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號大老爺
我生長的縣城里,有一家門面特別小的理發(fā)店。理發(fā)師是一對小夫妻,我每年回到那個縣城都要找男理發(fā)師理一次發(fā)。一般來講,話少的理發(fā)師是最受歡迎的,但是這位理發(fā)師不同——每一位客人進來,他都能叫出這個人的名字;坐下開始剪頭發(fā)之后,還能隨口問出人家家里的情況怎么樣;女兒有沒有結婚,老人出院沒有……好像這個縣城里所有人的故事他都說得出來。大家喜歡聽他說話,大部分是因為羨慕他有這種記人的能力,平常人很難做到這一點。
早在20多年前,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根據人類大腦新皮質的厚度,推斷出了著名的“鄧巴數”:人類在生理層面的認知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朋友圈”在80人到230人之間,平均下來大約是150人,這種規(guī)律現在也被稱為“150人定律”。而這個數字恰好也是一個典型人類小群體的數目。
可以從古往今來的各種人類組織中驗證這個數字:新石器時代的村落規(guī)模是150人到200人之間,羅馬軍隊每個小隊的人數是120人到130人之間,18世紀英國村莊的平均人口規(guī)模是160人,Gore-Tex(做沖鋒衣面料的公司)工廠人數是150人……現在很多企業(yè)也都意識到,一旦企業(yè)的人數突破150人,就會開始出現管理危機,非得重新架構管理模式才行。
歸結到個人身上,也就是說,能和你穩(wěn)定交往的人數平均在150人左右。后來這個理論還在推特等社交網絡上得到驗證,比如Facebook社區(qū)用戶的平均好友人數就是120人。
然而150這個數字并不是鐵板一塊,因為人類的交際圈子可以按照親密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層級。鄧巴通過研究發(fā)現,每一層的大小都是內層的3倍——一個奇妙的比例系數。
比如,150個朋友里,不錯的朋友占其中的1/3(50人),其中要好的朋友又約占1/3(15人左右),最里層的親密朋友只有5個人左右——他們能在你遭遇重大打擊的時候,提供最重要的支持。
如果向外擴展,就是一些你隨機認識的人了,比如500人可能只是你的微信朋友數目或者微博的關注數目,又比如有1500個你看見過ID但永遠叫不出名字的人。
有人說,我們就是在利用網絡的便利一刻不停地添加好友,微信聯系人里稱得上朋友的其實也沒有那么多。但如今的互聯網已經偏離原本的去中心化思想,變得越來越集中制了,連微博也對“不重要”的關注者限流,讓備受矚目的人更加突出,不被關注的人永遠處于“沉默的螺旋”之中。也許這個“150人群”,反而會越來越容易地被劃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