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澤
在陜北黃土高原上的一條溝壑入口,有一個小村莊,叫做溝口村。溝口村地處黃河岸邊,河對岸是山西的三交鎮(zhèn),村里一個叫做桑坪則的向陽的山圪嶗里,曾經(jīng)有過四座墳,埋著四名紅軍戰(zhàn)士,人們把這四座墳叫做紅軍墳,把紅軍墳所在的山圪嶗叫做紅軍圪嶗。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村里的幾個船工會相約到紅軍圪嶗去祭奠這四位烈士,一直到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四位烈士的忠骨被移葬在烈士陵園為止。如今,紅軍墳雖然不見了,但是,紅軍圪嶗這個富有紀(jì)念意義的名字卻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倒是桑坪則這個名字已經(jīng)很少有人提起了。
1935年12月,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會議,決定紅軍東渡黃河,征戰(zhàn)山西,史稱東征。當(dāng)時,盤踞在山西的國民黨軍閥閻錫山為了阻止紅軍東進,在黃河沿岸構(gòu)筑了大量碉堡,派駐重兵把守,封鎖了所有渡口,甚至將沿河的坡坡洼洼都削成陡壁,形成了一套“固若金湯”的防御體系。如何渡河,是紅軍東征的最大難題。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為了摸清閻錫山的底子,毛澤東讓彭德懷和林彪安排偵察兵乘著羊皮筏子,夜渡黃河,在山西做了半個月的偵察工作。緊接著,又安排偵察兵身披山羊皮襖,裝扮成放羊老漢,在黃河西岸反復(fù)觀察地形,最后確定紅軍在兩個地方同時渡河,一個是綏德縣溝口村,另一個是清澗縣河口村。從字面意思上看,溝口和河口,都是出口,由此出去,應(yīng)該都是出路。這兩個渡口,本來相距百里之遠,彼此之間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但是因為東征,后來成了人們相提并論的兩個兄弟渡口。
溝口村被確定為紅軍東征渡口以后,上級給溝口村所在的綏德縣蘇維埃政府布置了幾項特殊的工作任務(wù):趕1936年春節(jié)之前,給紅軍每人趕制一套綿軍裝;為紅軍籌集兩萬斤軍糧;秘密制造八只可容納三十人的渡船,訓(xùn)練一批可靠得力的水手。此外,要找一批熟悉三交鎮(zhèn)地形的向?qū)?,以便將來給渡過黃河的紅軍帶路。
當(dāng)時,正值寒冬臘月,紅軍戰(zhàn)士們大部分還穿著單衣薄裳,凍得瑟瑟發(fā)抖。時任陜北省政府主席的馬明芳親自交給時任綏德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李萬春十七頭馱滿黃金、白銀和大煙的騾子,讓他換成棉軍裝。當(dāng)時,棉花和棉布在蘇區(qū)十分緊缺,時間那么緊,任務(wù)那么重,著實讓李萬春犯了愁。他左思右想,最后,終于想出一個高招,他把紅白交界地帶的一部分可靠商人動員起來,讓他們到閻錫山的地盤上去買棉花和棉布。同時,組織大量群眾,像螞蟻搬家一樣把布匹和棉花運回蘇區(qū),然后通過婦女組織,動員婆姨們用土法染布,漿布,撕棉花,攤棉花,裁的裁,剪的剪,縫的縫,夜以繼日地趕制棉衣。那段時間,她們根本無暇顧家,生火做飯都成了男人的事。但是,她們讓一個寒冷的冬天變成了暖冬,讓一個個紅軍戰(zhàn)士感到了貼心的溫暖。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長征途中饑一頓、飽一頓的紅軍隊伍,在陜北落腳以后,軍糧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時候,陜北的老百姓也吃不飽肚子,但是,為紅軍籌糧,大家一百個愿意。你家出三升,我家出一斗,很快就湊齊了七十石、折合兩萬多斤糧食。之后,運糧的平板車、毛驢子在鄉(xiāng)間小路上你來我往,一根繩子不斷頭。三四十里地內(nèi)所有村莊的碾磨都轉(zhuǎn)了起來,碾米的碾米,磨面的磨面,家家戶戶都忙著給紅軍做干糧。
造船是個技術(shù)活,不是誰都能夠勝任。時任綏德縣蘇維埃政府裁判局局長的李應(yīng)起是溝口村人,從小在黃河岸邊長大,浮的一手好水,搬的一手好船。組織便讓他兼任紅軍東渡黃河的水手總工會會長,具體負責(zé)造船、培訓(xùn)水手和擺渡工作。李應(yīng)起從溝口、吳家渠等幾個村里抽調(diào)了一批好木匠和好鐵匠,在溝口村通往王家山村的一條偏僻的拐溝里開始秘密造船。造船用的木料,就地取材,農(nóng)村樹多,砍倒就是。八只木船如期造好以后,他又從幾個村里抽調(diào)了一批水手進行了夜間搬船訓(xùn)練。與此同時,秘密派人到黃河?xùn)|岸去,找了二三十名年輕的向?qū)А?/p>
1936年2月17日,毛澤東簽發(fā)了《東征宣言》。東征的紅軍隊伍共1.1萬人,叫做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下轄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紅一軍團為左路軍,林彪任軍團長,聶榮臻任政委,計劃從綏德縣溝口渡河;紅十五軍團為右路軍,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計劃從清澗縣河口渡河?!稏|征宣言》一發(fā)表,紅軍便進入了臨戰(zhàn)狀態(tài)。紅一軍團迅速向黃河岸邊集結(jié),分頭隱蔽在溝口、峁上、碌碡峁、王家山、王家莊、康家畔等幾個村莊。
2月20日,農(nóng)歷正月二十八,是正式渡河的日子。溝口村群眾殺了十幾頭豬,為紅軍隊伍踐行。夜幕降臨的時候,紅軍開始向渡口集結(jié),八時整,渡河準(zhǔn)時開始。指揮所就設(shè)在溝口村的一孔窯里,電臺噠噠噠響個不停。渡口離溝口不遠,當(dāng)?shù)厝肆?xí)慣稱它為牛蹄缽渡口。牛蹄缽渡口上,八只木船一字排開,一入黃河,便同時出發(fā),迅速駛離。正月里,正是黃河流凌的時候,大河之上,除了冰塊撞擊木船的聲音,就是一片寂靜。突然,聽到黃河對岸傳來一陣激烈的槍聲。原來,是李應(yīng)起掌舵的由二十四名勇士組成的渡河先遣隊在快靠岸的時候,被巡邏的敵人發(fā)現(xiàn)了。于是,偷渡立馬變成強渡,水手猛力劃船,先遣隊員甩出一排手榴彈,趕跑了巡邏的敵人,率先在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zhèn)坪上村登岸,把閻錫山精心布置的防御體系撕開了一道口子。不一會兒,先遣隊便占領(lǐng)了敵人的陣地,并發(fā)出了信號彈,河岸上出現(xiàn)了幾道炫目的紅光。見此情景,黃河西岸等待渡船的紅軍將士和群眾一片歡呼,他們把事先準(zhǔn)備好的麥秸點著,燃起一堆一堆的篝火,火光把黃河照得通紅,把返程的渡船照得通紅,黃河在一瞬間變成了一條紅河,八只渡船在一瞬間變成了八只紅船。之后,紅一軍團主力部隊相繼成功渡河,第二天黎明時分,就完全占領(lǐng)了三交鎮(zhèn),并且一路高歌猛進,把閻錫山吹噓的“固若金湯”的防御體系,撕了個稀巴爛。但是,在渡河過程中,有四名紅軍戰(zhàn)士不幸犧牲,被老百姓埋在了溝口村的桑坪則圪嶗。當(dāng)?shù)乩习傩赵幜艘皇酌裰{:“正月二十八,紅軍結(jié)疙瘩。溝口過的河,坪上往上爬?!边@首描述紅軍東征的歌謠,至今還在陜北黃河岸邊的老百姓中間傳唱著。
——選自2017年8月1日《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