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京味兒》等 吳亞濱
內(nèi)容簡介
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最簡捷的辦法是瞧瞧他們吃什么。
北京人注重體面,講究禮貌,無論貧富,都不能失了身份。反映在吃上,無論是宮廷御膳還是市井粗食,都蘊含著真正的手藝?!毒┪秲骸匪涗浀?,是那些唯有北京才有的、最地道的北京滋味。
《京味兒》要傳達的,并不僅是這些食品的正宗做法和吃法,甚至也不只是那些已經(jīng)和正在消逝的京城字號、規(guī)矩、實誠和雅致,更有一種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態(tài)度、為人處世的方式,它們構成了地道的京味兒文化。
推薦人語
遇到這本書出于偶然,可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這本極薄的小冊子只有一百五十余頁,講的是輕松有趣的關于吃的小故事,承載的卻是厚重的京味兒文化。書的內(nèi)容是與吃有關的故事,然而結構偏偏卻是季節(ji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散在四季的各式美味再與北京的地名糾纏在一起,這便不再是簡單的飲食,而是一方水土的味道了。無論你是祖祖輩輩的老北京人,或是北京出生北京成長的新北京人,這本書都堪稱你的地方文化指南。
閱讀分享
如果說,沈宏非的《寫食主義》是“寫給食物的情書”,那么,崔岱遠的《京味兒》則是“為本土食物立的紀念碑”。
——小戴
地道的北京人,講究的北京菜,熟悉的故鄉(xiāng)情……正如作者所說,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吃食、習慣正在消失,一不小心就成了文化遺產(chǎn)。那么多帶著濃濃京味兒的北京小食,在作者筆下活靈活現(xiàn)。勾著我隔三差五就得按照書上的說法做一道菜,當然,去做、去吃的過程,就是回味和體會……
——石毛
美味,從來都是和情感糾葛在一起的,即使一塊小小的豌豆黃兒也是。
——魚餅
“臘八兒粥、臘八兒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等著跟姥爺學做臘八兒蒜,在臘八兒這天送給欠我錢的“盆友們”,催“醋”一下他們,我來“蒜”賬啦……跟老北京人學學禮貌和分寸,好不歡樂!
——豆子貓
《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 王方華
內(nèi)容簡介
輻射是什么樣的?有顏色嗎?也許你在電影里見過。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爆炸,成為20世紀最嚴重的“科技浩劫”。每個慘烈的故事都會引發(fā)讀者的切膚之痛。作者訪問了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影響的人——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征召去清理災難現(xiàn)場的人員。受訪者的獨白透露出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中。
推薦人語
人們常說,時間不會帶走一切,但是它可以治愈一切。真的是這樣嗎?
2016年4月初,鳳凰網(wǎng)資深記者孫瑩赴俄羅斯、烏克蘭采訪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她的足跡從俄羅斯南部布良斯克地區(qū),一直到烏克蘭基輔和切爾諾貝利。在她看來,“去切爾諾貝利,就像乘坐時光機回到1986年的蘇聯(lián)。這里像一個時間膠囊,將1986年的蘇聯(lián)凍結在里面?!?/p>
“30年前,這里是蘇聯(lián)精心設計的‘五星級模范城鎮(zhèn)……30年后,這里是鬼城。”時間并不會抹去災難的痕跡,更沒有治愈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中受害者的痛苦。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說:“從受訪者的獨白中,阿列克謝耶維奇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種歷史,無論離這些事件有多遠,讀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膚之痛。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切爾諾貝利是歐洲的一場海嘯,這場海嘯不僅是由我們?nèi)祟愒斐傻?,而且永無止境?!?/p>
在人類的巨大災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喚起自我的同理心。就讓我們跟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腳步,傾聽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這聲音里飽含著恐懼、絕望、無奈、勇氣、同情,以及愛與救贖。
閱讀分享
“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也許兩者是一樣的,我該講哪一種?”一個身懷六甲的23歲女人,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的丈夫從接觸核輻射到死亡的全過程,而這只是所有核災受害者的冰山一角。被遣散的無家可歸的農(nóng)民、奉命到達現(xiàn)場的士兵、一出生就被判“死刑”的嬰兒,生命如此輕如鴻毛。讀來無不感同身受,如切膚之痛。然而苦難與死亡并不代表憎恨與絕望,這里的人們依然熱愛切爾諾貝利,因為“看看這塊土地多么美麗”,她能記錄過去,照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