慧骃社會是否是斯威夫特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作為此書的中心問題,學(xué)術(shù)界的爭論從本書刊發(fā)日起便從未停歇。
評論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認為慧骃是理想社會的化身,人類應(yīng)當在此完美模范沖擊下,深刻反省自身的惡行和缺陷①;第二種則認為慧骃冷酷無情的理性不可能成為人類效仿的榜樣,它們也是作者諷刺的對象②;最后一種則反對前兩種觀點的兩極化傾向,認為作者在嘲諷人性的同時,認為慧骃社會雖然不算完美,但是也值得人們認真對待和反思③。
學(xué)界的激烈爭論體現(xiàn)了學(xué)者們對于“什么才是理想社會?”這一哲學(xué)中經(jīng)典命題的關(guān)切。從這些不同的答案來看,作者特有的隱喻諷刺式寫作使作品的最終意義成為評論家們難以解碼的難題。然而,雖然學(xué)者們的見解各有見地,切入問題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從倫理學(xué)角度對慧骃國進行分析的評論文章卻寥寥無幾。本文擬從倫理學(xué)角度入手,從評論界對慧骃社會的倫理爭議出發(fā),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文中末尾慧骃對待格列佛的兩處異常細節(jié)進行分析,以透視慧骃的生活是否是斯威夫特所認定的“幸福生活”,以期對此卷的核心問題作出建設(shè)性回答。
一、慧骃社會的倫理問題
第四卷中對慧骃社會的描述并不多,僅在第八章一半篇幅有簡略的描寫,其余零散見于其他章節(jié)。從倫理學(xué)來看,學(xué)者們所關(guān)注的爭議問題集中在慧骃情感上異于人類的“博愛”或“無私”上。這一倫理特點直接來源于慧骃的兩大美德:“友誼和仁慈”,“這兩種美德不限于個別的‘慧骃”(斯威夫特,2010:210),而是遍及整個種族的慧骃成員。從描述上看,這一情感特點表現(xiàn)在慧骃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慧骃的婚姻方面,這種無私體現(xiàn)在夫妻私密情感的缺失上。當“母‘慧骃生下一對子女后就不再跟自己的配偶同居了,除非出什么意外其中的一個孩子夭折”(斯威夫特,2010:211),如果別的慧骃家的孩子夭折了而妻子又喪失了生育能力,那么“其他某一對夫婦就會將自己的一個孩子送給它,然后它們再同居,一直到母的懷孕為止?!边@里很明顯,它們的結(jié)合是為了慧骃整個社會繁殖出優(yōu)秀的、符合標準的后代,至于特別針對某個慧骃成員的情感,慧骃們是沒有的?!胺驄D倆像對待它們碰到的所有同類一樣,互相友愛 互相關(guān)心著過一輩子,沒有嫉妒,沒有溺愛,不吵架,舒心滿意?!保ㄋ雇蛱?,2010:211)
在撫育孩子方面,慧骃們也表現(xiàn)出絕對的博愛和不偏不倚,甚至對于自己的子女也與其他孩子全無分別:“它們不溺愛小馬,教育子女全以理性為準繩。我就曾經(jīng)看到,我的主人愛撫鄰居家的孩子跟愛撫它自己的孩子沒有兩樣。”這種不偏愛還體現(xiàn)在慧骃社會對于男女教育的公平性上:“我的主人認為我們除了家務(wù)管理方面的一些功課外,對女子的教育和對男子的教育不一樣,實在太荒唐了?!保ㄋ雇蛱?,2010:211)這里可以看出,慧骃們對于男女幾乎是一視同仁的。
在物資分配方面的絕對公正最能體現(xiàn)出慧骃這一“無私”的倫理特性。這種公正性通過每四年一次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得到充分體現(xiàn):“會上它們要了解各地區(qū)的情況,它們的干草、燕麥、母牛‘野胡是富足有余還是短缺不足。無論哪里缺少什么,大家一致同意全體捐助,馬上就供應(yīng)那個地方所缺少的物資”(斯威夫特,2010:212)。令人驚異的是,大會要調(diào)整的不僅僅是一般應(yīng)用類物資,還包括慧骃的后代:“比方說,一個‘慧骃有兩個男孩子,就可以同有兩個女孩子的‘慧骃交換一個;如果有孩子出事故死亡了,而母親又已過了生育的年齡,大家就來決定哪家再生一個來補償這一缺損”(斯威夫特,2010:212)。
這些與人類社會大不相同的慧骃倫理結(jié)構(gòu)是由與人類相異的道德倫理基礎(chǔ)和思想認知所構(gòu)成,那就是對理性的完全遵從:“它們的偉大準則就是培養(yǎng)理性,一切都受理性支配?!保ㄋ雇蛱兀?010:210)據(jù)第四卷所言,理性是制定,維系慧骃社會倫理秩序的絕對標準,確?;垠S世代能在有限的土地(慧骃島)和資源中繁衍出固定數(shù)目的優(yōu)秀后代。在理性的絕對主導(dǎo)下,人類的“家庭”概念中所包含的排他性情感和自我血脈的延續(xù)性繁衍在慧骃家庭中是沒有的。
在批評慧骃的學(xué)者看來,這是與機器人毫無二致,如奧威爾便認為“它們沒有愛情、友誼、好奇、害怕、悲痛”,甚至認為“它們的目標是在保持肉體存活的同時,盡可能像一具尸體那樣生活”,因為“支配它們的‘理性實際上是對死亡的渴望”(Orwell,1946)。然而,另一派著名學(xué)者舍伯恩則針鋒相對認為慧骃并非毫無情感,它們生活在“(由理性主導(dǎo)的)自控寧靜”中,它們之間不存在的是“鐘愛(fondness)”,而是博愛:“(對全族的)關(guān)愛與喜愛都是情感特征”(Sherburn,94)。實際上,慧骃的情感的確像控制在某個特定范圍內(nèi)才得到表現(xiàn)。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二、被壓抑的情感
之前兩派學(xué)者在對慧骃的理性和情感進行解讀時,均未充分注意到第十章中的兩個與慧骃理性主導(dǎo)特質(zhì)相異的細節(jié)。當慧骃主人通知格列佛他將被驅(qū)逐時,主人明顯覺得為難:“它面有難色,不知道怎么開口對我說它要說的話?!保ㄋ雇蛱?,2010:219)而且“附近的‘慧骃每天都來催促它遵照執(zhí)行代表大會的勸告,它也不能往下拖了?!保ㄋ雇蛱兀?010:220)這里,慧骃主人表現(xiàn)的并不像其他慧骃那樣認為格列佛有害:“我(格列佛)可能除了那些動物天生的邪惡品性外,還有幾分理性,這就要擔心,我可能會引誘‘野胡們跑到這個國家的森林或者山區(qū),到了夜里再帶著它們成群結(jié)隊來殘害慧骃的家畜,因為我們不愛勞動,生性貪婪。”(斯威夫特,2010:220)相反,它竟然說:“就它自己來講,是很愿意留下我來一輩子給它做事的。”(斯威夫特,2010:220)格列佛的警衛(wèi)栗色小馬的表現(xiàn),更是表現(xiàn)出與理性截然不同的一面。它不僅表現(xiàn)出對格列佛這一野胡的親近:“我(格列佛)知道它對我是很親切的。”(斯威夫特,2010:221),而且當格列佛離開時,“我還不時聽到那匹栗色小馬在喊(它一直是愛我的):……‘多保重,溫順的野胡”(斯威夫特,2010:223)。注意,作者在這里使用了“愛(love)”這一詞,這是極其異乎尋常的。
對于慧骃主人表現(xiàn)出與其他慧骃不同的意見,奧威爾認為這是典型的極權(quán)主義傾向——慧骃主人意見明顯是被代表大會所壓制:“他被迫與其他慧骃保持一致意見”(Orwell,1946)。然而奧威爾卻未解釋為何他認為全然理性無情的慧骃主人會想讓格列佛留下來。而舍伯恩所指的只有慧骃種族之間才存有的情感在這里也破了例——它們的表現(xiàn)清楚表明了慧骃在理性自控之外也存有對別的生物的同情與好感。
這種在《格列佛游記》中敘述的不一致性已引起學(xué)界的注意,有學(xué)者認為《格列佛游記》屬于梅尼普諷刺類文體(Menippean satire)而非小說的范疇,因而“慧骃是為藝術(shù)目的服務(wù)的靈活中介或者抽象概念”(Yeomans,451),因而它的不一致性是達成最佳諷刺效果必然結(jié)果。Sullivan認為這種不一致表現(xiàn)了作者矛盾多面的內(nèi)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藝術(shù)家或者諷刺家用他們本性中的 ‘無法無天來最大地加強作品的有效性、范圍、厚度。在寫作的過程中,對立的趨勢被糅合在一起,最終形成清晰、多樣、復(fù)雜的文本”(Sullivan,504)??偠灾娪^多種評論,學(xué)者們大多認為慧骃的前后不一致是斯威夫特復(fù)雜內(nèi)心的外化,或者是作者使其諷刺更為深刻的手段。
然而,從寫作角度來看,作為一名文學(xué)大師,斯威夫特完全可以將慧骃描述得前后一致,從而避免創(chuàng)造出這樣互相矛盾的、令人迷惑文本。例如,如果說慧骃主人之前善待格列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外,他在接到將格列佛驅(qū)逐出島的通知時,可以冷靜地通知格列佛離開,而不用提及自己愿意留下格列佛為他做事,這將與之前描繪的慧骃只針對本種族的“仁慈”保持一致。而栗色小馬對格列佛情感的描寫,似乎除了更加凸顯了與慧骃性格特征自相矛盾外,并無其他用處,甚至于起到了畫蛇添足的作用。
總而言之,斯威夫特的意圖在這個互相解構(gòu)的文本里令評論家們疑惑不已。在這里,之前的各類解讀似乎都不能信服地解釋作者的目的。本文認為,除了之前提及的各種推想外,作者的獨特寫作風(fēng)格也應(yīng)是此文本形成的主要原因。斯威夫特是公認的諷刺寫作大師,他的作品辛辣嘲諷了英國的不良社會風(fēng)氣、黨爭、剝削乃至于人性的丑惡,然而,他的作品還有狡黠、戲謔的一面,這是許多學(xué)者并未注意到的。他曾說過“(在這四部分游記中)我主要的目的是……想要煩擾(vex)世人”(Swift,584),vex一詞除了“煩擾”外,也有“令人迷惑”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來看,他的文本猶如一個游戲式的迷宮,文中多處情節(jié)設(shè)計像是作者為其作品涵義特意埋下的解題鑰匙,需要讀者去找到、標注并加以解鎖。如第四卷提到格列佛用野胡的皮做船帆的細節(jié),隱晦說明了作者對于格列佛模仿慧骃的理性反而失去人性的作為的不贊同。文中末尾,格列佛為不聞到人類的氣味,“總是用蕓香、薰衣草或者煙草將鼻子捂得好好的。“(斯威夫特,2010:234),一個鼻子里塞滿煙草的格列佛栩栩如生般呈現(xiàn)在腦海中,讓人忍不住發(fā)笑,作者對格列佛的嘲諷躍然紙上。另外如慧骃用蹄子穿針引線的描寫,讓讀者想象馬用蹄子使用針線的笨拙模樣,讓人忍俊不禁等。這些細微之處均需要讀者加以細讀從而解碼出斯威夫特真正的意義所在。如果評論家們對這些細節(jié)視而不見,那只會錯過了作者所精心設(shè)計的為自己作品解鎖的種種提示,從而得出他的作品前后不一致的結(jié)論。
慧骃在文本近末尾處的這兩處細節(jié)——慧骃對于非族內(nèi)的格列佛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同情和好感,卻受制于全國代表大會而不能付諸于行動——充分表現(xiàn)了慧骃社會一大倫理特征:不自由。這種不自由并不是出于慧骃所聲明的內(nèi)心的自我理性控制,而是來自于外部。自然并不能指導(dǎo)它們該如何“正確”地去做,實際上,它們的自然反應(yīng)被外部力量所消解和壓制下去了。這徹底地顛覆了慧骃的整個倫理秩序的基礎(chǔ)——自然理性主導(dǎo)。
應(yīng)該看到,慧骃主人和栗色小馬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非理性,這種非理性的力量一直蟄伏在理性的壓制下,在特定的時候呈現(xiàn)端倪,讓人一窺其活躍、不受束縛的本質(zhì)。那么,慧骃理性自控下的“博愛”和“無私”在這里也被打上大大的問號:如果慧骃的情感是受到外部控制的,那么這種“博愛”和“無私”是否也是被控制的結(jié)果呢?
通過這些有意為之的細節(jié)描寫,斯威夫特隱晦表明了對于此理性主導(dǎo)的烏托邦式完美倫理社會的尖銳質(zhì)疑。從這個角度看,第四卷呈現(xiàn)出雙層意義結(jié)構(gòu),即,文本表面對于慧骃倫理秩序的極致溢美,和通過作者特意露出的敘述不一致這一破綻,露出文中暗藏的作者對于慧骃倫理社會的批評。
三、結(jié)語
慧骃倫理秩序并不是作者的理想完美社會,它所表現(xiàn)的倫理特征如公正、無私、仁慈等都不是其理性自然內(nèi)化而產(chǎn)生的,而是慧骃為保證整個社會的運行、持續(xù)下去的外部控制系統(tǒng)。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個社會的倫理秩序是強行固定下來的,具有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絕非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平靜和諧。這表明了作者在鞭撻人性之惡的同時,并不贊成以簡單粗暴的、非黑即白的烏托邦式的理性至上社會來解決人類的種種惡行所導(dǎo)致的倫理困境。斯威夫特的目的是引發(fā)讀者們的深入思考,不能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而變成如格列佛般狂熱、神經(jīng)質(zhì)的精神錯亂者,成為最終的嘲諷和悲劇對象。
注釋:
①代表評論見Sherburn,G.1958.Errors concerning the Houyhnhnms [J].Modern Philosophy,(2): 92-97.
②代表評論見Williams,K.1951.Gullivers Voyage to the Houyhnhnms[J].ELH,(4): 275-286.
③此觀點的代表學(xué)者John Traugott曾說“人可以在世上扮演傻瓜,只需把烏托邦謹記在心”。見Traugott,J.1961.A Voyage to Nowhere with Thomas More and Jonathan Swift: “Utopia”and “The Voyage to the Houyhnhnms”[J].The Sewanee Review,(4): 564.
參考文獻:
[1]斯威夫特.楊昊成譯.格列佛游記[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2]Orwell,G.1946.Politics VS.Literature: an Examination of Gullivers Travels[OL].https://www.orwellfoundation.com/the-orwell-foundation/orwell/essays-and-other-works/politics-vs-literature-an-examination-of-gullivers-travels/.accessed 11/10/2017.
[3]Sherburn,G.1958.Errors concerning the Houyhnhnms[J].Modern Philosophy,(2): 92-97.
[4]Sullivan,E.E.1984.Houyhnhnms and Yahoos: From Technique to Meaning.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1500-1900,(3): 497-511.
[5]Swift,J.Swift to Alexander Pope[A].In R.A.Greenberg and W.B.Piper (eds.).The writings of Jonathan Swift[C].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6]Yeomans,W.E.1966.the Houyhnhnm as Menippean Horse.College English.(6): 449-454.
(作者單位:深圳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