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柯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新建連云港至鎮(zhèn)江鐵路為時速250 km客運專線鐵路,雙線,線間距4.6 m,有砟軌道。區(qū)間設計以橋梁工程為主,上部結構主要采用鐵路總公司發(fā)布的32 m雙線(線間距4.6 m)預制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
連鎮(zhèn)鐵路在淮安地區(qū)與徐(州)鹽(城)鐵路交匯,四線并行,采用方向別(連鎮(zhèn)鐵路外包徐鹽鐵路)引入引出淮安客運站。橋梁上部結構采用兩片雙線簡支箱梁并置方案,單片梁上兩線分屬連鎮(zhèn)鐵路和徐鹽鐵路,為滿足養(yǎng)護維修的需要和營業(yè)線施工安全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線間距采用5.3 m[1]。
淮安地區(qū)按線間距5.3 m設計的簡支箱梁共計439孔,約占雙線梁總數(shù)的15%。為提高梁部施工質(zhì)量,降低成本(表1),加快施工進度,本線設計采用線間距5.3 m的預制簡支箱梁,以滿足建設需要。
表1 線間距5.3 m梁經(jīng)濟性對比
自秦沈客運專線建設以來,國內(nèi)針對客運專線鐵路簡支箱梁的結構選型和技術參數(sh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12],形成了成熟的簡支箱梁設計、施工成套關鍵技術,本線非標準簡支箱梁在設計時應充分吸取和借鑒這些成功經(jīng)驗。
按照本線施工組織設計,線間距5.3 m箱梁所在的梁場需同時生產(chǎn)110余孔、線間距4.6 m標準梁,以及470余孔單線梁,且架梁順序交叉。若考慮非標準箱梁施工設備單獨制造和使用,制梁臺座和模板數(shù)量繁多,梁場龐雜,成本高,設備利用效率低。
因此,考慮設計的傳承性和施工設備的通用性,本線線間距5.3 m箱梁設計時,其外形和細部尺寸應盡量和線間距4.6 m標準梁保持一致。
線間距5.3 m箱梁梁長32.6 m,計算跨度31.5 m。箱梁截面以鐵總發(fā)布的32 m、線間距4.6 m標準梁為基礎,按照線間距的變化調(diào)整箱室寬度確定,其板件尺寸及變化規(guī)律和標準梁保持一致,如圖1、圖2所示。主要結構參數(shù)對比見表2。
圖1 線間距4.6 m標準梁截面示意(單位:mm)
圖2 線間距5.3 m簡支箱梁截面示意(單位:mm)
梁型截面中心梁高/m梁寬/m支座間距/m梁重/t標準梁2.68612.24.4714.8線間距5.3m梁2.69312.95.1768.8
箱梁橋面設施布置與標準梁類似,擋砟墻隨箱室拉寬向外側移動,內(nèi)側凈寬9.7 m(標準梁為9 m),擋砟墻內(nèi)側道砟相應加寬,外側橋面設施布置與標準梁保持一致。
箱梁縱向預應力鋼束的整體布置形式和數(shù)量與標準梁相同,鋼束主要采用13-φj15.2 mm預應力鋼絞線(標準梁主要采用12-φj15.2 mm預應力鋼絞線)。預施應力按預張拉、初張拉和終張拉三個階段進行。
箱梁鋼筋布置和標準梁基本一致。考慮到箱梁頂板橫向跨度加大,其橫向主筋較標準梁進行部分加強。
箱梁吊點間距擬調(diào)整至4.5 m,緊貼腹板以避免出現(xiàn)吊梁裂紋。
根據(jù)規(guī)范[12-15]要求,對箱梁在預加應力、運送、安裝和運營階段的強度、抗裂性、應力、裂縫寬度、變形等指標進行檢算,計算采用西南交通大學橋梁結構分析系統(tǒng)BSAS。
經(jīng)檢算,預加應力、傳力錨固、運送安裝等階段的梁體強度、抗裂性、混凝土和鋼絞線應力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運營階段梁體強度、應力、變形等指標滿足要求(表3),梁體橫向的鋼筋應力和裂縫寬度亦滿足要求。
箱梁在曲線、有聲屏障情況下的自振頻率為3.752 Hz,滿足規(guī)范不進行動力仿真分析的頻率條件。
表3 箱梁主要設計指標
充分考慮剪力滯后效應是準確得到箱梁應力的關鍵。線間距5.3 m箱梁較標準梁箱室更寬,頂、底板剪力滯后效應將更為顯著。為準確得到箱梁在各種工況下的上下緣應力,桿系計算時參照規(guī)范對箱梁的頂、底板和翼緣板計算寬度進行折減[15];同時,采用ANSYS和Midas FEA程序對箱梁進行實體計算,計算結果見表4、圖3。
表4 各程序箱梁跨中位置應力對比 MPa
計算結果表明,各程序計算得到的箱梁上下緣應力基本一致,采用桿系軟件計算得到的箱梁應力是可靠的。
圖3 箱梁主力作用下應力分布(單位:Pa)
在預施應力過程中,箱梁梁端特別是腹板與底板連接處、進人孔倒角等位置易出現(xiàn)較大拉應力,導致混凝土開裂。線間距5.3 m箱梁采用鋼束規(guī)格較標準梁大,預施力總量高,對梁端局部受力不利,應針對預施應力過程進行精細計算。
采用Midas FEA程序,對線間距5.3 m箱梁和標準梁的預施應力過程進行全過程實體分析。計算結果顯示,預施應力過程中梁端最大應力出現(xiàn)在進人孔倒角位置,各階段最大應力如圖4所示。
圖4 預施應力階段進人孔倒角主拉應力曲線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到,預施應力過程中,線間距5.3 m梁梁端進人孔倒角位置的主拉應力變化趨勢和標準梁類似,最大主拉應力為3.09 MPa,出現(xiàn)在終張拉階段,較標準梁偏高。設計考慮加強進人孔倒角處鋼筋配置,將進人孔倒角處鋼筋加強為雙根一束。
線間距5.3 m箱梁設計時考慮外形、板件尺寸及變化規(guī)律與標準梁保持一致,僅橫向寬度差70 cm。制梁內(nèi)、外模板按橫向可調(diào)節(jié)設計,模板設70 cm橫向調(diào)節(jié)塊,成本低,操作簡單,可根據(jù)制梁類型快速調(diào)整,滿足了線間距5.3 m箱梁和標準梁交叉制造的問題,效率顯著提高,如圖5、圖6所示。
圖5 可調(diào)式外模
圖6 可調(diào)式內(nèi)模
箱梁預應力鋼束張拉完畢進入存梁狀態(tài)時,由于橋面設施尚未施工,頂板壓應力儲備小、溫度應力大,易出現(xiàn)溫度裂紋。
對線間距5.3 m梁和標準梁分別進行存梁狀態(tài)頂板溫度應力計算。溫度按沿梁高和梁寬方向組合,溫差按指數(shù)梯度考慮,基本計算溫度取8 ℃,計算結果見表5。
表5 存梁階段溫度應力計算結果 MPa
計算結果顯示,存梁階段線間距5.3 m箱梁頂板的正應力和主拉應力和標準梁基本相當,均低于開裂應力,出現(xiàn)溫度裂紋可能性低。
梁場實際采用DCY900型運梁車,共4個支撐點,縱向間距30 m,橫向間距3.2 m。線間距5.3 m箱梁較標準梁箱室更寬,采用相同運梁車時底板受力更不利,需對運梁狀態(tài)下箱梁的受力進行精細計算。
線間距5.3 m箱梁和標準梁運梁狀態(tài)梁體最不利應力計算結果見表6。計算結果表明,線間距5.3 m箱梁在運梁狀態(tài)的梁體受力較標準梁更為不利,但應力值滿足規(guī)范要求,不需額外采取措施。
表6 運梁狀態(tài)應力計算結果 MPa
前述為滿足制梁模板的通用性,線間距5.3 m箱梁吊點間距擬調(diào)整至4.5 m(緊貼腹板)。梁場現(xiàn)有的提梁機和架橋機吊點間距均為3.8 m,且線間距5.3 m箱梁和標準梁架設順序交叉,若改造提梁機和架橋機吊點間距,使其同時滿足不同吊點間距需要,周期長、風險高、實施難度大。因此線間距5.3 m箱梁設計仍采用3.8 m的吊點間距。
根據(jù)實體計算,當線間距5.3 m梁吊點間距由4.5 m調(diào)整至3.8 m時,箱梁上梗肋位置和第二吊點吊孔頂部的主拉應力顯著增大,如表7所示。
表7 吊梁狀態(tài)應力計算結果
根據(jù)現(xiàn)場實體試驗梁的試吊情況,當?shù)觞c間距為3.8 m時,梁端3 m范圍內(nèi)沿頂板、腹板連接處出現(xiàn)細小裂紋,如圖7所示。
圖7 吊梁裂紋示意
為減小或避免吊梁裂紋,設計采取加強吊點鋼板、應力超限區(qū)域鋼筋加強、出現(xiàn)裂紋處改設大倒角等措施,效果不甚理想。吊梁狀態(tài)頂、腹板連接處受拉的力學狀態(tài)僅靠結構自身較難解決。
經(jīng)多方案比較后,設計考慮采用在吊孔附近增設臨時體外預應力的方案,并選取預應力布置在靠腹板側(圖8)和靠梁中線側(圖9)兩種方案進行對比。
方案1中體外預應力更接近梁體開裂位置,但體外預應力與縱向預應力孔道或制梁內(nèi)模沖突,且斜腹板處體外預應力孔道較難處理。
圖8 體外預應力方案1布置示意(單位:mm)
圖9 體外預應力方案2布置示意(單位:mm)
方案2中體外預應力遠離梁體開裂位置,力臂長,對開裂位置的預壓效果好,且與梁體內(nèi)各部件均不沖突,孔道處理較為容易。選取方案2作為推薦方案。
綜合考慮箱梁的整體受力,體外預應力采用8根φ32 mm的預應力螺紋鋼筋,縱向與吊孔位置對齊,橫向距箱梁結構中心線1.425 m,預加力300 kN。根據(jù)實體計算結果,增設體外預應力后,箱梁上梗肋位置的主拉應力降低至約3.1 MPa(低于標準梁),其他部位的應力均滿足要求。根據(jù)實體試驗梁吊梁測試,吊梁時裂縫寬度值滿足規(guī)范要求。
體外預應力在梁底用螺母錨固,防落梁預埋鋼板在對應位置開孔并作為錨墊板使用;在梁頂采用千斤頂通過馬凳裝置進行張拉。箱梁架設到位后拆除體外預應力并壓漿填實孔道。整個過程操作方便,預應力可重復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對箱梁預制影響較小。
梁場實際采用的架橋機為DF900型,其中支腿間距為6 m(標準梁為5.1 m)。對于本設計箱梁,架橋機中支腿基本作用在腹板中心位置(圖10),傳力通暢。
圖10 架橋機中支腿作用位置示意(單位:mm)
根據(jù)對線間距5.3 m箱梁和標準梁的架梁全過程實體計算,箱梁最大主拉、主壓應力出現(xiàn)在架橋機第二吊點起吊工況,對應計算結果見表8??梢钥吹?,線間距5.3 m箱梁架梁時,最大主拉、主壓應力和線間距4.6 m標準梁基本相當,滿足規(guī)范要求。
表8 架梁狀態(tài)應力計算結果
為驗證線間距5.3 m簡支箱梁的結構設計,測試箱梁與現(xiàn)有施工設備的協(xié)調(diào)性,開展了首孔實體試驗梁測試試驗工作。對實體試驗梁分別進行了靜載彎曲試驗、預施應力測試、橋面板受力性能測試、吊梁工況箱梁受力測試、架梁梁端應力測試等。見圖11~圖14。
圖11 箱梁靜載彎曲試驗
圖12 吊梁工況受力測試
圖13 橋面板受力測試
圖14 特種活載工況測試
試驗結果表明:箱梁在預應力施加過程中,產(chǎn)生的預應力效果滿足設計要求;存梁過程中,監(jiān)測到的日照溫差荷載引起的橋面板混凝土拉應力較小,結構受力安全;設計特種活載下,橋面板拉應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試驗梁的強度、抗裂性及應力合格,滿足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張拉體外預應力有效減小了吊梁裂紋,改善了吊梁過程中箱梁梁端結構受力狀態(tài)。
近年來國內(nèi)客運專線鐵路快速發(fā)展,非標準線間距簡支箱梁日益增多,線間距也不盡相同,實際施工中往往還存在各種線間距梁型集中制造、交叉架設的情況。針對連鎮(zhèn)鐵路線間距5.3 m簡支箱梁的設計研究表明:線間距5.3 m簡支箱梁結構受力安全,能夠滿足和線間距4.6 m標準梁統(tǒng)一制造、存放、運送、吊裝、架設的需求,成本大幅降低,施工效率顯著提升;在小幅調(diào)整現(xiàn)有施工設備的情況下,實現(xiàn)非標準線間距簡支箱梁的批量預制以及與標準梁的統(tǒng)一施工是安全、經(jīng)濟、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國家鐵路局.TB 10621—2014 高速鐵路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
[2]盛黎明,陳良江.秦沈客運專線常用跨度簡支梁設計與施工[J].鐵道標準設計,2001(9):4-7.
[3]盛興旺,李志國,鄧運清.京滬高速鐵路預應力簡支箱梁結構參數(shù)優(yōu)選[J].鐵道標準設計,2003(6):6-9.
[4]陳良江.京滬高速鐵路常用跨度橋梁的技術特征及選型探討[J].鐵道標準設計,2003(10):15-18.
[5]鄧運清.高速鐵路簡支箱梁設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4(7):125-129.
[6]鄧運清.客運專線簡支箱梁綜述[J].鐵道工程學報,2005(1):65-71.
[7]王召枯.客運專線橋梁設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5(4):26-31.
[8]徐升橋.客運專線常用跨度橋梁的設計特點與發(fā)展方向[J].鐵道標準設計,2005(11):8-11.
[9]鄧運清.客運專線鐵路整孔簡支箱梁優(yōu)化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6.
[10] 蘇國明.客運專線移動模架施工32 m雙線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設計[J].鐵道標準設計,2007(12):40-42.
[11] 鄭健.中國高速鐵路橋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2] 孫樹禮.高速鐵路橋梁設計與實踐[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13] 國家鐵路局.TB 10002—2017 鐵路橋涵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
[14] 國家鐵路局.TB 10092—2017 鐵路橋涵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
[15] 鄧運清,秦沈客運專線整孔箱梁的質(zhì)量控制因素[J].鐵道標準設計,2001(9):23-25.