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樹德(湖南省圖書館)
左宗棠致(朗齋)張曜之一、二
左宗棠致(朗齋)張曜之三、四、五、六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舉人。早年作為師爺為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贊襄軍務(wù);后作為湘軍的重要統(tǒng)帥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和陜甘回民起義;晚年出征西北,討伐阿古柏,建議新疆設(shè)立行省,對鞏固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信為左氏致湘軍將領(lǐng)張曜,內(nèi)容為稱道張所贈著作,并贊揚張為躬行實踐之人。又告知部將徐昆山被子彈洞穿左腿,以及軍糧尚可籌集等。
左宗棠擅書,其書正草隸篆皆能,行書、行楷頗見功力。其字取法顏、歐。字形略長,整飭豐潤,遒勁內(nèi)斂,氣勢雄渾。且長于篆書,有“左篆”之稱。此信筆墨老到,純以神行,勁氣內(nèi)斂,實為佳作。
此信箋為蘭花箋,畫上揚、下垂、左披、右拂之各式蘭花,內(nèi)寫思贈同心、芳香襲人、香生九畹、裊裊花仙等。
董誥致某人
董誥(1740-1818),字雅倫,號蔗林,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內(nèi)閣學(xué)士,禮、工、戶、吏、刑各部侍郎,充四庫館副總裁。累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太子太傅,直軍機先后四十年,為官清廉。其時,和珅用事,排除異己。董誥支拄其間,遇事多所救正。
此信為六行箋,雖然只有四頁,字?jǐn)?shù)不多,卻是舊時書信的標(biāo)準(zhǔn)格式。其中有的突出一格,有的半行或小半行,有的每行兩三字,都有講究,其目的是表示對于對方的尊敬之意。此信內(nèi)容為董氏致某大人,前二頁寫收信后的感謝之意,同時問候?qū)Ψ?,稱贊其辦事能力強,受到皇帝的特別信任。這些都是舊時書信的標(biāo)準(zhǔn)套話。第三頁為信的主要內(nèi)容,即是對方夫人去世,因事未能知悉,特表致歉之意,并告知不久將專程吊唁。末尾“名正肅”,是互相熟知、不用署名之意。
董誥系董邦達長子,父子在乾隆朝都位極人臣,精于書畫,有“大小董”之稱。此信寫得端整清雅,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完美結(jié)合,在當(dāng)時官員和藝術(shù)家書信文字中頗受好評:即以藝術(shù)性而論,董氏受趙體影響很深,又能融合求變,自然不俗。
潘祖蔭致張之洞之一、二、三、四
潘祖蔭(1830-1890),字在鐘,小字鳳笙,號伯寅,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大學(xué)士潘世恩之孫、內(nèi)閣侍讀潘曾綬之子。咸豐二年(1852)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數(shù)掌文衡殿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通經(jīng)史,藏金石甚富。著有《攀古樓彝器款識》。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
此信為潘氏致長輩張之洞,告知考試結(jié)果、對于旱災(zāi)的憂慮,談及送呈古器物拓片以及稱頌張氏勛名正盛等等。
潘祖蔭三代朝廷顯貴,書法自有淵源。此信行草書,分行布白,牽絲環(huán)繞,自具一種韻味。
此信箋畫一團和氣人物像,線條簡潔,栩栩如生。
王芑孫致琢堂之一、二、三、四、五、六
王芑孫(1755-1817),字念豐、漚波,號惕甫、楞伽山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召試舉人,官華亭教諭。學(xué)問宏博,文章名震一時,肆力于詩,最工五古,被稱為“吳中尊宿”。富于藏書,自謙僅藏書萬卷。著有《淵雅堂集》《碑版廣例》《楞伽山房集》等。
此信為王氏致其知心好友琢堂太守,言及科舉進士考試未能如意,用六百金捐了國子典簿;此時王已四十五歲,決定從此謝絕科舉。認(rèn)為“朝廷誠欲用之,亦無藉科舉;如其不用,則雖得一第,無補分毫” 。王氏擬刻印個人文集,特向琢堂借款五百金,言辭懇切。
通過此信,可見王氏在當(dāng)時官場并不如意。而其書法藝術(shù)水平則遠處時人之上,如此可見一斑。此信長達九頁,通篇無一字涂抹,氣韻天成,用筆精到,結(jié)體自然而富于變化,整幅作品精美無比。王氏書法顯然受當(dāng)?shù)貢▊鹘y(tǒng)影響,以趙體為宗,但他加以變化,吸收眾長,因此,其書不僅俊美清逸而且遒厚渾古,學(xué)古能變,遂成大家。
此信箋為雪花箋,書信中遇“朝廷”兩字則突出一格,是當(dāng)時通例。
王芑孫致琢堂之七、八、九
潘飛聲致趙尊岳(叔雍)之一
潘飛聲致趙尊岳(叔雍)之二
潘飛聲(1858-1934),字蘭史,號劍士,祖籍福建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間遷居廣東經(jīng)商,遂落籍于廣東省番禺縣。中國近代著名詩人、書畫家,香港《華字日報》《實報》主筆,南社成員。詩筆雄麗,時有奇氣,與羅癭公、曾剛甫、黃晦聞、黃公度、胡展堂并稱為“近代嶺南六大家”。
此信為潘氏致民國時著名詞學(xué)家趙尊岳,內(nèi)容是介紹個人出身、學(xué)歷與任職情況,以及對于失去良友的悲痛心情。
潘氏亦擅書畫,善畫折枝花卉,善行書。此信用筆沉穩(wěn),隨性所書而不失法度。
此信為良辰箋,風(fēng)格別致,應(yīng)為詩詞同人所自制的一種箋紙。
高時顯致強庵之一、二
高時顯(1878-1952),字欣木,號野侯 ,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光緒癸卯(1903)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辛亥革命后參加中華書局籌創(chuàng)工作,任常務(wù)董事及美術(shù)部主任。曾主持輯校《四部備要》、影印《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精鑒賞,審定中華書局影印書畫名跡等。收藏前人畫梅五百余軸,名其居曰“五百本畫梅精舍”。工詩,宗杜甫,雄渾奔放。善畫山水、花卉,尤精畫梅,有“畫到梅花不讓人”之句。擅刻印,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
高時顯致強庵之五、六、七、八
此信為高氏致其親友強庵,所言都是家庭瑣事,內(nèi)如:子弟上學(xué)報考,患病求治,名家書法被盜,為人刻印,將畫訪碑圖,夢人吐血為發(fā)財之兆等。
高氏藝術(shù)學(xué)養(yǎng)深厚,此信運筆精煉,結(jié)體舒展,自具個性和書藝特點。
此信為蘭花箋,共有五種,色彩明快,各具雅姿,內(nèi)寫:堂前種山丹,錯落瑪瑙盤;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君子之國,華林之園,時維仲夏,氣動上元等,為九華堂制箋。
蔣益澧致劉璈
蔣益澧(1833-1875),字薌泉,湖南湘鄉(xiāng)人。咸豐四年(1853)隨湘軍王鑫部攻陷岳州,以功敘從九品。后歸屬羅澤南部下,隨克黃梅、廣信、義寧州等地,累擢知縣。咸豐六年(1855),因隨羅澤南回攻鄂南、陷武昌,超擢知府。咸豐七年(1857)應(yīng)廣西巡撫駱秉章之召,于廣西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事,八年,因連克柳州、廣遠,加布政使銜,署廣西按察使。同治元年(1862),調(diào)任浙江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十月,受命護理浙江巡撫。 同治五年(1866),升廣東巡撫。七年,因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被降二級,以按察使留用,被派往左宗棠軍營候補。
此信為蔣氏致屬下劉璈,先是表揚劉任知府獲得地方好評,接著告知每縣添募新兵不可行,可根據(jù)需要派員,治民與治匪不同,勉勵劉作一個循良太守。
蔣益澧少年時期名聲欠佳,后來刻苦奮進,成為湘軍的重要將領(lǐng)。此信筆墨清晰,流暢整齊,行氣貫通。湘軍將領(lǐng)大多能文能書,于此可見一斑。
此信箋為蘭花、菊花,中寫“天然如意”等字,清雅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