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山東地區(qū)酋邦時代戰(zhàn)爭試探

2018-04-08 06:45宋柯欣
殷都學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龍山文化城址墓葬

宋柯欣

(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天津 300071)

戰(zhàn)爭是為了實現(xiàn)部族或國家的政策,憑借有組織的軍事力量,發(fā)生于兩個獨立政治統(tǒng)一體之間的武力沖突[1]。在考察國家和文明起源時,戰(zhàn)爭是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張光直將華北古代社會演進程序加以列舉,認為龍山文化屬于典型的酋邦時代[2],處于“上溯中國文化的原始[3]”的重要歷史階段。對于龍山文化時期戰(zhàn)爭遺存的研究,對揭示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曾提出,武器實物和防御設施是戰(zhàn)爭在考古學上的證據(jù)[4]。我國考古學家嚴文明認為,史前戰(zhàn)爭的擴大主要表現(xiàn)在武器的改進、城堡的出現(xiàn)和亂葬坑的增多[5]。因此,本文試圖以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各類武器為主要研究對象,并綜合城址、墓葬等遺存進行綜合分析,希望利用考古學研究成果說明酋邦時代山東地區(qū)不同地方類型之間的互動關系和社會性質等問題。

一、武器研究

(一)武器分類

本文參考學界對于武器的研究成果,采取較為主流的分類和定名標準,將龍山文化出土武器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手持類武器,包括石斧、石鉞、石刀等武器;另一類為遠射類武器,包括石鏃、骨鏃、石矛、骨矛、石球等武器[6]。在新石器時代,石斧、石刀主要承擔生產工具的功能,通常不作為武器專門研究[7]。石鏃、骨鏃在龍山文化時期數(shù)量大增,而各遺址動物骨骼鑒定報告表明[8],龍山文化時期家養(yǎng)動物比重持續(xù)提高,因此,石鏃、骨鏃可排除狩獵需求,視為武器進行研究。其他工具中,石球、骨矛在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較少,本文擬選取龍山文化出土的石鏃、骨鏃、石矛、石鉞結合城址和相關墓葬等物質遺存,研究龍山文化戰(zhàn)爭情況。

(二)分區(qū)研究

關于龍山文化的分區(qū)研究,學術界已經(jīng)開展得較為充分。本文參考主流觀點,將龍山文化分為姚官莊、兩城、尹家城、尚莊、楊家圈5個地方類型[9],其主要遺址如圖一所示。

根據(jù)對龍山文化典型遺址的地層關系及其出土武器的類型學研究,本文對龍山文化5個地方類型出土的武器進行了以下統(tǒng)計(圖二):

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石鏃超過395件,其中姚官莊類型占27.59%;兩城類型占28.61%;尹家城類型占34.94%;尚莊類型占6.33%;楊家圈類型占2.53%。骨鏃超過146件,其中姚官莊類型占33.56%;兩城類型占26.03%;尹家城類型占13.7%;尚莊類型占26.71%;楊家圈類型出土骨鏃數(shù)量不明,但至少包括4種不同類型的骨鏃。石矛超過22件,其中姚官莊類型占36.36%;兩城類型占31.82%;尹家城類型占18.18%;尚莊類型占13.64%;楊家圈類型出土石矛數(shù)量不明,但至少包括2種不同類型的石矛。石鉞超過27件,主要集中在兩城類型和尹家城類型。其中兩城類型占18.52%,尹家城占81.48%。

圖一 龍山文化地方類型分布圖姚官莊類型:1. 濰坊姚官莊遺址 2. 濰縣獅子行遺址 3. 濰縣魯家口遺址 4. 臨朐西朱封遺址 5. 膠縣三里河遺址 6. 壽光邊線王遺址兩城類型:7. 日照兩城鎮(zhèn)遺址 8. 日照堯王城遺址 9. 五蓮丹土遺址 10. 臨沂大范莊遺址 11. 諸城呈子遺址 12. 棗莊建新遺址。尹家城類型:13. 泗水尹家城遺址 14. 兗州西吳寺遺址 15. 章丘城子崖遺址 16. 章丘寧家埠遺址 17. 鄒平丁公遺址 18. 臨淄田旺遺址尚莊類型:19. 茌平尚莊遺址 20. 茌平南陳莊遺址 21. 梁山青崮堆遺址 22. 陽谷景陽崗遺址楊家圈類型:23. 棲霞楊家圈遺址 24. 蓬萊紫荊山遺址 25. 乳山小管村二期遺存

圖二 龍山文化各地方類型出土武器統(tǒng)計圖(單位:件)

經(jīng)過以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5個地方類型中,姚官莊、兩城、尹家城類型出土武器的數(shù)量和種類較多,各類型武器數(shù)量比例較為接近,武器在這三個地方類型的分布上沒有明顯的差異性和指向性。而尚莊類型、楊家圈類型出土武器的數(shù)量和種類較少。

(三)分期研究

為了進一步明確龍山文化出土武器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本文參考主流觀點,根據(jù)典型遺址的分期,將龍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10]:

早期:以西吳寺1~3段、三里河1~3段、呈子1~3段、尹家城1~2段遺存為代表,包括姚官莊早中期遺存、獅子行早中期遺存、魯家口早期遺存、兩城鎮(zhèn)遺址、丹土遺址、大范莊遺址、堯王城早期遺存、寧家埠早期遺存。

中期:以西吳寺4~6段、三里河4~6段、呈子4~6段、尹家城3~5段遺存為代表,包括姚官莊晚期遺存、獅子行晚期遺存、魯家口晚期遺存、西朱封遺址、堯王城中期遺存、建新遺址、寧家埠晚期遺存、尚莊早期遺存。

晚期:尹家城6~8段、尚莊晚期、堯王城晚期遺存為代表,包括景陽岡遺址、楊家圈遺址、小管村遺址。

根據(jù)對龍山文化典型遺址的地層關系及其出土武器的類型學研究,本文對龍山文化早、中、晚期出土的武器進行了以下統(tǒng)計(圖三):

圖三 龍山文化各時期出土武器統(tǒng)計圖(單位:件)

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石鏃超過395件,其中早期遺址占46.84%;中期遺址占37.46%;晚期遺址占15.7%。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石鏃數(shù)量變化呈由早到晚持續(xù)下降的趨勢。典型遺址出土骨鏃超過146件,其中早期遺址占49.32%;中期遺址占23.97%;晚期遺址占26.71%。龍山文化早期遺址出土骨鏃數(shù)量最多,中期和晚期基本持平。出土石矛超過20件,其中早期遺址占70%;中期遺址占25%;晚期遺址出土多于1件,占5%。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石矛數(shù)量變化呈由早到晚持續(xù)下降的趨勢。石鉞超過27件,其中早期遺址占29.63%;中期遺址占44.44%;晚期遺址占25.93%。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石矛數(shù)量變化呈由早到晚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

根據(jù)以上統(tǒng)計結果,本文對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各時期出土武器數(shù)量進行了總計(圖四):

圖四 龍山文化各地方類型各時期出土武器統(tǒng)計圖(單位:件)

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武器總數(shù)超過588件,其中姚官莊、兩城和尹家城類型出土武器占據(jù)總數(shù)的絕大部分,比例分別為28.23%、27.38%和31.29%,且都呈現(xiàn)早、中期較多,晚期急劇下降的趨勢。尚莊、楊家圈類型出土武器占總數(shù)的小部分,比例分別為11.39%和1.7%,且都出現(xiàn)在晚期。

武器的類型和數(shù)量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龍山文化時期的戰(zhàn)爭情況。為了進一步研究戰(zhàn)爭問題,本文考察了其他和戰(zhàn)爭相關的遺跡現(xiàn)象,與武器的變化一起綜合討論。

二、城址研究

城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額起源》一書中指出,“在新的設防城市的周圍屹立著高峻的城壁并非無故:它們的壕溝深陷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們的城樓已經(jīng)聳入文明時代”[11],指出了城在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新石器時代的城,以軍事防御的功能為主,兼具防洪、防御猛獸和居住的用途[12]。

本文統(tǒng)計了龍山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的城址(圖五),根據(jù)龍山文化城址的地理分布情況,將其分為三組:

第一組:尹家城—姚官莊城址,以城子崖、邊線王、丁公、田旺城址為代表,呈線狀分布在尹家城類型和姚官莊類型的交界處,年代集中在龍山文化早中期,個別延續(xù)到晚期。城址面積為5~20萬平方米,多數(shù)有內外兩重城垣。

第二組:尹家城—尚莊城址,以景陽崗、教場鋪城址為代表,分布在尹家城類型和尚莊類型的交界處,年代集中在龍山文化中晚期。景陽崗、教場鋪城址面積都在30萬平方米以上,都具有兩重城墻或內外城,防御的功能較為明顯。

第三組:兩城城址,以丹土、堯王城城址為代表,分布在日照附近的魯東南沿海地區(qū),年代集中在龍山文化早中期。丹土、堯王城城址面積在20~30萬平方米左右,防御設施不明顯。丹土城址周圍還有面積較小的城址。

圖五 龍山文化城址分布圖 尹家城類型:1. 城子崖城址 2. 丁公城址 3. 田旺城址 姚官莊類型:4. 邊線王城址 尚莊類型:5. 景陽崗城址 6. 教場鋪城址 兩城類型:7. 丹土城址 8. 堯王城城址

通過對龍山文化城址的統(tǒng)計,可以推斷,龍山文化早期的戰(zhàn)爭可能集中在尹家城與兩城類型之間,中、晚期戰(zhàn)爭轉移至尹家城與尚莊類型之間,且具有擴大的趨勢,防御設施更加完善進步。兩城類型的城址與尹家城、尚莊類型不同,兩城鎮(zhèn)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夯土臺基和玉器坑,表明這里可能存在祭祀場所和奢侈品生產中心,因此可以推測,兩城類型的城址或許與戰(zhàn)爭關聯(lián)不大,而是主要承擔中心聚落的作用[13]。

三、墓葬研究

(一)對出土禮儀性武器墓葬的考察

新石器時代,石鉞起初是生產工具,后很快演變?yōu)槲淦骱投Y器,還出現(xiàn)了玉質的鉞,成為軍事權力與威嚴的象征物[14]。龍山文化隨葬石鉞、玉鉞的墓葬,往往是隨葬品豐富、等級較高的大墓。本文對龍山文化出土石鉞、玉鉞的墓葬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隨葬禮儀性武器的墓葬主要分布在龍山文化早中期。在龍山文化早期,隨葬石鉞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尹家城和姚官莊類型,這些墓葬長2~3米,寬1~2米,墓主人多是30~50歲的壯年男性,隨葬陶器數(shù)量在10件以上,往往隨葬1件石鉞。到了龍山文化中期,隨葬石鉞的墓葬主要是姚官莊類型西朱封遺址的兩座墓葬[15],這兩座墓葬長6米以上,寬3~4米,皆有二層臺和多重棺槨,隨葬多件石鉞、玉鉞和其他玉質武器,還有大量蛋殼陶杯、玉飾、綠松石飾和鱷魚骨板。這種超級大墓的出現(xiàn),也是隨著戰(zhàn)爭推移,地方軍事首領權力擴張的體現(xiàn)。

(二)對人骨異常墓葬的考察

龍山時代,亂葬坑隨著戰(zhàn)爭的擴大而增多。亂葬坑埋葬1人或十幾人不等,死者有的手腳被砍,有的身首異處,有的則有明顯的砍傷痕跡,這些異?,F(xiàn)象是對戰(zhàn)俘的處置[16]。此外,一些隨葬品豐富、等級較高的大墓中,也存在骨架殘缺的現(xiàn)象,可能與軍事首領受傷戰(zhàn)死有關。本文對龍山文化墓葬、灰坑和房址中,非因后代擾亂而造成的人骨異?,F(xiàn)象進行統(tǒng)計與考察,發(fā)現(xiàn)人骨異?,F(xiàn)象主要出現(xiàn)在龍山文化早中期,地方類型主要包括姚官莊、尹家城和兩城類型。其中,早期出現(xiàn)人骨異常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姚官莊類型,以單人一次葬為主,隨葬品極少或不見,多有死者斷頭或缺少肢骨的現(xiàn)象。中期開始,尹家城、兩城類型也開始出現(xiàn)人骨異?,F(xiàn)象。死者斷頭、缺肢、帶有致命傷的現(xiàn)象不僅出現(xiàn)在墓葬中,房基、灰坑中也出現(xiàn)了埋葬人骨的現(xiàn)象,多為老人、女性和兒童。這些死者顯然不是戰(zhàn)爭中的主要兵力,他們的非正常死亡,或許與處理戰(zhàn)俘、祭祀儀式有關,體現(xiàn)了地方類型間沖突的加劇。

四、戰(zhàn)爭研究

(一)戰(zhàn)爭的考古學考察

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隨著人口的增加、技術的發(fā)展,移民活動和考古學文化的擴張一直持續(xù)不斷[17],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達到一個頂峰。龍山文化遺址數(shù)量的激增,與其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密不可分。龍山文化處于全新世大暖期中晚段,經(jīng)歷了大暖期溫度峰值后,氣溫開始平穩(wěn)下降,進入溫暖濕潤且波動較小的穩(wěn)定時期。在山東地區(qū),龍山文化時期的古海岸線與大汶口時期相比有所后退,發(fā)育出許多新的河流階地、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與干涸的沼澤,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宜居的住所[18]。對生存資源的重新分配,反映在考古學文化內部,則是社會群體的分化、社會組織結構的復雜化,以及不同地方文化類型之間沖突的加劇。

武器數(shù)量的增加和精細化程度的提高,是反映龍山文化戰(zhàn)爭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jù)上文統(tǒng)計,龍山文化出土各類武器超過588件,其中遠射類武器有石鏃395件,骨鏃146件,占絕大部分比重。大汶口文化時期,鏃在生產工具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下,且骨鏃數(shù)量多于石鏃。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鏃在生產工具中的比重增加至25%,且重量大、殺傷力強的石鏃超過骨鏃[19]。石鏃數(shù)量的增加并非因為狩獵活動,從龍山文化典型遺址的動物骨骼鑒定報告[20]來看,當時的家養(yǎng)動物比例已經(jīng)接近甚至超過半數(shù),基本可以滿足人們獲取肉食的需要。石鏃的數(shù)量增加,應該與戰(zhàn)爭活動中遠距離射擊的需要有關。

龍山文化時期的石鏃,以平面寬扁、形似桂葉的最多。這種石鏃旨在輕薄遠射,更容易割寬傷口[21]。此外,與大汶口文化相比,龍山文化時期的石鏃、骨鏃新出現(xiàn)了三棱狀和柱狀多棱箭頭的類型。這兩種類型的鏃重量較大,箭頭更尖銳,具有刺深效果。三棱狀的武器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仍有廣泛應用,三棱軍刺扎出的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其致死率非常高。因此,三棱狀的石鏃、骨鏃在龍山文化時期是軍事技術進步的體現(xiàn)。柱狀多棱箭頭的石鏃、骨鏃也是龍山文化的典型武器,它們的體量往往大于平面寬扁的桂葉型鏃,在射擊時具有更強的殺傷力。

遠射類武器有利于攻打較高較遠處的目標,與之相應的是,龍山文化時期以城址為主的防御性設施也開始增多,主要出現(xiàn)在地方類型交界的邊緣地帶。龍山文化早期,尹家城與姚官莊類型之間分布著城子崖、丁公、田旺、邊線王四座城址,它們構成一道東西延伸的防線,橫亙在兩個地方類型中間。到了中晚期,城址主要呈線狀分布在尹家城類型與尚莊類型之間,可能是主要戰(zhàn)爭戰(zhàn)場隨時間變化而轉移的結果。

應該注意到的是,同一組城址的作用也存在差別。被視為是尹家城類型區(qū)域內具有中心地位的城子崖遺址,遠離尹家城和姚官莊類型的交界處,居于相對腹地的位置。城內發(fā)現(xiàn)大量精美的薄胎黑陶和有燒灼痕跡的卜骨,說明當時可能存在著掌握神權的社會階層。城子崖城址周圍20公里的范圍內,還分布著馬安莊、邢亭山、焦家等40處以上的龍山文化遺址,它們的面積較小,依托城子崖城址形成鮮明對照,有如“都、邑、聚”的社會結構和城鄉(xiāng)差別[22]。而首當其沖面對西部姚官莊類型的丁公、田旺、邊線王城址,與城子崖城址相比面積較小、防御功能更強,例如邊線王城址,不僅有內外兩重城墻,且有內城被毀壞后重建的痕跡。這些都證明龍山文化時期,戰(zhàn)爭的頻繁與激烈促使城的作用發(fā)生分化。一方面,掠奪帶來的物質財富的集中使得中心聚落更為富足,軍事首領兼具軍權和神權來統(tǒng)治聚落;另一方面,圍繞中心聚落的防御設施更為完善,形成眾星拱月的格局。

此外,龍山文化墓葬中以鉞隨葬的現(xiàn)象,也證明當時軍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龍山文化早期,隨葬石鉞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尹家城和姚官莊類型,大中型的墓葬往往隨葬高柄杯、鼎、鬶等陶器、1件石鉞以及若干石、骨鏃。到了龍山文化中期,隨葬石鉞的墓葬主要是姚官莊類型的西朱封遺址墓葬,出現(xiàn)了多重棺槨、隨葬多件石鉞、玉鉞和其他玉質兵器的超級大墓,其中M202出土1件刻有“神像”的玉冠飾,引起學界很大重視[23]。這些體現(xiàn)軍權、神權的隨葬品,是當時一個地區(qū)內部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身份標識。西朱封三座大墓遠離一般居民的墓葬群,其他墓葬中,也未見到與軍權、神權有關的隨葬品。西朱封3座大墓的主人應是中心聚落的首領。而軍權與神權在墓葬中的體現(xiàn),也是隨著戰(zhàn)爭推移,地方軍事首領權力膨脹的結果。

與防御性質的城主要分布在地方類型交界地區(qū)一致的是,處于地方類型交界地區(qū)的墓地中也多見人骨異?,F(xiàn)象。處于尹家城與兩城類型交界處的三里河墓地,共有龍山文化墓葬98座,其中人骨異常的墓葬就達到34座之多,有9座沒有頭骨,25座缺少肢骨。這些墓葬皆為單人一次葬,保留了埋入時的狀態(tài),且大多具有一定數(shù)量的陶器隨葬品,可能是對于戰(zhàn)爭中死亡的將士的優(yōu)待。

綜上所述,無論是武器、城址、隨葬武器的墓葬還是人骨異?,F(xiàn)象,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布特點都表現(xiàn)出一致性。

時間上,在龍山文化早期,武器數(shù)量比重最大,接近半數(shù);始建于早期的城址數(shù)量最多,分布較廣;隨葬以鉞為主的兵器的墓葬和人骨異常墓葬數(shù)量最多。龍山文化中期,出土武器數(shù)量與早期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占三成左右;始建于早期的城址仍在延續(xù)使用,并有擴建現(xiàn)象;隨葬石鉞的墓葬開始出現(xiàn)集中的現(xiàn)象,單個墓葬中隨葬石鉞的數(shù)量增多,還出現(xiàn)了玉鉞和玉刀;人骨異常的墓葬數(shù)量雖有所下降,但灰坑埋人、房址奠基埋人的現(xiàn)象開始增多。到了晚期,出土武器數(shù)量急劇下降,城址也開始出現(xiàn)毀棄的現(xiàn)象,隨葬兵器的大墓和人骨異常的墓葬基本不見。結合陶器的變化來看,各地陶器的共性增多,種類減少[24],可能是戰(zhàn)爭促進地方類型融合的結果。岳石文化的因素已在孕育,龍山文化進入尾聲。

地域上,龍山文化的武器、城址分布、隨葬武器和人骨異常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姚官莊、尹家城和兩城類型。這三個地方類型相互毗鄰,物質文化遺存豐富,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發(fā)生武力沖突。早期的戰(zhàn)爭遺存主要集中在尹家城、姚官莊和兩城類型之間。到了龍山文化中、晚期,隨著姚官莊類型的衰落,尹家城類型主要的進攻對象開始轉移至魯西北,與之相對應的是尚莊類型武器遺存、防御設施和人骨異?,F(xiàn)象的增多,用于防御的城址也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以茌平教場鋪、陽谷景陽崗(圖六)為代表的城址,呈東北—西南走向排布在尚莊與尹家城類型的邊緣。這兩處城址內皆發(fā)現(xiàn)有大小兩處夯土臺基,或許與登高遠望、進行軍事偵察有關。

圖六 景陽崗龍山文化城址范圍及探方分布平面圖

位于膠東半島的楊家圈類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該類型出土工具以生產工具為主,武器僅有10余件,也不見城址或人骨異常的墓葬。膠東半島偏居海邊一隅,全新世大暖期時海平面較高,很多陸地還處于海平面之下,直到龍山文化時期氣溫下降,才形成適宜人類居住的土地[25],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該類型出土較多用于開荒、除草、收割的農業(yè)工具。位置偏僻、開發(fā)較晚,或許是楊家圈類型處于武力爭奪范圍之外的原因。

(二)酋邦社會階段的龍山文化

自從美國學者奧博格(K. Oberg)于1955年根據(jù)對中美洲低地土著社會的民族學研究,提出“酋邦”這一概念以來,酋邦迅速成為原始社會演變、社會復雜化機制和國家起源的重要研究領域[26]。新石器時代,人口增長和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社群之間必然因為爭奪資源而沖突不斷,當沖突無法調和時,一種新的政治機制的產生就不可避免,酋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美國人類學家弗里德對酋邦的定義是“社會中少數(shù)成員擁有種種特權來獲得關鍵性資源而其他成員卻沒有”[27];民族學家卡內羅認為酋邦是“由一個最高酋長長期控制下的多聚落或多元社群組成的自治政治單位”[28];人類學家塞維斯認為,酋邦是一種集中協(xié)調作用的再分配社會,是一種向早期國家演進的部落聯(lián)盟[29]。分析酋邦的機制和作用,是探索國家起源動因的關鍵所在。

從出土遺物、聚落遺存、墓葬形態(tài)等多方面考量龍山文化時期的社會,發(fā)現(xiàn)其地方類型武力割據(jù)、沖突不斷,沒有形成能夠整合區(qū)域的統(tǒng)一權力中心的考古學依據(jù),符合“酋邦”的概念。

我國的酋邦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海岱地區(qū)的酋邦,形成于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相當數(shù)量的富墓隨葬品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顯示墓主的權位遠在平均主義社會的部落首領之上[30]。到了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qū)的酋邦社會持續(xù)發(fā)展。資源限制與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導致部落間沖突和兼并的加劇,社會組織開始出現(xiàn)集權性質的個人權力,我國古史傳說記載這一時期“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就是典型的權力集中的產物。美國學者韋伯斯特認為,部落與酋邦之間的戰(zhàn)爭使得一些首領和酋長成為戰(zhàn)爭領袖,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利益集團[31]。美國學者阿諾德也指出,人口和資源的不平衡為酋邦首領提供了一種機會來操縱資源和勞動力,他們利用這種權力從事大型建筑的營造、控制和占有奢侈品,并將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與權力的運作結合起來[32]。龍山文化出現(xiàn)的眾多城址,顯然是地方類型的首領調動大量人力、物力營造的結果。城的修建,不僅可以用于軍事、防洪,更是一種政治權力的象征,以及保持一個地區(qū)社會團結和首領個人威望的有效策略。

龍山文化高等級墓葬中奢侈品的隨葬,也是酋邦首領權力的象征。西朱封3座大墓,葬具均為一槨一棺或重槨一棺,隨葬有大量精致的玉質武器、禮器、裝飾品和蛋殼陶高柄杯。這些奢侈品并非是遠距離交換而來,而是由特定地區(qū)專門生產。日照兩城鎮(zhèn)遺址發(fā)現(xiàn)有兩個玉器坑,出土大量玉器的成品、半成品、蛋殼陶杯的殘片,說明其可能是制作勞動密集型奢侈品的中心,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兩城鎮(zhèn)遺址坐落在沿河高地上,中部有大面積夯土區(qū),可能是大型建筑基址或城墻[33]。西北4.5公里處有同時期的丹土城址,起到明顯的拱衛(wèi)作用。兩城鎮(zhèn)遺址遠離尹家城、姚官莊、兩城類型交界處的戰(zhàn)爭中心,且負山瀕海,相對安全,還有二級城址的拱衛(wèi),這些都說明龍山文化酋邦首領對奢侈品生產控制的重視程度。在其他地方類型,尚未發(fā)現(xiàn)如此高等級的手工業(yè)生產中心,也說明各地方的酋邦之間除了戰(zhàn)爭沖突,也可能存在貿易交往,是一種開放型的社會關系[34]。

酋邦是一種集中的社會政治體制,其等級地位的世襲具有一種貴族社會的性質[35]。龍山文化的墓葬布局與隨葬品分布情況,表明權力世襲已初露端倪。兩城鎮(zhèn)M38墓主是一身高148厘米的少年,他的隨葬品除了陶鼎、罐、杯之外,還有高等級墓葬中常見的蛋殼陶高柄杯;呈子M15的墓主是個5~6歲的兒童,他的隨葬品除了豐富的陶器之外,還有象征財富的豬下頜骨,達4副之多。童墓厚葬是貴族權力世襲的一個側面,說明龍山時期階級分化的加劇。

酋邦首領憑借軍功成為領袖后,往往會依靠神權建立權力機制,首領兼祭司用舉行集體宗教儀式來行使權力[2]。龍山文化多處遺址中,有灰坑埋人或房址奠基埋人的現(xiàn)象,例如西吳寺H4182發(fā)現(xiàn)1個成年人骨,坑內堆積有豐富的獸骨和陶器遺存,陶器中甚至還有蛋殼陶高柄杯;教場鋪城址兩期城墻之間發(fā)現(xiàn)5座祭祀坑,不僅每座都埋有大量陶器,JSK10還出土了成年男性和女童的骨骼,其中成年男性下肢骨明顯有打擊致折斷的現(xiàn)象[36]。灰坑中埋藏的非正常死亡人骨,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酋邦首領在征戰(zhàn)前、勝利后或筑城時,將奴隸或戰(zhàn)俘殺死,與祭祀用品一同埋葬,也是一種顯示個人權力的特定儀式。城子崖、尚莊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有燒灼痕跡的卜骨。占卜在龍山時代至夏商周時期,一直都是統(tǒng)治階層的特權,被看作是人神溝通的橋梁[37]。此外,在西朱封M202發(fā)現(xiàn)的玉冠飾,其主體紋樣“神人”像與兩城鎮(zhèn)出土玉圭上的神徽像也頗為相似。這種形似鷹面的神像,可能“是山東龍山文化居民祖神之形象……是受到人們崇拜的人物”[38],以刻有鷹面神像的玉器隨葬,表明墓主人特殊的地位。

龍山文化時期,戰(zhàn)爭促進了社會的整合與發(fā)展,社會成員差距擴大,權力與財富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軍事首領以神權來控制生產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然而,政治組織的性質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改變。各地方類型沖突不斷,并沒有融合成一個政治共同體,也沒有形成跨區(qū)域的統(tǒng)一權力中心。興起、擴張和分裂的周期性波動體現(xiàn)了酋邦“輪回”的興衰過程,說明并非所有酋邦都能向國家演進[39]。龍山文化雖然止步于早期國家這道門檻之外,但其酋邦社會的組織形式作為“無首領平等社會與早期國家之間的一道橋梁”[40],也標志著聚落自治的結束和向國家演進的起點。

[參考文獻]

[1]B·馬林諾夫斯基.戰(zhàn)爭的人類學分析[J].美洲社會學雜志.1941,(4).

[2]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J].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3,52.

[3]傅斯年,李濟.城子崖·序言[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4]V·G·柴爾德.史前社會的戰(zhàn)爭[J].社會學評論,1934,(33).

[5]嚴文明.黃河流域文明的發(fā)祥與發(fā)展[J].華夏考古,1997,(1).

[6]岡村秀典.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戰(zhàn)爭[J].華夏考古,1997,(3);錢耀鵬.史前武器及其軍事學意義考察[J].文博,2000,(6).

[7]李仰松. 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工具試探[J]. 考古, 1980, (6);曾騏.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綜述[J]. 考古與文物. 1985, (5); 佟柱臣. 中國新石器研究[M]. 成都:巴蜀書社. 1998.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等.濰縣魯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學報,1985,(3);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兗州西吳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9]李伊萍.龍山文化——黃河下游文明進程的重要階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9~57.

[10]李伊萍.龍山文化——黃河下游文明進程的重要階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9~57.

[11](德)弗里德里?!ざ鞲袼?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 中共中央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60.

[12]張國碩,陰春枝.我國新石器時代城址綜合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13]劉莉.中國新石器時代:邁向早期國家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98.

[14]傅憲國.試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石鉞[J].考古,1985,(9);李艷紅,張居中.淺析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中的“儀式用斧”問題——兼論生產工具功能的分化[J].東南文化,2009,(2).

[15]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臨朐縣西朱封龍山文化重槨墓的清理[A].海岱考古(一)[C].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219~22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山東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墓葬[J].考古,1990,(7).

[16]嚴文明.黃河流域文明的發(fā)祥與發(fā)展[J].華夏考古,1997,(1).

[17]蘇秉琦.重建中國古史的遠古時代[J].史學史研究,1991,(3).

[18]曹兵武.從仰韶到龍山:史前中國文化演變的社會生態(tài)學考察.環(huán)境考古研究(第二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9.

[19]李伊萍.龍山文化——黃河下游文明進程的重要階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39.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等.濰縣魯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學報,1985(3);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教研室.泗水尹家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50;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兗州西吳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248.

[21]岡村秀典.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戰(zhàn)爭[J].華夏考古,1997,(3).

[22]張學海.城子崖與中國文明[A].紀念城子崖遺址發(fā)掘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C].濟南:齊魯書社,1993,13~25.

[23]杜金鵬.論臨朐朱封龍山文化玉冠飾及相關問題[J].考古,1994,(1).

[24]李伊萍.龍山文化——黃河下游文明進程的重要階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42.

[25]曹兵武.從仰韶到龍山:史前中國文化演變的社會生態(tài)學考察[A].環(huán)境考古研究(第二輯)[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9.

[26]陳淳.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592~597.

[27]Fried, M.H.,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7.

[28]Carneiro, R.L., The Transition to Statehood in the New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37~39.

[29]Service, E.R., Origin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Norton, 1975.

[30]陳淳.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600.

[31]Webster, D.,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Science, 1970, 169:733~738.

[32]Arnold, J.E., “Labor and the Rise of Complex Hunter-gather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993,12:75~119.

[33]中美兩城地區(qū)聯(lián)合考古隊.山東日照市兩城地區(qū)的考古調查[C].考古,1997,(4).

[34]欒豐實.東夷考古[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275~284.

[35]Service, E.R., Origin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Norton, 1975.

[3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等.山東茌平教場鋪遺址龍山文化城墻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J].考古,2005,(1).

[37]慧超.論甲骨占卜的發(fā)展歷程及卜骨特點[J].華夏考古,2006,(1).

[38]杜金鵬.論臨朐朱封龍山文化玉冠飾及相關問題[J].考古,1994,(1).

[39]陳淳.酋邦與中國早期國家探源[J].中國學術,2003,(2).

[40]Earle, T.K., “Chiefdom i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87, 16:279~308.

猜你喜歡
龍山文化城址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兩城鎮(zhèn)的龍山文化城址和環(huán)壕
墓葬中的女人
探究山西龍山文化的魅力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云南巍山龍于圖山城址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關、地軸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應如何向公眾展示?
武安念頭遺址發(fā)掘簡報
中國原始樂器“鈴”初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