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大明萬歷年間,徽州府曾經(jīng)爆發(fā)過一場規(guī)模頗大的騷亂,震動朝野,史稱“徽州激變”。這場騷亂既不是天災(zāi)所致,也不是盜匪所致,追根溯源,竟是一位學霸做數(shù)學題鬧出來的。
徽州府是有名的文教繁盛之鄉(xiāng)。隆慶三年(1569年),有一個叫帥嘉謨的數(shù)學學霸,為了磨煉自己的算學技藝,找來徽州府的稅糧賬冊做計算練習。這一算,卻讓他發(fā)現(xiàn)了一件事。
他注意到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運庫繳納的稅糧中,除正稅之外,還有一筆叫“人丁絲絹”,每年要繳8780匹生絹。而這筆稅全部要由歙縣承擔。帥嘉謨查了《大明會典》,里面只提及是由徽州府承擔“人丁絲絹”,沒說讓歙縣獨自承擔。
帥嘉謨趕緊再一查,發(fā)現(xiàn)國初整個徽州府虧欠了兩萬石夏麥,其中歙縣占了一半,其他五縣占了一半。兩萬石夏麥折算下來,恰好就是將近9000匹生絹。也就是說,國初徽州虧欠糧食,補交生絹。這筆稅本該六縣均攤,卻不知為何單獨落在歙縣頭上了。
帥嘉謨?yōu)殪h民生考慮,在隆慶四年(1570年)上書官府,希望能夠改變這個狀況。官府很重視,但那五縣根本不予理睬。帥嘉謨只好選擇上京告狀。結(jié)果他雖然得到了戶部的支持,但在歸途卻遭遇了身份不明者的刺殺,嚇得逃回原籍避禍。這起案子,就這么不了了之了。
一直到萬歷三年(1575年),張居正以首輔秉政。他為了推行一條鞭法,對地方稅務(wù)工作非常重視,重新對帥嘉謨的申訴進行了批復(fù),要求徽州府盡快商議解決。
這一次有朝廷關(guān)注,其他五縣終于坐不住了。于是,五縣的知縣、當?shù)剜l(xiāng)宦、士子以及耆老們,紛紛上書徽州府,痛斥歙縣這是甩鍋。歙縣在帥嘉謨的支持下,針鋒相對,予以反擊。
六個縣為了這件事一直吵到萬歷四年(1576年),最后戶部出面,表示說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這事不追究過往了。干脆這樣,歙縣繼續(xù)交這筆“人丁絲絹”,但可以少交5000兩均平銀,少交的部分,讓其他五縣均攤。很快這事形成了決議,以皇帝的名義發(fā)下圣旨,傳至徽州。
但這個方案卻捅了馬蜂窩。五縣民眾聞之,無不勃然大怒。他們紛紛擁上街頭,圍攻縣衙、毆打官員,甚至把道路截斷,禁止任何人通行。整個徽州為之大亂,政府機能幾近癱瘓。
眼看要惹出民變,朝廷只好撤銷之前的圣旨,答應(yīng)重新商定一個分配方案。最終,幾經(jīng)妥協(xié),朝廷總算在萬歷七年(1579年)拿出一個新的方案:歙縣繼續(xù)交這筆“人丁絲絹”,但可以少交2530兩均平銀,然后再從當?shù)剀娦桡y和“協(xié)濟”的解池州兵餉銀里抽出同樣數(shù)額,補人均平銀。這樣一來,歙縣稅負減少一半,而其他五縣一分錢都不用多出。皆大歡喜。但那個帥嘉謨則被判處充軍,流放戍邊。
從隆慶四年到萬歷七年,前后將近10年時間,這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才告結(jié)束。不知道帥嘉謨當初若是知道自己會惹出這么大的亂子,是否還會愿意做數(shù)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