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繆塞作品三十年研究綜述

2018-04-03 08:43:03舒雷
法國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世紀小說研究

舒雷

?

繆塞作品三十年研究綜述

舒雷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

近三十年來,國內對繆塞及其作品的研究并不算多。本文從作品主題研究,作品風格研究,比較文學研究,世紀病問題研究、文學著作研究和非學術文章參考等六個方面對相關文章觀點進行了梳理,展現(xiàn)出研究者對繆塞作品中的“世紀病”概念、濃烈的抒情特征、獨特的戲劇手法、強烈的痛苦體驗等方面的關注;以及對20世紀前期國內作家對繆塞的接受的分析。通過綜述,展示成果,找出不足,以推動對繆塞作品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繆塞 綜述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痛苦詩學 浪漫主義

國內對繆塞及其作品的研究并不多,與同被譽為法國浪漫主義四大詩人的雨果(Hugo)、拉馬丁(Lamartine)、維尼(Vigny)相比,繆塞的名氣似乎略遜一籌。本文擬對近三十年來國內對繆塞及其作品的研究做一番梳理,以期對此類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做一點貢獻,同時也向這樣一位偉大的作家致敬。

筆者掌握的資料主要包括17篇期刊論文,4部涵蓋相關研究內容的專著,2篇非學術期刊文章。研究的專家學者有金德全、鄭克魯、陳振堯、程曾厚、吳甜田、梁海軍、關鋆、王福和、徐科銳、劉久明等。這些資料出版日期最早的是在1979年,自那以后,對繆塞的相關研究呈遞增態(tài)勢。尤其是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發(fā)表的研究文章數(shù)量眾多。從研究對象來看,對《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這部小說的分析文章占絕大多數(shù),對“世紀兒”相關概念的研究次之。從研究角度來看,前期主要從文本分析的視角來解讀作品,后期出現(xiàn)了較多比較文學方向的成果。下面分別從作品主題研究、作品風格研究、比較文學研究、世紀病問題研究和非學術文章參考等六個方面對這些成果作一綜述。

作品主題研究

這里的作品主題研究是與作品風格研究相區(qū)別開來的概念。它主要是從作品的思想、人物形象、情節(jié)等方面出發(fā)探討一個“為什么”的問題,與社會文化關聯(lián)度大。而作品風格研究,其出發(fā)點雖然也可能和主題研究相似,但它探討的主要是一個“怎么樣”的問題,其側重面是寫作技巧,行文風格。

正如前文所說,對繆塞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它的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上。對這部作品,不同學者的解讀既有不同之處,又有相同之點。徐普在《試論奧克塔夫愛情悲劇產(chǎn)生的幾個原因——讀繆塞的長篇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一文中從個人層面分析了書中主人公奧克塔夫的愛情悲劇的緣由。他認為奧克塔夫的悲劇首先要歸咎于他本人的錯誤愛情觀,即將愛情看成是感官享受,是肉欲,是占有,“愛情就是奧克塔夫的鴉片”①。這種深入骨髓的“惡”無法與他遇到的“善”相調和,悲劇便不可避免。扭曲的心理是第二根導火索,奧克塔夫心中猜疑和嫉妒的魔爪一步步撕碎了他的愛情。生理上的變態(tài)是悲劇產(chǎn)生的第三個原因。長期的放蕩生活摧毀了主人公的意志,使他對肉欲有了強烈的依賴性。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將其推向了深淵。在這篇文章中,徐普選擇從個人角度來談“世紀兒”悲劇的產(chǎn)生原因,有其獨特之處,個人確實應當對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但是正如自然主義理論認為的,社會、環(huán)境和遺傳在個人命運的發(fā)展中同樣扮演了至關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角色。個人的悲劇,特別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根源。我們可以追問,奧克塔夫錯誤的愛情觀、扭曲的心理、生理的變態(tài)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與徐普不同,廖曉梅在《自我追尋與掙扎——淺析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一文中,將這部小說看成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并由此從分析主人公入手來剖析作家精神的內在本質。全文圍繞“懺悔”——這把“了解作家內心世界的鑰匙”②展開。廖曉梅認為繆塞首先將奧克塔夫的矛盾性格細膩地刻畫出來,讓讀者了解其所經(jīng)受的痛苦,然后借主人公的理智分析追尋出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第一個情婦的背叛讓他逐漸認識到社會的淫亂,自己也淪于放蕩;封建王朝的復辟扼殺了激情和希望,帶來了淫樂與萎靡的社會風氣。是社會造就了奧克塔夫的病態(tài)性格與悲劇。對痛苦的描寫與剖析,對被拯救的期待與追尋,便是作家繆塞懺悔的過程。廖曉梅同時指出,繆塞美化了他筆下的男主人公,希望借此博得讀者的同情。但這種美化的最終結局仍是悲劇,作家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仍沒有結束。文章總結說“繆塞在否定自我的同時在讀者心中又重構了另一個悔過的、真誠的、多情的、才華橫溢的繆塞”③。這篇文章的論證過程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是其論證的基礎——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卻沒有有力的證據(jù)來支持,只是用了一個“普遍認為”來說明。這無疑是其中的一個缺憾。

李寧寫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刻畫的世紀病》是又一篇對這部小說的主題進行分析的文章。不過這篇文章的質量不能讓人滿意。從題目來看,該文是要分析世紀病的,然而文章的第二部分卻花了較大的篇幅試圖從小說的愛情故事“探尋繆塞和喬治·桑(George Sand)的蹤跡”④,這是文不對題的表現(xiàn)。在第三部分,作者寫道“后人往往關注繆塞與喬治·桑的愛情故事,但本書真正的文學價值卻在于作者對‘世紀病’這一文學概念的深刻刻畫”⑤,這句話無疑是忽視了其之前的眾多研究者的成果。在這一部分中,作者通過比較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的《勒內》()與《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指出了兩者的相似與不同,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文章末尾。作者又轉而談19世紀的“世紀病”現(xiàn)象,繼而談到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世紀病的可能。這樣一種行文邏輯,顯得較為混亂離散,沒有中心,無法突出重點。然而就現(xiàn)代社會乃至任何轉型期社會出現(xiàn)類似世紀病的病癥的可能性而言,作者的這一觀點值得肯定,并且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

作品風格研究

對繆塞作品風格方面的研究文章數(shù)量相對較多,而且研究對象也并不局限在《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上,出現(xiàn)了針對其詩歌和戲劇作品的評論文章。

龍懷珠發(fā)表于1987年的文章《濃烈的抒情風味 精確的心理分析——<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賞析》比較到位地呈現(xiàn)了這部作品的風格特征。作者首先簡要介紹了繆塞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認為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后的動蕩年代消磨了繆塞早期創(chuàng)作中熱情奔放、生氣勃勃的氣息,其反封建和諷刺資產(chǎn)階級現(xiàn)實的精神逐漸消失;指出繆塞后期的創(chuàng)作逐漸向資產(chǎn)階級社會現(xiàn)實及宗教勢力妥協(xié),精神漸趨消沉。此種雖簡要但全面的背景介紹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有人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在蔑視其他研究者的知識儲備,不必多此一舉。筆者在一定程度上贊同此觀點。不過若是研究者覺得自己發(fā)現(xiàn)了或者需要提出以往研究中被忽視的一些材料,也大可“多此一舉”。龍懷珠通過對小說文本的分析,認為《一個世紀兒的懺悔》在思想上具有很大的價值。首先,“繆塞十分深刻地概括和分析了歷史事件,準確地評價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繆塞深知人民潛在的力量”⑥。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指導下來進行文藝賞析的。這對于這樣一部具有宏大歷史背景的小說來說,是比較適合的。其次,這部小說的思想價值還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世紀病對人性的毀滅。分析完內容后,龍懷珠認為作品的藝術特色體現(xiàn)在結構巧妙,構思獨特,緊緊圍繞“世紀病”來謀篇布局上;體現(xiàn)在小說濃烈的抒情風味,以己手寫己心上;體現(xiàn)在對文中人物精確的心理刻畫上。所有這些因素使得該小說成為一部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

另一篇由徐科銳和劉赟兩位作者發(fā)表的《浪漫主義小說與表現(xiàn)主義音樂的牽手——<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文章則從一個創(chuàng)新的角度——小說的音樂性來解讀繆塞的這部名著。作者認為這部浪漫主義風格的小說與表現(xiàn)主義音樂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首先,“表現(xiàn)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小說的產(chǎn)生根源,都歸結為藝術家們囿于的社會現(xiàn)狀”⑦,他們在強烈地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實現(xiàn)對審美的追求。這為這種角度的解讀提供了背景基礎。小說以世紀病為動機,以強烈的感情抒發(fā)為手段,這與表現(xiàn)主義音樂用夸張的形式表現(xiàn)作者的心靈感受不謀而合。其次,小說敘述中的“不流暢旋律,強弱不均的節(jié)奏,無法喘息的節(jié)拍,等自由無調性的特征抽象地表現(xiàn)了世紀病的普遍情緒”⑧。第三,不和諧旋律的反復既表現(xiàn)了主人公不斷掙扎不斷失敗的處境,又能引導讀者去思考這種處境產(chǎn)生的根源;而繆塞通過自由調性的使用擺脫了以往小說情節(jié)的束縛,以更自由的方式安排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第四, 這種自由調性其實是繆塞寫作的自由構思方式,這種方式并非標新立異,而是當時歐洲社會的矛盾與藝術家們情緒釋放需求相沖突的必然產(chǎn)物。時代賦予了人們懺悔的內容,也賦予了人們懺悔的形式。這篇文章,從藝術相通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試圖論證《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的文本與表現(xiàn)主義音樂的契合性,其角度新穎,立意深刻,對文學賞析很具有啟發(fā)意義。不過,對于這種音樂性特征產(chǎn)生的作用,文章的觀點略有夸大。雖然只有當一個文本的內容與形式較為完美地相和時,該文本的價值才能達到最大,但是內容相對于形式,總還是占據(jù)一個更重要的位置。內容為主,形式為輔。形式對內容的作用不可忽視,也不可夸大。

1989年鄭克魯發(fā)表的《痛苦的心聲——繆塞的<五月之夜>》以其分析之透徹,材料之豐富,論證之嚴密而散發(fā)光彩。全文緊緊圍繞“痛苦”與“心聲”兩個關鍵詞展開。作者首先指出繆塞早期的作品《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詩》雖活潑輕松,但其下已掩蓋著詩人的孤寂。更深一步的轉折由詩人與浪漫派的疏遠和《羅拉》的發(fā)表為標志,繆塞“已經(jīng)走到抒發(fā)痛苦的心聲的門口”⑨。曲折痛苦的愛情悲劇催生的《四夜》組詩則是轉折之最終完成,而《五月之夜》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一篇。鄭克魯指出繆塞對痛苦的抒發(fā),遵循的是“嗚咽痛徹”,是“最絕望的歌”,是將血淚和著詩句來寫作。作者認為繆塞表現(xiàn)心靈痛苦的特點有三個,一是不發(fā)議論,不加修飾地坦露自己的內心;二是尋求契合的形象來制造沉郁悲愴的基調;三是巧妙地利用對話式的詩歌形式來表達矛盾痛苦的心緒。不過作者也指出這種對話的形式難免會有點不規(guī)整,略顯粗率。不過,繆塞詩歌風格的第一和第二個特征,似乎略有矛盾。既是不加藝術修飾,又如何要去尋求生動的形象?這會不會是繆塞的一種做作,亦或是其他,這有待闡釋清楚。

李小芳和卞亦2007年發(fā)表的《最絕望的歌是最優(yōu)美的歌——紀念法國接觸浪漫主義詩人繆塞逝世150周年》的主題與前文相似,不過在觀點上有所創(chuàng)新。作者認為繆塞的痛苦詩學理論使得他的詩歌具有真摯的浪漫情愫和極致的痛苦情懷。這一理論首先來源于詩人“魔鬼般的叛逆和天使般的純凈與自然”⑩的矛盾性格,叛逆時放蕩墮落,清醒時懺悔反省。這樣的性格首先孕育了一種嶄新形式的浪漫主義,在嬉笑怒罵、冷嘲熱諷中反抗。同時,墮落與懺悔的循環(huán),對處于動蕩歷史時期的尚存理想的詩人來說無異于是痛苦的發(fā)生器。與喬治·桑的感情悲劇是詩人從心底里產(chǎn)生極大痛苦的直接原因,更豐富了其抒發(fā)痛苦的詩歌形式。這篇文章從詩歌的角度較好地闡釋了繆塞的寫作理論和詩歌特點,其提出的“嶄新形式的浪漫主義”的觀點具有較大的啟發(fā)意義。

孫倩發(fā)表于2009年的《繆塞戲劇結構論》從大的方面總結了繆塞的戲劇風格。作者認為繆塞的戲劇雖然內容狹窄,但其結構方法卻獨特:注重語言、藝術結構而不太考慮舞臺效果;呈現(xiàn)出“鎖閉-網(wǎng)狀結構”和“開放式的線性結構”?。這一風格的形成受拉辛(Racine)和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影響。作者進一步分析出繆塞戲劇結構的獨特性首先體現(xiàn)在人物結構上??娙`活設計人物數(shù)量,總體安排從簡;其作品的主人公常具有雙面性;人物關系常依循“平行線式結構”情節(jié)結構上主要情節(jié)與次要情節(jié)相互交錯是繆塞戲劇的第二個特點。作者對這一部分的論述太過簡短,不深入,有強牽硬合之嫌。第三個特點體現(xiàn)在形式結構上??娙朴趯懽鳘毮粍『拖矂⌒缘闹V語劇,其喜劇手法新穎獨特。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了繆塞對莎士比亞的繼承,指出“悲喜劇交織”和“吞吐原則”?是繆塞繼承的兩大技巧??傮w來說,作者對繆塞戲劇結構的一些特點及其成因的分析有一定的獨到之處,但這篇文章的論述面還是顯得有點寬泛,因而也就不深刻,其中一些特點的論述不具說服力。

比較文學研究

進入新世紀,從比較文學角度研究繆塞與國內作家關系的文章漸多。比較的對象多是20世紀頭幾十年的作家作品,尤以郁達夫為代表。從新的角度看問題,讓我們對文學間的影響以及文學的相通性有了更大的認識。

劉久明在2001年發(fā)表了《郁達夫與繆塞》疑問,試圖論證繆塞對郁達夫的影響。作者首先提出推斷“繆塞一定進入過郁達夫的接受事業(yè),并且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影響”?,然后從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作品的風格特點兩方面來進行論證。作者首先指出郁達夫與繆塞一樣少年早慧,具有纖弱敏感的個性和矛盾性的雙重人格。而郁達夫在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中,又偏好與自己性格、氣質相近的作家。所以繆塞也應在其喜愛的作家之中。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兩位作家都體現(xiàn)了強烈的主題意識,小說都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郁達夫多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和情節(jié)有很多《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的影子,“零余者”的形象更是和“世紀兒”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劉久明同時也指出,郁達夫的作品不單是受繆塞的影響,還吸收了其他一些作家的優(yōu)點。作為創(chuàng)造社的一員,郁達夫需要的是滿懷激情的呼喊和發(fā)泄,這與繆塞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冷靜理智分析又有相悖之處,因而郁達夫從不提及繆塞。這篇文章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郁達夫與繆塞之間的關系。但對郁達夫不提繆塞這一點的分析卻是略為不夠。

與劉久明不同,關鋆2012年的文章《世紀病中的不同懺悔者——郁達夫<沉淪>與繆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懺悔形象的比較研究》則是從人物形象的角度來進行對比。作者認為兩篇小說的相同點體現(xiàn)在它們都具有鮮明的自傳色彩,主人公都因為自身敏感的個性和所處時代的世紀病而深陷“沉淪與不可沉淪”?的痛苦矛盾之中。兩篇小說的不同之處是,《沉淪》中主人公的時代病反映了當時中國的貧弱病,主人公承受著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弱民窮的雙重重壓;如果說繆塞的主人公是在懺悔中理智地分析社會和自身的弊病,那么郁達夫筆下的人物則更多地是在情感宣泄。這篇文章就兩篇小說人物形象的異同提出了一些新穎的觀點,不過在文章結構方面,將大量的筆墨都傾注在《沉淪》上,缺乏一定的協(xié)調性。

吳甜田2014年發(fā)表的《試析<南遷>與<一個世紀兒的懺悔>》從更宏觀的角度比較兩部小說。作者首先說明研究動機和研究方法的選擇,然后再具體從人物與結構和藝術手法兩方面論述。對兩篇小說主要內容的概述篇幅適當,不像一些文章太過冗長。文章指出小說中的兩位主人公都是理想主義者,都具有雙重性的人格,并且都具有時代代表性和世界性意義。兩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也是有異有同。在藝術手法方面,濃郁的抒情色彩和細膩的心理描寫是它們的共有特點,但《懺悔》仍以故事為主,且多為直接心理描寫,而《南遷》則被情緒統(tǒng)治,常常借景抒情。作者認為《南遷》的這兩個特點可能分別受日本作家佐藤春夫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影響。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論證嚴謹,對每一個論點的論述都爭取有理有據(jù),從中可見作者治學態(tài)度。許多人認為在文章中提出新的觀點很難,這首先是因為方法或者態(tài)度不對,而不是缺乏創(chuàng)新力。創(chuàng)新力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在踏實地閱讀,審慎地思索,嚴謹?shù)厍笞C中發(fā)現(xiàn)的。

彭建華2012年發(fā)表的《艾青對繆塞等及象征主義文學的接受》涉及面較廣,這里就只對其論述艾青對繆塞的接受的論述進行總結。作者認為一位波蘭女留學生可能引發(fā)了艾青對繆塞戲劇的熱愛,其詩歌《古宅的造訪》中的一句詩“模糊地指示著繆塞的戲劇故事”?。艾青另一篇探討詩本質的文章《詩論》與繆塞的《即興詩》()有相應相和之處。不過作者指出,《詩論》是對白話新詩的探索,其背景是現(xiàn)代中國新與舊的對立和沖突,而《即興詩》則是嚴謹?shù)姆ㄕZ格律詩,不存在沖突的背景。

除了與郁達夫的比較,梁海軍在2013年發(fā)表了《沉郁悲愴的浪漫——論繆塞對沈寶基早期詩歌的影響》一文。作者從沈寶基自己對繆塞的論述出發(fā),分析兩人詩歌主題、形式、詩論上的異同。作者認為兩人的一些詩歌都具有感傷主義的基調,在“癡狂心理中塑造一種病態(tài)的憂郁美”?。沈寶基對繆塞詩歌的對話形式也有所借鑒。兩位作家同樣追求一種“痛苦的詩學”。但在這一點上,文章沒有看到他們的不同之處。繆塞是以痛苦為高尚,甚至想在痛苦的折磨下求得救贖;而沈寶基的痛苦之下孕育著反抗的力量,一種粉碎造成痛苦的因素的斗志,以及一種心系國家的情懷。不過作者也指出,沈寶基雖然對繆塞有所學習,但與他的聯(lián)系并不深,更是逐漸地超越浪漫,轉到象征主義的旗下。

世紀病問題研究

這一主題的研究對象不只局限于繆塞的作品,有些甚至以其他作家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鑒于“世紀病”或“世紀兒”是繆塞率先提出的重要概念,這些文章也或多或少地對其作品有所涉及,所以這里也對這類文章做一個小結。

李怡發(fā)表于1993年的《“世紀病”、“多余人”與“孤獨者”——中西近現(xiàn)代文學一個基本精神之比較》認為不應該將這三個概念籠統(tǒng)混淆,而要看到他們彼此間不可替代的個性。作者首先對比了《一個世紀兒的產(chǎn)懺悔》和《葉甫蓋尼·奧涅金》(),指出雖然兩篇小說的故事結構模式類似,但其背后的精神本質卻不同;《懺悔》是通過愛情來探索人生的本質,兩個獨特個體之間的愛情悲劇導向的是“個體生命之完成這一本體性問題的深處”?;奧涅金(Онегин)的悲劇更多的是他和社會的對立,愛情的失敗于他不重要。由上述兩個例子,作者得出“世紀病”的憂郁與人性本身相關,“多余人”的憂郁指向社會與環(huán)境的結論,并且認為這種差別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西歐與俄國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不同的文學傳統(tǒng)。接著,作者論證雖然中國的“孤獨者”和“多余人”一樣具有社會性,但前者是個體對具體生活圈的“人倫性”生存體驗,后者是個體對社會整體的生存體驗。這篇文章從宏觀的角度比較中西近現(xiàn)代文學的精神,其立足點很高,而文中的觀點也很有深度。這與前文三個方面的研究相比,可以說是向前邁了一大步,脫離了一人一文的狹小格局。這篇文章有很好地啟發(fā)意義,文學研究不僅要向“小處”發(fā)掘,也要能從“大處”把握。

王福和在《世紀病患者的心路歷程——從“多余人”到“局外人”》中將19世紀的世紀病患者統(tǒng)稱為“多余人”,將20世紀的同類患者稱為“局外人”。這一點與李怡認為的應該細致區(qū)分“世紀兒”、“多余人”和“孤獨者”三個概念的看法略有不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世紀病患者走的是一條憂郁的路,冷漠的路,孤獨地路和無為的路。但多余人的憂郁與環(huán)境和自身性格相關,是一種理想破滅,毫無希望的憂郁;局外人的憂郁則與信仰崩潰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荒誕的特征。多余人的冷漠是理想幻滅的青年的冷漠,局外人的冷漠則是麻木不仁的冷漠。多余人的孤獨是群體性的孤獨,局外人的孤獨則是為社會隔絕的個體孤獨。多余人的無為是無所事事,局外人的無為則是行尸走肉。王福和從比較文學的角度來探究小說中相似的人物形象的異同,在同中能見異,較好的總結了他們的特點。

吳祖明在發(fā)表于2010年的《歐洲文學史中的“世紀兒”形象》從總體上論述了西歐各個國家文學中世紀兒形象的特征,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對其他國家文學的影響。作者在文中認為“世紀兒”對環(huán)境的叛逆,決不妥協(xié)的精神是他們性格中的閃光點?!兑粋€世紀兒的懺悔》對時代的抨擊尖銳而有深度?!笆兰o兒”作品中的愛情描寫是為刻畫主人公的“世紀病”服務的。作者接著指出“世紀兒”的產(chǎn)生與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思想意識、價值標準,以及他們自身的經(jīng)歷有關。西歐的“世紀兒”形象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重要的文學史地位,不僅影響了本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且還輻射到東歐和亞洲。

文學著作研究

筆者手頭找到的著作多為文學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鑒于文學史書中的內容也反映了編撰者的觀點,所以把這幾部書里的相關內容也做一個小結。

柳鳴九1979年編撰的《法國文學史》中繆塞部分的介紹由金德全執(zhí)筆。在該部分中我們可以看到繆塞因受家庭影響,一生保持著對盧梭(Rousseau)和拿破侖(Napoléon)的熱愛??娙缙诘脑姼锜崆槠G麗,注意詩句形式的完美。詩集《西班牙與意大利的故事》帶有新古典主義的痕跡,但卻顯示了浪漫主義的才氣。與喬治·桑愛情的失敗使得繆塞日趨悲觀,逐漸與浪漫派疏遠??娙笃诘脑娮饕娮C了詩人思想沒落的過程??娙麖娬{“言為心聲”,反對無病呻吟,這使得他的詩情感真實,不過在思想內容上卻比較狹隘。他詩歌中的頹廢情調對后來的頹廢派詩歌影響很大。繆塞在戲劇上的成就也很大。他對拉辛的贊賞則說明他的作品中仍有古典主義的色彩。《威尼斯之夜》()的演出失敗給繆塞的戲劇帶來了格言劇的特殊風格。《椅中景象》()中的主人公略微具有“世紀兒”的形象特點?!豆媚飩兿胄┦裁础泛汀度涡缘默旣悂喣取肥褂昧松勘葋喯矂≈械腻e中錯的手法,藝術上比較成熟。《羅朗薩丘》表露的是繆塞政治上的悲觀主義,反映了其作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者的弱點。其價值主要在于用細膩而豐富的手法塑造了洛朗索這樣一個已具“世紀兒”特征的人物?!段鹨詯矍闉閼颉泛汀斗陥鲎鲬颉肥莾沙龅湫偷母裱詣?,其中后者內容簡略,但是藝術技巧相當圓熟??偟膩碚f,繆塞的劇作頗有新意,既打破了偽古典派的陳規(guī),又比浪漫派戲劇更顯深刻?!兑粋€世紀兒的懺悔》描繪了鮮明的“世紀兒”形象,繆塞將自己的經(jīng)歷寫入了其中,提出了個性發(fā)展與時代社會的矛盾為題??娙钠渌≌f中,《一只白烏鶇的故事》()在抒發(fā)苦悶孤獨地心情的同時,還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一些揭露。《咪咪潘松》()以同情的態(tài)度描寫了巴黎女工的貧苦,但言語頗有輕佻?!娥搿罚ǎ┟鑼懥宋駝尤说膶m廷故事,但卻沒有深刻的意義。總的來說,繆塞的中短篇小說頗有藝術吸引力,但意義并不深刻。

陳振堯1989年編寫的《法國文學史》提到繆塞少年時受到過維尼和雨果的影響?!段靼嘌篮鸵獯罄墓适隆芳纫鹆斯诺渲髁x者的不滿,認為繆塞在對他們進行攻擊,又讓浪漫主義者覺得他歪曲了浪漫主義。在長詩《羅拉》中,詩人譴責社會,譴責不信宗教和放蕩的生活。在戲劇方面,作者指出繆塞的劇作貫徹“通過愛情故事來體現(xiàn)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道德觀念”?的原則,而且其戲劇中的愛情故事幾乎都是悲劇。他的劇本時間、地點特色不強烈,往往以距現(xiàn)實不遠的場所作為背景??娙麆?chuàng)造的人物多種多樣,他善于把變化不定的心理和固定不變的典型性格結合起來。不過人物的基調是統(tǒng)一完整的??娙趹騽≌Z言上也有許多創(chuàng)新,他喜歡采用散文的形式來編寫對白。在20世紀40年代末,在浪漫主義戲劇家無法擺脫古典主義悲劇影響,從而使得浪漫主義戲劇走到末路的時候,或許像繆塞這樣的不為演出而創(chuàng)作的劇本才能算是浪漫主義戲劇的新的探索,但是這種劇本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失敗的劇本。小說方面,陳振堯認為這部描寫繆塞本人的青年生活的自傳小說的時間背景之所以提前了20年,是因為繆塞想要把文中的故事與他自己的生活區(qū)別開來。而繆塞將《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的主人公奧克塔夫的懷疑和怠惰歸因于兩種對立的教育體制的影響的觀點在作者看來是錯誤的。

鄭克魯在2003年編寫的《法國文學史》繆塞批評浪漫主義精神提倡的作家的社會使命或者對政治偶像的崇拜,他贊賞的是古典主義的精神和靈魂。這正是其詩歌理論之一,即反對詩歌為政治服務。不過,同時他也認為詩人應該深入到時代中,表現(xiàn)時代的靈魂。而這種表達又與痛苦脫不了關系,因為痛徹心扉的感覺最具有變現(xiàn)力。鄭克魯認繆塞為當代人所喜愛是因為他具有現(xiàn)代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他善于以理智來解剖自己內心的痛苦;而是他的文學觀點處于古典主義和浪漫派之間,汲取了古典主義作家的優(yōu)點;三是他能直達本質,具有現(xiàn)代性的氣質。戲劇方面,鄭克魯指出繆塞獨特的戲劇比雨果的戲劇更具有生命力。他的戲劇與馬里沃和莎士比亞類似,善于從生活中提取滑稽元素。并且能用機智的語言在平淡無奇的描寫中將喜劇因素展現(xiàn)出來??娙麑Α读_朗薩丘》的主人公洛朗索的雙重性格塑造和心理描寫,使得這個人物成為法國正劇史上最有性格深度的形象。在小說方面,繆塞的中短篇小說具有童話色彩,如夢幻般優(yōu)美柔和。

程曾厚2013年編譯的《法國抒情詩選》提到繆塞晚年對古典主義進行了重新評價,頌揚了莫里哀。編者認為繆塞的詩”都是真情實感,如行云流水,有時接近親切的散文“。?其《四夜組詩》受到了英國詩人楊格(Young)《夜思》()的啟發(fā)。而《站在三級粉紅色大理石的臺階上》()則妙趣橫生,挖苦諷刺,體現(xiàn)了詩人少年時的那種盛氣凌人。

非學術文章參考

這兩篇非學術文章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因而也對其做一個小結。

姜小艷、曾思藝2007年發(fā)表的《曲折而痛苦的熾熱愛情——繆塞的愛情及其“愛情五部曲”組詩》以繆塞生平尤其是愛情經(jīng)歷介紹和作品介紹為主,間以對作品風格的評述。作者在文中提到繆塞對于喬治·桑之間的痛苦愛情的反思,導致了其抒情詩風格的改變,由此創(chuàng)作了《四夜組詩》。這四首詩與《回憶》()一起被稱為的“愛情五部曲”體現(xiàn)了繆塞愛詩歌直抒胸臆,赤裸裸地袒露內心的特點。其中幾首詩歌采用的對話形式,打破了單調的抒情,以起伏變化的一問一答藝術性地展現(xiàn)詩人的情感。最后,作者提到,繆塞在《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對喬治·桑進行了美化。

楊建民2014年發(fā)表的《陳毅·繆塞·拉馬丁……》則是介紹了陳毅與幾位國外作家的聯(lián)系。作者提到陳毅最早翻譯的便是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并且對這部小說評價頗高,“他能以全靈魂在紙上顫動的詩篇”?是其文學成就之所在。陳毅還翻譯了繆塞不太有名的《汪比克氏弟兄》(),作者認為繆塞是借傳說的外殼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向往,而陳毅的翻譯或許也體現(xiàn)了他的愛情的理解。在評價繆塞的詩歌的時候,陳毅說“他的詩恰可用美妙凄清四個字來形容”,“他的著述都是隨意著筆,卻足見他的不朽的天才”。楊建民認為陳毅或許是借翻譯繆塞的詩歌來抒發(fā)感嘆,質疑時代。

小結

綜上所述,國內對繆塞作品的研究經(jīng)歷了由少到多,由單面至多面的發(fā)展過程。前期研究者主要從其作品的主題和形式入手進行分析,研究對象集中在繆塞的小說和詩歌。到后期,比較文學研究興起,研究對象也延伸到繆塞的其他種類的文學作品。各個學者的成果有的更勝一籌,有的稍遜風騷。好的論述文章或者是論證嚴謹,邏輯清楚;或者是分析透徹,觀點深刻;或者是方法創(chuàng)新,角度獨特。不論何種,唯有用心方能成就其一。

展望繆塞作品研究的未來發(fā)展,依然可以看見一些有待深入分析的方面。比如鑒于國內的研究文章大多立足的是繆塞作品的中文翻譯版本,那么從其作品的法文原版出發(fā)分析其文體特色、藝術風格將能讓我們對繆塞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又比如繆塞同時受到浪漫派和古典主義的影響,研究他對這兩個派別的觀點分別有什么繼承和摒棄也將會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此外,繆塞作品中的青春主題、自然與虛無以及宗教因素也是幾個值得分析的點。

①徐普:《試論奧克塔夫愛情悲劇產(chǎn)生的幾個原因——讀繆塞的長篇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載《法國研究》1996年第2期,197頁。

②廖曉梅:《自我追尋與掙扎——淺析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載《龍巖學報》2006年第24卷第5期,94頁。

③同上,99頁。

④李寧:《<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刻畫的世紀病》,載《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32卷第6期,61頁。

⑤同上,62頁。

⑥龍懷珠:《濃烈的抒情氛圍精確的心理分析——<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賞析》,載《寶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73頁。

⑦徐科銳等:《浪漫主義小說與表現(xiàn)主義音樂的牽手——<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載《文藝爭鳴》2014年第11期,147頁。

⑧同上,148頁。

⑨鄭克魯:《痛苦的心聲——繆塞的<五月之夜>》,載《名作賞析》1989年第4期,59頁。

⑩李小芳等:《最絕望的歌是最優(yōu)美的歌——紀念法國杰出浪漫主義詩人繆塞逝世150周年》,載《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8卷第1期,100頁。

?孫倩:《繆塞戲劇結構論》,載《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30卷第7期,48頁。

?同上,51頁。

?劉久明:《郁達夫與繆塞》,載《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5卷第2期,103頁。

?關鋆:《世紀病中的不同懺悔者——郁達夫<沉淪>與繆塞<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懺悔形象的比較研究》,載《安徽文學》2012年第1期,62頁。

?彭建華:《艾青對繆塞及象征主義文學的接受》,載《淮陰工學院學報》2012年第21卷第4期,55頁。

?梁海軍:《沉郁悲愴的浪漫——論繆塞對沈寶基早期詩歌的影響》,載《法國研究》2013年第2期,23頁。

?李怡:《“世紀病”、“多余人”與“孤獨者”——中西近現(xiàn)代文學一個基本精神之比較》,載《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55期,92頁。

?陳振堯:《法國文學史》。上海:外研社,1989,282頁。

?程曾厚:《法國抒情詩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57頁。

?楊建民:《陳毅,繆塞,拉馬丁……》,載《世界文化》2014 年第5 期,25 頁。

(責任編輯:張云)

猜你喜歡
世紀小說研究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世紀贊歌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20世紀50年代的春節(jié)都忙啥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1999,世紀大閱兵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浦北县| 锡林郭勒盟| 五大连池市| 沈丘县| 广东省| 淮南市| 石泉县| 芮城县| 沅江市| 元阳县| 满城县| 江源县| 平潭县| 泸溪县| 尼木县| 桦甸市| 福州市| 孟津县| 小金县| 福泉市| 宁南县| 都安| 乌兰县| 中宁县| 西城区| 隆德县| 宁城县| 石林| 罗江县| 江山市| 定襄县| 西安市| 鄢陵县| 油尖旺区| 三原县| 桓台县| 富源县| 贵定县| 临沧市| 萨迦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